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626)
2023(6547)
2022(5645)
2021(5230)
2020(4350)
2019(10041)
2018(9700)
2017(17357)
2016(9648)
2015(10924)
2014(10846)
2013(10687)
2012(10159)
2011(9267)
2010(9215)
2009(8852)
2008(8780)
2007(7514)
2006(6743)
2005(6417)
作者
(27321)
(23310)
(22689)
(22164)
(14734)
(11158)
(10346)
(8857)
(8835)
(8306)
(7938)
(7935)
(7603)
(7353)
(7334)
(7004)
(6774)
(6767)
(6734)
(6667)
(5897)
(5709)
(5451)
(5357)
(5282)
(5183)
(5177)
(5129)
(4557)
(4497)
学科
(38188)
经济(38116)
管理(31647)
(27342)
(22045)
企业(22045)
(12901)
(12847)
(12839)
方法(12487)
中国(11174)
地方(10897)
数学(10781)
数学方法(10695)
业经(9886)
(8919)
农业(8432)
环境(7735)
(7598)
(7444)
金融(7442)
体制(7354)
(7050)
财务(7034)
财务管理(7010)
(6881)
银行(6869)
企业财务(6608)
(6579)
(6351)
机构
大学(134599)
学院(134342)
(57203)
经济(55951)
管理(50068)
研究(49627)
理学(42371)
理学院(41809)
管理学(41195)
管理学院(40934)
中国(38671)
(29861)
科学(28891)
(28021)
(24890)
(23512)
中心(23461)
(22566)
研究所(22081)
财经(22040)
(19904)
业大(19583)
(18550)
(18447)
师范(18305)
农业(18132)
(17953)
经济学(17430)
北京(17096)
(16718)
基金
项目(89769)
科学(71620)
研究(67180)
基金(65337)
(56260)
国家(55786)
科学基金(48308)
社会(44101)
社会科(41721)
社会科学(41709)
(38125)
基金项目(35137)
教育(30241)
自然(30143)
(29679)
自然科(29350)
自然科学(29342)
自然科学基金(28818)
编号(26530)
资助(25177)
(22891)
成果(22084)
重点(20859)
(20237)
(19784)
课题(19383)
(18951)
国家社会(18057)
创新(17962)
(17430)
期刊
(69551)
经济(69551)
研究(43595)
中国(34435)
(24789)
(22239)
学报(20678)
科学(19616)
管理(19265)
大学(16340)
学学(15306)
农业(14834)
教育(14689)
(14682)
金融(14682)
财经(11431)
技术(11154)
业经(10837)
经济研究(10005)
(9749)
问题(8581)
资源(8150)
(7788)
(7711)
国际(6969)
(6916)
理论(6811)
科技(6518)
世界(6316)
会计(6249)
共检索到22060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涛   曾雨欣   陈志禹   闫晋博   梅琳   王晓伟   石国宁   龚胜生  
该文基于疫情史料和环境资料,运用M-K检验、小波分析、空间自相关模型、疫情重心模型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1949年以前湖北省疟疾流行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清代(1644—1911年)268个年份间共有14个疟疾年份,频率为5.2%,民国(1912—1949年)疟疾愈加频繁,38个年份间共有20个疟疾年份,频率为52.6%.民国疟疾流行呈现波动变化趋势,1940年为疟疾开始突变增长的时间点.民国疟疾疫情存在18年和4年两个时间尺度的波动周期,平均每隔约12年发生一次大流行,约3年发生一次小流行.流行季节以夏秋为主,春季次之,冬季最少.2)湖北省疟疾流行呈现出蔓延扩散的特征,由斑块散状分布发展成集中连片分布,武汉三镇和宜昌是两个疫情中心.湖北省疟疾疫情在空间上呈现显著集聚态势,高高集聚区包括在武昌、汉口、汉阳和宜都,高低集聚区有竹山,在宜昌周边形成一条由兴山、远安、当阳和长阳等县组成的低高集聚带,未出现低低集聚区.湖北省疟疾重心一直在几何中心附近东西向摆动并逐渐向北偏移,反映了疫情分布不稳定并逐渐向北加重.3)河网、战乱、旱灾等因素对湖北疟疾流行均具有促进作用且在鄂东地区更为显著,鄂西地区路网的完善对疟疾流行的抑制作用更为强烈.疟疾流行时间变化特征主要受气候和战乱因素的影响,空间分布规律主要受人口、河网和交通因素的影响.疟疾流行的驱动机制由疟疾流行的基本环节、疟疾流行的影响因素、疟疾流行的时空规律三个方面组成,并通过各种分析方法有机联系起来.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柯善淦  崔海莹  卢新海  侯娇  武月琦  
