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823)
- 2023(9978)
- 2022(8813)
- 2021(8419)
- 2020(7070)
- 2019(16178)
- 2018(16352)
- 2017(31169)
- 2016(17066)
- 2015(19385)
- 2014(19382)
- 2013(19261)
- 2012(17609)
- 2011(15682)
- 2010(15397)
- 2009(13830)
- 2008(13157)
- 2007(11233)
- 2006(9664)
- 2005(8284)
- 学科
- 济(66344)
- 经济(66276)
- 管理(50423)
- 业(49227)
- 企(41118)
- 企业(41118)
- 方法(32557)
- 数学(28185)
- 数学方法(27883)
- 农(18249)
- 技术(16517)
- 中国(16181)
- 学(15446)
- 财(15157)
- 业经(14876)
- 地方(14424)
- 农业(12606)
- 理论(11616)
- 贸(11267)
- 贸易(11263)
- 和(11101)
- 环境(11060)
- 易(10928)
- 务(9843)
- 制(9806)
- 财务(9778)
- 财务管理(9763)
- 划(9423)
- 教育(9255)
- 企业财务(9247)
- 机构
- 大学(240811)
- 学院(240109)
- 管理(99281)
- 济(89745)
- 经济(87649)
- 理学(86910)
- 理学院(85937)
- 管理学(84444)
- 管理学院(84024)
- 研究(79064)
- 中国(55114)
- 科学(52488)
- 京(51238)
- 农(41678)
- 所(40230)
- 业大(40145)
- 财(38289)
- 研究所(37201)
- 中心(35545)
- 江(33655)
- 农业(33359)
- 范(31938)
- 北京(31869)
- 师范(31640)
- 财经(31482)
- 经(28712)
- 院(28428)
- 技术(27913)
- 州(27880)
- 师范大学(25568)
- 基金
- 项目(173767)
- 科学(135475)
- 研究(125403)
- 基金(124698)
- 家(109468)
- 国家(108596)
- 科学基金(92813)
- 社会(76345)
- 社会科(72312)
- 社会科学(72289)
- 省(69791)
- 基金项目(67682)
- 自然(62290)
- 自然科(60797)
- 自然科学(60785)
- 自然科学基金(59679)
- 划(57824)
- 教育(57437)
- 编号(51614)
- 资助(50879)
- 成果(40628)
- 重点(38806)
- 部(37581)
- 创(36856)
- 发(36703)
- 课题(35210)
- 创新(34344)
- 科研(33172)
- 计划(32137)
- 项目编号(31789)
共检索到33541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青先国 王学华
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统筹粮食增产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全面提升中国农业科技的创新能力、储备能力和转化能力,迅速将最新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粮食增产能力,2004年,科技部、农业部、财政部和国家粮食局联合启动了“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湖南作为粮食生产大省,中标承担了该工程中的课题之一——“湖南水稻丰产高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介绍了2004年度技术集成研究所取得的主要成果和进展.
关键词:
水稻 丰产高效 技术集成 研究示范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伍小松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江瑜 朱相成 钱浩宇 张楠 丁艳锋
水稻是我国第一大口粮作物,稻田是第二大温室气体甲烷的重要人为排放源之一,稻田甲烷减排对农业碳中和意义重大。稻田甲烷排放是甲烷产生和氧化的净效应,与水稻植株和农艺措施密切相关。为此,本文重点论述水稻丰产条件下植株特性、农艺措施及两者互作对稻田温室气体排放影响及机制。同时,本文还明确了我国水稻生长季甲烷排放动态的主体模式,即排放高峰期在分蘖末期、拔节前甲烷排放占57%~66%。在此基础上,作者认为未来应加强泌氧能力强的水稻品种选育,优化秸秆还田和前期水分管理技术,探索土壤微生物减排调控途径,实现水稻甲烷减排;同时,各区域应因地制宜采取合理农艺措施搭配,集成稻田丰产减排的技术新模式。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孟祥祯 王玉珍
1979~1987年,以朝鲜地一号(粳)为母本,印度杰雅(籼)为父本杂交后,用其F_1与垦77-9复交,经6代培育成晚品-28水稻新品种。该品种具有株型好、产量三要素搭配合理、抽穗早灌浆期相对长、抗逆性强、适应性广、品质佳等优良经济性状。产量高而稳,一般亩产550~600kg,高产地块达750~800kg,比当地主栽品种增产10~15%。目前已在河北省大面积种植,在天津、北京和山东等省市大面试种成功。
关键词:
水稻 育种 品种特征 丰产性 稳产性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邓明全 赵丽华 陈蓬 王世凯 王永吉 姚彦民
1987~1990年,在山西省稷山县建立了20.7 ha板枣早实丰产试验林。采用“圆锥形”矮化栽培为主导的综合增产措施,结果表明:2年生板枣苗栽后第3年平均每公顷产鲜果878 kg(360株/ha)和3 113kg(1 245株/ha)。第4年,平均每公顷产鲜果1 940kg(360株/ha)和7 595 kg(1245株/ha),分别比对照提高3~8倍,投入产出比为1:7及1:13。早实丰产与树势、枝果比及叶绿素增加密切相关。
关键词:
板枣 早实丰产技术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曹国墦
