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460)
- 2023(6712)
- 2022(6035)
- 2021(5586)
- 2020(4981)
- 2019(11824)
- 2018(11724)
- 2017(22343)
- 2016(12886)
- 2015(14706)
- 2014(15039)
- 2013(15245)
- 2012(14796)
- 2011(13584)
- 2010(13903)
- 2009(13039)
- 2008(13344)
- 2007(12241)
- 2006(10594)
- 2005(9460)
- 学科
- 济(56228)
- 经济(56175)
- 业(30656)
- 管理(30101)
- 方法(26690)
- 数学(23694)
- 数学方法(23454)
- 企(22379)
- 企业(22379)
- 农(17492)
- 学(16272)
- 地方(14690)
- 中国(12693)
- 财(12614)
- 农业(11842)
- 业经(10312)
- 贸(10295)
- 贸易(10294)
- 易(9912)
- 制(9081)
- 和(8543)
- 环境(8399)
- 地方经济(7699)
- 融(7681)
- 金融(7676)
- 理论(7406)
- 银(7406)
- 银行(7363)
- 务(7246)
- 财务(7231)
- 机构
- 大学(199531)
- 学院(198065)
- 济(75421)
- 研究(74014)
- 经济(73710)
- 管理(68579)
- 理学(58944)
- 理学院(58040)
- 管理学(56688)
- 管理学院(56339)
- 中国(52573)
- 科学(52033)
- 农(48585)
- 京(43113)
- 所(41597)
- 农业(39207)
- 研究所(38511)
- 业大(37756)
- 财(33699)
- 中心(33346)
- 江(31006)
- 范(28028)
- 师范(27627)
- 财经(26982)
- 北京(26587)
- 农业大学(25831)
- 省(25702)
- 院(25438)
- 州(24816)
- 经(24268)
- 基金
- 项目(133981)
- 科学(101813)
- 基金(95278)
- 研究(90138)
- 家(86472)
- 国家(85795)
- 科学基金(69796)
- 社会(53898)
- 省(53817)
- 基金项目(51420)
- 社会科(50767)
- 社会科学(50744)
- 自然(48002)
- 自然科(46771)
- 自然科学(46741)
- 划(45958)
- 自然科学基金(45887)
- 教育(41611)
- 资助(39405)
- 编号(35880)
- 重点(31617)
- 成果(30092)
- 发(29805)
- 部(29178)
- 计划(28268)
- 创(26771)
- 科研(26398)
- 科技(25940)
- 课题(25794)
- 创新(25259)
共检索到28789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诗晟 蔡海林 张潇筱 杨中侠
对湖南常德地区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幼虫的肠道细菌进行分离培养,结合16Sr DNA测序,共分离得到11个细菌分离株,分别归为肠杆菌属(Enterobacter)、泛菌属(Pantoea)、莱略特氏菌属(Lelliottia)、芽孢杆菌属(Bacillus)、克雷伯氏菌属(Klebsiella)5个属,与分离自玉米粘虫(Mythimna separata)幼虫肠道细菌归属的肠杆菌属、芽孢杆菌属及克雷伯氏菌属在种类上相似;发现草地贪夜蛾幼虫在玉米、豇豆、辣椒和甘蓝等植物上均可存活,存活率分别为70%、50%、17%和10%,这些植物可能是湖南地区的潜在寄主。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牛浩 兰珍珍 王新谱 刘媛 牛通
