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492)
- 2023(5199)
- 2022(4328)
- 2021(4132)
- 2020(3539)
- 2019(7651)
- 2018(7453)
- 2017(13736)
- 2016(7711)
- 2015(8405)
- 2014(8385)
- 2013(8270)
- 2012(7760)
- 2011(7063)
- 2010(7201)
- 2009(6436)
- 2008(6566)
- 2007(5724)
- 2006(5030)
- 2005(4552)
- 学科
- 济(27341)
- 经济(27299)
- 业(20116)
- 管理(19906)
- 企(15466)
- 企业(15466)
- 方法(11284)
- 数学(9711)
- 数学方法(9595)
- 学(9339)
- 农(8849)
- 中国(7756)
- 财(6843)
- 地方(6361)
- 农业(6058)
- 业经(5744)
- 资源(5744)
- 和(5567)
- 制(5423)
- 环境(5028)
- 融(4905)
- 金融(4901)
- 技术(4665)
- 银(4591)
- 银行(4557)
- 贸(4427)
- 贸易(4425)
- 行(4375)
- 易(4319)
- 理论(4193)
- 机构
- 大学(111044)
- 学院(110521)
- 研究(43614)
- 济(40095)
- 经济(39151)
- 管理(38142)
- 理学(32794)
- 理学院(32267)
- 管理学(31484)
- 科学(31455)
- 管理学院(31277)
- 中国(30533)
- 农(27569)
- 所(24272)
- 京(24017)
- 研究所(22662)
- 农业(22152)
- 业大(21390)
- 中心(19486)
- 财(19138)
- 江(16507)
- 省(16250)
- 财经(15382)
- 院(15307)
- 范(15198)
- 师范(14957)
- 北京(14870)
- 科学院(14565)
- 农业大学(14246)
- 经(14131)
- 基金
- 项目(81021)
- 科学(62060)
- 基金(58731)
- 家(55771)
- 国家(54893)
- 研究(52394)
- 科学基金(44456)
- 省(32568)
- 社会(32457)
- 自然(31222)
- 基金项目(31045)
- 社会科(30697)
- 社会科学(30679)
- 自然科(30358)
- 自然科学(30341)
- 自然科学基金(29791)
- 划(27053)
- 资助(24293)
- 教育(23441)
- 编号(19172)
- 重点(19094)
- 发(17404)
- 部(17284)
- 计划(17237)
- 创(16272)
- 科技(16061)
- 科研(16006)
- 成果(15737)
- 创新(15321)
- 性(14805)
共检索到16396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艾均文 孟繁利 何行健 薛宏 黄仁志 赵玉文
于4龄期分别采用150、300、600、1200、2400mg/kgNaF的2倍稀释液对湖南省现行家蚕22个品种资源进行添毒试验,通过机率值法和最小二乘法,分别得出NaF对各品种的毒力回归方程和对家蚕品种资源的半致死量(LC50)。结果表明:湖南省现行家蚕品种间的LC50差异较大,抗性强品种1514、秋白B、8535、夏芳B与秋丰B的LC50超过含抗氟主效基因的基础品种T6,而抗性弱品种云1、云2、皓月A、日3等的LC50低于1000mg/kg。
关键词:
现行家蚕品种 抗氟性 半致死量 湖南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米智 曾彪 徐水 朱勇
为了探讨氟化物对家蚕代谢机制的影响,以家蚕耐氟品种T6和氟化物敏感品种734为研究材料,从5龄起蚕开始分别添食经50、100、200、400 mg/kg Na F溶液浸泡后的新鲜桑叶,检测家蚕血液和中肠中酪氨酸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在血液中,734添氟组酪氨酸酶活性是对照组的0.79~1.71倍,T6约是对照组的0.59~0.96倍。734对照组和2个低浓度添氟组(50、100 mg/kg Na F处理组)之间差异极显著(P<0.01),2个高浓度添氟组之间差异显著(P<0.05);T6对照组和最高浓度添氟组之间的差异极显著。在中肠中,734添氟组酪氨酸酶活性是对照组的0.60~1.16倍,...
