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334)
2023(16478)
2022(14273)
2021(13364)
2020(11036)
2019(25434)
2018(24989)
2017(48419)
2016(26160)
2015(29358)
2014(29307)
2013(28758)
2012(26684)
2011(24100)
2010(24662)
2009(22963)
2008(21649)
2007(19238)
2006(17254)
2005(15008)
作者
(75754)
(63174)
(62579)
(59783)
(40224)
(30351)
(28609)
(24619)
(24038)
(22726)
(21636)
(21274)
(20180)
(20019)
(19562)
(19487)
(18606)
(18536)
(17992)
(17937)
(15738)
(15502)
(15429)
(14451)
(14299)
(14080)
(14022)
(13902)
(12740)
(12562)
学科
(105135)
经济(105023)
(74494)
管理(72621)
(59485)
企业(59485)
方法(46689)
数学(40979)
数学方法(40317)
(37552)
中国(33038)
(28079)
金融(28076)
(27325)
(27094)
银行(27042)
(26084)
地方(25897)
业经(25538)
农业(24845)
(22750)
(22539)
(17968)
贸易(17952)
理论(17640)
(17432)
(17339)
(16889)
财务(16814)
财务管理(16785)
机构
学院(369338)
大学(366922)
(145792)
管理(145557)
经济(142280)
研究(126060)
理学(125943)
理学院(124454)
管理学(121978)
管理学院(121296)
中国(98815)
科学(78734)
(77781)
(67554)
(63643)
(63220)
中心(58720)
研究所(57692)
业大(55693)
(54591)
财经(53600)
(49936)
师范(49506)
北京(49132)
农业(48828)
(48656)
(46006)
(44983)
经济学(42892)
师范大学(39756)
基金
项目(252884)
科学(198867)
研究(184625)
基金(182909)
(159398)
国家(158020)
科学基金(135723)
社会(115420)
社会科(109241)
社会科学(109212)
(99775)
基金项目(96942)
自然(88955)
自然科(86858)
自然科学(86842)
自然科学基金(85218)
教育(84139)
(83382)
资助(75956)
编号(75926)
成果(61695)
重点(56840)
(54837)
(54548)
课题(52795)
(51807)
创新(48212)
科研(47910)
国家社会(46853)
教育部(46736)
期刊
(163213)
经济(163213)
研究(108230)
中国(71935)
(61532)
学报(57996)
科学(54512)
管理(52089)
(48954)
(45765)
金融(45765)
大学(44184)
学学(41888)
农业(41310)
教育(39656)
技术(31174)
业经(28335)
财经(25093)
经济研究(24688)
(21327)
问题(21201)
(19194)
图书(18204)
理论(17997)
科技(17739)
(17659)
技术经济(17508)
资源(17486)
统计(17359)
现代(17011)
共检索到54861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宋丽美   徐峰  孙亮  孟昂  
空间营建是城乡统筹发展阶段下乡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实地调研与数据分析研究湖南典型城郊融合型乡村转型背景下的社区空间变化。研究发现:(1)湖南乡村转型以农业现代化转型为主,且处于初级阶段,近郊乡村社区不存在如苏南模式中的空间转型现象。以空间形态变化为主,主要表现为居民点增加与农用地规模化、内聚性秩序分散、建筑空间形态的多样化。(2)土地流转制度是空间形态变化的基础力量,乡绅企业家是重要推动力量,村民角色转变是内在动力,而农业转型升级是核心动力。(3)湖南城郊融合型乡村社区主要空间问题是产业空间规划与配套不足、公共空间弱化、建筑空间品质差。最后以燎原村为例提出“延续”“整合”与“提质”的可持续空间营建策略以回应当代湖南城郊融合型乡村社区发展的现实问题。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刘唱唱  邓楚雄  李忠武  孙惠芳  陈韶清  赵浩  
