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934)
- 2023(13034)
- 2022(10706)
- 2021(9609)
- 2020(8077)
- 2019(18318)
- 2018(18255)
- 2017(34767)
- 2016(19341)
- 2015(21987)
- 2014(22500)
- 2013(22462)
- 2012(21623)
- 2011(19592)
- 2010(19957)
- 2009(18558)
- 2008(18546)
- 2007(17040)
- 2006(15264)
- 2005(14220)
- 学科
- 济(88752)
- 经济(88669)
- 业(48615)
- 管理(48163)
- 企(35053)
- 企业(35053)
- 方法(31525)
- 农(29040)
- 中国(28168)
- 地方(27431)
- 数学(27379)
- 数学方法(27131)
- 业经(21004)
- 农业(19755)
- 学(18465)
- 财(18229)
- 制(17092)
- 贸(15452)
- 贸易(15439)
- 融(14946)
- 金融(14943)
- 易(14841)
- 银(14635)
- 银行(14596)
- 发(14420)
- 地方经济(14353)
- 行(14069)
- 环境(13585)
- 和(12800)
- 技术(11973)
- 机构
- 学院(284232)
- 大学(283586)
- 济(115270)
- 经济(112473)
- 研究(108033)
- 管理(99971)
- 理学(83837)
- 理学院(82708)
- 管理学(81100)
- 管理学院(80571)
- 中国(80117)
- 科学(67791)
- 京(62657)
- 农(59228)
- 所(57515)
- 财(52412)
- 研究所(51964)
- 中心(48668)
- 江(48304)
- 农业(46643)
- 业大(46134)
- 范(40896)
- 师范(40463)
- 财经(40155)
- 北京(39622)
- 院(38496)
- 省(38218)
- 州(37859)
- 经(36129)
- 经济学(35049)
- 基金
- 项目(181760)
- 科学(139970)
- 研究(133019)
- 基金(126131)
- 家(111019)
- 国家(110004)
- 科学基金(91431)
- 社会(81676)
- 社会科(77125)
- 社会科学(77099)
- 省(76040)
- 基金项目(66746)
- 划(62225)
- 教育(60866)
- 自然(57586)
- 自然科(56129)
- 自然科学(56111)
- 编号(55597)
- 自然科学基金(55060)
- 资助(51047)
- 成果(46057)
- 发(45689)
- 重点(42341)
- 课题(40442)
- 部(38962)
- 创(37192)
- 发展(36325)
- 展(35718)
- 创新(34922)
- 科研(34356)
- 期刊
- 济(141124)
- 经济(141124)
- 研究(88645)
- 中国(67962)
- 农(56836)
- 学报(49543)
- 科学(43525)
- 财(40021)
- 农业(39001)
- 教育(37422)
- 大学(36531)
- 管理(36338)
- 学学(34192)
- 融(29913)
- 金融(29913)
- 技术(25313)
- 业经(24788)
- 经济研究(21374)
- 业(21074)
- 财经(19829)
- 问题(19079)
- 经(17067)
- 版(14918)
- 资源(14579)
- 图书(14417)
- 贸(14368)
- 技术经济(14240)
- 商业(13410)
- 科技(13231)
- 世界(13014)
共检索到45264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其志
通过对三化螟生物学特性及发生特点的试验和观察,并结合湖北省三化螟实际发生和为害情况进行了较系统的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三化螟种群数量变动和为害程度主要受到年度间的气候、栽培制度、品种、越冬作物、防治水平等因子的综合影响。因子间(在生物学上)相协调时,可造成三化螟大发生和严重为害;因子间不相协调时,则维持在一般水平或轻度发生;当因子间作用特别突出时,就会成为当年三化螟种群数量上升或下降的主导因子。掌握这些主要因子年度间的变化,对做好三化螟的预测预报和综合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三化螟,种群数量,主导因子,防治策略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吕亮 陈其志 张舒 杨小林 常向前
选择常规农药品种三唑磷、阿维菌素,对湖北省4个稻区的二化螟和三化螟虫于2005年至2007年连续进行了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监测地区水稻二化螟和三化螟对三唑磷及阿维菌素均产生了明显的抗药性,但抗药性水平和发展速度各地区之间有差异。这可能与各地栽培制度、用药水平等因素有关。
关键词:
