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845)
- 2023(5660)
- 2022(5187)
- 2021(4810)
- 2020(4416)
- 2019(10454)
- 2018(10332)
- 2017(20587)
- 2016(11595)
- 2015(13232)
- 2014(13655)
- 2013(13823)
- 2012(13412)
- 2011(12118)
- 2010(12253)
- 2009(11445)
- 2008(11426)
- 2007(10438)
- 2006(8953)
- 2005(7897)
- 学科
- 济(52296)
- 经济(52255)
- 业(28126)
- 管理(27956)
- 方法(24740)
- 数学(22444)
- 数学方法(22275)
- 企(19908)
- 企业(19908)
- 农(16975)
- 学(13903)
- 地方(13435)
- 财(11902)
- 中国(11412)
- 农业(11400)
- 土地(9543)
- 业经(9166)
- 贸(9069)
- 贸易(9068)
- 易(8747)
- 制(8337)
- 环境(7942)
- 和(7661)
- 务(6626)
- 财务(6612)
- 财务管理(6591)
- 地方经济(6434)
- 融(6400)
- 金融(6398)
- 银(6242)
- 机构
- 大学(170985)
- 学院(170818)
- 济(68614)
- 经济(67009)
- 管理(63409)
- 研究(61357)
- 理学(54447)
- 理学院(53685)
- 管理学(52625)
- 管理学院(52309)
- 中国(46105)
- 科学(41698)
- 农(39121)
- 京(37101)
- 所(33705)
- 业大(31381)
- 农业(31364)
- 研究所(31021)
- 财(30178)
- 中心(29109)
- 江(27872)
- 财经(23993)
- 范(23475)
- 师范(23232)
- 省(22968)
- 北京(22772)
- 经(21645)
- 院(21642)
- 州(21197)
- 经济学(21084)
- 基金
- 项目(114847)
- 科学(88334)
- 基金(81368)
- 研究(79968)
- 家(72371)
- 国家(71769)
- 科学基金(59471)
- 社会(48439)
- 省(48130)
- 社会科(45638)
- 社会科学(45615)
- 基金项目(44232)
- 自然(40200)
- 划(39418)
- 自然科(39119)
- 自然科学(39105)
- 自然科学基金(38371)
- 教育(36197)
- 资助(33455)
- 编号(33026)
- 重点(26643)
- 成果(26284)
- 发(25716)
- 部(25323)
- 计划(23281)
- 课题(23059)
- 创(22863)
- 科研(22635)
- 创新(21562)
- 科技(21212)
共检索到25084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仁东 隋晓丽 彭映辉 唐万成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是全球变化研究的前沿和热点之一。采用遥感、GIS一体化技术,利用1989~1990年和1999~2000年获取的陆地资源卫星图像,建立了湖北省近10年来两个不同时期的同比例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数据库,并对变化的时空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耕地减少了0.68%,林地减少了0.18%,各类建设用地总计增加了7.92%,水域面积增加的幅度为3.01%。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的转型主要发生于上述4类之中,尤其是耕地与水域相互之间的转变比较频繁。动态度计算表明,土地利用变化最快的区域均处于大中城市及其周边地区;江汉平原、鄂东的大部分地区及鄂西的宜昌,土地利用变化较快;鄂西山区绝大部...
关键词:
遥感 土地利用变化 湖北省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李仁东 李劲峰
本项研究首次采用90年代最新时相的美国陆地卫星LandsatTM假彩色合成图像,对整个湖北省的土地资源利用状况及其植被覆盖特征进行1∶25×104比例尺的大面积遥感宏观调查与制图,并以全数字化方法进行了各地类现状面积的量算,比较客观地揭示了该省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等土地资源的利用现状,反映了地表覆盖的现状特征,充分体现了卫星遥感方法用于资源调查与动态研究的综合优势。对土地利用现状的结构分析表明、目前全省耕地、林地的生产力水平亟须提高,水域资源,尤其是湖泊资源有待保护,应进一步合理规划各类建设用地,控制其规模,严禁滥占乱用土地
关键词:
土地资源,遥感分析,湖北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胡贤辉 张霞 杨钢桥
采用1996~2004年的统计资料,分析了湖北省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研究发现全省耕地大幅度减少,其次是未利用地和牧草地;林地则迅速增加,其次为居民点及独立工矿、园地、其他农用地、交通用地和水利设施用地。随后运用典型相关分析法,以湖北省76个县级行政单位为研究单元,进一步对湖北省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驱动因子进行了统计分析,定量诊断出各驱动因子对湖北省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贡献作用的大小。结果显示,湖北省土地利用结构与社会经济因素之间关系可以用4对典型相关变量表示,耕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林地、交通用地、水利设施用地的发展变化分别对应于不同的社会经济驱动因子。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郭尚武 张友安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解决中国北方缺水问题的一项战略性措施 ,将对湖北省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产生深远影响。该工程所淹没土地利用强度大 ,利用效率高 ,故淹没损失大 ;移民开发、工矿及公共基础设施搬迁用地大 ,移民开发将受到资金和生态环境的制约 ;补偿工程所占用耕地将对湖北省耕地占补平衡造成很大的压力 ,严重影响汉江中下游生态环境及土地利用效益。工程开工对湖北省土地开发利用是弊大于利。建议移民安置以外迁安置为主 ,后靠安置为辅 ,结合库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实行开发性移民政策 ,移民搬迁用房和各项专业设施复建尽量少占耕地 ;库区土地开发应以提高现有耕地质量为主 ,以开垦荒山荒坡为辅 ,考虑从中线工程收益...
