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236)
- 2023(9086)
- 2022(8283)
- 2021(7900)
- 2020(6669)
- 2019(15492)
- 2018(15521)
- 2017(29815)
- 2016(16612)
- 2015(18787)
- 2014(18702)
- 2013(18605)
- 2012(17016)
- 2011(15230)
- 2010(15067)
- 2009(13545)
- 2008(12840)
- 2007(10913)
- 2006(9360)
- 2005(7882)
- 学科
- 济(60972)
- 经济(60907)
- 管理(44748)
- 业(42317)
- 企(35492)
- 企业(35492)
- 方法(30545)
- 数学(26467)
- 数学方法(26170)
- 学(16645)
- 农(16352)
- 中国(14741)
- 财(14451)
- 地方(13511)
- 业经(13474)
- 农业(10926)
- 理论(10850)
- 制(10716)
- 和(10624)
- 环境(10247)
- 贸(10208)
- 贸易(10204)
- 技术(10012)
- 易(9877)
- 务(9429)
- 教育(9402)
- 财务(9372)
- 财务管理(9358)
- 企业财务(8862)
- 划(8673)
- 机构
- 大学(232509)
- 学院(230070)
- 管理(92548)
- 济(82684)
- 理学(81363)
- 经济(80592)
- 理学院(80365)
- 管理学(78739)
- 管理学院(78360)
- 研究(77076)
- 中国(53583)
- 科学(53103)
- 京(49588)
- 农(42997)
- 业大(40142)
- 所(39802)
- 研究所(36937)
- 财(35921)
- 农业(34238)
- 中心(34218)
- 江(32314)
- 北京(30890)
- 范(30725)
- 师范(30343)
- 财经(29487)
- 院(28236)
- 经(26895)
- 州(26367)
- 技术(26229)
- 师范大学(24573)
- 基金
- 项目(168167)
- 科学(130056)
- 基金(120298)
- 研究(118750)
- 家(106164)
- 国家(105263)
- 科学基金(89494)
- 社会(71155)
- 省(67892)
- 社会科(67205)
- 社会科学(67185)
- 基金项目(65149)
- 自然(61410)
- 自然科(59924)
- 自然科学(59902)
- 自然科学基金(58788)
- 划(56670)
- 教育(54422)
- 资助(50038)
- 编号(48553)
- 成果(38851)
- 重点(37659)
- 部(35816)
- 发(35399)
- 创(34896)
- 课题(33698)
- 科研(32816)
- 计划(32540)
- 创新(32507)
- 大学(30891)
共检索到31930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袁名远 李宇 谭旭辉 刘玉 方昕悦 冉亚兰 何美军
为探究湖北贝母不同组织贝母素乙含量、内生菌组成及其次级代谢产物的抑菌活性,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湖北贝母鳞茎、花、叶的贝母素乙含量,分别利用16S rDNA和ITS测序技术鉴定内生细菌和真菌,并通过琼脂扩散法、微量二倍稀释法研究内生菌次级代谢产物对10株供试菌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湖北贝母叶中贝母素乙含量最高,达(3.99±0.10) mg/g,其含量是鳞茎的1.78倍、花的4.24倍;从湖北贝母中分离鉴定了4株内生菌,分别为Pseudomonas sp. BM-X-6、Arthrinium sp. BM-Z-5、Aspergillus sp. BM-Z-1、Aspergillus sp. BM-Z-3;3株内生真菌次级代谢产物抑菌活性均优于细菌Pseudomonas sp. BM-X-6,其中Arthrinium sp. BM-Z-5的次级代谢产物抑菌谱最广,对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藤黄微球菌、鲍曼不动杆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有中度抑制活性。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黄河 赵纯森 周茂繁 李维汉
经玻片培养,Gimsa染色和有性世代诱导,鉴定出Rhizoctonia solani Kuhn为湖北贝母茎腐病的病原。该病原菌菌丝在5—25℃下均可生长,但以在18—20℃下生长最好;生长的最适pH值为4.0—5.0。在供试的碳、氮源中,病原菌对蔗糖和蛋白胨的利用程度均最高。经测定,菌核萌发的最适温度为15—18℃,菌丝和菌核的致死温度为分别40℃和60℃(10分钟)。室内药剂筛选结果表明,甲基托布津、棉隆、多菌灵、粉锈灵、特克多等对病原菌均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小区试验表明,棉隆是防治茎腐病的理想土壤薰蒸剂;春季贝母苗发病前每m~2用40×10~(-2)多菌灵胶悬剂或70×10~(-2)甲基托...