抗药性 二化螟 三化螟 监测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高翠珠 杨红玲 黄夏宇骐 黄俊斌 李国庆 郑露
【目的】草莓灰霉病是一种世界范围分布的真菌病害,研究旨在探索湖北省设施草莓灰霉病的发生规律,分析不同流行因子与灰霉病发生的相关性,选择与果实发病率具有显著相关性因子建立模型,揭示不同因子与草莓灰霉病发生的关系,为湖北省设施草莓灰霉病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13—2015年在湖北省农业科学院草莓种植基地选取3个代表性草莓大棚,用5点取样法采集无症花、叶、果实,结合特异性PCR和保湿培养法检测组织上灰霉菌带菌率;选取其中两个大棚数据对草莓果实发病率与花朵发病率、叶片发病率、温度、相对湿度、果实带菌率、
关键词:
草莓灰霉病菌 带菌率 发病率 相关性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杜光智 黄晓华 黄霞 宋国强
根据多年来对湖北省酸雨的监测结果,报道了湖北省酸雨的时空分布规律。湖北省的酸雨主要分布在长江沿岸及以南和四川盆地以东的鄂西地区,降水的H+浓度由东向西、由北向南逐渐增大,酸雨的高峰期出现在夏秋两季。对降水中各离子成分的测定结果表明:致酸物质以SO2为主,各地的制酸机制和酸性物质来源与当地污染源排放情况和气象条件有关。由于接地逆温、大气稳定度和大气混合层高度在湖北东西部地区的明显差异,东部地区降水的酸性物质来源有大气输送和局地污染源排放两种,西部地区降水中酸性物质的来源以局地污染源排放为主。对1996~2000年的酸雨量比率和酸雨检出率进行Daniel趋势检验表明:湖北省的酸雨范围在逐渐扩大,污...
关键词:
酸雨 分布规律 成因 发展趋势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张立敏 陈斌 李正跃 杨仕生 孙文
以云南省建水县稻区1986~1997年连续24年间黑光灯下监测诱集的水稻三化螟种群数量及越冬代虫口基数为依据,结合当地1986~1997年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平均温度及相对湿度等主要气象资料,采用多元回归法分析了三化螟物候和多度与气象条件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三化螟成虫种群数量在年际间变化明显,从1986~1997年连续24年间,灯下三化螟成虫的始见期与1~2月的平均温度显著相关,当年11月到次年2月,灯下未诱集到三化螟成虫,从7月到9月,灯下虫量迅速增加,于9月灯下虫量达高峰。灯下三化螟成虫种群与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和平均温度间具有显著相关性,随着温度的升高,灯下虫量逐渐增加,但随着相对湿度...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汪莲爱
分析中对参试品种进行了加工品质(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外观品质(粒长、粒型、蛋白面积、蛋白率)、蒸煮及营养品质(糊化温度、直链淀粉胶稠度、蛋白质)进行了综合评价(综合评分、等级)。 1、分析及评价方法各项指标均采用部颁标准进行分析及评价综合评分,以总分70分进行评分,依次划分等级。≥55分为1级;≥40~54分为2级;≥30~39分为3级;≤30分为4级。 1)加工品质。4项指标满分为16分,其中糙米率占4分,精米率占5分,整精米率占7分,如低于指标要相应减分。 2)外观品质。4项指标满分25分,其中粒长占2分,粒型占3分,垩白面积占8分,垩白米粒率占12分,达不到标准要相应减分...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杨爱萍 冯明 刘安国
为了揭示近年来对湖北省水稻生产安全造成不利影响的盛夏低温冷害变化特征,以1971~2006年7月下旬至8月底的湖北省历史气象资料,利用ArcGIS技术和M-K突变分析方法,对灾害的状态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气候变化的影响下,此灾害有明显的增强趋势,鄂西北地区强度增强趋势最明显;发生范围由鄂西山区向江汉平原扩张;2000~2006年间是湖北省盛夏低温冷害最强的时段;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和2002年发生了2次突变。这种变化增加了湖北水稻生产的风险,须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关键词:
水稻 低温冷害 ArcGIS 湖北省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冯明 王中柱 王保家
使用每 10年为 1个年代段 ,对湖北省气温和有效积温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80年代以来 ,湖北省气候变化的特点是冬季变暖夏季变凉。水稻生育期间有效积温变化是山区以减少为主 ,平原地区以增加为主。 1980年以后水稻生育期内有效积温的年际波动比 1980年以前大 ,在气候偏冷年份将导致有效积温严重不足 ,水稻生育期延长 ;在气候偏暖年份 ,则出现生育期缩短 ,对水稻品质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崔家兴 顾江 孙建伟 罗静