从半干旱冷凉区玉米的适宜良种、高效地膜、最佳节灌方式、关键补灌时期和精确补灌量等方面 ,系统地研究了玉米抗旱丰产的关键技术 ,形成了集成技术。多年试验的结果表明 ,选用酒单 3号 ,采用渗水地膜沟种 ,以膜下滴灌的方式 ,在玉米抽雄期每公顷补灌 6 0 0 mm,是半干旱冷凉区玉米抗旱丰产的最佳栽培模式
关键词:
玉米 抗旱丰产 集成技术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洪信谱 高万彬 庄尔奇 刘强
在充分了解湖北省马尾松生物学特性、栽培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马尾松人工林速生丰产的适用技术和相应措施,即选用优良种源、适宜的立地条件、正确的栽培技术,适时抚育和密度管理等。
关键词:
马尾松 速生丰产 人工林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邱云华 何大文
本文通过对杂交稻非Ⅱ优系列有代表性的16个水稻品种(组合)的丰产性和稻米品质等性状的综合分析后得出以下结论:目前大面积推广的冈优22的综合性状最优,需进一步研究其相应的制种和高产栽培技术,加大推广力度。新组合八汕A×R7—2,大粒A×R6、冈46A×R7—2的综合性状也较优,应积极组织多点试验和示范,进一步考察其综合性状和适应性。
关键词:
杂交水稻,丰产性,稻米品质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2015年4月29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油菜丰产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项目顺利通过国家科技部农村司、农村中心组织的技术验收。为稳定我国油菜种植面积和保障食用油有效供给,国家科技部适时启动油菜丰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项目从早熟、机械化油菜新品种选育、丰产栽培技术、机械化设备研制、高效低耗加工技术和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周建林 李阳生 贾凌辉 李达模
报道了在水稻单核花粉形成期将稗草DNA通过穗茎注射导入水稻,其后代在生育期、株高、分蘖力、穗型、粒形、米质及抗逆性等方面出现了变异,供体部分性状得到了转移,并且一般能够在2—3个世代内稳定。实验表明:穗茎注射法是一种简便、有效的分子育种新方法。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邓文 谭杰扬 刘英 祝琪雅 王剑
[目的]当前开展不同熟制的水稻产量重心变迁研究较少。文章旨在丰富我国水稻空间布局理论体系,为优化湖南水稻结构提供依据。[方法]基于农业统计数据,运用重心法和灰色关联法分析20062015年湖南不同熟制水稻产量重心变迁及影响因素。[结果]水稻产量重心位于长株潭地区,双季稻和一季稻产量重心位于洞庭湖区,分别向北偏西、北偏西、西偏北方向移动,移动距离一季稻>双季稻>水稻。不同熟制水稻产量区域变化呈现出不同特点。长株潭地区、湘南地区、大湘西地区的水稻和双季稻产量占比主要影响因素为单产,洞庭湖地区为播种面积;长株潭
关键词:
水稻 熟制 产量重心 影响因素 湖南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冯跃华 张杨珠 黄运湘 周清
采用 Bowm an- Cole有机磷分级体系 ,以湖南省几种主要母质发育的稻田土壤为材料 ,对供试耕层土壤不同形态有机磷的含量及其与土壤有效磷的关系、各形态有机磷在土壤剖面中的分布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构成水稻土的有机磷主要是中活性有机磷 ,有机磷组成随水稻土母质、肥力的不同而不同 .就同一耕层土壤而言 ,各形态有机磷的绝对含量及其占有机磷总量的比例从大到小顺序为 :中活性有机磷 [(10 2 .4± 48.7) mg/ kg,47.5 5 % ],中稳性有机磷 [(6 8.0± 2 7.5 ) m g/ kg,32 .17% ],高稳性有机磷 [(30 .8± 16 .3) mg/ k...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喻春莲 任光俊 池忠志 郑家国 杨文钰 刘代银 陶诗顺 任万军
针对四川水稻生产突出问题,通过品种优化和综合技术配套集成,分区构建了"四川盆地麦(油)茬杂交中稻优质高产栽培技术模式"、"盆地丘陵杂交中稻抗逆稳产栽培技术模式"、"两熟制稻田水稻轻简高效生产技术模式"三大主推技术模式,在项目区应用效果显著。超高产攻关田平均产量11 733.6 kg/hm2,连续3年超过11 550 kg/hm2的目标产量,并创造了12 802.65 kg/hm2的成都平原高产纪录。2004~2008年,项目核心区、示范区、辐射区累计新增稻谷223 840万kg,新增产值35.61亿元,节支13.83亿元,新增效益49.44亿元。
关键词:
水稻栽培 技术模式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侯伯鑫 林峰 余格非 张新华 陶申绵
研究表明,福建柏17个地理种源和48个家系幼林期树高、胸径、材积生长在山区、半山区、丘陵区均有极显著差异,其树高、胸径、材积遗传力值分别达0.556 1-0.903 4、0.630 3-0.914 0、0.670 1-0.914 3,反映该差异主要受遗传因素影响。种源×地点交互作用显著,其3个主要性状生长量山区>半山区>丘陵区。根据材积遗传增益大于种源平均值15%以上的选择标准,初步选择出适宜不同生态环境造林地的10个优良种源和14个家系,其材积遗传增益分别为16.09%-88.70%、15.19%-184.80%。
关键词:
福建柏 种源 幼林期 遗传变异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火树华 查多禄
在调查昕水河流域现有杏树品种及栽培利用状况基础上,以仁用杏中的优良品种大扁杏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建立试验示范区布设各种试验,结果表明在无灌溉条件下大扁杏的速生、早实丰产配套技术为:①保证品种纯度,配置适宜的授粉树.②加强旱地果园以抗旱为主的高标准整地,修树盘,覆盖薄膜、秸秆,喷施保墒剂,苗木套袋或覆土等配套保墒措施.③采用密植、低干、小冠栽培方式,应用生长延缓剂PP333可使所栽半成苗与一年生苗当年成花,成花株率95%~100%,翌年结果,结果株率达85%以上,最多单株结果达35个.栽植密度以55~80株/亩为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