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964)
- 2023(16552)
- 2022(14189)
- 2021(12998)
- 2020(10826)
- 2019(24858)
- 2018(24712)
- 2017(47202)
- 2016(26145)
- 2015(29399)
- 2014(29241)
- 2013(28931)
- 2012(26629)
- 2011(24242)
- 2010(23998)
- 2009(22160)
- 2008(21813)
- 2007(18998)
- 2006(16975)
- 2005(15088)
- 学科
- 济(102967)
- 经济(102829)
- 管理(76773)
- 业(71305)
- 企(58425)
- 企业(58425)
- 方法(45623)
- 数学(39424)
- 数学方法(38906)
- 农(30308)
- 财(26644)
- 中国(26146)
- 业经(24639)
- 学(24487)
- 地方(22908)
- 制(22101)
- 农业(20169)
- 环境(18690)
- 贸(17430)
- 贸易(17422)
- 理论(17144)
- 易(16877)
- 和(16542)
- 务(16273)
- 技术(16212)
- 财务(16197)
- 财务管理(16163)
- 银(15630)
- 银行(15568)
- 划(15496)
- 机构
- 大学(374674)
- 学院(372413)
- 管理(144846)
- 济(144306)
- 经济(141033)
- 研究(128753)
- 理学(125590)
- 理学院(124088)
- 管理学(121732)
- 管理学院(121053)
- 中国(94734)
- 科学(82882)
- 京(80577)
- 农(69485)
- 财(67109)
- 所(66150)
- 业大(61152)
- 研究所(60604)
- 中心(57603)
- 江(56268)
- 农业(54792)
- 财经(53195)
- 范(50302)
- 北京(50189)
- 师范(49784)
- 经(48331)
- 院(46471)
- 州(44572)
- 经济学(42912)
- 省(41111)
- 基金
- 项目(259576)
- 科学(203656)
- 基金(187595)
- 研究(186848)
- 家(165473)
- 国家(164112)
- 科学基金(139777)
- 社会(116665)
- 社会科(110463)
- 社会科学(110428)
- 省(103519)
- 基金项目(99783)
- 自然(92272)
- 自然科(90050)
- 自然科学(90024)
- 自然科学基金(88362)
- 划(86634)
- 教育(85535)
- 资助(76749)
- 编号(75536)
- 成果(61392)
- 重点(58843)
- 部(56804)
- 发(55628)
- 创(53922)
- 课题(52862)
- 创新(50474)
- 科研(49654)
- 制(48379)
- 计划(47881)
- 期刊
- 济(159346)
- 经济(159346)
- 研究(107344)
- 中国(75544)
- 学报(65074)
- 农(63297)
- 科学(58490)
- 管理(52368)
- 财(50449)
- 大学(48605)
- 学学(45803)
- 农业(43995)
- 教育(41779)
- 技术(31754)
- 融(30006)
- 金融(30006)
- 业经(26183)
- 财经(25526)
- 经济研究(23905)
- 业(22925)
- 经(21742)
- 问题(20908)
- 图书(19195)
- 版(19085)
- 科技(18925)
- 资源(18506)
- 理论(17707)
- 技术经济(17689)
- 业大(17636)
- 现代(16465)
共检索到54681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卢新海 崔海莹 柯善淦 匡兵
研究目的:识别耕地利用绿色转型与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耦合协调关系和驱动机制,探索未来湖北省耕地利用与粮食生产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方向。研究方法:熵值法、Super-EBM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研究结果:(1)2000—2019年湖北省各县域耕地利用绿色转型与粮食全要素生产率整体趋于协调发展,但仍处于初级协调水平,未来有充足提升空间;(2)2000—2019年湖北省各县域耦合协调水平具有明显空间分化特征,主要呈现出中部>东部>西部的态势,但差距在不断缩小;(3)经济因素对耦合协调度为正向影响,自然因素在西部以负向影响为主,中部东部以正向影响为主,社会因素的影响作用发生了以负向影响为主到以正向影响为主的转变。研究结论:湖北省各县域耕地利用绿色转型与粮食全要素生产率耦合协调水平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未来发展要时刻把握经济、自然、社会因素对两个系统耦合协调的共同驱动。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柯善淦 崔海莹 卢新海 侯娇 武月琦