关键词:
家蚕 氟化物 血液 中肠 酪氨酸酶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李文学 青学刚 刘俊凤 刘刚 肖金树 徐安英
对中国蚕业研究所选育的家蚕品种871C×872C进行了BmNPV攻毒饲养试验。结果表明,871C×872C在同浓度添食病毒条件下,全龄死亡率明显小于对照品种,其半致死浓度(LC50)为109,较对照品种提高了4,5个数量级,抗BmNPV能力显著。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吴克军 刘敏 陈松 朱水芬 鲁成
鉴于引进家蚕品种山河×锦绣多年推广使用后,出现退化,特别是品种抗性下降明显,已经严重影响其在生产上的应用,需要对其进行复壮。本研究以家蚕数量性状遗传规律为理论依据,采用杂交导入的方法,利用抗性强的印度家蚕品种2041和2042改良现行家蚕品种山河×锦绣的性状,以期达到在保持山河×锦绣的优良性状的同时提高其抗性的目的。试验结果表明,通过改良后获得的改良系(山河B改×山河A)×锦绣,在品种改良的各个阶段品种性状都有不同程度的改进,综合成绩表现符合试验设计目标。
关键词:
家蚕 品种 改良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邵榆岚 张一川 唐芬芬 张永红 朱峰 白兴荣
[目的]对云南蚕区家蚕品种的家蚕质型多角体病毒病进行抗性分类,为抗病育种、抗病关键基因的研究提供参考。[方法]在前期工作基础上选取58个家蚕品种对其进行家蚕质型多角体病毒感染率的调查,3龄起蚕添食相同浓度的家蚕质型多角体病毒液,接种后第7天,镜检确定感染数,采用方差分析、多重比较、聚类分析等方法相结合进行数据分析。[结果]不同家蚕品种对家蚕质型多角体病毒的感染率差异显著(P<0.01),采用聚类分析K-Mean法获得4个抗性分类,10品种和14品种为高抗品种,高感品种有23个。采用系统聚类法谱系图获得2大类,4个小分类,高抗品种5个,高感品种10个。[结论]云南蚕区部分家蚕品种资源对BmCPV的抗性能力分为4个水平,根据系统聚类法,高抗品种占9%,高感品种占17%,中感品种占34%,中抗品种占40%。
关键词:
家蚕 质型多角体病毒 抗性 聚类分析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侯成香 李木旺 张月华 钱荷英 孙平江 徐安英 苗雪霞 郭秋红 相辉 黄勇平
【目的】通过构建家蚕品种资源的指纹图谱,研究品种间的亲缘关系。【方法】用35个SSR标记研究96个家蚕品种资源的指纹图谱。【结果】这些SSR标记在家蚕品种间表现出丰富的多态性,等位基因数量在3~28个,平均为12.77个,多态性指数(PIC)在0.299~0.919,平均0.71。根据各品种的指纹图谱,用Nei(1978)的方法计算了各品种间的遗传距离,最大为0.1983,最小为0.0641,并用UPGMA方法进行了聚类,得到的分子系统图与传统意义上的形态分类方法接近但存在一些微小的差异。根据遗传分析结果,探讨了家蚕的起源与进化关系。【结论】SSR标记是适于进行品种资源的指纹图谱分析和分子标记...
关键词:
家蚕 品种资源 SSR标记 指纹图谱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黄小莉 任佐华 彭沙莎 刘敏捷 孙良菲 刘二明
为探究湖南现有白菜栽培品种对根肿病的抗性,分别采用田间自然诱发鉴定、温室和组织培养室内人工接种鉴定等3种方法,对50个白菜品种(另设感病和抗病对照品种各1个)进行了抗性鉴定。结果表明:50个参试栽培品种对根肿病的抗性存在明显差异,经3种方法鉴定均表现高抗的品种有7个,即矮脚小白菜、矮脚白、油青甜菜心、秋绿60、汕头甜白菜、中箕青菜605、德高富贵,占参试品种的14%;抗病品种7个,占14%;耐病品种3个,占6%;感病品种20个,占40%;有13个品种在3种鉴定方法中抗感表现不一致。
关键词:
白菜 根肿病 抗性鉴定 湖南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黄平 白兴荣 董占鹏 朱水芬 冉瑞法 达爱斯 廖鹏飞
2008年至2009年春,对山东、浙江等7省(市)现行主推的2对春用家蚕品种菁松×皓月、871×872在云南实验室进行比较试验,通过观察其发育情况,分析其健康性、产茧量和茧丝质量。结果表明,同品种因生产地不同,在云南低纬度高海拔气候条件下的性状表现存在一定差异,其结果可供有关工作参考。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高瑞 李春林 童晓玲 曹明亚 石美宁 徐安英 鲁成 代方银
