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777)
2023(9351)
2022(7854)
2021(7190)
2020(5961)
2019(13429)
2018(13340)
2017(25796)
2016(14091)
2015(15891)
2014(15764)
2013(15787)
2012(14623)
2011(13125)
2010(13279)
2009(12666)
2008(12380)
2007(11248)
2006(10100)
2005(9302)
作者
(39752)
(33991)
(33502)
(31819)
(21239)
(16531)
(14997)
(12968)
(12902)
(12206)
(11702)
(11390)
(10902)
(10636)
(10437)
(10164)
(10056)
(9744)
(9642)
(9550)
(8608)
(8464)
(8152)
(7830)
(7766)
(7671)
(7417)
(7384)
(6888)
(6781)
学科
(57573)
经济(57479)
(50000)
(46525)
管理(37612)
农业(31056)
(26420)
企业(26420)
业经(19408)
方法(18086)
(17650)
地方(15841)
中国(15766)
数学(15022)
数学方法(14890)
(14658)
(12341)
(10638)
农业经济(10634)
(10382)
贸易(10376)
(10126)
(9855)
土地(9814)
服务(9543)
环境(9459)
(9371)
银行(9359)
(9299)
农村(9281)
机构
学院(201071)
大学(195843)
(84224)
经济(82386)
管理(75996)
研究(69186)
理学(65269)
理学院(64488)
管理学(63456)
管理学院(63087)
中国(54249)
(53157)
科学(41820)
(40614)
农业(40502)
(38929)
业大(35555)
(34961)
中心(33587)
(32105)
研究所(31225)
财经(29470)
(27342)
师范(27146)
(26606)
(26113)
(25339)
农业大学(25191)
北京(24620)
经济学(24542)
基金
项目(135167)
科学(106788)
研究(103175)
基金(97439)
(84526)
国家(83706)
科学基金(71442)
社会(67289)
社会科(63292)
社会科学(63273)
(54906)
基金项目(52774)
教育(44933)
(44038)
编号(43869)
自然(43529)
自然科(42417)
自然科学(42410)
自然科学基金(41655)
资助(36939)
成果(36062)
(31281)
(31106)
(30603)
重点(30392)
(30289)
课题(29155)
(28223)
国家社会(27910)
(26871)
期刊
(104730)
经济(104730)
研究(58571)
(58068)
中国(47202)
农业(39479)
学报(31677)
科学(29540)
(29271)
大学(25407)
管理(24064)
学学(24020)
业经(22907)
(21681)
金融(21681)
教育(19928)
(18682)
技术(15439)
问题(15214)
财经(14473)
农村(14348)
(14348)
农业经济(14036)
经济研究(12967)
(12407)
(12402)
资源(11880)
图书(11550)
世界(11491)
经济问题(11045)
共检索到31456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向慧   杨庆媛   傅丽华   彭保发   刘海军   崔东  
结合文献分析、重要性分区法、趋势面分析、热点分区法及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和模型,以湖南武陵民族地区为案例地,构建农耕文化服务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估其演变规律,揭示演变的驱动机制。研究发现:(1)2010~2020年间,区域农耕文化服务趋于优化,服务指数总体上升(由0.413 7上升到0.656 2),年均增幅达5.86%,其中,宣传教育和农耕文明传承服务是主导其竞争力提升的核心因子(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0.88%和15.17%)。(2)总服务的空间格局由“北高南低、双核领跑”变为“周高中低、三足鼎立”,且东西方向变化剧烈。子服务发展具有空间不平衡性,且变化趋势各异。热点区面积比由“正态分布”变为“金字塔型”,多重热点区由南部向北部和东部转移扩散。(3)区域农耕文化服务的演变受多种要素综合影响,其中,地形、市场需求、经济发展及农耕就业为主导要素。影响因子具有互动效应,地形、土地利用和经济发展3类因子之间的协同增强作用最为明显。(4)建议集中发展优势服务,实现均衡发展,重点开发东部及北部的农耕文化资源,扩大市场需求,重视影响因子的协同增强效应。研究能够为相关研究提供思路指引、方法借鉴和技术参考,为农耕文化资源的管理提供科学参考。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朱毓莹   周浩  