[目的]城郊型乡村可作为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首要区域,选取典型的城郊县域湘潭县为例,基于拓展的“人-地-业”框架开展土地非农化空间演变及影响因素研究,可助推其空间优化从而实现人地关系的高质量发展。[方法]采用标准差椭圆、全局莫兰指数及冷热点分析乡村土地非农化的空间演变特征,并运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讨其影响因素。[结果](1)湘潭县乡村土地非农化总体呈“东北-西南”空间分布特征且在此方向上的向心力逐渐趋强;(2)乡村土地非农化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呈“先上升、后下降、总体减小”的趋势,但空间关联程度在样本期间有所下降;热点区始终向西北部集聚,不平衡的“川”型分布格局在不断地强化,土地非农化不平衡现象突出且不断加剧;(3)对乡村土地非农化的显著影响因素包括人口密度、距最近建制镇距离、坡度、人均农村建设用地面积超标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村民代表大会召开次数、村内企业个数、规模经营耕地面积比例和是否有合法村庄规划,各影响因素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结论]基于“人-地-业”视角探讨不同区域乡村土地非农化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可为科学制定乡村空间优化策略提供参考。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张慧  李和勇  张锦秋  
近年来,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与美丽乡村建设的推进,乡村发展迎来了新局面,而特色产业构建与经济发展在乡村社区永续发展中的驱动力作用倍受关注。论文基于当前中国养老产业发展,将城市养老问题与近郊乡村发展结合起来,从人、文、地、产、景五个方面,探讨"享老"产业驱动下城郊乡村社区再生营建策略,以期为我国近郊乡村社区的永续发展提供借鉴。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李峰  张梦然  
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乡村社区居住空间营建已经成为影响乡村振兴发展进程的重要因素之一。乡村生产模式、生活方式转变前后社区空间特征的研究,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快速且高效地发展、提升乡村社区整体空间品质、促进乡村社区与城市协同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本文通过对天津市乡村社区居住空间的分析研究,运用建筑计划学的研究方法,揭示乡村社区居住空间特征及规律,为乡村社区居住空间营建提出相应策略。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王雨村  屠黄桔  岳芙  
结合苏南乡村产业空间发展现状,将乡村产业空间分成"1+2"型产业空间、"1+3"型产业空间、"1+2+3"型产业空间三类,剖析各类乡村产业空间发展存在的主要困境,基于产业融合理论,提出差异化的优化策略;"1+2"型联"3"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提升产业空间增量;"1+3"型融"2"发挥联动综合效应,扩充就业空间容量;"1+2+3"型互动创新传承文化产业,丰富空间文化内涵。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范颖  苟建汶  李果  
城乡融合是城乡关系发展的最高级阶段,是理想城乡关系的目标状态,是乡村空间生产与再生产的演进动态,将指引城乡关系变革下的城乡空间重构。城乡融合必定生产出新型的空间形态,其本质是城乡资源要素双向流动促进下的乡村空间生产与再生产。本文通过对城乡融合空间的概念生成探析,从空间生产理论三元辩证螺旋式递升关系的角度切入城乡融合空间属性研究,提出以乡村为本体的、城乡融合空间建构的"乡村+"路径:"乡村空间综合价值认知(空间实践)——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效应(空间表征中的流空间与空间涌现性)——城乡融合机制与实践模型建构(表征的空间)"。结合成都公园城市城乡融合乡村振兴的典型案例,本文认为城乡融合空间建构应坚守市场主导下的双向精准选择性、乡村本体的空间差异性、政府主导下的乡村空间多维共治、先锋典型带动下的乡村统筹与空间重构等原则。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张东   陈笛菡   石子璇   张小星  
