- 年份
- 2024(7686)
- 2023(11123)
- 2022(9197)
- 2021(8313)
- 2020(6694)
- 2019(15010)
- 2018(14369)
- 2017(26600)
- 2016(14751)
- 2015(16130)
- 2014(15949)
- 2013(15779)
- 2012(15204)
- 2011(13946)
- 2010(14267)
- 2009(12838)
- 2008(12735)
- 2007(11244)
- 2006(10220)
- 2005(9373)
- 学科
- 济(63920)
- 经济(63851)
- 业(37602)
- 管理(37198)
- 企(27210)
- 企业(27210)
- 方法(21182)
- 中国(20881)
- 地方(20321)
- 农(20238)
- 数学(18271)
- 数学方法(18060)
- 业经(15545)
- 学(14990)
- 农业(14184)
- 财(12959)
- 贸(12632)
- 贸易(12621)
- 制(12248)
- 易(12172)
- 环境(11486)
- 融(11339)
- 金融(11338)
- 地方经济(11197)
- 银(11184)
- 发(11138)
- 银行(11128)
- 行(10761)
- 技术(10510)
- 教育(9315)
- 机构
- 学院(216092)
- 大学(215938)
- 济(86028)
- 研究(85168)
- 经济(84123)
- 管理(76373)
- 理学(65413)
- 理学院(64462)
- 管理学(63079)
- 管理学院(62694)
- 中国(61103)
- 科学(55323)
- 农(49684)
- 京(47466)
- 所(45217)
- 研究所(41516)
- 农业(39423)
- 业大(38504)
- 财(37592)
- 中心(36832)
- 江(34564)
- 范(31048)
- 院(30785)
- 师范(30568)
- 北京(30066)
- 财经(29334)
- 省(29287)
- 州(27204)
- 经(26652)
- 科学院(26280)
- 基金
- 项目(147164)
- 科学(114205)
- 基金(104738)
- 研究(101616)
- 家(95176)
- 国家(94319)
- 科学基金(78339)
- 社会(63921)
- 社会科(60519)
- 社会科学(60502)
- 省(60074)
- 基金项目(55725)
- 自然(52076)
- 自然科(50856)
- 自然科学(50834)
- 划(50633)
- 自然科学基金(49906)
- 教育(46482)
- 资助(41713)
- 编号(39497)
- 发(37693)
- 重点(34476)
- 成果(31294)
- 创(31053)
- 部(31036)
- 计划(29582)
- 课题(29503)
- 创新(29106)
- 发展(28955)
- 展(28474)
- 期刊
- 济(101322)
- 经济(101322)
- 研究(64952)
- 中国(50854)
- 农(45939)
- 学报(43602)
- 科学(37853)
- 大学(31606)
- 农业(31500)
- 学学(30055)
- 管理(27580)
- 教育(27452)
- 财(26419)
- 融(21066)
- 金融(21066)
- 业经(18128)
- 技术(17072)
- 业(16558)
- 经济研究(16036)
- 财经(14020)
- 问题(13081)
- 业大(12338)
- 版(12207)
- 经(12007)
- 科技(11744)
- 资源(11225)
- 农业大学(10563)
- 商业(10518)
- 贸(10099)
- 技术经济(9876)
共检索到33459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陈运康 梅宇宇 杨中侠 李新文 陈越华 林宇丰 李耀明 李志文
为摸清湖南瓜类蔬菜上南亚实蝇(Zeugodacustau(Walker))和瓜实蝇(Zeugodacuscucurbitae(Coquillett))的发生概况,2020年6—8月于23个市(县、区)的52块瓜菜地,用诱蝇酮(4-对-乙酰基氧基苯基-2–丁酮、Cue)和诱蝇醚(甲基丁香酚、Me)监测实蝇类昆虫的发生;通过野外调查和室温饲养推断优势种南亚实蝇的生活年史;2021年于攸县混合菜地用Cue诱捕成虫,每日记录诱捕数量,并分析其与关键气象影响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瓜菜地可诱捕到南亚实蝇、瓜实蝇、具条实蝇(Zeugodacusscutellatus(Hendel))、橘小实蝇(Bactroceradorsalis(Hendel))和一种棍腹实蝇(Dacussp.)共5种昆虫;南亚实蝇分布广泛,为优势种;瓜实蝇仅在局部地区为主要害虫;南亚实蝇在湖南一年发生3~5代,世代重叠,第1~2代成虫(即第2~3代幼虫)为主害代,第3代成虫(即第4代幼虫)次之;攸县混合菜地实蝇成虫季节动态呈单峰型,高峰期在9月中、下旬;日最高温度≥15℃时始见成虫活动,日最高温度为33.4℃时诱捕量最大,越远离此温度诱捕量越少;7月7日至9月30日,雨天及雨后1 d南亚实蝇成虫诱捕量显著高于其他天气的,风速对诱捕结果无显著影响。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陈运康 梅宇宇 杨中侠 李新文 陈越华 林宇丰 李耀明 李志文
