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391)
- 2023(8093)
- 2022(6710)
- 2021(6066)
- 2020(4764)
- 2019(10806)
- 2018(10724)
- 2017(19895)
- 2016(10829)
- 2015(12142)
- 2014(12080)
- 2013(12309)
- 2012(12145)
- 2011(11199)
- 2010(11392)
- 2009(10333)
- 2008(10216)
- 2007(9077)
- 2006(8490)
- 2005(7953)
- 学科
- 济(51619)
- 经济(51574)
- 管理(25556)
- 业(25076)
- 地方(21966)
- 农(18403)
- 中国(18135)
- 企(15989)
- 企业(15989)
- 农业(13095)
- 业经(12672)
- 方法(12528)
- 学(12439)
- 地方经济(11659)
- 发(11032)
- 数学(10343)
- 环境(10277)
- 数学方法(10250)
- 资源(9905)
- 融(9030)
- 金融(9030)
- 制(8959)
- 银(8608)
- 和(8601)
- 银行(8591)
- 行(8499)
- 财(8041)
- 技术(7546)
- 贸(7467)
- 贸易(7455)
- 机构
- 学院(157504)
- 大学(153880)
- 研究(65015)
- 济(62479)
- 经济(60873)
- 管理(55612)
- 中国(49582)
- 理学(45921)
- 理学院(45232)
- 管理学(44399)
- 管理学院(44105)
- 科学(42634)
- 京(35261)
- 所(35069)
- 农(34371)
- 研究所(31866)
- 中心(29594)
- 财(28350)
- 江(27980)
- 农业(26603)
- 业大(25858)
- 省(25519)
- 范(25256)
- 师范(25023)
- 院(23748)
- 北京(22659)
- 州(22074)
- 科学院(20984)
- 财经(20916)
- 师范大学(20112)
- 基金
- 项目(103657)
- 科学(80901)
- 研究(76051)
- 基金(71617)
- 家(63901)
- 国家(63304)
- 科学基金(52550)
- 社会(46659)
- 省(44910)
- 社会科(44018)
- 社会科学(44003)
- 基金项目(38377)
- 划(36039)
- 自然(33516)
- 教育(32809)
- 自然科(32455)
- 自然科学(32445)
- 自然科学基金(31805)
- 编号(31648)
- 发(30066)
- 资助(28060)
- 成果(25480)
- 重点(24630)
- 发展(23745)
- 展(23316)
- 课题(23290)
- 部(21490)
- 创(20939)
- 创新(19680)
- 计划(19673)
共检索到26356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娟文,涂成焱
在人口激增、耕地渐减、资源不断衰退的今天,充分合理地开发利用荒地资源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将成为增强农业后劲,优化农业结构,安排农村剩余劳力,促进农村、特别是贫困山区的经济发展,缓和人地矛盾的重要途径。 一、荒地数量及分布特征 根据湖北省森林资源二类调查资料及湖北农业综合区划统计数据,湖北省约有荒地5959.3万亩,占全省国土面积的21.4%,相当于全省现有耕地面积的1.2倍,现有林地面积的83.3%。其分布既广泛又相对集中。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谢庭生
湖南省位于长江中游南部,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土地总面积21.18万平方公里(合3.177亿亩),耕地5,168万亩,其中水田4,042万亩。土地构成大体上是“七山一水二分田”,山地占土地总面积49%,丘陵26%,岗地13%,平原7%,湖河水面5%。耕地约占土地总面积16.3%。这些耕地主要集中分布在洞庭湖平原和湘、资、沅、澧四水及其支流的河谷平原,丘陵和山麓分布较少。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黄建武
湖北省是我国自然灾害多发省份之一 ,其中旱涝灾害尤为严重 ,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大制约因素。首先研究了湖北省旱涝灾害的基本特征 ,认为按出现时段 ,洪涝可分为梅涝、盛夏涝、春涝和秋涝 ,干旱可分为伏秋干旱、春夏干旱、秋季干旱和冬季干旱 ,因而具有季节性 ;认为按灾害严重程度 ,干旱可分为鄂东北干旱严重区、鄂东中部伏秋旱严重区、鄂西北春夏旱严重区和鄂西南干旱不严重区 ,洪涝可分为鄂东中部和江汉平原梅涝区、鄂东北和鄂东南春梅涝严重区、鄂西南夏秋涝区和鄂西北和三峡河谷少涝区 ,因而具有区域性 ;此外 ,还具有延续性、阶段性、周期性和连发性等特征。分析了湖北省旱涝灾害形成的主要因素 ,认为旱涝灾害是在天...