研究目的:以湖北省为例,摸清耕地利用绿色转型的发展态势,揭示耕地利用绿色转型的时空格局及其成因,为耕地保护提供技术支撑。研究方法: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研究结果:(1)从时间上看,湖北省各城市耕地利用空间、功能、模式转型指数总体偏低但持续增长,在2015年前初步实现了耕地利用绿色转型,少部分地区尚未完成功能转型。(2)从空间上看,湖北省耕地利用绿色转型基本形成以东中部低山丘陵、平原为主的高值区及西部山地为核心的低值区并存的空间格局,高值区表现出"西进"态势。(3)湖北省耕地利用绿色转型的空间、功能、模式转型具有较强的耦合度,但失调现象日益凸显。(4)湖北省耕地利用绿色转型的时空演变是内外驱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研究结论:湖北省耕地利用绿色转型存在较大发展障碍,经济因素是当前耕地利用绿色转型的核心驱动因素。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杜光智  黄晓华  黄霞  宋国强  
根据多年来对湖北省酸雨的监测结果,报道了湖北省酸雨的时空分布规律。湖北省的酸雨主要分布在长江沿岸及以南和四川盆地以东的鄂西地区,降水的H+浓度由东向西、由北向南逐渐增大,酸雨的高峰期出现在夏秋两季。对降水中各离子成分的测定结果表明:致酸物质以SO2为主,各地的制酸机制和酸性物质来源与当地污染源排放情况和气象条件有关。由于接地逆温、大气稳定度和大气混合层高度在湖北东西部地区的明显差异,东部地区降水的酸性物质来源有大气输送和局地污染源排放两种,西部地区降水中酸性物质的来源以局地污染源排放为主。对1996~2000年的酸雨量比率和酸雨检出率进行Daniel趋势检验表明:湖北省的酸雨范围在逐渐扩大,污...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胡贤辉  张霞  杨钢桥  
采用1996~2004年的统计资料,分析了湖北省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研究发现全省耕地大幅度减少,其次是未利用地和牧草地;林地则迅速增加,其次为居民点及独立工矿、园地、其他农用地、交通用地和水利设施用地。随后运用典型相关分析法,以湖北省76个县级行政单位为研究单元,进一步对湖北省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驱动因子进行了统计分析,定量诊断出各驱动因子对湖北省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贡献作用的大小。结果显示,湖北省土地利用结构与社会经济因素之间关系可以用4对典型相关变量表示,耕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林地、交通用地、水利设施用地的发展变化分别对应于不同的社会经济驱动因子。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喻庆国  董跃宇  杨宇明  刘朝蓬  袁磊  李昊民  王四海  
利用ERDAS IMAGINE 9.2处理1957、1974、1989、1990、2001、2006、2011和2012年8个年代的航空和卫星影像,ArcMap 10处理剑湖演变矢量数据和栅格数据,Fragstats 3.3计算景观指数值,Excel统计景观指数值,采取图、文、表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1957~2012年剑湖水域面积和形状的时空演变规律,同时从驱动因素、驱动方向、驱动速度和驱动过程4个方面分析了剑湖水域演变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面积和形状时空演变规律。在1957~2012年的55年间,剑湖水域面积呈随着时间变化而逐年减少的趋势,其形状呈随着时间变化而日渐复杂的趋势。(2)驱...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高翠珠  杨红玲  黄夏宇骐  黄俊斌  李国庆  郑露  
