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864)
2023(7120)
2022(6138)
2021(5498)
2020(4842)
2019(11287)
2018(11394)
2017(22111)
2016(12459)
2015(14219)
2014(14518)
2013(14806)
2012(14174)
2011(12890)
2010(12866)
2009(11526)
2008(11541)
2007(10618)
2006(9081)
2005(8030)
作者
(38708)
(32585)
(32548)
(31297)
(20560)
(15848)
(14774)
(12934)
(12239)
(11563)
(11120)
(11106)
(10343)
(10312)
(10261)
(10239)
(10213)
(9631)
(9572)
(9402)
(8335)
(8105)
(8080)
(7538)
(7450)
(7437)
(7268)
(7161)
(6757)
(6539)
学科
(55434)
经济(55393)
管理(33366)
(30600)
方法(26865)
数学(24413)
数学方法(24205)
(22637)
企业(22637)
(16755)
(14737)
地方(14032)
环境(13586)
(13122)
中国(12424)
农业(11245)
业经(10043)
(9712)
贸易(9710)
(9366)
(9288)
(8809)
(8067)
(7716)
财务(7700)
财务管理(7677)
资源(7452)
企业财务(7232)
(7222)
金融(7220)
机构
大学(182435)
学院(182194)
(74224)
经济(72521)
管理(68290)
研究(64592)
理学(58880)
理学院(58144)
管理学(56889)
管理学院(56564)
中国(48023)
科学(43223)
(38392)
(38044)
(34563)
(33178)
研究所(31820)
业大(31646)
中心(30874)
农业(30266)
(29260)
财经(26408)
(24855)
师范(24587)
(23815)
北京(23660)
(23261)
(23019)
经济学(22866)
(22280)
基金
项目(124717)
科学(96853)
基金(89341)
研究(87599)
(79112)
国家(78503)
科学基金(65766)
社会(53637)
(51888)
社会科(50707)
社会科学(50686)
基金项目(48205)
自然(44113)
自然科(42950)
自然科学(42936)
(42697)
自然科学基金(42118)
教育(39674)
资助(36620)
编号(35429)
重点(29124)
(28203)
成果(28162)
(27398)
(25069)
计划(25036)
科研(24912)
课题(24815)
创新(23634)
教育部(22511)
期刊
(79210)
经济(79210)
研究(49209)
中国(33965)
(33261)
学报(32649)
科学(29259)
(25399)
大学(23607)
农业(22474)
学学(22430)
管理(20501)
教育(15661)
技术(15128)
(14363)
金融(14363)
业经(13251)
(12554)
财经(12184)
经济研究(12066)
资源(11570)
问题(10977)
统计(10503)
(10345)
(9771)
技术经济(9700)
(9218)
理论(8718)
决策(8583)
科技(8537)
共检索到26370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陈幸祎  黄栋  
文章结合湖北省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费状况,运用IPCC推荐的参考方法,对湖北省碳排放总量、各产业行业碳排放量分别进行估算,并分析其排放特征。研究表明:湖北省碳排放总量呈上升趋势,2009年碳排量是1995年的2.3倍,其中工业部门碳排量比重占主导地位;碳排放强度碳排放强度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2002年以来有所反弹,人均碳排放持续增加。湖北省碳排放特征与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以及重工业化的产业结构有关。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唯  龙亚斐  张剑波  郭荣  刘修国  