关键词:
旱涝灾害 基本特征 成因 湖北省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彭玮
本文分析了畜牧业在湖北省农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大而不强的基本特征;从畜禽品种改良、畜产品深加工、打造品牌、标准化和规模化生产、环保检疫制度建设诸方面,提出了湖北省由畜牧业大省向畜牧业强省转变的发展目标和措施。
关键词:
湖北省 畜牧业 基本特征 强省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谢庭生
湖南省目前人均耕地仅0.95亩,人口与耕地的矛盾日益突出,缓和人口与耕地矛盾的主要措施之一,是开垦一部分质量较好的宜农荒地,扩大耕地面积。因此,调查和研究宜农荒地已势在必行。1985年,我们采用卫片解译,结合实地考察和参考有关资料,编制了零陵地区宜农荒地资源分布图,并量算出荒地的面积,概算了宜农荒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为全省开展宜农荒地调查迈出了第一步。一、自然条件特点零陵地区位于湖南省的南端,辖东安、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许杨 杨宏青 陈正洪 成驰
利用分布在湖北省丘陵山区的12个70m(80m)高测风塔一整年的资料,对我省丘陵山区风能资源的若干特征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对比分析,找出其中普遍的规律。结果表明:(1)我省山区风速季节变化为春季大,夏季和秋季较小;风速日变化为夜间大白天小,且变化幅度相对较大的测风塔主要分布在低山和中山区域;(2)有效风速频率在79%~92%,破坏性风速出现少;(3)风向频率较为集中,主要分布在偏南和偏北两个相反的方位;(4)风速随高度变化较复杂,10~30m高度风速增加幅度较大,部分地区30~80m高度存在等风层或风速随高度减小的情况;(5)有效风速段、大风及主导风向下的湍流强度均为中等。研究成果对湖北省,甚至是...
关键词:
丘陵山区 风能资源 特征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赵丽华 邓德林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涂汉明,方辉亚,郭建武
旅游资源的开发是发挥、提高和改善旅游资源对游客的吸引力,使旅游活动得以实现的技术经济活动。这种技术经济活动的实质,是以旅游资源为“原材料”,通过人类劳动加工,使其成为具有旅游使用价值的旅游吸引物。由于旅游资源具有不同于其他资源的地域性、时代性、民族性、季节性、永续性、广泛性、变异性和交叉性等特点,因此在开发利用过程中,要深入认识旅游资源的开发规律和特点。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的保护关系到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是否被破坏,历史文化遗产能否世代继承和保存,也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杨礼茂
矿泉水资源是一种极具开发价值的自然资源。文章通过对湖北省医疗矿泉水和饮用矿泉水资源特点的分析,结合资源分布与开发利用现状,提出了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湖北省矿泉水资源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
湖北省 矿泉水 开发利用 资源保护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娟文,郑泽厚,金涛,刘向阳
武湖地区土地基本特征及其合理开发利用探讨李娟文,郑泽厚,金涛,刘向阳(湖北大学,武汉430062)1自然环境条件及土地基本特征1.1水热条件好,土地肥力高,但有季节性过湿或干旱武湖地区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类型。冬温夏热,热量丰富,降水丰沛,但季节分配不...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敏 刘安国 邓爱娟 万素琴 刘志雄
为了研究近50a来湖北省热量资源的变化特征及其对水稻生产的影响,利用湖北省1961-2008年水稻产区的气象资料,计算了水稻生长季主要热量资源要素包括农业界限温度持续时间和积温、气温日较差等的变化趋势,并分析了其变化对水稻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稳定通过8、10、12℃初日提前、稳定通过20、22℃终日推迟、间隔期延长,积温增加,水稻适宜种植期延长;10℃初日至20℃(22℃)终日持续日数在大部双季稻种植区都有不同程度的延长,积温也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大部分地区水稻生长季气温日较差和早稻、中稻、晚稻灌浆期日较差呈减少趋势,西部减少趋势小于东部。可将早熟品种换种生育期相对较长、产量相对较高的中熟、迟...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可群 陈正洪 夏智宏