研究目的:以湖北省为例,摸清耕地利用绿色转型的发展态势,揭示耕地利用绿色转型的时空格局及其成因,为耕地保护提供技术支撑。研究方法: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研究结果:(1)从时间上看,湖北省各城市耕地利用空间、功能、模式转型指数总体偏低但持续增长,在2015年前初步实现了耕地利用绿色转型,少部分地区尚未完成功能转型。(2)从空间上看,湖北省耕地利用绿色转型基本形成以东中部低山丘陵、平原为主的高值区及西部山地为核心的低值区并存的空间格局,高值区表现出"西进"态势。(3)湖北省耕地利用绿色转型的空间、功能、模式转型具有较强的耦合度,但失调现象日益凸显。(4)湖北省耕地利用绿色转型的时空演变是内外驱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研究结论:湖北省耕地利用绿色转型存在较大发展障碍,经济因素是当前耕地利用绿色转型的核心驱动因素。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秦臻 倪艳 孙亚杰
文章选取了2000—2016年的时间序列数据,采用基于非期望产出的DEA-Malmquist指数法测算了中部地区六省2000—2016年的GTFP和传统TFP,对GTFP和传统TFP进行了分解。结果表明,湖北省绿色技术进步指数和绿色技术效率指数水平均较低。湖北省的GTFP值在中部六省中处于较低的水平,但TFP值处于较高的水平。然后选取了湖北省2000—2016年的统计数据,建立了VAR模型并采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分析了各变量对GTFP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城镇化发展、能源结构优化和科技创新均对GTFP增长有促进作用,且科技创新的推动作用大于城镇化率和能源结构。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田培 樊婧琨 金贵 吴光东 赵泽群
水、能源、粮食是保障人类生产生活的基础性物质,揭示湖北省“水-能源-粮食”(WEF)系统的耦合协调程度及其演变趋势,可为其资源配置及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通过构建湖北省WEF系统耦合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定量评价了2002-2022年湖北省WEF 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状况,并运用ARIMA模型预测2025-2040年的WEF系统耦合协调度。结果表明:2002-2022年湖北省WEF系统综合发展评价指数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水资源的发展指数对其的影响最大;WEF系统处于高水平耦合阶段;WEF系统耦合协调关系表现出逐步向好的趋势;ARIMA模型预测结果表明2025-2040年湖北省WEF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均处于高度耦合阶段。资源的综合发展评价指数显示,湖北省水资源的综合发展水平仍不稳定,并影响了WEF系统向协调方向发展的速率,故加强水资源保护及优化用水结构是实现湖北省WEF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点。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黄利民 张安录 刘成武
文章依托县域范围内的农户调查资料和统计资料,利用资料分析、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等方法研究了通城县近20多年来耕地利用集约度变化及其驱动机制。结果表明:耕地利用复种指数有所降低;以货币额表示的集约度有所增加。这主要是经济增长、科技进步的推力和人口增长、耕地面积减少的压力的结果,而并非农民内生的动力的结果。
关键词:
农地利用 集约度 驱动机制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唐启飞 何蒲明
通过构建耦合协调评价体系,综合运用熵值法、加权TOPSIS法及耦合协调模型,对2004—2015年湖北省农业生态环境、粮食生产和农业补贴的耦合协调关系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2004—2015年湖北省粮食生产的综合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粮食生产由以农业生态环境为支撑过渡为以农业补贴为导向;(2)湖北省农业生态环境、粮食生产和农业补贴的耦合协调发展程度在波动中演进,由初期的濒临失调逐渐改善为中级耦合协调水平,但随着三者矛盾的加剧,系统间协调难度加大。并基于上述结论,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文启 赵家未
为探究黄河流域农业生态效率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耦合协调程度,基于2001—2019年省域数据,采用耦合协调模型评价黄河流域农业生态效率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耦合协调度,并使用灰色关联模型对两者未来十年的耦合协调度进行预测。研究表明:研究期内黄河流域农业生态效率在时序上稳步增长,空间上黄河流域下游农业生态效率始终最高,上游有超越中游的趋势。耦合度从拮抗阶段提高至高水平耦合阶段,黄河流域下游率先进入磨合阶段与高水平耦合阶段,中游次之。耦合协调度在研究期内处于轻度失调衰退与勉强协调发展阶段,预测未来十年黄河流域将有一半以上的省区耦合协调度达到中级协调发展及以上,各省区之间呈现差异化耦合协调发展格局。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文启 赵家未