湖南省耕地“非粮化”现象日趋凸显,揭示其时空分异特征及驱动机制、提出“非粮化”缓释策略,对当地农业经济发展及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3—2020年湖南省地理空间属性数据,运用综合评价法、空间自相关分析模型以及地理探测器模型等方法,从县域尺度探析耕地“非粮化”时空演变格局及驱动机理,并提出缓释策略。结果表明:1)湖南省耕地“非粮化”水平整体波动上升,粮食安全情势不容乐观。2007—2017年耕地“非粮化”水平较前一阶段小幅度下降,2018—2020年耕地“非粮化”水平增幅明显;2)县域耕地“非粮化”水平空间差异特征明显,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分布格局,并在年际间表现出由四周向中部聚集的态势,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集聚效应,高-高集聚区主要分布于凤凰县、泸溪县、麻阳苗族自治县、芷江侗族自治县等地;3)粮食单产为耕地“非粮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地势起伏度的驱动程度最低,二者交互驱动力对“非粮化”的解释度达93.2%。基于此,未来湖南省应开展差异化的区域“非粮化”管控对策、提高粮食产出水平、增加农民经济收益,以针对性地缓解耕地“非粮化”趋势。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朱毓莹   周浩  
湖南省耕地“非粮化”现象日趋凸显,揭示其时空分异特征及驱动机制、提出“非粮化”缓释策略,对当地农业经济发展及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3—2020年湖南省地理空间属性数据,运用综合评价法、空间自相关分析模型以及地理探测器模型等方法,从县域尺度探析耕地“非粮化”时空演变格局及驱动机理,并提出缓释策略。结果表明:1)湖南省耕地“非粮化”水平整体波动上升,粮食安全情势不容乐观。2007—2017年耕地“非粮化”水平较前一阶段小幅度下降,2018—2020年耕地“非粮化”水平增幅明显;2)县域耕地“非粮化”水平空间差异特征明显,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分布格局,并在年际间表现出由四周向中部聚集的态势,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集聚效应,高-高集聚区主要分布于凤凰县、泸溪县、麻阳苗族自治县、芷江侗族自治县等地;3)粮食单产为耕地“非粮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地势起伏度的驱动程度最低,二者交互驱动力对“非粮化”的解释度达93.2%。基于此,未来湖南省应开展差异化的区域“非粮化”管控对策、提高粮食产出水平、增加农民经济收益,以针对性地缓解耕地“非粮化”趋势。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群  刘荆州  
对接新时代国家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民族贫困地区的可持续旅游扶贫尤显重要。民族地区旅游扶贫中的居民参与、旅游产品、环境支持、景区运营、基础设施、规划开发六大非持续化影响因子共同导致了民族地区旅游扶贫可持续发展困境:居民参与意愿不高,获利较少;现有产品单一,同质化现象严重;旅游开发层次低,游乐项目欠丰富;专项对口项目少,工程资金缺口多;发展结构不合理,开发管理水平不足;景区位置独立性差,基础设施待完善;市场定位不精,营销意识淡薄。在用鱼刺图表征其非持续化发生机制的基础上,从资源、经济、社会和技术系统的角度,提炼了以资源要素系统为吸引力、经济要素系统为动力、社会要素系统为提升力、技术要素系统为催化力的旅游扶贫可持续发展REST驱动机制。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黄渊基  
运用DEA模型开展旅游扶贫效率评价,构建从经典DEA模型到Bootstrap方法的两阶段评价模型,以武陵山湖南片区20个贫困县(市、区)为例进行实证研究,发现该区域旅游扶贫绩效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但仍有较大发展空间,且存在较大地区差异性。引入生命周期模型分析显示,该区域旅游扶贫效率形态主要为潜力期和朝阳期,尚处于成长阶段,应分别制定适宜的发展策略。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谭志松  谢陈陈  