【目的】草莓灰霉病是一种世界范围分布的真菌病害,研究旨在探索湖北省设施草莓灰霉病的发生规律,分析不同流行因子与灰霉病发生的相关性,选择与果实发病率具有显著相关性因子建立模型,揭示不同因子与草莓灰霉病发生的关系,为湖北省设施草莓灰霉病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13—2015年在湖北省农业科学院草莓种植基地选取3个代表性草莓大棚,用5点取样法采集无症花、叶、果实,结合特异性PCR和保湿培养法检测组织上灰霉菌带菌率;选取其中两个大棚数据对草莓果实发病率与花朵发病率、叶片发病率、温度、相对湿度、果实带菌率、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闵捷  张安录  高魏  汪鹏  
协调好经济发展和农地保护的矛盾是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基础,农地城市流转是这一矛盾的焦点。农地城市流转在不同地貌类型城市中具有不同的特征。本文从影响农地城市流转的社会经济因素出发,应用1999年~2004年湖北省数据分析了不同地貌类型城市农地城市流转的驱动机制。研究表明,影响因子本身及其影响系数在不同地貌类型城市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其中,固定资产投资、GDP和产业结构升级对湖北省平原城市农地城市流转的影响最明显,固定资产投资、GDP和人均耕地面积对湖北省丘陵城市农地城市流转的影响最明显,城乡居民收入差距、GDP和总人口对湖北省山地城市农地城市流转的影响最明显,各个影响因素对不同地...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黄利民  张安录  刘成武  
文章依托县域范围内的农户调查资料和统计资料,利用资料分析、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等方法研究了通城县近20多年来耕地利用集约度变化及其驱动机制。结果表明:耕地利用复种指数有所降低;以货币额表示的集约度有所增加。这主要是经济增长、科技进步的推力和人口增长、耕地面积减少的压力的结果,而并非农民内生的动力的结果。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黎明   柳鑫鹏   台文博   孙强   丁书茂  
狂犬病发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分析是深入认识狂犬病传播规律和制定狂犬病防治方案的重要理论依据.通过湖北省法定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获取湖北省2004-2020年狂犬病发病资料,以描述性流行病学研究分析湖北省狂犬病流行特征规律.2004-2020年湖北省报告发病1 467例,死亡1 467例,年均发病率0.15(每10万人).湖北省狂犬病报告发病数情况整体呈下降趋势,2013年后维持较低水平,夏秋季为高发季节.狂犬病发病人群中男女比例为2.24∶1,职业以农民为主,集中在50~70年龄组.湖北省17个市(州)中,荆州市累计报告狂犬病发病例数最多,为224例(15.27%),其次为宜昌市(11.52%)、孝感市(9.88%)、随州市(9.61%).荆州市等大部分地市(州)报告发病数总体呈波动下降趋势,与全省趋势相同,但宜昌市、随州市等个别市出现略微回升现象.在病例来源调查中发现,伤人动物种类中,犬占97.34%,猫占1.78%,其他占0.88%;Ⅱ级暴露占19.70%、Ⅲ级暴露占80.30%;未规范处置伤口占67.42%,规范处置伤口占32.58%;全程接种狂犬疫苗者占12.41%;未全程接种87.59%;不完全了解狂犬病知识者占83.50%.基于上述流行病学特征,提出应加强狂犬病实验室检测体系建设和预警监测工作,加强农村地区健康宣教力度,做好犬类免疫工作,进一步巩固狂犬病防治成果.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正洪  马德栗  
利用湖北省70个气象站1960-2008年冬季逐日平均气温数据,采用湖北省地方标准《冷冬等级》和自定义的冷冬指数,详细分析了湖北省1961-2008年间单站、分区、全省性(强、弱)冷冬事件时空变化特征及其灾害性。结果表明:湖北省单站冷冬频率呈东西部高、中部低的经向分布特征,强冷冬频率则呈南少北多的纬向分布特征;全省大部单站冷冬指数呈显著下降趋势;以1986年为界,前期(1961-1985年)冷冬事件频率较高,后期(1986-2008年)冷冬频率显著下降;48a中全省性冷冬共发生13次(年),其中强冷冬(寒冬)共发生9次(年),集中出现在20世纪60至70年代,每次冷冬事件均对农业、交通、电力以...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赵林  于家烁  薄岩  杨娇  李汉青  