关键词:
湖北贝母 茎腐病 药剂防治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冯昭 张旭 徐静
采用化学与生物学活性结合的二级组合筛选模型对红树林植物海莲内生真菌进行筛选,得到优势菌株Pestalotiopsis sp.,从中分离得到4个甾体化合物,通过~1H NMR、~(13)C NMR及MS等现代波谱技术对其进行结构解析,并结合相关文献数据,鉴定化合物分别为:3β-(E)-feruloyllupeol、stigmastan-3-one、β-sitosterol和sitost-5-en-3β-ol acetate,其中化合物分别3β-(E)-feruloyllupeol为首次从红树林内生真菌中分离得到。对4个化合物进行清除DPPH、ABTS自由基以及抗菌活性测试,结果显示,所有化合物均无抗菌、抗氧化活性。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邓振山 何园 李超
通过组织块分离法、梯度稀释涂布法和划线分离法,从健康紫皮和白皮洋葱中筛选得到内生菌,采用平板对峙培养法测定其对10株供试指示菌的抑菌活性,再以洋葱提取液为对照,对各拮抗菌株的发酵液进行薄层层析和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结果表明,从2种洋葱中共筛选出87株内生菌,其中内生细菌68株,内生放线菌3株,内生真菌16株。通过抑菌试验,发现12株内生细菌对3至9种指示菌具有抑菌活性,占分离菌株总菌数的23.08%,其中YD–21、YD–23、YD–26、YD–27、YD–32、YD–38、YD–37、YD–22共8株菌株的抗菌谱较广,对9种供试指示菌均具有抑菌活性。薄层层析检测结果表明,菌株YD–27发酵产物...
关键词:
洋葱 内生菌 抑菌活性 薄层层析 黄酮类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杨佩文 番华彩 金桂梅 郭志祥 李元广 刘树芳 曾莉
以分离和筛选具有抗真菌活性的香蕉根际及内生真菌为目的,从云南省内不同种植区的香蕉根际及植株内分离到93株真菌。以香蕉枯萎病菌、香蕉炭疽病菌、香蕉小窦氏叶斑病菌、香蕉暗双孢叶斑病菌、香蕉弯孢霉叶斑病菌、香蕉角斑梨孢病菌等6个病原真菌为靶标,对这93株真菌的次生代谢产物进行抗菌活性测定。采用孢子萌发抑制和菌丝生长抑制作用初步测定其抗菌活性,并通过生长速率法和温室盆栽进行活性复筛。孢子萌发抑制作用测定结果表明,对上述6种病原真菌具有抑制活性的菌株分别占总菌株数的18.28%、25.81%、17.20%、21.51%、18.28%、23.66%;而菌丝生长抑制作用测定结果表明,对上述6种病原真菌具有抑...
关键词:
香蕉内生真菌 次生代谢产物 生物活性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文琰章 吕静南 陈豪 郝吉 黄密 杨洁 戴晨曦 杨新洲 林亲雄
从矮坨坨根部分离得到的一株内生菌,经形态与分子生物学18SrDNA序列分析鉴定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运用中压柱色谱,高效制备液相色谱方法和现代波谱技术1 HNMR、13 CNMR以及LC-MS从其发酵液的乙酸乙酯部位分离鉴定了9个单体化合物,分别为4-氨基-2-羟基嘧啶(1),4,5-二氢-3H-吡唑-3-羧酸甲酯(2),4-羟基-7-(2-羟基-丁基)-3-甲基-氧杂环庚烷-2-酮(3),2-氨基-3-甲基戊酸(4),2,5-二氨基戊酸(5),2-氨基-3-甲基丁酸(6)4-羟基苯甲酸(7),脱氢镰刀菌酸(8),镰刀菌酸(9),其中化合物8对肝癌HepG2和Hep3B细胞具有较强的细胞毒活性,IC50值分别为23.9和29.1μg/mL,而对正常肝细胞L-02未显示细胞毒性.