文章将康泽恩形态学理论与中原乡村聚落的典型特征相结合,划分乡村姓氏形态单元,构建量化模型与评估方法,分析乡村形态单元之间的差异,研究乡村空间格局。研究结果表明,主姓宗族的发展影响了乡村的空间结构和突破点,裴城村的乡村空间是以彭氏核心街坊为中心、圈层式向外发展。然后基于量化模型与评估方法划定乡村保护管理单元,对乡村空间提出分区域、分类型的精准保护策略,以实现对乡村形态的精细化保护与管理。
[期刊] 建筑经济  [作者] 王瑜  李世泰  
城市化快速推进,一方面为发展乡村旅游提供所需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另一方面也存在使乡村旅游发展特色减弱的现象,探索快速城市化地区乡村旅游发展具有必要性。以烟台市开发区为例,分析快速城市化地区乡村旅游持续发展的资源条件,阐述快速城市化地区"城乡交融式"乡村旅游开发理念与定位,强调兼容传统村落与现代乡村打造四类特色乡村旅游地域,并且提出增长极带动集群的空间规划策略。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钟洋  李嘉奇  孙铭悦  李嘉明  路娜  
科学系统地识别乡村地域系统空间结构,进而制定相应的村庄发展战略,对进一步落实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和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以湖南省长沙县为研究对象,引入乡村地域多体系统理论与乡村振兴多级目标构建了乡村发展评估指标体系,综合引力模型、KMeans聚类、地理探测器和空间自相关等研究方法,量化识别长沙县的“乡村振兴极—村镇空间场—乡村发展区—城乡基础网”空间结构。研究结果表明:(1)长沙县乡村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异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呈现以城镇核心区为圆心向外围减弱的圈层式分布结构,且空间集聚效应显著;(2)地域间供求关系的密切程度是影响空间联系强弱的重要因素,而立足于因素作用的空间联系强度可以较好地表现区域发展的需求和互补格局;(3)“极—场—区—网”多维分析框架能较好地应用于市区近郊县区乡村地域系统的空间结构识别与优化,具体确定并划分了11个乡村振兴极、3个村域空间场和7个乡村发展区,构建了基于“极—场—区—网”互联网络的城乡基础网,进一步为推进区域城乡融合发展与乡村振兴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林梓  肖刚  
[目的] 探究湖南省乡村旅游类型和空间分布格局,为该省乡村旅游多样化发展和空间格局优化提供参考。[方法] 筛选湖南省的276个乡村旅游点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对乡村旅游点进行类型界定和划分,然后分别采用ARCGIS软件空间分析方法,从全省、地级市、不同类型的乡村旅游进行多层面多角度地综合分析。[结果] 结果显示,湖南省乡村旅游类型可以划分为4个类型,包括自然景观类、休闲度假类、特色农业类、民俗文化类。其中休闲度假类比例最大(31.52%),其次是民俗文化类(30.80%),自然风景类(19.57%),特色农业类(14.86%)。湖南省乡村旅游点空间分布整体呈集聚状态,形成以“长沙—湘潭”为核心的“常德—长沙—湘潭—衡阳”主体集聚片区,重点分布在为以洞庭湖流域和湘江流域、以及以长沙和株洲为中心的交通枢纽周围。5A景点、水系分布、道路交通、中心城市、经济水平和人口密度均对其具有明显的正面影响。湖南省四种不同类型的乡村旅游点也均表现为明显的集聚分布,但是集聚态势各不相同,以特色农业类集聚程度最高,民俗文化类和休闲度假类次之,自然景观类集聚程度相对最低。各类型在地级市的分布相对均匀,每个区域仍有各自的特色旅游类型。[结论] 湖南省乡村旅游点分布整体呈集聚态势,且乡村旅游类型具有明显的多元化发展趋势。首先要明确自身特色,做到精准定位。其次各类型协同发展,目前湖南省休闲度假类乡村旅游发展较快,需要严把质量关;民俗文化类资源丰富,可以深入挖掘,尤其是湘西、张家界和怀化3市区等。此外积极推动高级旅游景区建设,完善湘西南地区的交通体系等,进一步推进湖南省乡村旅游的协调健康发展。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储程  李广斌  