利用武汉、宜昌等7个站点1961~2004年逐年、逐月太阳总辐射与日照百分率资料,采用最小二乘法确定湖北省太阳总辐射计算公式参数,推算出广大无辐射观测地区的逐年、逐月太阳总辐射;结合日照时数、晴天日数、阴天日数等指标,对湖北省太阳能资源的时空分布特征及气候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以全国太阳能资源区划为基础,制定了湖北省太阳能资源区划指标,开展了湖北省太阳能区划工作。结果表明:湖北太阳能资源北多南少,同纬度相比,平原多,山区少;太阳能资源夏季最丰富,尤其是8月,总辐射、日照时数、晴天日数均为全年最高,湖北东部秋季大气层结稳定,太阳能资源仅次于夏季;冬季虽然晴天较多,但由于太阳直射南半球,夜长昼短,总...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纪昌品 欧名豪
近20年来,湖北省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伴随着耕地面积的快速减少,这对我国粮食安全战略产生了一定隐患。选择GDP、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城市化水平与耕地面积作为主要分析指标,应用对比分析与最小二乘法分析了1990~2007年湖北省经济发展与耕地面积变化的关系,其能够解释耕地资源占有量的92.98%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湖北省近20年的经济发展与耕地面积变化呈负相关关系,经济增长是耕地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但随着经济发展水平上升和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提高,单位经济增长付出的土地代价会逐渐下降;同时经济发达地区比经济欠发达地区耕地流失严重,平原地区比丘陵地区耕地减少量大。研究结果可以为湖北省在今后经济...
关键词:
GDP 固定资产投资 城市化 耕地资源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郝丹璞
[目的]农业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对维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主导作用。评估湖北省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状况,为今后统筹资源利用和社会经济协调提供理论依据,以期提出可行性建议。[方法]采用生态足迹模型,计算了2009—2015年湖北省的人均生态足迹和人均生态容量及生态赤字,分析了该省各土地利用类型的人均生态足迹组分变化和各项农业生物资源和能源资源的开发状况,对资源开发总体形势展开了评价。[结果] 2009—2013年湖北省人均生态足迹逐年递增,2014和2015年明显降低,但人均生态足迹远高于人均生态容量。能源用地、建筑用地和草地构成了湖北省人均生态足迹的主体,且开发强度呈上升趋势。其中,玉米、小麦、稻谷、蔬菜以及各类畜产品和水产品,部分能源资源的开发强度增强。[结论]湖北省对农业资源的开发已超过生态系统的供给能力,严重威胁到生态系统的稳态,土地资源的承载力面临较大压力。全省需要从改变消费和生产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土地利用类型,合理布局土地利用规划,发展高效农业资源利用模式等方面入手,提高农业资源的开发效率,降低人均生态足迹,维持生态容量。保证全省休闲农业与乡村生态旅游事业健康发展。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葛继稳 蔡庆华 胡鸿兴 刘建康 曹国斌 朱兆泉 刘胜祥 石道良
1996年5月至2003年7月,使用直接计数法、样方法和专项调查法研究了湖北省湿地水禽资源,包括物种多样性、分布和种群数量。结果表明:湖北省共有水禽131种,隶属于7目19科58属;记录到107种,其中有黄嘴白鹭、小苇(?)、红脚苦恶鸟和长嘴剑(?)4个新记录种。按区系型分,古北界种类占优势,有80种,广布种26种,东洋种25种;按季节型分,冬候鸟为主体,有75种,夏候鸟32种,旅鸟14种,留鸟10种;按生活型分,涉禽占优势,共81种,游禽50种。湖北省水禽种群总数为159.396 9×104只,密度为101.96只/km2;种群数量在1×104只以上的有28种。角(?)(?)等24种未发现。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