【目的】探究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 Smith)对不同寄主植物的选择性和适应性,为草地贪夜蛾的发生动态、监测预警和综合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玉米(Zea mays)、小麦(Triticum aestivum)、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苜蓿(Medicago sativa)、芹菜(Apium graveliens)、甘蓝(Brassica oleracea)和藜(Chenopodium album)7种常见寄主植物,采用笼罩试验和叶碟法研究草地贪夜蛾雌成虫的产卵选择性以及各龄期幼虫的取食选择性,记录草地贪夜蛾各龄期幼虫取食7种寄主植物后的发育历期、幼虫存活率、预蛹和蛹存活率、成虫羽化率、蛹质量、蛹长、蛹宽、成虫翅展和体长等指标,评估草地贪夜蛾对7种寄主植物的适应性。【结果】草地贪夜蛾雌成虫最偏好产卵在玉米叶片上,其次为小麦,也会产少量卵于甘蓝,但未见在苜蓿、马铃薯、芹菜和藜上产卵。草地贪夜蛾1~3龄幼虫最偏好取食苜蓿,其次为玉米和藜;4~6龄幼虫最偏好取食玉米,其次为苜蓿;各龄期幼虫均不偏好取食芹菜和马铃薯。草地贪夜蛾对7种寄主植物的适应性结果显示,幼虫取食7种寄主植物后均能正常生长发育并完成一个世代,且幼虫取食玉米后各虫期的发育历期最短,其次为取食苜蓿的幼虫,取食甘蓝后的幼虫生长发育最缓慢;幼虫取食玉米、苜蓿、小麦和藜后的存活率、预蛹和蛹存活率、成虫羽化率、蛹和成虫个体大小等均较高,取食马铃薯、甘蓝和芹菜的草地贪夜蛾上述各项指标数值均较低。【结论】草地贪夜蛾雌成虫最偏好产卵于玉米叶片,低龄幼虫最偏好取食苜蓿,且取食苜蓿后的幼虫存活率高于取食玉米的幼虫,建议在做好玉米田草地贪夜蛾监测的同时,应加强对苜蓿上草地贪夜蛾为害风险的监测。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杨露 汤勇 张政兵 林宇丰 贺华良 丁文兵 邱林 李有志
为评估草地贪夜蛾从玉米转移为害水稻的风险,将室内以玉米叶继代饲养10代以上的草地贪夜蛾初孵幼虫分别饲喂玉米叶和水稻叶,其后代为CnC1和CnR1;Cn R1组用水稻叶继代饲养8代后再分为2组,一组继续饲喂水稻叶并繁殖1代(CnR8R1),另一组取食玉米并繁殖1代(CnR8C1),分别观察、记录这4个种群幼虫的历期,计算其存活率、繁殖力,测定其营养效应和中肠消化酶活性。结果表明:CnC1组的幼虫历期最短(17.46d),而CnR1幼虫历期最长(23.24d),这两者间差异显著;Cn R1组存活率显著低于其他处理组;CnC1组单雌产卵量最高(693粒),CnR1组的单雌产卵量最低(384粒);CnR1组和CnR8R1组幼虫的相对取食量均显著低于CnC1组和CnR8C1组的;4个处理组间幼虫食物利用率和转化率的差异不显著;寄主转换过程中幼虫中肠的胃蛋酶活性的差异显著,但脂肪酶和淀粉酶活性的差异不显著。由此可见,从幼虫的存活率、繁殖力、营养效应、中肠消化酶活性综合来看,取食水稻叶的种群重新转移为害玉米后不会影响其在玉米上的种群增长速率;水稻虽不是草地贪夜蛾的最适寄主,但草地贪夜蛾从玉米转移至水稻后仍具有逐渐适应取食并为害水稻的潜力。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杨露 汤勇 张政兵 林宇丰 贺华良 丁文兵 邱林 李有志
为评估草地贪夜蛾从玉米转移为害水稻的风险,将室内以玉米叶继代饲养10代以上的草地贪夜蛾初孵幼虫分别饲喂玉米叶和水稻叶,其后代为CnC1和CnR1;Cn R1组用水稻叶继代饲养8代后再分为2组,一组继续饲喂水稻叶并繁殖1代(CnR8R1),另一组取食玉米并繁殖1代(CnR8C1),分别观察、记录这4个种群幼虫的历期,计算其存活率、繁殖力,测定其营养效应和中肠消化酶活性。结果表明:CnC1组的幼虫历期最短(17.46d),而CnR1幼虫历期最长(23.24d),这两者间差异显著;Cn R1组存活率显著低于其他处理组;CnC1组单雌产卵量最高(693粒),CnR1组的单雌产卵量最低(384粒);CnR1组和CnR8R1组幼虫的相对取食量均显著低于CnC1组和CnR8C1组的;4个处理组间幼虫食物利用率和转化率的差异不显著;寄主转换过程中幼虫中肠的胃蛋酶活性的差异显著,但脂肪酶和淀粉酶活性的差异不显著。由此可见,从幼虫的存活率、繁殖力、营养效应、中肠消化酶活性综合来看,取食水稻叶的种群重新转移为害玉米后不会影响其在玉米上的种群增长速率;水稻虽不是草地贪夜蛾的最适寄主,但草地贪夜蛾从玉米转移至水稻后仍具有逐渐适应取食并为害水稻的潜力。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吴秋琳 姜玉英 刘媛 刘杰 马景 胡高 杨明进 吴孔明