研究目的:对三生空间结构和格局的多维多尺度计量与演化特征分析有助于识别国土空间功能类型的空间分异规律。研究方法:选取长江经济带中部典型省域湖北省作为案例地区,采用格网分析、空间自相关分析和三角图分析法剖析三生空间分布格局和演化特征。研究结果:(1)湖北省三生空间格局与功能演化呈现明显的地域差异,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扩张明显,生态空间明显萎缩;(2)三类空间在多个尺度上都表现出较强的空间自相关特性,空间聚集特征明显,在研究期内空间自相关指数有所下降,表明空间破碎度上升;(3)三生空间结构变动特征表现为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比例提高、生态空间比例明显降低,但重点开发区、农业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变动幅度逐次下降。研究结论:应在主体功能区规划政策基础上,加强空间管制措施,促进三生空间融合,并加强生态空间保护。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松文 江洋 汪金平 曹凑贵
稻虾模式是一种生态种养模式,能充分利用稻田光、热、水及生物资源,具有很好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应用前景广阔。本文基于湖北省区域资源特点,在湖北省稻虾模式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稻虾连作、稻虾共作模式技术特点;阐明了稻虾模式资源利用、环境要求及适宜类型和区域;明确了稻虾模式的双水双绿发展思路和对策。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明祖 韩群营 付艳平 肖炎农
1998年从湖北省潜江市采集小麦全蚀病株 ,分离获致病菌。根据对病菌形态、生理特性和对不同寄主致病力研究结果 ,认为潜江的小麦全蚀病菌为禾顶囊壳菌小麦变种 (Gaeumannomycesgraminisvar .tritici)。这一致病变种在湖北发生为首次报道
关键词:
全蚀病菌 变种类型 小麦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齐振宏 梁凡丽 周慧 冯良宣
通过问卷分析、田野观察和深度访谈等方法对湖北省的稻农进行了实证调查,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立了二元logit模型,从农户个人特征、家庭特征、生产特征以及外部环境特征4个方面对影响农户水稻新品种选择的因素进行了分析,以期找出影响湖北省稻农对水稻新品种选择的关键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农户是否采用水稻新品种主要取决于采用新品种的成本和预期收益;农户的年龄、受教育程度、收入以及健康状况等个人、家庭社会经济特征对水稻新品种选择有显著影响,农户水稻种植面积对新品种选择也有显著影响。
关键词:
水稻 农户 新品种 技术选择 影响因素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高雪 李谷成 尹朝静
为考察湖北极端天气事件的时空变化,采用1980—2014年逐日气候数据,并利用实证分析法研究了极端气候对水稻气候产量的影响。研究表明:1)湖北极端降水量和降水天数均呈下降趋势,极端降水事件由东向西、由南向北递减。2)极端高温呈上升趋势,表现为极端高温天数和强度增加。鄂北、鄂西易发生极端高温事件。3)极端气候类因素对水稻气候产量具有负向影响,其中,最低气温的极小值每增加1%将会使水稻的气候产量降低0.197%。白天极端高温天数对水稻气候产量也具有抑制作用,其每增加1%将会使水稻气候产量降低0.046%。因此
关键词:
极端降水 极端温度 水稻 气候产量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沈雪 张俊飚 张露 程文能
基于农户经营规模的视角,利用湖北省395户水稻种植户的调查数据,运用随机前沿模型,探析了不同经营规模农户水稻生产技术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的差异。研究表明:被调查区域水稻生产技术效率与农户经营规模呈正向变动趋势,大规模组平均技术效率最高,中规模组次之,小规模组最低;总体平均技术效率为71.88%,农户的水稻生产技术效率尚具有较大提升空间。在影响农户生产的技术效率因素中,年龄、受教育程度、灌溉条件、社会网络对小规模农户均有显著的影响,技术培训对中规模组农户有显著影响,土地细碎化对中规模与大规模组农户均具有显著影响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小燕 肖调义 黄璜 刘达 钟蕾 胡立冬
通过田间试验,对稻-鸭-鱼共栖生态系统中水稻纹枯病的发生规律进行了研究并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结果表明:稻-鸭-鱼共栖生态系统中纹枯病发病高峰期的病株率为16.07%,比对照的病株率76.37%低60.30%,控制效果达79%。对照区、稻-鱼区和稻-鸭-鱼区三者的感染系数分别为σ=212.106 1、σ=23.945 8和σ=8.352 0。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