为摸清湖南瓜类蔬菜上南亚实蝇(Zeugodacustau(Walker))和瓜实蝇(Zeugodacuscucurbitae(Coquillett))的发生概况,2020年6—8月于23个市(县、区)的52块瓜菜地,用诱蝇酮(4-对-乙酰基氧基苯基-2–丁酮、Cue)和诱蝇醚(甲基丁香酚、Me)监测实蝇类昆虫的发生;通过野外调查和室温饲养推断优势种南亚实蝇的生活年史;2021年于攸县混合菜地用Cue诱捕成虫,每日记录诱捕数量,并分析其与关键气象影响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瓜菜地可诱捕到南亚实蝇、瓜实蝇、具条实蝇(Zeugodacusscutellatus(Hendel))、橘小实蝇(Bactroceradorsalis(Hendel))和一种棍腹实蝇(Dacussp.)共5种昆虫;南亚实蝇分布广泛,为优势种;瓜实蝇仅在局部地区为主要害虫;南亚实蝇在湖南一年发生3~5代,世代重叠,第1~2代成虫(即第2~3代幼虫)为主害代,第3代成虫(即第4代幼虫)次之;攸县混合菜地实蝇成虫季节动态呈单峰型,高峰期在9月中、下旬;日最高温度≥15℃时始见成虫活动,日最高温度为33.4℃时诱捕量最大,越远离此温度诱捕量越少;7月7日至9月30日,雨天及雨后1 d南亚实蝇成虫诱捕量显著高于其他天气的,风速对诱捕结果无显著影响。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任毓忠 李国英 江连成 杨之为
利用新疆农六师103团13年和农八师121团10年中,每年6月和7月份的气候资料,及当年甜瓜细菌性斑点病的发生情况进行逐步判别分析,以2001和2002年的降雨情况和病害发生情况为对照,研究气象因子对新疆甜瓜细菌性斑点病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甜瓜细菌性斑点病的发生与6月份的降雨量关系密切,并以此建立了判别模型,该模型回检符合率达74%。
关键词:
甜瓜细菌性斑点病 气候因子 判别分析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兰珍珍 王新谱 施兴文 董川
【目的】研究松阿扁叶蜂Acantholyda posticalis幼虫的发生与林分因子和立地因子的关系,筛选影响松阿扁叶蜂幼虫发生的关键因子。【方法】2022—2023年,在宁夏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松阿扁叶蜂主要发生区域设立21块样地,调查松阿扁叶蜂幼虫虫口密度和林分因子及立地因子。应用逐步回归分析法筛选出影响松阿扁叶蜂幼虫平均虫口密度的关键因子;采用方差分析和相关性分析法得出松阿扁叶蜂幼虫平均虫口密度与关键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逐步回归法筛选出草本盖度、冠幅、郁闭度和坡位是影响松阿扁叶蜂幼虫发生的关键因子。根据关键因子建立了幼虫平均虫口密度的线性预测方程。筛选出的4个关键因子中,草本盖度和坡位对松阿扁叶蜂幼虫的发生有抑制作用,冠幅和郁闭度对松阿扁叶蜂幼虫的发生有促进作用。【结论】松阿扁叶蜂幼虫在林下草本盖度低、林分郁闭度和冠幅大的上坡位林地易发生。建议将这些林地作为防治重点区域,调整位于上坡位的林木草本盖度至0.3以上,冠幅至2.5 m以下,郁闭度至0.7以下,实现对宁夏罗山松阿扁叶蜂幼虫种群数量的生态控制。图5表3参39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亓锴 刘殿国
伴随着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海南农业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而瓜类产量作为影响海南农业经济的重要因素和指标,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意义。要解决海南瓜类滞销问题,就需要有长远的政策考量,才能走出瓜类价格波动周期,而价格波动是由产量大小决定,因此,我们必须对瓜类产量进行全面分析与预测。鉴于单项预测模型的局限性,文章运用时间序列ARIMA模型、指数平滑模型、曲线回归模型的组合模型,对海南连续几年瓜类产量规律进行了预测分析。
关键词:
海南省 瓜类产量 组合模型 预测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唐永涛 汪晨 成永旭 孙云飞 赵良杰 钱晨 杨颖飞