【背景】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是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全球预警的重大迁飞性农业害虫,2018年底入侵中国后对玉米等农作物生产构成了严重威胁。远距离迁飞习性是草地贪夜蛾区域性转移危害的生物学基础,其在东亚季风和印度季风流行的气候环境下,可形成纵贯中国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迁飞路线。据连续两年全国普查,草地贪夜蛾沿西线迁飞路线逐代北侵的终点位于我国西北地区的宁夏全境和内蒙古阿拉善左旗。但目前,入侵中国西北地区的草地贪夜蛾的虫源地尚未明确,该害虫在整个中国西部地区的迁飞路径研究也鲜有报道。【目的】阐释驱动草地贪夜蛾迁入中国西北地区的关键气象动力因子,明确该地区首次入侵种群的虫源地所在,精准解析亚洲季风气候背景下草地贪夜蛾的迁飞路径,为建设监测预警体系和指导区域性治理提供依据。【方法】利用2019—2020年草地贪夜蛾在西北地区宁夏的成虫种群动态监测数据和气象资料,采用中尺度气象数值模拟、昆虫迁飞轨迹模型、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手段,分析草地贪夜蛾远距离迁飞的大气动力背景场,模拟计算草地贪夜蛾在中国西北地区连续1—3个夜晚的迁飞路径和回推轨迹落点。【结果】7—9月份出现的偏南夏季风是影响宁夏等西北地区草地贪夜蛾不断迁入的关键气象因子,其虫源主要来自于甘肃东南部、四川东部,其次为陕西西部,此外,重庆西南部、云南东北部和山西西部局部也可为西北地区提供一定的虫源。【结论】在偏南夏季风的主导作用下,草地贪夜蛾经由多个夜晚的连续迁飞可构成其在中国西部地区的主要迁飞路径。该路径源自缅甸,自南向北依次经由中国“云南-四川和重庆-陕西和甘肃-宁夏”,最北可达内蒙古。在7—9月份偏南风盛行期提前和风速偏强的气候条件下要加强西北部玉米种植区草地贪夜蛾的监测预警与防治工作。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邓环环 杨俊杰 郭安红 王纯枝 谢家旭 钟敏 郭广芬
为了准确预报害虫的迁飞轨迹,将天气预报技术应用于迁飞性害虫的预测预报,本研究基于天气预报平台,利用欧洲中心中短期气象数值预报产品以及大气环流形势及低层风动力对草地贪夜蛾的迁飞路径、迁入时间(包括首见日及高峰日)、落区等进行预报,并基于2021年草地贪夜蛾迁飞的2次典型预报案,分析2021年草地贪夜蛾春季北迁至湖北(首见日)以及秋季南迁回湖北(高峰日)的典型天气过程以及迁飞层气象要素场,运用HYSPLIT轨迹模型模拟迁飞后向轨迹,再利用草地贪夜蛾田间监测数据、测报灯监测数据以及迁飞轨迹对预报结论进行验证。结果显示,2次典型预报案例的预报结论与草地贪夜蛾田间监测数据及测报灯监测数据以及轨迹模拟的情景吻合度较好,草地贪夜蛾迁入时间、落区及路径预报基本正确。研究表明,将天气预报技术应用于迁飞性害虫预报的具有实际可行性。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汤伏生 朱晓燕 张兴忠
本文就鲤鱼肠道细菌对其宿主的影响和细菌淀粉酶对宿主消化的影响作了探讨。从鲤鱼肠道筛选细菌菌株63株,这批细菌中淀粉酶产生菌分布较广,溶血毒素产生菌较少,且产毒素的6株菌无致病性。淀粉酶活力较高的CCI139菌株的淀粉酶和鲤鱼肝胰脏淀粉酶的最适pH和反应产物都不相同。原位酶反应法显示鲤鱼肠道食物混合液及肠壁样品中均有细菌淀粉酶。本文结果证明了鲤鱼肠道有稳定的细菌群落,细菌淀粉酶对鲤鱼消化食物中的淀粉起了促进作用。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余宙 贺韶韶 庄浩楠 袁格格 陈功 于欢