关键词:
南水北调 中线工程 土地资源 开发利用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邓帆 李仁东 王海芳
以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数据库为基础,利用2005和2007年获取的遥感数据,结合地面调查,对湖北省2000~2007年的耕地动态变化进行了监测,并进行了制图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00年以来湖北省耕地面积在不断下降,7a间净减少125387hm2;水域扩张是耕地流失的最主要原因,占到耕地流失面积的54.6%,其中又有88%是转变成坑塘;耕地资源变化存在明显区域差异:江汉平原水域的扩张导致超过湖北全省的一半耕地流失发生在江汉平原,建设用地占用耕地主要发生在湖北中东部和平原地区,湖北中西部耕地减少则是生态退耕造成;2005年以来,建设用地扩张明显,是2005年以来耕地流失的主要原因。因此,今后湖北应...
关键词:
耕地变化 遥感 GIS 湖北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任晓华 魏二虎 李军 李劲峰
根据 1999年TM影像解译了湖北省土地利用现状 ,然后以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基础 ,采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结合湖北省的实际情况 ,选择土壤、地形、坡度等评价因子 ,对湖北省土地资源进行了适宜性评价 ,简要地将全省土地资源划分为九等。评价结果表明 :湖北省水热条件好 ,土地适宜性广 ,宜农林牧业同时利用的土地广泛分布 ;但是本省的基本农田面积小 ,土地垦殖率高 ,低产田面积大 ,后备耕地资源严重不足 ;土地利用结构与土地资源的供给条件 ,利用要求不相适宜 ,利用效益未得到充分发挥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隋晓丽 李仁东 朱超洪
采用遥感、GIS一体化技术,利用 1989~1990 年和 1999~2000 年获取的 LANDSAT卫星影像,对湖北省土地利用变化的区域分异特点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自然地理环境因素对土地利用格局起主要控制性作用;城市化与工业化、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国家有关土地利用政策对土地利用变化格局的形成起进一步调控作用。分区而言,鄂西、鄂东北、鄂东南等山区是耕地、林地与草地相互转换区;武汉、鄂州、黄石等沿江城郊区和从宜昌到沙市区沿江带是城镇扩张区;荆州、汉江下游和鄂北岗地丘陵是水域缩减区;江汉平原区是水域扩张区。另外,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有关耕地政策的出台是耕地、林地与草地相互转换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温利华 史志华 王天巍 蔡崇法 刘红耀
基于1978、1991和2002年3期的MSS、TM与ETM遥感影像数据,对红壤丘陵北部边缘区的咸宁市1978~2002年20余年来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因素进行了研究。为充分揭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在土地结构整体变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利用ARCGIS数据集成分析平台,将不同时段土地利用图叠加,统计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在2个比较时段的转移概率矩阵。结果显示,20多年来咸宁市土地利用结构一直是以林地为主导的土地格局,林地、园地、建设用地、水域面积显著增加,耕地、未利用地则明显减少。在定量刻画土地利用变化的基础上,运用逐步回归方法对该市土地利用变化的人为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最终筛选出影响该区土地格局变化的主要...