本文基于对武陵民族地区S镇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调查分析,总结了目前存在的三种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形式:学校教育、托管教育和家族兼管式教育,并从教育机制视角分析了当前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在教育体系、教育方式、教育内容和教育目标上存在的诸多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一些有益建议。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向慧   周春梅   彭保发   付冬暇  
利用耕地功能指数、功能优势指数等分析2010—2020年湖南省武陵山片区耕地多功能的时空演变趋势,探讨功能视角的片区耕地分区优化措施。结果表明:耕地功能时间演变存在差异,总体持续增长,文化、生产、生态安全、社会保障功能的变化率依次降低;耕地功能呈现明显的空间异质性,总功能由2010年的东高西低、北高南低演变为2020年的4个高值中心;生产功能由北低南高演变为高值集中于东部;社会保障功能由东高西低演变为高值局部凸出、中等值普遍分布;生态安全功能由四周高、中间低演变为极高值三足鼎立,文化功能由北高南低演变为极高值和高值贯穿全域。将研究区划分为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生产、文化和生活–生态功能优势区等5类。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向慧   周春梅   彭保发   付冬暇  
利用耕地功能指数、功能优势指数等分析2010—2020年湖南省武陵山片区耕地多功能的时空演变趋势,探讨功能视角的片区耕地分区优化措施。结果表明:耕地功能时间演变存在差异,总体持续增长,文化、生产、生态安全、社会保障功能的变化率依次降低;耕地功能呈现明显的空间异质性,总功能由2010年的东高西低、北高南低演变为2020年的4个高值中心;生产功能由北低南高演变为高值集中于东部;社会保障功能由东高西低演变为高值局部凸出、中等值普遍分布;生态安全功能由四周高、中间低演变为极高值三足鼎立,文化功能由北高南低演变为极高值和高值贯穿全域。将研究区划分为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生产、文化和生活–生态功能优势区等5类。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付兆刚   许翔宇   陈臻  
文章以粤西地区县域为研究对象,利用2012—2022年的面板数据,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对耕地流转指标体系降维重归类,利用地理探测器和ArcGIS Pro等工具研究了粤西地区耕地流转的分异特征、影响因素和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粤西地区的耕地流转存在着明显的空间分异,呈现“西部高、中部一般、东部低”的三级空间格局,但中部和东部区域的耕地流转差异趋于缩小,不平衡性减弱。(2)单因子条件下耕地面积、户籍人口、农村集中式供水工程、耕地灌溉面积等指标的解释力明显优于其他指标,双因素交互作用下耕地面积和农业生产总值之间的交互作用最为明显。(3)粤西地区耕地流转的地理空间分异是农业生产、经济发展、农村人口和农业投资等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郑筠  张兆安  
利用湖南省耕地数据和社会经济资料,定量分析影响湖南省耕地变化的驱动力及其内在的驱动机制。从人口增长、经济与基础设施建设、工业化与城镇化、农业技术发展、农业结构调整、耕地保护政策6个方面初步选取驱动力原始指标,然后通过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结合主成分分析从这些驱动力原始指标中筛选出包括农业人口、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人均GDP、城镇化水平、农业增加值等在内的10个驱动力,再利用偏最小二乘法分析各驱动力对湖南省耕地变化的影响程度并加入政策因素建立了驱动机制模型。结果表明:对湖南省耕地变化影响比较显著的驱动力为人口增长因素、工业化与城镇化因素、经济与基础设施建设因素等。最后分析了各驱动力与耕地变化之间的内...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张荣天  
[目的]通过研究2000年以来长三角农民收入时空分异与驱动机制,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长三角农民增收及城乡融合提供理论参考及实践借鉴。[方法]文章通过GIS-ESDA模型揭示2000年以来长三角农民收入时空格局及分异特征,并运用Tobit回归模型分析长三角农民收入分异影响因素与驱动机制。[结果](1) 2000年以来长三角农民收入水平总体上呈现出持续上升态势,其中工资性收入是长三角农民收入结构中最重要来源。(2)长三角农民收入全局表现出"集聚式"空间关联;局部农民收入H-H关联区集聚在苏锡沪,并不断向杭州、嘉兴等地演化,L-L关联区集聚在苏中地区扬州、泰州;长三角农民收入空间关联格局自组织性越来越强,东南—西北方向上农民收入呈现"峰型"结构。(3)城镇化、产业结构、人力资本、农业科技进步及农业政策是影响研究期长三角农民收入时空分异的主要驱动力。[结论]从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推进特色小镇建设、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及创新城乡融合发展制度等方面提出促进长三角地区农民持续增收、乡村振兴发展的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李佳玲  侯兰金  朱吉贝  刘庆  