‘BLTY’品系辣椒叶片对1~3龄斜纹夜蛾幼虫有较高的胃毒性。为进一步探明这种胃毒性与肠道细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相关性,利用illuminationHiSeq技术对斜纹夜蛾3龄幼虫取食胃毒性的‘BLTY’品系、无毒性的‘FXBX’辣椒及人工饲料后肠道细菌16S rRNA的特异性区域进行测序,应用Usearch和R语言软件分析其肠道细菌群落结构、物种丰度及多样性的差异。结果表明,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为斜纹夜蛾3龄幼虫肠道细菌的共有优势菌门。相较于取食无胃毒性的‘FXBX’辣椒叶片和人工饲料,取食‘BLTY’ 品系辣椒叶片的肠道菌群Alpha多样性指数显著上升,菌群组成和结构差异显著。在门水平上,变形菌门、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相对丰度升高;在属水平上,有益菌肠球菌属(Enterococcus)相对丰度降低,而致病菌沙门氏菌属(Salmonella)、布鲁氏菌属(Brucella)、寡养单胞菌属(Stenotrophomonas)相对丰度显著升高。KEGG代谢差异分析发现,取食‘BLTY’品系辣椒会使肠道细菌外源化合物的生物降解和代谢通路的相对丰度显著上升。以上结果说明斜纹夜蛾在取食‘BLTY’ 品系辣椒后肠道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均发生变化,即有益菌的相对丰度下降,而致病菌的相对丰度上升。
关键词:
辣椒 斜纹夜蛾 抗性 肠道细菌 菌群结构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吴康 胡俊 黄晓声 夏虎 陈亮 李男 张学振
为探讨饲喂蚕豆(Vicia faba)对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肠道菌群的影响,采用PCR-DGGE技术比较了饲喂蚕豆的草鱼(脆肉鲩组)及饲喂配合饲料的草鱼(普通草鱼组)肠道微生物菌群的异同。结果显示,DGGE图谱上出现了20条明显条带,表明脆肉鲩组及普通草鱼组肠道中均存在大量细菌群落。对这20条条带测序后,获得了其中17条条带的序列,这17条条带中有9条是尚未被培养的细菌。经分析发现,这17条条带分属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及未...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李永 常聚普 郭利民 孙尚 杨旭琦 朴春根
[目的]为明确欧美杨细菌性溃疡病菌的寄主范围、欧美杨抗性品种及其可能的抗性活性物质。[方法]通过田间接种方法开展欧美杨细菌性溃疡病菌的寄主范围、杨树品系抗性调查,并利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杨树抗感品种树皮中活性物质含量及其染病前后含量变化情况,同时利用抑菌实验验证潜在抗性物质的活性。[结果]研究发现欧美杨细菌性溃疡病主要危害黑杨派美洲黑杨、欧美杂交杨的品系以及旱柳,而欧洲黑杨品系具有高度抗菌能力;本研究的30个美洲黑杨和欧美杂交杨品系中,中林46杨、2025杨、2001杨、313杨、中荷1号杨和16-09杨是高感病品系;16-10杨、豫抗1号杨为高抗病品系,而131杨、03-59杨、02-212杨和03-34杨为抗病杨树品种;杂交柳和垂柳抗病,金丝柳轻微感病;栎属和青杨派的种类和品系具有高度抗性。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显示,抗病和高感病品系树皮中的邻苯二酚、苯甲酸、绿原酸、儿茶素的含量较高,其中邻苯二酚和儿茶素在病菌侵染时含量明显增加。[结论]明确了欧美杨细菌性溃疡病的主要危害对象和寄主范围,明确了具有抗性、感病的杨树品系,证明了邻苯二酚和儿茶素与杨树抗病性密切相关,该研究结果为欧美杨的栽培和病害防治提供技术支持和防治建议,该研究结果对我国欧美速生杨的细菌性溃疡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欧美杨 溃疡病 抗性物质 细菌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贺国龙 刘立鹤 张恒