关键词:
矮坨坨 内生菌 细胞毒活性 脱氢镰刀菌酸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魏敏 陈莲 陈剑锋 金桂兰 徐帮 王倩 邹坤 程凡 刘呈雄
从华泽兰根部分离得到一株内生真菌Aspergillus puniceus。采用正相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从该菌株的发酵液中分离得到8个结构类似的口山酮类化合物,通过现代波谱技术分别鉴定为3', 4'-hydrogenated austocystins A(1)、Austocystin M(2)、Austocystin F(3)、Austocystin D(4)、Austocystin B(5)、Austocystin K(6)、Austocystin A(7)、Austocystin H(8)。MTT结果显示化合物5对三阴性乳腺癌MDA-MB-231细胞具有较好的选择性细胞毒活性(IC_(50)为1.28 μmol·L~(-1))。另外,流式细胞术检测化合物5作用于MDA-MB-231细胞后凋亡率的变化,相比于对照组,最高总凋亡率为69.7%。同时,AO/EB双荧光染色也证明化合物5能够诱导MDA-MB-231的细胞凋亡。JC-1线粒体膜电位检测进一步显示化合物5能够通过线粒体途径诱导三阴性乳腺癌MDA-MB-231的细胞凋亡。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姜利 郭坤元 陈钢 程维舜 罗茜 王素萍 黄翔 杜雷 张贵友 洪娟
【目的】分析湖北贝母Fritillaria hupehensis鳞茎中氮、磷、钾质量分数及积累量的年变化规律,探讨不同氮肥用量对湖北贝母干物质及各生物碱积累的影响,为湖北贝母合理施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湖北省恩施市新塘乡境内种植的湖北贝母为材料,在磷肥(五氧化二磷)、钾肥(氧化钾)用量均为102.4和86.4 kg·hm-2条件下,设置4个氮肥处理:不施氮肥(N0)、氮肥用量为58.0 kg·hm-2(N1)、氮肥用量为116.0 kg·hm-2(N2)、氮肥用量为174.0 kg·hm-2(N3),分别于苗期、花期、收获期取样,测定不同生育期湖北贝母鳞茎中氮、磷、钾及各生物碱质量分数。【结果】随氮肥用量增加,单株湖北贝母鳞茎的干物质,鳞茎中氮、磷、钾及总生物碱,贝母素甲,贝母素乙,湖贝甲素,贝母辛的积累量显著增加(P<0.05),且均在氮肥用量为116.0 kg·hm-2时达到峰值。随氮肥用量增加,湖北贝母苗期鳞茎中钾磷比小于3.4,花期及收获期贝母鳞茎中钾磷比均大于3.4;整个生育期内湖北贝母鳞茎中氮磷比小于14.0,氮钾比小于2.1。苗期及收获期,湖北贝母鳞茎中总生物碱、贝母素甲、贝母素乙、湖贝甲素质量分数均随氮肥用量增加而降低;花期湖北贝母鳞茎中贝母素甲、贝母素乙、贝母辛质量分数随氮肥用量增加呈上升趋势。氮肥用量为116.0 kg·hm-2时,湖北贝母鳞茎中总生物碱、贝母素甲、贝母素乙、湖贝甲素、贝母辛积累量的峰值分别为56.50、4.20、12.73、1.66、3.68 mg·株-1。相同氮肥用量时,随生育期延长,除贝母辛外,其余各生物碱质量分数均为收获期最高,花期最低。氮肥用量为116.0kg·hm-2时,花期至收获期鳞茎中贝母素甲、贝母素乙、贝母辛的积累速率降低。苗期至花期,湖北贝母鳞茎的干物质积累速率较快,花期至收获期鳞茎中总生物碱的积累能力较强。【结论】氮肥用量对湖北贝母产量及品质影响显著,过量施用氮肥不利于鳞茎干物质及各生物碱的积累。湖北贝母在不同物候期鳞茎干物质及生物碱的积累是动态的过程,营养生长期以产量提升为主,生殖生长阶段以生物碱积累为主。图4表2参28
关键词:
湖北贝母 氮肥 生育期 氮磷钾 生物碱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会玲 杨春平 武金占 邵彦坡 姬志勤
