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974)
2023(4408)
2022(3775)
2021(3592)
2020(3038)
2019(7068)
2018(6759)
2017(13073)
2016(7134)
2015(7734)
2014(7868)
2013(7722)
2012(7075)
2011(6334)
2010(6215)
2009(5663)
2008(5515)
2007(4927)
2006(4133)
2005(3814)
作者
(21864)
(18406)
(18256)
(17408)
(11611)
(9252)
(8222)
(7154)
(6907)
(6699)
(6382)
(6228)
(5959)
(5703)
(5670)
(5653)
(5591)
(5398)
(5246)
(5171)
(4697)
(4615)
(4364)
(4225)
(4173)
(4108)
(4074)
(4059)
(3859)
(3782)
学科
(28484)
经济(28457)
(19385)
管理(19036)
(16298)
企业(16298)
方法(14159)
数学(12414)
数学方法(12228)
(7410)
(7175)
地方(7028)
(6863)
业经(6304)
中国(6012)
技术(5101)
(5022)
农业(4897)
理论(4823)
(4660)
财务(4645)
财务管理(4633)
(4581)
(4459)
贸易(4459)
企业财务(4436)
(4335)
环境(4256)
(4011)
银行(4001)
机构
大学(101864)
学院(101517)
管理(39806)
(37659)
经济(36758)
研究(34922)
理学(34689)
理学院(34197)
管理学(33488)
管理学院(33292)
科学(24664)
中国(24531)
(20837)
(19531)
(18132)
业大(17474)
(17381)
研究所(16978)
中心(16431)
农业(15724)
(14498)
(14346)
财经(14187)
师范(14181)
(12941)
(12760)
(12715)
北京(12576)
(12547)
(12125)
基金
项目(74620)
科学(59061)
基金(54817)
研究(50071)
(49276)
国家(48953)
科学基金(41993)
社会(31901)
(30754)
社会科(30273)
社会科学(30258)
基金项目(29505)
自然(29125)
自然科(28524)
自然科学(28514)
自然科学基金(27981)
(25052)
教育(23033)
资助(22439)
编号(18660)
重点(17172)
(15946)
(15290)
(15261)
计划(15095)
成果(14646)
科研(14520)
创新(14336)
科技(13504)
课题(13417)
期刊
(37896)
经济(37896)
研究(25334)
学报(19969)
中国(19183)
科学(16964)
(16699)
大学(14455)
学学(13726)
(13410)
管理(12820)
农业(11882)
教育(9510)
技术(8379)
(7545)
金融(7545)
(6648)
财经(6647)
统计(6331)
(6303)
资源(6196)
业经(6060)
科技(5916)
经济研究(5883)
(5712)
(5626)
决策(5470)
图书(5407)
业大(5292)
技术经济(5146)
共检索到14200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兵  金凤君  于良  
利用可达性评价模型,计算1984—2004年公路网络演变过程中带来的可达性变化,并对2025年湖南高速公路网络可达性进行模拟。结果表明:湖南公路网络变化过程中,可达性显示以中南部为主的“中心—边缘”同心圈层结构,呈现明显“东北—西南”轴线特征,网络变化使湘西、湘南等边远地区受益巨大,但滞后的特征仍然显著。公路网络演变过程中,城市之间的可达性变异先减小后增大,到2025年,湖南高速公路网络完成,城市间可达性将逐步实现优化均衡,14个地级市4h通勤圈基本形成,长沙等核心城市2h交流圈的扩展将推动区域一体化的纵深发展。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李亚婷  秦耀辰  闫卫阳  潘少奇  
以最短时间和可达性系数为指标,在ArcGIS的支持下,对1986,1996和2006年3个时间断面的河南省公路交通可达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河南省公路网络连接的县级城市可达性值以中部及中北部为核心,向外围逐渐增高,大致呈不规则环状分布格局;研究期内,可达性空间格局总体变化不是很大,可达性比较好的县级城市主要位于河南省的中部及中北部,可达性较差的县级城市均分布在河南省的边缘地带,3个时间断面中,新县、台前始终是可达性最差的2个县;随着河南省公路网络建设的逐步完善,河南省整体可达性及各县的可达性均有大幅度的提高,但不同阶段可达性的提高幅度又有所不同,1986—1996年各县可达性值减少率高于19...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薛红木  冯长春  张剑锋  