以湖北省2006~2010年的降水量为基础数据源,通过对降水数据的分析,将省内75个站点的时间维降水序列变差函数值作为降水强度的影响因素,引入到降水量空间预测的多元地理统计中,使用时序协同克里格方法构建降水时序特征与降水量之间的数学关系模型,对湖北省月平均降水数据进行空间插值模拟。通过分析不同时间尺度下的交叉检验统计量,选择最优的时间维变差函数计算尺度。结果显示,融合时序特征的协同克里格法对降水量的空间插值较普通克里格法具有更好的插值效果,因而更适合历史资料丰富地区的降水空间分布估算。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李屹同  樊怿霖  
资本存量是宏观经济研究领域中的重要参数,但我国统计数据库中长期缺失该项数据。这影响了后续经济研究的准确性。本文在永续盘存法模型基础上,基于考虑估算用所需数据完整性和测算标准一致性的新思路,对资本存量估算方法中的关键变量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和构造,并估算了1995~2014年湖北省及全国物质资本存量。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李波  杜建国  刘雪琪  
【目的】湖北省是农业大省,农业生产的碳排放在总碳排放中占据较大的比重,碳排放所带来的温室效应和农业生产导致的面源污染等环境问题不容忽视。基于此,通过分析农业经济增长和农业碳排放之间的协整关系,并对其进行误差修正,为湖北省未来的碳减排工作的开展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参考。【方法】基于6个主要方面碳源,测算了1993-2017年湖北省农业生产活动所导致的碳排放量,并分析农业碳排放的时空特征。进一步通过Kernel密度估计发现,湖北省各地市州农业碳排放的地区差距。最后,综合运用协整理论及误差修正模型,实证湖北省农业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结果】湖北省农业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均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32%、2.21%,从总体来看环比增速呈现下降的趋势。农药、农膜、化肥、农用柴油、翻耕和农业灌溉等所产生碳排放年均递增率分别为2.23%、2.44%、2.40%、3.32%、0.44%和2.32%;通过Kernel密度估计发现,在此样本考察期间内湖北省各地市州农业碳排放的地区差距有明显的扩大。湖北省农业碳排放与农业经济增长存在协整关系的有:农业碳排放总强度,农药、农膜、农用柴油和灌溉等4类碳源导致的碳排放强度,且当湖北省人均农业总产值每增加1%时,农药、农膜、农用柴油和农业灌溉等4类碳源的碳排放强度分别增加了0.58%、0.59%、0.25%和0.15%,农业碳排放总强度便增加0.19%。【结论】湖北省农业经济发展、生产条件和地区发展战略不同,而导致地区间的农业碳排放差距越来越明显。农业经济增长与农业碳排放存在长期稳定关系,这表明湖北省还处于传统耕作模式向绿色低碳耕作模式转型的关键期,并且这种发展模式已存在较长时间。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黄国华  刘传江  涂海丽  
低碳绿色发展是湖北省"十三五规划"重要发展目标,而科学合理测算碳排放清单是实行节能减排的前提。文章运用清单法与情景法测算了湖北省碳排放清单及未来碳减排潜力。测算结果表明:湖北省碳排放量从1995年的4656.24万吨增长到2015年的12207.47万吨,年人均碳排放从0.807吨增长至2.086吨,碳排放强度从1.781吨/万元下降至0.576吨/万元;高耗能产业化石能源消费减量化与垃圾低碳处理是未来碳减排的重点;强低碳情境下,人均碳排放将于2020年达到拐点,2021年提前完成能源强度相比2005年下降60%~65%的目标。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高媛  刘敏  周博  