[目的]以县域为研究单元,对湖南省耕地开发强度进行测度,研究近20年来湖南省耕地开发强度时空变化特征。[方法]运用变异系数、泰尔指数、重心分析、冷热点分析等多种方法揭示1999—2017年湖南省耕地开发强度时空格局演变特征。[结果]①耕地开发强度总体上呈增长趋势,其区域差异性主要是由组间差异造成,其中湘南片区对组间差异的贡献率最大。②湖南省县域强度阶段性特征以上升为主要趋势,耕地开发强度空间分布不平衡,一级区和二级区主要分布于武陵、南岭和罗霄山脉等地势较高山区县域;三级区和四级区集中分布于中部往南北向延伸的地势较为平坦的地带。③耕地开发强度重心存在着从东北向西南转移的趋势,空间波动较小。④冷热点区域整体呈现出“热点区—次热点区—次冷点区—冷点区”的圈层结构分布形态,空间集聚格局相对稳定。[结论]该研究结果为研究区制定区域差别化的耕地开发强度管控政策和农业空间管控决策提供更直观的参考。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向云波  谢炳庚  郭湘  
从投入强度、利用程度、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5个方面,选取18个单项指标,构建耕地利用绩效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结合GIS和空间自相关技术,分析近50年湖南省耕地利用绩效时空分异特征。结果表明:11963—2009年湖南省耕地利用绩效呈现"缓慢下降—波动缓增—加速增长"的阶段性发展趋势,即1963—1977年处于缓慢下降阶段;1978—1999年表现为波动增长阶段;2000—2009年处于加速增长阶段。湖南省耕地利用绩效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快速增长为主要特征,各子系统呈现不同的演变特征。2从空间分异规律看,2009年湖南省各县耕地利用绩效具有显著的区域差异性,呈现集簇分布的空间特征。耕地利用绩效较高水平县域多集中分布在长株潭和洞庭湖地区;大湘西地区多数县域耕地利用绩效处于低水平状态。3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农业基础条件和区位条件是湖南省耕地利用绩效空间分异的主要影响因素。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陈浮  刘俊娜  常媛媛  张琦  于昊辰  张绍良  
研究目的:摸清耕地非粮化的总体态势,揭示非粮化空间分异及驱动机制,为国家粮食安全和耕地保护政策调整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空间自相关分析法、多重共线性诊断与多元回归分析方法。研究结果:(1)2018年耕地非粮化面积约为54.47×10~6 hm~2,占耕地总面积的32.29%;(2)非粮化面积主要集中于中南部和北部,但高非粮化率主要集中于新疆、贵州和东南沿海。非粮化面积与非粮化率呈现显著不同的空间集聚特征;(3)农业实际利用外资额、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比、农业机械总动力、乡村劳动力、土地流转面积与非粮化面积对数呈显著性正相关关系,共同驱动了全国非粮化的空间格局。但不同尺度、不同区域耕地非粮化驱动因子的空间异质性显著。研究结论:受经济、社会、政策和资源配置等多重因素影响,中国不同尺度下非粮化时空格局差异悬殊、驱动因子空间异质性显著。今后应科学设定非粮化底线、优化农业资源配置、推进农业差别化补贴,严控非粮化无序增长、稳固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石。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玉文  吴爱玲  
使用PVAR模型和VAR模型,从经济、社会、能源三个维度,分析1997~2015年民族地区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和发展趋势。PVAR模型方差分解结果表明,当前民族地区碳排放的主要驱动因素为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规模和能源消耗量;与结构型指标相比,数量型指标对民族地区碳排放的驱动作用更显著。VAR模型方差分解结果进一步证实,结构型指标是未来民族地区碳减排的关键驱动因素,且作用强度逐年增加,但不同省份碳排放驱动因素的作用路径和贡献强度存在差异,各地区应根据其碳排放的重点影响因素和传导路径,采取差异化减排措施,建立低碳发展长效机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