为寻找天然植物源新的具有农药活性的先导化合物,从冬青卫矛根皮中分离到1株内生真菌,编号为2QR1,初步鉴定其为半知菌亚门,曲霉属(Aspergillus)。室内活性测定结果表明,2QR1菌株发酵液的杀菌活性远高于菌丝体的杀菌活性。该菌株发酵液乙酸乙酯萃取物对小麦根腐病菌、小麦赤霉病菌、苹果炭疽病菌、玉米大斑病菌、番茄叶霉病菌、烟草赤星病菌和马铃薯干腐病菌菌丝生长抑制的有效中质量浓度EC50值分别为53.6,63.1,63.3,98.2,106.5,115.9和166.3μg/mL;对玉米大斑病菌、小麦根腐病菌、烟草赤星病菌和马铃薯干腐病菌抑制孢子萌发的有效中质量浓度EC50值分别为94.8,1...
关键词:
冬青卫矛 内生真菌 代谢产物 杀菌活性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柴一秋 张乐人 张晖 陈祝安 陈利锋
检测了虫生真菌拟青霉属 (Paecilomyces) 5个种以及镰孢属 (Fusarium) 2个种共 10个菌株的代谢产物对小麦胚芽鞘伸长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 ,粉质拟青霉 (P .farinosous)的 80 #菌株代谢产物粗提物各稀释倍数 (10 0 0 0 0 ,10 0 0和10倍 )处理皆能显著促进小麦胚芽鞘的伸长生长 ,生长率分别为 91 7% ,74 2 %和 98 3 % ;宛氏拟青霉 (P .variotii)2 5 #菌株在上述浓度下表现显著抑制伸长生长 ,生长率分别为 - 46 9% ,- 36 0 %和 - 37 9% ;黄拟青霉 (P .flavescens)...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宏岐 柳蔚 高星星 郑倩倩 罗菲
从药用植物宜昌蛇菰(Balanophora henryi Hesml.)中分离得到一株内生真菌Aspergillus sp.SHG-7,通过固体发酵,乙酸乙酯萃取得浸膏,其浸膏经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半制备型HPLC等分离手段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经核磁共振、质谱等手段鉴定其结构分别为灰黄霉素(1),麦角甾醇(2),麦角甾-7,22-二烯-3,6-二酮(3),麦角甾-7,22-二烯-3,5,6-三醇(4),软脂酸-1-甘油酯(5),肉豆蔻酸(6).化合物1对MCF-7、A549及Hela
关键词:
蛇菰 内生真菌 次级代谢产物 细胞毒活性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林涛 谭涛 刘天行 辛志宏
对1株红树林来源的海洋真菌PJX-41发酵产物中的抗肿瘤成分进行分离和鉴定。采用溶剂萃取、硅胶柱色谱及制备HPLC等分离手段得到6个喹唑啉酮生物碱类化合物,利用波谱学手段(核磁共振、有机质谱、X-Ray单晶衍射等)鉴定了单体化合物分别为quinadoline B、glyantrypine、lapatin A、tryptoquivaline、deoxytryptoquivaline和deoxynortryptoquivaline。以磺酰罗丹明B(SRB)法和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评价了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结果表明:lapatin A对A-549和Hela细胞具有中等抗肿瘤活性,tryptoq...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张梦雪 李欢欢 邵峰 李宏基 吴文惠 孙鹏