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区域降水变化波动较大。湖北地处亚热带,位于典型的季风区内,旱涝灾害比较突出,特别是水患,历来是威胁湖北的一大灾害,因此对降水时空变化进行分析研究,有很现实的意义。利用1961年以来全省65站逐日降水观测资料为基础,根据气候特征和行政区划将湖北省进行区域划分,利用多种统计分析方法,以揭示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湖北省各区域的降水变化事实。结果表明:湖北省平均年降水量鄂西北最少,鄂东南最多,秋季降水量的减少和冬季降水量的增加最为显著;极端降水事件的变化中,鄂西北发生站次最多,江汉平原其次,鄂西南和鄂东南最少。该结论为湖北各区域的旱涝变化趋势预估、为水资源管理和防汛抗旱工作提供科学的参...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崔家兴  顾江  孙建伟  罗静  
研究目的:对三生空间结构和格局的多维多尺度计量与演化特征分析有助于识别国土空间功能类型的空间分异规律。研究方法:选取长江经济带中部典型省域湖北省作为案例地区,采用格网分析、空间自相关分析和三角图分析法剖析三生空间分布格局和演化特征。研究结果:(1)湖北省三生空间格局与功能演化呈现明显的地域差异,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扩张明显,生态空间明显萎缩;(2)三类空间在多个尺度上都表现出较强的空间自相关特性,空间聚集特征明显,在研究期内空间自相关指数有所下降,表明空间破碎度上升;(3)三生空间结构变动特征表现为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比例提高、生态空间比例明显降低,但重点开发区、农业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变动幅度逐次下降。研究结论:应在主体功能区规划政策基础上,加强空间管制措施,促进三生空间融合,并加强生态空间保护。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许杨  杨宏青  陈正洪  成驰  
利用分布在湖北省丘陵山区的12个70m(80m)高测风塔一整年的资料,对我省丘陵山区风能资源的若干特征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对比分析,找出其中普遍的规律。结果表明:(1)我省山区风速季节变化为春季大,夏季和秋季较小;风速日变化为夜间大白天小,且变化幅度相对较大的测风塔主要分布在低山和中山区域;(2)有效风速频率在79%~92%,破坏性风速出现少;(3)风向频率较为集中,主要分布在偏南和偏北两个相反的方位;(4)风速随高度变化较复杂,10~30m高度风速增加幅度较大,部分地区30~80m高度存在等风层或风速随高度减小的情况;(5)有效风速段、大风及主导风向下的湍流强度均为中等。研究成果对湖北省,甚至是...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宋敏  张安录  
农地资源的正外部性直接或间接对人类福利产生影响,但由于市场机制的自身缺陷导致人们对其价值缺乏定量认识,致使农地资源得不到应有的保护,造成向城市的过度流转。以湖北省为例,在将农地资源正外部性划分为提供社会保障、保证粮食安全以及提供生态服务3个方面的基础上,以2006年为评估期日,尝试用市场价格评估的方法对其年价值和无限年期的总价值进行了估算。结果显示:2006年湖北省农地资源在提供社会保障方面的年价值及无限年期价值分别为874.60元/hm2.a和34 706.35元/hm2;粮食安全保障功能的年价值及无限年期价值分别为322.09元/hm2.a和12 781.35元/hm2;生态服务功能的年价...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田云  张俊飚  李波  
本研究基于化肥、农药、农膜、农用柴油等4个主要方面碳源,测算了湖北省1993-2010年及其地、市、州2008年的农业碳排放量。结果显示:(1)纵向来看,自1993年以来,湖北省农业碳排放总量、碳排放强度均呈现较为明显的三阶段变化特征,即"上升-平稳-上升"。(2)横向来看,区域差异明显:襄樊、黄冈2地属于碳排放总量、碳排放强度"双高"型地区;随州等4地为低碳排放量、高排放强度地区;宜昌等4地为高碳排放量、低排放强度地区;十堰等6地为碳排放总量、碳排放强度"双低"型地区。进一步利用LMDI模型对碳排放影响因素进行分解研究,结果表明:与1993年相比,效率、劳动力、结构因素分别累计实现了87.3...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田云  张俊飚  李波  
基于化肥、农药、农膜、农用柴油、翻耕、稻田6个主要方面的碳源,测算了湖北省1995~2009年及其地、市、州2008年的农地利用碳排放量。结果表明:(1)自1995年以来,湖北农地利用碳排量总体呈现"上升-下降-上升"的三阶段特征,其碳排放强度变化轨迹与此基本一致。(2)区域差异明显:农地碳排放总量,江汉平原、鄂东北地区高,鄂西、鄂东南地区较低;农地碳排放强度,总体呈现东高西低的特征,即鄂东>鄂中>鄂西。进一步运用Tapio脱钩模型对湖北省农地利用碳排放与农业经济发展间的脱钩关系进行了研究,发现以弱脱钩和强脱钩为主,可见近些年来农地利用碳减排取得了一定成效。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谢萍  