按尺度重组理论,任何空间及其变迁都嵌入于多尺度空间的交织变化之中。城郊型乡村空间作为乡村空间和城市空间的交界地带,其空间变迁最为激烈。文章以常州市典型的城郊型乡村——窑港村为研究对象,对其空间重构的历程进行分析。研究认为,在快速大规模城镇化过程中,城郊型乡村空间重构是刚性尺度重组和柔性尺度重组共同作用的结果,刚性尺度重组引起乡村空间的局部重构,而以权力关系、权力与资本关系为核心的柔性尺度重组在城郊型乡村空间变迁中作用更为突出,推动了乡村空间的全面重构。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郭丽娟  
异质性大国价值链重构是涉及多区域、多产业的系统工程。基于国家价值链综合指标体系和中国省区间投入产出模型,从区域与典型产业层面对国家价值链空间形态的研究表明,我国并未形成严格的东中西梯次分布的价值链空间格局,国家价值链呈现地理邻近性与空间相关性,西部具有主导部分优势产业价值链的能力与东部价值链引领作用尚不突出同时并存。异质性大国价值链重构策略为:以城市群城际价值链培育扩展国家价值链,创新区际产业对接模式,统筹推进东部价值链治理能力提升与中西部产业主动升级,探索多元化国家价值链构建模式与升级路径。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郭丽娟  
异质性大国价值链重构是涉及多区域、多产业的系统工程。基于国家价值链综合指标体系和中国省区间投入产出模型,从区域与典型产业层面对国家价值链空间形态的研究表明,我国并未形成严格的东中西梯次分布的价值链空间格局,国家价值链呈现地理邻近性与空间相关性,西部具有主导部分优势产业价值链的能力与东部价值链引领作用尚不突出同时并存。异质性大国价值链重构策略为:以城市群城际价值链培育扩展国家价值链,创新区际产业对接模式,统筹推进东部价值链治理能力提升与中西部产业主动升级,探索多元化国家价值链构建模式与升级路径。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政宏   吕晓   徐畅   牛善栋   王亚男  
化解东北地区乡村贫困与黑土地退化高度重叠问题,需探索统筹实施黑土地保护利用与乡村振兴的系统策略,发现其背后的因果关系。在解析东北地区黑土地保护利用与乡村振兴二者间融合机理的基础上,运用过程追踪法对典型案例村庄开展调查,厘清二者间的互馈理路,明晰内在因果传导路径。研究发现:(1)二者在目标上高度统一、内涵上高度融合、利益上相互协调、措施上相互补充;(2)从驱动机制、链接机制、助推机制解析二者间的互馈理路,要求推动要素层整合优化、政策层中介链接、资源层转化提升;(3)要素驱动型、政策主导型、资源赋能型三类村庄发展历程具有差异化的因果传导路径。需从保护黑土资源本底、加快生产要素驱动、健全政策统筹机制、采取差异化发展路径四个方面支撑二者统筹发展。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余展   欧阳宁相   盛浩   周清   张亮   袁红   聂三安   张杨珠  
针对不同母质发育水耕人为土(水稻土)中铁的形态及其剖面分异特征开展深入研究,对于正确认识稻田关键元素的分布与行为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湖南省花岗岩风化物(GR)、板页岩风化物(PS)、第四纪红色黏土(QRC)、石灰岩风化物(LS)、紫色砂页岩风化物(PSS)和近代河湖(冲)沉积物(FLD)共6种母质发育的水耕人为土为研究对象,通过30个典型剖面系统分析了剖面(0~100 cm)及水耕人为土不同土类间铁的形态及其分异特征,探讨土壤剖面铁的形态转变、剖面迁移转化规律。结果表明,湖南省6种典型母质发育的水耕人为土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位置已经探明,检索出简育水耕人为土(HSA)、铁聚水耕人为土(FSA)和潜育水耕人为土(GSA)3个土类,暂未发现铁渗水耕人为土。水耕人为土剖面全铁(Fe_t)含量均值为44.66 g/kg,不同形态铁的构成表现为:晶质铁(Fe_c)>硅酸盐铁(Fe_(si))>活性铁(Fe_o)>络合铁(Fe_p)。铁的形态在剖面分布呈现出Fe_(si)在剖面变化不大、Fe_c在剖面呈现先升后降、Fe_o和Fe_p在剖面呈现先降后升共三种趋势。PS、QRC和LS的Fe_c、FLD的Fe_o、GR的Fe_p含量均值分别高于其他母质;GR、PS和QRC发育的水耕人为土淀积系数高于LS、PSS和FLD。FSA的Fe_c含量均值和淀积系数、GSA的Fe_p含量均值分别显著高于其他土类。研究表明,湖南6种母质发育的典型水耕人为土中铁的不同形态发生转化并在剖面、母质、土类间体现出显著分异。铁的形态及淀积系数反映了水耕人为土的发育程度及成土环境,对于水耕人为土的发生学特性与系统分类具有指示意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