海绵共附生放线菌是活性次级代谢产物的重要来源,对海绵共附生放线菌Streptomyces parvulus MA1076进行菌株鉴定和化学成分分析。通过16S rDNA序列分析、构建系统发育树进行菌株鉴定;利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以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技术对其发酵产物进行分离和纯化,通过核磁共振、高分辨质谱等方法,并结合文献数据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从放线菌Streptomyces parvulus MA1076中分离鉴定出6个化合物,分别为放线菌素D(化合物1)、胡萝卜苷(化合物2)、环-((S)-脯氨酸-(R)-亮氨酸)(化合物3)、胸腺嘧啶核苷(化合物4)、3′-氧-乙酰胸腺嘧啶核苷(化合物5)和3-羧基吲哚(化合物6)。化合物2~6为首次从该种属放线菌中分离得到。活性筛选结果显示,化合物1对两株胰腺癌细胞系有明显的增殖抑制活性,研究结果丰富了海绵共附生放线菌次级代谢产物的结构多样性,可为开发利用海洋微生物资源提供参考。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周婧 杨琦 李钢 徐静
红树林是生长在热带和亚热带潮间带河口地带的耐盐植物群落,分布在南纬30°与北纬30°之间,具有盐胁迫、高矿物组成、强还原性、频繁的潮汐等特征,也使植物对营养、空间的竞争异常激烈,特殊生境使红树林植物内生真菌多样性丰富,必然会造成不同于其他生态系统的良好生物活性、独特化学结构的活性功能分子。红树属是红树林植物中分布较广泛的一个属,包括8个种,分别是红海榄、红树、红茄苳、美洲红树、Rhizophora harrisonii、R.racemosa、树冬红树和萨摩红树。迄今为止,从红树属分离出内生真菌类群已达23目41科64属,其中对拟盘多毛孢属、青霉属和毛霉属的内生真菌代谢产物研究的最为广泛;从红树属内生真菌中分离鉴定出195种天然产物,包括生物碱类、萜类化合物、香豆素类、色酮类化合物、醌类化合物、杂氧蒽醌类化合物、肽类、酚酸类化合物、内酯类等化合物,从红树属植物中发现许多结构新颖的次生代谢产物,从中国南海红树林红茄苳内生拟盘多毛孢真菌中发现一系列罕见的具有亲脂性取代基的新色酮类化合物pestalotiopsones A-F (107—112),从拟盘多毛孢属JCM2A4中发现2个具有柔性结构的补身烷型倍半萜-环青霉醛酸的新骨架化合物pestalotiopens A和B (83, 84)。此外,许多化合物显示出良好的抗肿瘤、抗菌和抗氧化等生物活性,如化合物pestalpolyol 1(119)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对小鼠淋巴瘤L5178Y细胞的半抑制浓度(half max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IC_(50))值为4.10μmol·L~(-1)。从内生真菌毛霉QEN-189中分离到的吲哚生物碱rhizovarins A,B和F(46, 47, 50)对肺癌细胞A549抑制作用强,IC_(50)值分别为11.5、6.3和9.2μmol·L~(-1),对白血病细胞HL-60有强抑制作用,IC_(50)值为9.6、5和7μmol·L~(-1)。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施亚群 罗丹 李佳 涂璇 郭志勇 杜维力 罗晓刚 邓张双
从红豆杉中分离得到一株内生真菌Fusarium solani B2-1,经大米固体发酵以后,从乙酸乙酯提取物中分离得到4个萘酮类次级代谢产物14,鉴定为Dihydronaphthalenone(1)、5-Hydroxydihydrofusarubin C(2)、镰红菌素(3)和Chrysanthones B(4).其中,化合物4为首次从镰刀霉属(Fusarium)真菌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4具有微弱的抑制海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marinum ATCCBAA-535增殖活性,浓度为10μg/m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