结合湖北省各县、市气象部门直接上报武汉中心气象台的气象灾害数据及省民政厅获得的灾害数据,对全省各地区2004~2009年强对流天气造成的灾害分布特征和人员死亡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线性回归结果表明,强对流天气灾害导致人员死亡率为0.328人/次,其中雷击导致死亡人数比例最大,占强对流天气致死总人数的71.4%。全省发生强对流天气灾害跟季节有关,表现为时间上非均匀性,6~8月是强对流天气灾害高发期;而空间特征表现为条带状分布,鄂西巴东-兴山-保康及宜昌、江汉平原西部荆州-荆门、鄂东武汉-黄陂及阳新等地区为强对流天气灾害高发区,其成因与大气的引导气流、气旋式环流、中尺度辐合线及地形等因子有关。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黄建武  
湖北省是我国自然灾害多发省份之一 ,其中旱涝灾害尤为严重 ,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大制约因素。首先研究了湖北省旱涝灾害的基本特征 ,认为按出现时段 ,洪涝可分为梅涝、盛夏涝、春涝和秋涝 ,干旱可分为伏秋干旱、春夏干旱、秋季干旱和冬季干旱 ,因而具有季节性 ;认为按灾害严重程度 ,干旱可分为鄂东北干旱严重区、鄂东中部伏秋旱严重区、鄂西北春夏旱严重区和鄂西南干旱不严重区 ,洪涝可分为鄂东中部和江汉平原梅涝区、鄂东北和鄂东南春梅涝严重区、鄂西南夏秋涝区和鄂西北和三峡河谷少涝区 ,因而具有区域性 ;此外 ,还具有延续性、阶段性、周期性和连发性等特征。分析了湖北省旱涝灾害形成的主要因素 ,认为旱涝灾害是在天...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黎明   柳鑫鹏   台文博   孙强   丁书茂  
狂犬病发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分析是深入认识狂犬病传播规律和制定狂犬病防治方案的重要理论依据.通过湖北省法定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获取湖北省2004-2020年狂犬病发病资料,以描述性流行病学研究分析湖北省狂犬病流行特征规律.2004-2020年湖北省报告发病1 467例,死亡1 467例,年均发病率0.15(每10万人).湖北省狂犬病报告发病数情况整体呈下降趋势,2013年后维持较低水平,夏秋季为高发季节.狂犬病发病人群中男女比例为2.24∶1,职业以农民为主,集中在50~70年龄组.湖北省17个市(州)中,荆州市累计报告狂犬病发病例数最多,为224例(15.27%),其次为宜昌市(11.52%)、孝感市(9.88%)、随州市(9.61%).荆州市等大部分地市(州)报告发病数总体呈波动下降趋势,与全省趋势相同,但宜昌市、随州市等个别市出现略微回升现象.在病例来源调查中发现,伤人动物种类中,犬占97.34%,猫占1.78%,其他占0.88%;Ⅱ级暴露占19.70%、Ⅲ级暴露占80.30%;未规范处置伤口占67.42%,规范处置伤口占32.58%;全程接种狂犬疫苗者占12.41%;未全程接种87.59%;不完全了解狂犬病知识者占83.50%.基于上述流行病学特征,提出应加强狂犬病实验室检测体系建设和预警监测工作,加强农村地区健康宣教力度,做好犬类免疫工作,进一步巩固狂犬病防治成果.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杨爱萍  冯明  刘安国  
为了揭示近年来对湖北省水稻生产安全造成不利影响的盛夏低温冷害变化特征,以1971~2006年7月下旬至8月底的湖北省历史气象资料,利用ArcGIS技术和M-K突变分析方法,对灾害的状态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气候变化的影响下,此灾害有明显的增强趋势,鄂西北地区强度增强趋势最明显;发生范围由鄂西山区向江汉平原扩张;2000~2006年间是湖北省盛夏低温冷害最强的时段;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和2002年发生了2次突变。这种变化增加了湖北水稻生产的风险,须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