以水绵和刚毛藻为代表的青苔广泛存在于各种自然水体和养殖水体,其过度生长对水体环境和养殖动物构成威胁。为探究青苔发生的关键因子,实验通过走访调查,筛选了5组环境相同且隶属同一家养殖户的有青苔池塘和无青苔池塘,重点对水质、底泥生物可利用性氮磷含量及青苔繁殖体进行了检测分析。结果显示,5组有青苔塘、无青苔塘整体水体氮磷水平无显著差异,而有4组无青苔塘叶绿素a含量显著高于有青苔塘。5组有青苔塘底泥平均生物可利用性氮含量为(15.72 ± 3.60) mg/kg,而无青苔塘底泥平均生物可利用性氮为(13.22±1.97) mg/kg,较前者低2.50 mg/kg。5组有青苔塘底泥平均生物可利用性磷含量为(72.26 ± 10.57) mg/kg,无青苔塘底泥平均生物可利用性磷含量为(50.33 ± 12.62) mg/kg,较前者低21.93 mg/kg。底泥生物可利用性氮磷比在5组中均小于0.5,而无青苔塘平均较有青苔塘高26.32%。低氮磷比会抑制浮游藻类的繁殖,而青苔则对低氮及低氮磷比环境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因此,在养殖开始时,底泥低氮及低氮磷比的条件使得浮游藻类在与青苔的初期生态位竞争中处于劣势,即使检测到的浮游藻类OTUs数量高于青苔繁殖体,也不能使其在上述条件下成为优势种。另外,对青苔繁殖体的检测发现,其广泛存在于有青苔塘、无青苔塘及水源的水体和底泥中,即使清塘、晒塘依然检测到繁殖体的存在,但清塘、晒塘能够减少青苔繁殖体的数量。研究表明,单独依靠生石灰或漂白粉清塘并不能完全杜绝青苔的发生,但可以作为一个辅助防控措施,而通过调控养殖系统的生物可利用氮含量及氮磷比左右种间生态位竞争则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有前景的青苔防控方向。本实验研究结果对养殖池塘的青苔防控研究和生产实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青苔 生境调查 水质 底泥氮磷 繁殖体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仵均祥 白桦 成卫宁 许向利 张世泽 王会梅 龙晓辉
系统调查了陕西杨凌地区麦叶灰潜蝇(A g romy za cinerascensM acquart)的发生情况,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在小麦孕穗抽穗期,麦叶灰潜蝇主要危害小麦旗叶、倒2叶和倒3叶等中、上部叶片,其中以倒2叶受害最重;每个虫斑内有幼虫1~4头不等,其中有1,2,3,4头幼虫的虫斑数分别占总虫斑数的73.81%,20.96%,3.51%和1.72%;不同塬区、不同田块之间,麦叶灰潜蝇的发生情况均有显著差异;不同塬区麦叶灰潜蝇的发生程度,以一道塬最重,二道塬次之,三道塬发生较轻;不同塬区麦叶灰潜蝇发生的严重程度与小麦植株密度有密切的负相关关系,但同一塬区不同田块的发...
关键词:
小麦 麦叶灰潜蝇 影响因素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孔琼 王传铭 汪斌伟 张晓媛 李珣 谢昆 舒茜 黄镜梅 袁盛勇
【目的】克隆南瓜实蝇(Bactrocera tau)的气味结合蛋白(odorent binding proteins, OBPs)基因,并分析其相关生物学信息,为了解南瓜实蝇的嗅觉机制提供参考。【方法】基于南瓜实蝇转录组测序结果筛选获得OBPs基因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通过基因克隆测序验证鉴定OBPs基因,并采用sqRT-PCR检测OBPs在雌、雄虫不同组织中的分布情况。【结果】经PCR产物测序验证和BLAST比对后共鉴定得到6个南瓜实蝇OBPs基因,序列长度在498~955 bp,编码128~314 aa,预测分子量大小为14.67~36.24 kDa,等电点为4.69~8.16,且每个OBP序列的N端均具有16~26 aa组成的信号肽序列,属于1个Minus型和5个Classic型。不同类型的OBPs均具有各自典型保守的Cys位点。6个OBPs分化明显,序列相似度在30%~51%。系统进化树表明,6个OBPs与瓜实蝇(Zeugodacus cucurbitae)的OBPs亲缘关系较近,柑橘大实蝇(Bactrocera minax)次之。半定量RT-PCR检测显示,6个OBPs在雌、雄虫不同组织中均有表达,而OBP14在雄虫腹部不表达,OBP15在雌虫腹部不表达。【结论】上述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南瓜实蝇嗅觉识别分子机制和引诱机制奠定了基础。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文韬 洪添胜 李立君 李震 郭鑫
将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作为信息感知和传输的载体,设计和开发了橘小实蝇成虫发生量及环境因子协同监测系统,并在广州地区选择挂果期和成熟期柑橘园,开展了近6个月的橘小实蝇成虫发生量及其发生区域环境因子协同监测试验。结果表明:8月上旬至10月上旬,气温分布在22.5~36.5℃,且处于柑橘挂果期,橘小实蝇成虫发生量猛增并达到最大,周虫量516~893头;10月中旬至11月下旬,处于柑橘成熟期,天气干燥,气温分布在16.4~30.1℃,橘小实蝇成虫发生量开始呈波动性回落,周虫量108~293头;12月上旬至翌年1月中旬,降水量少,气温分布在10.5~27.5℃,由于缺乏维持营养的果实,橘小实蝇成虫数量很少...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池再香 卢瑶 胡秋舲 汤苾 张润琼