通过大数据技术抓取百度地图中288个地级市及以上城市之间的最短旅行时间,修正加权平均旅行时间公式,研究我国城市可达性空间格局及高速公路网路对我国城市可达性的影响。研究发现:非高速公路网络下,可达性格局为以湖北为核心向外圈层递减的"中心—外围"模式;高速公路网络下,转变为以湖北—河南为核心向外圈层递减的"中心—外围"模式,向北方向拉伸显著;高速公路时空压缩效应显著,城市之间总通行时间距离压缩效应达46.76%;高速公路对城市可达性影响显著,可达性变化幅度在空间上多中心(西南省份、新疆、华北、河南)向外围递减的阶梯式格局;高速公路网络下我国可达性空间格局的均衡度下降。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蒋晓威  曹卫东  罗健  朱胜清  唐云云  
以1996、2004、2010年为时间断面,加权平均旅行时间为指标,探讨安徽省公路网络中节点城镇可达性空间格局及其演化规律。结果表明:1996-2010年,安徽省公路网络可达性总体空间格局变动不大,其值大体以合肥地区为中心向外围呈不规则环状递增,且空间分布具有一定的交通干道指向性。公路网络完善极大地提高了区域内节点城镇可达性,其中第一阶段(1996-2004年)可达性值提升较第二阶段(2004-2010年)更为显著;可达性变化幅度与初值有关,第一阶段可达性值变化率空间格局由"徐合高速—合芜宣高速"沿线地区和沿江地区组成的"T型"区域向周围递减,第二阶段呈现出沿新建高速公路地区向四周递减的多极空间格局;不同地区可达性受益迥异,江南地区可达性受益最为显著,其次是淮北、江淮地区;随着路网的不断完善,可达性水平由中心向外围呈圈层式优化,可达性等值线趋于均匀、平滑,中心城市可达性差异逐渐缩小,可达性分布趋于均衡。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吴威  曹有挥  曹卫东  徐建  王玥  
以安徽沿江为实证,采用加权平均旅行时间指标,分析了高速公路网构建对节点区内联系及区外联系可达性格局的影响,并以此为基础,综合分析了节点总体可达性格局的变动;随后对总体可达性的变动幅度及其相对可达性变动格局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安徽沿江高速公路网络的构建显著提高了区域整体可达性,且促进了可达性的均衡化;区内联系可达性、区外联系可达性及总体可达性三者格局特征不同,路网构建所形成的影响也各有差别;东部及北部地区可达性变动幅度小于西南部地区;根据可达性系数的变化幅度及方向,可将节点归为相对可达性下降、相对可达性稳定及相对可达性上升3类。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缪理玲  方朝阳  潘彦江  高丹  徐健  
运用可达性方法定量研究井冈山风景区公路网络空间结构,考虑地形、道路等级、拥挤度等因素对车速的影响,采用加权平均旅行时间评价指标,分析不同旅游季节景点可达性和对外可达性变化。研究表明:1井冈山风景区景点可达性和对外可达性分别呈现"中心—外围"摄动变形的圈层结构与"东—西"摄动变形的圈层结构,可达性空间分布遵循空间距离衰减性、交通指向性、高等级路网指向性等。2旅游季节因素对可达性影响显著,旅游旺季可达性水平发生明显变化,可达性空间分布也受其影响。3路网结构、景点布局和节点规模是影响可达性分布的重要因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可达性优化建议。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靳诚  陆玉麒  范黎丽  
论文运用GIS软件,定量分析了长江三角洲旅游景点可达性。通过分析发现:长江三角洲旅游景点资源的可达性较好,整个区域的平均可达性时间为25.89 min,景点的可达性在30 min以内的区域达到了69.79%,可达性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交通指向性,人文景点可达性好的区域相对于自然景点更加集中。并以县域为统计单元,分析了所有景点、人文景点、自然景点三种类型的空间关联情况,均呈弱集聚格局,可达性热点区域的分布都表现为以上海为核心的圈层结构,冷点区域分布在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外围地区。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将影响景点可达性的因素归纳为4个,即:旅游景点分布、路网结构的地区差异、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钟业喜  郭卫东  毛炜圣  王晓静  冯兴华  
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闽新轴带高质量发展、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列车时刻表数据,以地级市为研究单元,采用社会网络分析和可达性方法对闽新轴带铁路网络密度与层级、可达性及一日交流圈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闽新轴带的网络密度由12.89%增长至29.94%,武汉、西安、南昌的规模分列前三;铁路网络区外联系密度与强度均显著提升,多层级铁路网络结构分别显示出城市群核心区扩张演化及其结构拓展细节,高层级网络结构与区域发展战略格局吻合;闽新轴带城市可达性均获得较大提升,区域、省域及城市尺度间可达性提升差异明显;高铁网络的发展对中心城市的一日交流圈范围具有显著影响;最后分析了闽新轴带铁路发展不充分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建议。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李晨曦  吴克宁  高星  宋文  高翔宇  