关键词:
红壤丘陵区 土地利用 驱动因素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陈彧 李江风 徐佳
以1996年和2009年两期数据为基础,结合湖北省生态功能分区,对不同的生态功能区的土地利用及其生态服务价值的变化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对土地生态服务价值变化产生核心影响的是林地、草地以及耕地之间的剧烈变化;湖北省整体土地生态服务价值有所增加,但局部存在结构性问题;2鄂西三大区及幕阜山地区作为湖北省生态屏障,退耕还林的实施使其生态服务功能大幅增强,武汉地区在满足建设用地需求的同时大力恢复水域和林地,取得了生态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的效果,而保耕地的任务则基本转嫁于鄂中地区以及桐柏-大别山地区,其生态服务价值均有所减少或增长微弱;3湖北省东西四大山地必须加大对林地的保护力度;武汉地区...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路云阁,许月卿,蔡运龙
根据贵州省平坝县克酬流域1973年MSS影像数据,1989、1995、2000年Landsat TM影像数据,利用RS和GIS信息获取技术、空间分析技术和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该流域土地利用的数量变化和空间变化特征,明确了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类型和方向,并探讨了土地利用变化和地形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该流域土地利用以农田和灌草用地为主,1973-2000年林地和灌草地减少,农田、水域、村镇、交通用地增加,林地转化为灌草、灌草转化为农田及农田转化为村镇居民点和公路用地是研究区主要土地利用变化类型。研究区土地利用空间分布与海拔高程、坡度等地形因子有密切关系。1973-2000年农田、林地和灌草分布的海拔高程和坡度均呈增加趋势,这和上述土地利用类型间的转化规律相一致。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顾蕾 吴春骏 王鑫
以浙江省临安市为研究区,利用1991年、1998年和2007年3期遥感获取资料和地形图,对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动态度以及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转移变化进行探讨分析,并结合自然、社会经济和制度等因素分析了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结果表明:临安市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表现为耕地锐减,建设用地大幅增加,林地小幅减少,水域略增。研究区土地利用程度、动态度以及各土地利用类型的转移程度差异较大。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匡文慧
地理结论的可靠性一直以来是地理学家关注的焦点问题。本研究建立了基于高分辨率遥感信息获取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数据和参考文献集成与再分析方法。以陕西省为例,通过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动态数据分析结果与研究区40篇参考文献分析结果进行相互验证,提炼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以及驱动机制的知识规律。结论表明,基于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数据的分析结果与参考文献集成分析的结果基本一致。1990年-2005年陕西省耕地总面积减少,耕地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林地和草地面积逐渐增加;建设用地快速增长。人口、经济、政策与城市化是该省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主要驱动因子。2000年以来实施"生态退耕"工程对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影响程度较...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朱巧娴 梅昀 陈银蓉 韩啸
运用湖北省16个城市2000、2005、2010和2012年的土地利用结构数据,综合考虑城市用地的经济产出和环境产出,采用含有非期望产出的DEA模型,测算并分析各城市的土地利用结构效率的空间差异及演变规律,并提出改进方案。结果表明:1湖北省各城市土地利用结构效率整体水平较高,各城市的效率值大体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再提升的趋势;2土地利用结构效率的空间分异格局由2000年以武汉市为最高值向周边城市递减的单一中心格局,逐步演变为2012年的鄂东南和鄂西部的双中心格局;3武汉周边城市土地利用结构效率偏低,且具有较大的减碳提效空间;4湖北省大部分城市建设用地冗余、二三产业产值不足、净碳排放量过高,以上问题的存在制约着土地利用结构效率的提升;5省会城市、城市圈城市、鄂西圈城市的理想土地利用结构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全斌 朱鹤健 陈松林 李壁成 杨勤科
研究目的:运用遥感技术快速查明福建省的土地资源状况与分布及其动态变化,为国土部门与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采用人机交互式解译并结合自动分类对2001年LandsatTM影像进行解译。研究结果:(1)在自动分类基础上,运用人机交互式目视解译可获得较好的效果与精度。(2)福建省遥感调查土地利用总面积12398515.09hm2,林地和耕地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3)从土地利用变化分析,1996-2001年耕地面积减少11.78%,未利用地减少23.55%,而园地、林地、水域和城乡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增加。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间也发生转移,耕地转化为林地和城镇工矿及交通用地面积突出。研究结论:运用遥感...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姜庆虎 刘艳芳 刘茜 黄浦江
为了更好地完善区域土地利用结构,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利用遥感和GIS技术,提取了1995年和2006年青海省刚察县土地覆被变化情况。通过引入土地利用变化指数模型、转移矩阵模型及转化倾向性模型,分析了该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特征,并对其驱动力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11年间刚察县土地利用处于稳定发展时期,受政策、经济等人为因素的影响,并考虑了自然因素的限制,其利用方式逐渐走向生态、集约;通过挖掘土地类型间的转化倾向,寻求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更好地阐明了土地景观空间发展的内在规律,为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有效的决策支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