为探究黄河流域农业生态效率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耦合协调程度,基于2001—2019年省域数据,采用耦合协调模型评价黄河流域农业生态效率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耦合协调度,并使用灰色关联模型对两者未来十年的耦合协调度进行预测。研究表明:研究期内黄河流域农业生态效率在时序上稳步增长,空间上黄河流域下游农业生态效率始终最高,上游有超越中游的趋势。耦合度从拮抗阶段提高至高水平耦合阶段,黄河流域下游率先进入磨合阶段与高水平耦合阶段,中游次之。耦合协调度在研究期内处于轻度失调衰退与勉强协调发展阶段,预测未来十年黄河流域将有一半以上的省区耦合协调度达到中级协调发展及以上,各省区之间呈现差异化耦合协调发展格局。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孙英敏
[目的]研究陕西省耕地利用隐形变化与产量的耦合关系,以此优化粮食生产系统的指导方式,提高陕西省粮食产量,协调陕西省耕地利用转型与粮食产量的耦合关系。[方法]文章运用变异系数法,以粮食生产的"投入指标"为评价依据,耕地利用强度由地均化肥施用量、有效灌溉比、复种指数及地均农业机械动力表征等4个指标构成,以及利用2005~2015年陕西省粮食产量,分析其耕地利用转型和粮食产量耦合关系时空演变。[结果]2005~2015年间陕西省各地市耕地利用强度数值上逐年增大,但空间布局变化较分散;从粮食产量方面来看,陕西省各地市粮食产量整体有所增长,空间分异特征较为明显;耕地利用转型与粮食产量高耦合值区增加,低耦合区值逐渐减少;从空间上看,陕西省中部地区耕地利用转型与粮食产量耦合度越来越高。[结论]陕西省耕地利用转型与粮食产量耦合度在2005~2015年间呈现耦合度逐渐增加的态势,耕地利用转型对粮食安全具有有利影响。
关键词:
耕地 粮食产量 转型 耦合 陕西省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薛选登 谷秀云
[目的]非粮化关乎国家粮食安全,研究非粮化对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门槛效应,有利于正确认识非粮化,也为制定差异化农业绿色发展政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文章以2008-2018年我国26个省份为样本,在运用SBM-GML模型测算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基础上,结合面板门槛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探究了非粮化与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存在的非线性关系。[结果](1)样本期内所考察省份的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均实现破“1”增长,且相较于粮食主产区、产销平衡区以及全国平均值而言,粮食主销区的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更为显著。(2)非粮化对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确存在以种粮利润为门槛变量的单一门槛效应,其门槛值为7.638,且两者之间的负向关系在跨过门槛值之后将显著大幅提升。(3)分区域来看,各区域省份非粮化与种粮利润之间耦合协调度的变动趋势,与其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趋势基本一致。[结论]采取差异化的非粮化控制措施,可以最大程度上提升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低门槛地区可建立非粮化预警机制,而高门槛地区则应采取严格控制措施,但都须将种粮利润协同保护作为重要工具手段。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姜旭 卢新海 龚梦琪
研究目的:考察土地出让市场化与产业结构优化对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程度及其作用机制。研究方法:SBM-DEA模型,动态面板广义矩估计(GMM)。研究结果:(1)无论是系统GMM还是差分GMM,土地出让市场化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系数均显著为正,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的影响系数也均显著为正,但后者的作用程度要明显大于前者;(2)土地出让市场化与产业结构合理化的交互项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系数为负,土地出让市场化与产业结构高度化的交互项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系数为正,且均通过显著性检验。研究结论:土地出让市场化总体上促进了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发展;从作用机制来看,土地出让市场化导致了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反向发展,抑制了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同时,也促进了产业结构高度化的正向发展,进而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有提升作用。鉴于此,提出:(1)地方政府应继续坚持以市场化为导向的城市土地制度改革;(2)政府应适时引导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和升级,更加重视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闵锐 李谷成