通过城市中心职能强度指数分析,应用和改进潜力模型对唐山市各区、县、市及经济开发区的可达性进行综合测算和空间差异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唐山市市域城市可达性及经济联系强度分布不均;城市圈层状空间分布结构正在形成。文章基于城市可达性和经济联系强度的空间差异特征,揭示了唐山市区域空间和交通网络结构中存在的问题,解释了城市经济水平、发展模式以及地理区位对可达性空间差异的作用。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李晨曦  吴克宁  高星  宋文  高翔宇  
通过城市中心职能强度指数分析,应用和改进潜力模型对唐山市各区、县、市及经济开发区的可达性进行综合测算和空间差异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唐山市市域城市可达性及经济联系强度分布不均;城市圈层状空间分布结构正在形成。文章基于城市可达性和经济联系强度的空间差异特征,揭示了唐山市区域空间和交通网络结构中存在的问题,解释了城市经济水平、发展模式以及地理区位对可达性空间差异的作用。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徐旳,陆玉麒  
从可达性的概念、度量方式两方面回顾了近期可达性研究领域的进展,并提出相对可达性的概念。以江苏省为例,分析了自1993年以来经济发达省份高等级公路网络的演化及由此引起的省内通达性空间格局的变化,对各地级市在路网中的地位做出评价,针对高等级公路网络现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杨友宝  邓巧  
基于“红色村落”概念内涵界定,以湖南省262个乡村红色旅游景区(点)为数据样本,综合运用数理建模和GIS空间分析方法,定量刻画了全省红色村落空间分布格局及可达性特征。结果表明:(1)全省红色村落呈集聚型分布状态,不同空间板块或行政单元红色村落分布非均衡性特征突出,集聚强度具有随尺度距离增加而不断弱化的“空间衰减”规律;(2)红色村落整体呈“大分散、小集聚”分布格局,全省存在三大高密度集聚区以及多个红色村落跨界连绵集群组团,长征沿线、湘鄂赣及湘粤赣边区等形成多个“中低密度”集聚片区;(3)红色村落通行时间平均值为221.58 min,标准差为42.75,可达性整体状况不理想,且内部差异显著,可达性水平稳健性欠佳,不同可达时段内红色村落数理分布近似于呈“金字塔”状结构;(4)红色村落可达性空间分布呈现“中心-外围”结构特征,省际边缘区形成多个交通可达性低谷,与其核密度格局存在“空间错位性”,且具有沿交通干线分布的指向特征。最后,提出了优化红色村落可达性格局、驱动交通区位重构和推进红色旅游开发的对策建议。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方顺  
为合理评估高速公路网的时间价值效益,文章基于单个高速公路项目与路网的差异性比较,利用"前后对比分析"法,通过分析节点筛选、路网构建,建立路径选择、流量时间延误和单位时间价值模型等综合分析手段,提出了路网出行时间价值效益的测算方法,并以广东省新一轮高速公路网规划为实例,验证了该测算方法的有效性。文章提出的基于网络视角的时间价值效益测算方法,充分考虑了路网内路网之间的相互影响,更符合实际中公路网建设成网情况下的运营状况,该方法可为各类公路网营运后评价提供支撑。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沛权  曹小曙  
利用GIS手段,以重力度量模型、网络连通度和最短距离度量模型为基础,构建综合评价指标分析了广佛都市圈17个县区、127个空间节点的公路路网通达性。研究表明:广佛都市圈的公路路网发育较成熟,受自然环境、经济及空间距离等因素的影响,其通达性空间格局呈明显的圈层结构,通达性从都市圈的几何中心向外围递减,且向东—西方向延伸,成走廊态势,南北向的通达性递减趋势明显快于东西向,珠江北岸通达性优于南岸,并对广佛都市圈交通基础设施的规划提出调整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杨晓楠  运迎霞  任利剑  
文章运用复杂网络模型和潜力模型对1997—2017年京津冀地区铁路网络变化及随之形成的河北省中小城市可达性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分析,并对2022年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结果表明:(1)铁路物理网络结构由"两横两纵"成长为"三横三纵",霸州市作为纵横线路交点的中转优势不断强化,固安县的枢纽作用将明显提升;(2)铁路网络密度提高,中小城市直达率提升,高铁沿线大城市的分隔作用被削弱;(3)铁路出行网络路径流量空间分布由均衡式向集中型转变,中小城市点权强度高值向高铁沿线城市转移;(4)铁路出行网络平均路径长度缩短,中小城市之间的可达性差距呈现先缩小再扩大又缩小的波动变化。(5)普通铁路的建设与提速、高速铁路开通是促进区域铁路网络生长和中小城市可达性变化的主要因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