【目的】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ombyx mori nucleopolyhedrovirus,BmNPV)所引发的血液型脓病是一种传染性强的蚕病,极大地影响蚕业生产。本研究旨在定位对BmNPV高抗的家蚕品系中控制其抗性的基因,进而解析其抗性遗传机制,为培育抗性素材和品系提供理论支持。【方法】以BmNPV高抗家蚕品系99R和较感品系Dazao-N为亲本,配制连锁分析(BC_1F)和定位分析(BC_1M)回交群体。首先对两个亲本品系进行浓度梯度添毒,统计感病死亡的家蚕头数,运用SPSS 17.0软件,计算其半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钱荷英 徐安英 张月华 孙平江 赵云坡
利用微卫星(SSR)标记,在DNA分子水平上对不同地理系统和化性的家蚕品种之间的遗传差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11对引物中均出现稳定的扩增带,扩增带总数为106条,最多的有16条,最少有4条,平均每个引物9.6条。利用单匹配相似系数和UPGMA聚类法对结果进行分析,发现其SSR不但具有品种特异性,而且具有系统特异性,证明不同化性及地理系统的家蚕在进化上属有显著差异的类群。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吴克军 田梅慧 陈松 黄平 刘敏
云南省主推家蚕品种云蚕7×云蚕8推广10多年来,某些性状发生了退化,原种云蚕7B×云蚕7A交配能力下降,散对率高达20%以上,抗性降低。本实验采用循环杂交法,回交法等育种方法将保存的云蚕7母种进行循环杂交,经5个世代后形成了新系统,复壮后的新系统在品种抗性、茧层率及散对率等方面都优于复壮前系统,云蚕7B×云蚕7A的散对率降到10%以下,有效地对云蚕7母种及原种进行了复壮。
关键词:
家蚕品种 云蚕7 复壮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杨文 朱水芬 杨继芬 李刚 李涛 杨卫 廖鹏飞 杨俊 洪正杰 罗顺高 丁善明
家蚕新品种"野三元",是中国农科院蚕业研究所将抗逆性强的野桑蚕与多丝量家蚕品种远缘复合杂交选育出的强健性多丝量蚕品种。文章对新品种"野三元"在云南省具有代表性的农村养蚕区域进行试验调查。结果表明,"野三元"幼虫期生长快,龄期经过短,食桑旺盛、对桑叶选择不严,体形粗壮结实,眠起及老熟齐一,老熟快、上蔟齐、茧形大,产茧量高,可缫出4A级以上生丝,适宜引进云南省各蚕区全年饲养。与对照种"菁松×皓月"相比,"野三元"经济性状表现优良,特别是夏秋季,具有耐粗放饲养、抗逆性较强、容易饲养的特点。
关键词:
家蚕 新品种 野三元 强健性 茧丝质量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杨文 朱水芬 杨继芬 陈松 吴克军 李刚 李金见 杨卫 黄平 李涛 丁善明
家蚕新品种"野三元",是中国农科院蚕业研究所吴阳春等人将抗逆性强的野桑蚕与多丝量家蚕品种远缘复合杂交,选育出的强健性多丝量蚕品种。试验设计了新品种"野三元"的繁育对比试验、试验室鉴定对比试验、丝质对比调查等。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种"菁松×皓月"相比,"野三元"具有食性优、繁育系数高、抗逆性强、产茧量高、茧丝质优良等特点,适宜引进云南蚕区全年饲养。
关键词:
家蚕 新品种 野三元 强健性 茧丝质量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杨继芬 雷树明 廖鹏飞 吴克军 朱红涛 白红英 陈海佺 冉瑞法 李刚 杨文
为增强云南省主推家蚕品种菁松、皓月的健康性、提高其繁育能力等性状,以云南、四川、山东3个省保存的菁松、皓月生产系为材料,采用循环杂交,自交等育种方法进行异地复壮研究。结果表明,复壮系在品种健康性、茧层率、单蛾良卵粒数及克蚁制种量等方面都优于云南省保存的生产系,并达到5%水平的显著性差异。循环杂交的异地复壮法能起到较好的系统复壮效果,能较大幅度提高原种生产单位的经济效益,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关键词:
家蚕品种 菁松 皓月 异地复壮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肖金树
四川省蚕业研究所自1936年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优良蚕品种的培育和四川省蚕品种的改良。60余年来,经过几代育种科技人员的实践和总结,形成了自己家蚕育种的独特风格,育成推广优良新品种14对,为四川蚕业发展三次品种更新换代提供了优良品种,为品种再次换代贮备了新品种,并提出了21世纪的育种任务。三次品种换代,促使四川蚕业生产的产茧量和茧丝质量迅速提高,平均张种产茧由建国初期的10kg提高到春季30多kg,秋季25kg,茧丝长由600~700m提高到春季1100m,秋季1000m,生丝品位由C级以下提高到3A级。至今本所育成的两对春秋用蚕品种仍是四川的当家用种,占全省年用种量的65%以上。
关键词:
家蚕品种,蚕业发展,四川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