本文以粮食主产省湖北为例,通过对其改革开放以来粮食生产单要素生产率变迁进行实证分析,重点结合粮食生产投入情况,对该省粮食生产率增长所反映的资源利用效率与技术进步特征进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湖北省粮食生产的劳动生产率与土地生产率增长特征非常显著,并且生产技术选择中表现出诱致性技术进步特征;技术进步成为湖北省粮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但该省粮食经济增长本质上仍以要素积累型增长为主,经济增长成本较高,指出湖北省粮食生产发展方式转型刻不容缓。提出了加大农业科学技术的投入与推广力度;发展环境友好型粮食生产模式;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的对策和建议。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麦丽开·艾麦提 满苏尔·沙比提 张雪琪
[目的]为了解叶尔羌河平原绿洲耕地利用变化与粮食产量的耦合关系,以此优化粮食生产系统的指导方式,提高叶尔羌河平原绿洲粮食产量,协调叶尔羌河平原绿洲耕地利用转型与粮食产量的耦合关系,并为叶尔羌河平原绿洲的粮食安全保护提供一定的政策启示。[方法]文章运用熵值法,以粮食生产相关的“投入”指标为评价依据,利用1990—2016年叶尔羌河平原绿洲粮食产量,分析其耕地利用转型和粮食产量耦合关系时空变化。[结果]①1990—2016年叶尔羌河平原绿洲各县耕地利用强度不断增大,并且区域时空格局差异明显,研究初期东北部地区的耕地利用程度强于西部地区,而2016年呈现出西南-中东部强,东北部弱的态势;从粮食产量方面来看,叶尔羌河平原绿洲粮食产量整体有所增长,空间分异特征较不明显;②耕地利用强度-粮食产量耦合类型时空演化特征明显,高耦合值区增加,低耦合区值逐年减少;从空间上看,叶尔羌河平原绿洲西部地区耕地利用转型与粮食产量耦合度越来越高。③耕地利用转型推动粮食生产格局不断演化,叶尔羌河平原绿洲耕地利用转型与粮食产量耦合度在1990—2016年间呈现耦合度逐渐增加的趋势,耕地利用转型对保障区域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结论]叶尔羌河平原绿洲粮食产量随着耕地利用转型的不断深入而不断提高,耕地利用转型对粮食安全具有有利影响。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高佳 杨宇
研究目的:探究东北粮食主产区2010—2020年耕地利用绿色转型的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和驱动因素,为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耕地保护战略目标提供科学参考。研究方法:熵权法、空间自相关分析和地理探测器。研究结果:(1)2010—2020年研究区耕地利用绿色转型处于中等水平,呈上升趋势,且存在显著的空间异质性,由西北向东南递减;研究期内耕地利用绿色转型指数极差持续扩大;(2)2010—2020年研究区耕地利用绿色转型全局莫兰指数均为正值,空间依赖性及空间溢出效应显著;(3)社会因素、环境因素、农业现代化因素对东北粮食主产区耕地利用绿色转型有显著影响,农业产业发展程度是研究区耕地利用绿色转型的核心驱动因素。研究结论:东北粮食主产区耕地利用绿色转型水平区域差异显著,需制定差异化东北粮食主产区耕地利用绿色转型发展策略。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郑月明 梅澳裕 陈家帅
本文基于2011—2019年湖北省12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以CRITIC-熵权-TOPSIS模型测算了相应地级市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和共同富裕水平。在此基础上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进行耦合协调分析,并通过趋势面分析和标准差椭圆等方法进行时空演进分析,最后通过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等进行驱动机制分析。研究发现:(1)数字经济与共同富裕间形成了良性互动的协调发展模式,并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演化为“一超多强”的空间分布格局;(2)数字经济在直接驱动共同富裕的同时能够通过产业结构升级进行中介传导进而驱动共同富裕的发展,具体表现为加速产业转型、推动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3)数字经济对共同富裕的驱动作用呈现出明显的时空异质性。基于此,本文建议以政策引导加强数字化建设,并因地制宜构建特色产业结构体系,同时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营造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进而实现数字经济与共同富裕的双轨同步。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