根据湖北省及周边地区40个气象台站1960~2012年实测气象资料,基于多时间尺度的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选取干旱频率、干旱站次比和干旱强度等评估指标,研究结果表明:湖北省干旱影响范围总体较大,全域性干旱年份达54%;但干旱强度偏轻,平均干旱强度为0.65,近52a来仅有两次重旱年,干旱强度在中旱及以下的年份占85%,且年际差异较大;省内干旱强度和站次比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近52a来,总体均呈不明显上升趋势,趋势率分别为0.041/10a和3.692/10a,20世纪80年代前后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湖北省总体干旱发生频率较小,52a平均干旱频率在16.5%~18.2%之间,空间分布特征...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卢新海  崔海莹  柯善淦  匡兵  
研究目的:识别耕地利用绿色转型与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耦合协调关系和驱动机制,探索未来湖北省耕地利用与粮食生产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方向。研究方法:熵值法、Super-EBM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研究结果:(1)2000—2019年湖北省各县域耕地利用绿色转型与粮食全要素生产率整体趋于协调发展,但仍处于初级协调水平,未来有充足提升空间;(2)2000—2019年湖北省各县域耦合协调水平具有明显空间分化特征,主要呈现出中部>东部>西部的态势,但差距在不断缩小;(3)经济因素对耦合协调度为正向影响,自然因素在西部以负向影响为主,中部东部以正向影响为主,社会因素的影响作用发生了以负向影响为主到以正向影响为主的转变。研究结论:湖北省各县域耕地利用绿色转型与粮食全要素生产率耦合协调水平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未来发展要时刻把握经济、自然、社会因素对两个系统耦合协调的共同驱动。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袁洁  杨钢桥  朱家彪  
以地处江汉平原的孝南区为研究区域,利用对农户的问卷调查资料,采用回归分析方法,对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驱动机制进行研究。得到如下结论:①显著影响农户是否新辟地基建房的因素包括:家庭规模、家庭收入/信贷水平、对子女教育的支出、攀比心理等因素;②农户新辟地基建房面积的大小受到家庭规模、非农就业人口比例、家庭收入/信贷水平、对子女教育的支出、消费的攀比心理等因素的影响。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魏珊   徐琪   陈熙元  
文章基于湖北省人口普查数据,选取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作为人口老龄化指标,运用空间自相关、标准差椭圆等分析方法,探讨2000—2020年湖北省人口老龄化的时空演变特征,并通过地理探测器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湖北省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实现了由年轻型到深度老龄化的转变;湖北省县域之间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集聚程度先减弱后增强;湖北省人口老龄化重心呈现不规律移动,在钟祥市和天门市之间迁移,重心移动速度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根据单因子探测结果可知,人口死亡率是影响湖北省人口老龄化的第一大因子;交互探测结果显示,人口出生率与人口死亡率的交互作用对湖北省人口老龄化的解释能力最强。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其志  
通过对三化螟生物学特性及发生特点的试验和观察,并结合湖北省三化螟实际发生和为害情况进行了较系统的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三化螟种群数量变动和为害程度主要受到年度间的气候、栽培制度、品种、越冬作物、防治水平等因子的综合影响。因子间(在生物学上)相协调时,可造成三化螟大发生和严重为害;因子间不相协调时,则维持在一般水平或轻度发生;当因子间作用特别突出时,就会成为当年三化螟种群数量上升或下降的主导因子。掌握这些主要因子年度间的变化,对做好三化螟的预测预报和综合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