从100 g左右的健康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肠道中分离出3株疑似芽孢杆菌(Bacillus)菌株(G1、G2、G3),并通过对其进行生理生化特征、16S rDNA全序列和产酶能力的分析,筛选出1株高产酶能力的益生菌株。结果显示:G1、G2和G3菌株与枯草芽孢杆菌在16S rDNA序列相似性≥99%的水平上聚为同一分支,结合形态观察和生理生化特征,最终鉴定G1、G2和G3菌株均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以水解圈直径/菌落直径比值评定了G1、G2和G3菌株的产纤维素酶、淀粉酶和蛋白酶的能力,其中G1菌株产纤维素酶、淀粉酶和蛋白酶能力(比...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吕亮 陈娇 郭志敏 吕为 陶佩文 吕惠红 潘哲群 常向前 万鹏 张舒
为明确苜蓿银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Autographa californica multiple nucleopolyhedrovirus, AcMNPV)对草地贪夜蛾幼虫的防治效果,采用室内生物活性测定、田间药效试验等方法,研究和分析AcMNPV对草地贪夜蛾幼虫的杀虫活性和生防效果,结果显示,AcMNPV对草地贪夜蛾2龄幼虫的LC_(50)=2.9×10~(7 ) PIB/mL;在田间,AcMNPV+Bt复配制剂1千万苜核·苏云菌悬浮剂(1 500 mL/hm~2)药后第10天的平均虫口防效为68.99%,而药后第15天的平均防效亦有66.87%,均对草地贪夜蛾幼虫表现出较好的防治效果。应用DNAMAN 6.0软件对试验后死虫样进行DNA同源比对鉴定,结果显示polh、lef-8和lef-9基因序列同源性均达到100%。以上结果表明AcMNPV对草地贪夜蛾幼虫有较好的控制作用。建议在草地贪夜蛾低龄幼虫发生高峰期施用1千万苜核·苏云菌悬浮剂,最好选择在晴天16:00-17:00使用,避开高温和光照等不利环境条件的影响,以使病毒制剂能更好地发挥作用,提高其防治效果。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孙振丽 宣引明 张皓 蒋明 潘云生 张益明 龚叶平 陆小平 余德山 薛仁宇 胡小龙 曹广力 贡成良
为了探讨南美白对虾(Penaeus vannamei Boone)肠道及其养殖环境中细菌种群组成和分布,采用illumina miseq测序平台,基于16s r rna基因的序列测定结果,对南美白对虾肠道及其养殖池塘底泥、水体中细菌的种群结构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南美白对虾肠道、养殖池塘底泥、水体分别检测到206、265和270个细菌属,其中,有90个属在3个样品中均可检测到,底泥和水、底泥和虾肠道、水和虾肠道中检测到的共有细菌属分别为146、128和119个,表明养殖池塘底泥、水和肠道中细菌存在密切的相互作用。在底泥、水和虾肠道样品中丰度大于1%的优势菌属分别有20、17和10个;底泥、水体...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丹 董前进 霍梁霄 宁素芳 赵倩 张万民 屈丽莉 孟威 周金成 董辉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是一种原产于美洲的重大入侵性害虫,主要为害玉米等粮食作物。辽宁省是我国东北玉米主产区之一,开展对草地贪夜蛾的监测预警事关东北地区秋粮生产安全。通过形态和分子鉴定发现2020年有扩散至辽宁省的草地贪夜蛾成虫。Tpi基因序列比对结果显示此次在辽宁省发现的草地贪夜蛾为玉米型种群。8月10日~10月24日间,辽宁省共6个地级市的11个县级行政区41个乡镇先后确认发现雄蛾共计551头。其中,丹东市东港市15个乡镇累积发现草地贪夜蛾369头,宽甸满族自治县发现雄蛾5头;大连市庄河市9个乡镇发现雄蛾87头,瓦房店市4个乡镇发现雄蛾40头,普兰店区3个街道发现雄蛾36头;除丹东市和大连市外,朝阳市发现雄蛾5头,葫芦岛市发现雄蛾3头,盘锦市和沈阳市各发现雄蛾2头。此次草地贪夜蛾入侵辽宁,恰逢2020年第4号台风黑格比、第8号台风巴威、第9号台风美莎克和第10号台风海神先后影响东北地区,推测台风是草地贪夜蛾扩散至辽宁的诱因。丹东市东港地区南部的退海平原地带北部为辽东丘陵和长白山南麓,当地地理环境形成的垂直气流和降雨可能是草地贪夜蛾降落于当地的重要原因。本研究首次报道了草地贪夜蛾成虫在秋季可迁入辽宁省以及迁入蛾量的动态趋势,为明确草地贪夜蛾迁移扩散到东北地区的规律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