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257)
- 2023(10606)
- 2022(9506)
- 2021(9097)
- 2020(7568)
- 2019(17603)
- 2018(17487)
- 2017(33262)
- 2016(18057)
- 2015(20565)
- 2014(20538)
- 2013(20240)
- 2012(18419)
- 2011(16510)
- 2010(16567)
- 2009(15058)
- 2008(14277)
- 2007(12236)
- 2006(10741)
- 2005(9339)
- 学科
- 济(68905)
- 经济(68819)
- 管理(51751)
- 业(47912)
- 企(39836)
- 企业(39836)
- 方法(32547)
- 数学(27787)
- 数学方法(27449)
- 农(19616)
- 中国(18186)
- 学(18009)
- 财(15983)
- 地方(15788)
- 业经(15416)
- 环境(14673)
- 农业(13148)
- 和(12957)
- 理论(12339)
- 贸(11344)
- 贸易(11336)
- 技术(11296)
- 划(11104)
- 易(10988)
- 制(10870)
- 教育(10145)
- 务(9982)
- 财务(9918)
- 财务管理(9897)
- 银(9510)
- 机构
- 大学(254704)
- 学院(252126)
- 管理(103469)
- 济(93637)
- 经济(91392)
- 理学(90109)
- 理学院(89035)
- 管理学(87370)
- 管理学院(86944)
- 研究(84871)
- 中国(60965)
- 科学(56681)
- 京(55198)
- 所(42586)
- 农(41388)
- 财(41377)
- 业大(40710)
- 研究所(39426)
- 中心(38508)
- 江(35340)
- 北京(35028)
- 范(34962)
- 师范(34625)
- 财经(33675)
- 农业(32375)
- 院(31251)
- 经(30648)
- 州(29403)
- 师范大学(28161)
- 技术(27222)
- 基金
- 项目(181939)
- 科学(142114)
- 研究(131797)
- 基金(131043)
- 家(115343)
- 国家(114100)
- 科学基金(97302)
- 社会(80496)
- 社会科(76075)
- 社会科学(76049)
- 省(71773)
- 基金项目(70879)
- 自然(65101)
- 自然科(63451)
- 自然科学(63438)
- 自然科学基金(62263)
- 划(60134)
- 教育(59791)
- 编号(53973)
- 资助(53664)
- 成果(43270)
- 重点(40594)
- 部(39038)
- 发(38229)
- 创(37369)
- 课题(36825)
- 科研(34824)
- 创新(34767)
- 大学(33523)
- 计划(33096)
共检索到36018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湖南会同杉木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会同生态站)于1978年正式建站,1982年林业部(现国家林业局)批准为林业部重点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2000年被科技部列为国家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王自奎 杨惠敏 杨宪龙 马景永 王先之 杨倩 沈禹颖
在高等教育强调“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等教育理念的背景下,高校野外台站的定位也应在注重科学观测研究的同时,更加重视本科生实践教育功能的挖掘与利用。为此,以甘肃庆阳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为例,分析了试验站服务本科生实践教学的历史与现状,提出了加强野外台站本科生实习功能建设的对策。庆阳站基础设施良好、科研基础扎实,已经依托站内试验田、子午岭等试验站周边自然资源及企业等开展了多年实践教学活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建议在台站布局上突出区位和学科特色,进一步扩大开放、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充分利用台站及周边资源,加强野外观测平台和实践基地建设,积极联系政府和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与实践基地等。论文可为高等学校野外台站建设和本科生实践教学的改进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
野外台站 实践教学 学科建设 庆阳试验站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刘聪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赵仲辉 张利平 康文星 田大伦 项文化 闫文德 彭长辉
利用开路式涡动相关系统与自动气象梯度观测系统2008年12个月的观测数据,研究会同13年生杉木人工林CO2通量特征。结果表明:13年生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CO2通量日变化存在明显的季节差异,晴天平均碳汇持续时间表现为夏>春>秋>冬,平均日较差表现为夏>秋>春>冬,最大碳汇出现时间由早到晚依次为夏、秋、春和冬;1年中,月累积碳通量除1和2月为碳源外,其他各月均表现为碳汇,碳汇最大值出现在6月(-53.0gC·m-2);13年生杉木林的年碳汇总量为-255.3gC·m-2。白天CO2通量与光合有效辐射的关系可用Michaelis-Menten模型模拟(P<0.05),但模型参数随温度而异;夜间CO2...