为抗马铃薯晚疫病品种的选育、生产布局以及选择防治的最佳时机提供参考,根据2007和2008年在贵州西部地区水城的玉舍(海拔1950 m)、盘县的四格(海拔2250 m)和六枝的堕却(海拔1610 m)各3期的马铃薯晚疫病发生程度的地理分期播种试验资料,对贵州西部地区马铃薯晚疫病发生、流行的气象因子和动态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马铃薯晚疫病发生、流行的主要时期在5月下旬至7月上旬;5月上旬至中旬,若日平均温度低于20℃,且连续3 d相对湿度超过75%,同时连续降雨日超过5 d的情况下,一般在15~20 d后有晚疫病发生、流行。因此,建议以此作为马铃薯晚疫病防治的预警指标,以便在预警指标出现后的...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倪琳 贺伟 常聚普 郭利民 谢守江 杨玉巧 徐庆娥 商靖
探讨了林分和气象因素对欧美杨溃疡病田间发生状况的影响,为拟定病害防治措施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杨树不同品种发病状况不同,中林46杨的发病率和发病指数高于107杨;树龄和林分密度影响病害发生的程度,不同树龄和不同株行距欧美杨林中,溃疡病的平均发病株率和发病指数存在显著差异;在8年生以下树龄的林分中,随树龄增大,病情加重;密度越大,发病率越高。欧美杨溃疡病的发生与4~9月的降水量(R)、日平均气温(T)、日最高气温(A)、日最低气温(a)、日平均相对湿度(HRH)及日平均风速(W)呈显著相关关系。即:欧美杨溃疡病的发生情况随着降水量(R)、日平均气温(T)、日最高气温(A)、日最低气温(a)和日平均...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阿地力·沙塔尔 温俊宝 骆有庆 何善勇 喻峰 陈梦
枣实蝇(Carpomyia vesuviana Costa)是我国禁止进境的检疫性入侵害虫,该害虫主要以幼虫蛀食果肉来为害红枣(Ziziphus jujube Mill.)和酸枣(Z.juju-ba var.spinosa(Bunge)Hu)等[1-2]。2007年9月在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吴婷 张娉杨 张思琪 邹业爱 李峰 邓正苗 邹冬生 谢永宏
鸻鹬类是迁徙水鸟中的重要类群,其种群动态能够指示湿地生态系统的变化。但目前对影响内陆湿地鸻鹬类分布的关键环境变量尚不明确。本研究以洞庭湖为研究区域,基于物种—生境关系理论,利用2013/2014—2021/2022越冬期的水鸟调查和遥感反演数据,结合野外食源调查,通过最佳子集回归、广义线性模型和层次分割等方法,分析长喙长腿(LB-L)、长喙短腿(LB-S)和短喙(SB)鸻鹬类的分布,探究宏观生境变量和微观生境变量(底栖动物密度)对不同形态鸻鹬类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东洞庭湖是三种不同形态鸻鹬类分布的绝对优势分布区,LB-L鸻鹬类主要分布于东洞庭湖中的大小西湖和白湖,LB-S鸻鹬类主要分布在白湖,SB鸻鹬类在各核心区均有分布,且无显著差异。宏观层面上,浅水面积、人为干扰和水文连通性是影响LB-L鸻鹬类分布的关键环境变量,浅水面积是影响LB-S鸻鹬类分布的关键环境变量,人为干扰是影响SB鸻鹬类分布的关键环境变量。微观层面上,LB-L鸻鹬类的分布与不同微生境的底栖动物密度均高度相关,LB-S和SB鸻鹬类的分布仅与部分微生境的底栖动物密度相关。本研究完善了洞庭湖越冬水鸟生态学研究,对洞庭湖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湿地管理等方面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王庆 毕猛 马思佳 石雷
根据全国范围内2002—2012年松墨天牛逐年发生数据,选取发生松墨天牛虫害地级行政区的平均发生率作预测指标,在Climate China v4.40气候模拟软件中,计算出发生地区的气象数据。利用偏最小二乘回归,得到松墨天牛平均发生率与气象因子的回归方程,即松墨天牛平均发生率空间格局模型,并结合地理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预测未来我国松墨天牛虫害的潜在变化趋势。结果显示:结合筛选的12个气象因子建立的松墨天牛平均发生率空间格局模型,预测精度为83.14%,据此预测松墨天牛平均发生率在2020s、2050s、2080s的空间格局与2002—2012年相比主要呈现出四川东部、贵州中部地区中度和重度虫害...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