[期刊] 实验技术与管理
[作者]
洪永欣 张新 郜丽静 李锦
中西亚地区野外科学观测台站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重要数据支持和保障,但存在建站标准不统一、观测要素不全面等问题。该文从目标与定位、空间布局、监测内容、规划思路与保障措施等方面系统探讨了中西亚地区野外科学观测站的建设思路,提出了该区域水文、大气、土壤、植被等核心监测指标体系,以期为构建中西亚地区野外观测网络奠定理论和实践基础,为我国和中西亚地区生态环境监测和综合治理提供数据保障。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刘煊章 田大伦 周志华
对杉木林生态系统净化水质功能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大气降水而进入杉木林生态系统的物质中,有二氯丁烷、苯等有机污染物,还有Ph、Ca等重金属元素。经过林冠层、地被物和土壤层的截留作用,这些污染物质不仅种类减少,而且浓度大为降低。进一步阐述了森林净化水质的机理和效益。为森林净化水质的功能,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
杉木林,水质,污染物质,净化作用
[期刊] 实验技术与管理
[作者]
孙锐 宋建正 汝泽龙 顾晓伟 渠帅
该文在分析水利野外科学观测工作现状和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探讨了我国水利行业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的建设和运行管理情况。近年来,行业站点通过长期的定点观测和原型试验,积累了许多野外连续观测和实验数据,在认识自然规律、指导治水实践、推动学科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站点在规划布局、支撑保障、运行机制等方面仍存在短板。围绕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的四项主要目标和六条实施路径,该文提出优化学科区域布局、提升条件保障能力和完善管理运行机制等措施,以期推动水利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长期稳定发展,为国家水安全提供科技基础支撑。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李峰
7月5日,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组织专家组对中国科学院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创新三期建设项目进行了现场验收。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王兵 马向前 郭浩 王燕 冷泠
采用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网络台站多年连续观测数据和森林资源清查数据及公共数据对中国杉木林生态服务价值物质量和价值量进行详细评估。结果表明:1994—1998年和1999—2003年期间,中国杉木林生态服务总价值分别为15643.82亿元.a-1和17043.86亿元.a-1,单位面积价值分别为12.62万元.hm-2a-1和12.34万元.hm-2a-1,其中在所评估的六大服务项中各服务项的价值所占比例次序为涵养水源>积累营养物质>固碳释氧>生物多样性保护>净化大气环境>固土保肥。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李娟 白彦锋 彭阳 姜春前 汪思龙 孙睿 徐睿
[目的]通过制定森林管理参考水平,计量并核算森林管理活动的合格净碳汇清除量。[方法]采用核证减排标准中农业、林业和其他土地利用项目的自愿碳标准,选取其中改善森林管理的项目方法学标准,并结合不可抗力及湖南会同县的杉木人工林林地资源现状,进行计量和核算湖南会同县杉木人工林的合格碳汇量。该方法学标准包括4个碳库,即地上部分、地下部分、枯死木和木质林产品。[结果]对30年生和23年生杉木人工林进行森林管理活动后,林分碳储量变化量和碳汇量都有明显增加。森林管理参考水平在考虑皆伐的碳排放后的净碳汇量为-82.79 t
关键词:
碳汇核算 森林管理 参考水平 杉木林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康文星 邓湘雯 赵仲辉
根据会同生态站2000—2005年连续定位观测数据,研究杉木人工林林冠截留在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能量转换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林冠层每年吸收的辐射能为25.5430亿J.m-2,透过林冠层的辐射能为2.5306亿J.m-2,被冠层反射的辐射能为2.7432亿J.m-2,分别占到达林冠表面辐射能的82.7%、8.2%和9.1%;林冠截留水分的蒸发,使得系统获取的净辐射能向潜热能转化。每年林冠截留水分蒸发耗能6.3695亿J.m-2,占系统净辐射能的22.9%,占系统总蒸发散耗能的30.4%,是系统能量支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林冠截留使大气降水中的雨滴动能消耗在克服枝叶阻力的做功上,叶面水滴从冠层...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赵仲辉 康文星 田大伦 项文化 闫文德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daily and seasonal changes in sap flow rates of individual trees and their relationships to environmental factors in a 18-year-old Chinese Fir plantation,with an ICT2000TE automatic system(TDP30 probe)from December 2005 to November 2006.A single peak pattern was observed for ...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张琛
8月11日,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副所长丁永建和中科院贡嘎山国家野外站站长王根绪访问中科院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刘薇祎 邓华锋 冉啟香 黄国胜 王雪军
为了掌握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天然林与人工林的树高、胸径生长规律,改进杉木的营林生产模式,利用湖南省杉木一类清查数据,选择了6种常用经验方程拟合杉木树高曲线和胸径生长曲线,从中选出最优模型。在此基础上,考虑林分起源的差异,采用引入哑变量的度量误差模型方法建立不同起源林分相容性树高曲线方程组,并分析比较林分各阶段的生长状况。结果表明:引入哑变量后所建立的树高曲线方程组效果更好,在含哑变量的树高曲线方程组中杉木林分平均胸径生长过程曲线、平均树高曲线的拟合决定系数分别为0.820 5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傅伯杰 牛栋 于贵瑞
地球系统科学是以地球系统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各圈层、各要素以及自然和人为现象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科学,是在科学技术自身发展和社会需求共同推动下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地球系统科学概念的提出是为了解决全球性的资源和环境问题的需要,是地球科学向综合集成方向转变的重要阶段。目前在地球系统科学思想的指导下,在全球规模上已经组织了一系列重要国际联合研究计划,企图组织全球的科学家协作推动地球科学的发展。地球系统科学发展离不开对地球系统要素和圈层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的综合观测工作的支持。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国家、国际组织和国际合作项目都纷纷建立了国家、区域甚至全球尺度的观测、监测和信息共享网络。国际长期生态研究网络(ILTER)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建设,其目的是对生态过程进行长期的监测,研究各种生态因子的相互作用及生态过程,从而揭示出生态系统和环境的长期变化,为生态系统评价及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始建于1988年,在中国生态系统动态观测、科学研究和试验示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05年在CERN的基础上,由国家科技部组织开始建立中国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CNEN),目前已经遴选出了53个台站,开始对农田、森林、草地(含荒漠)和水体(湖泊和海湾)的动态进行观测研究,该网络必将成为全球地球观测系统(GEOSS)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地球系统科学发展的历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主要从发展地球系统科学角度,讨论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在地球系统科学中的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