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014)
2023(5860)
2022(4924)
2021(4431)
2020(3677)
2019(8216)
2018(8198)
2017(14973)
2016(8509)
2015(9588)
2014(9700)
2013(9734)
2012(9076)
2011(8392)
2010(8309)
2009(7348)
2008(7050)
2007(6259)
2006(5759)
2005(5169)
作者
(27741)
(23363)
(23002)
(22208)
(14529)
(11409)
(10153)
(9127)
(8841)
(8225)
(8157)
(8025)
(7703)
(7514)
(7499)
(7172)
(6857)
(6746)
(6730)
(6699)
(6079)
(5879)
(5750)
(5406)
(5400)
(5161)
(5026)
(5022)
(4770)
(4753)
学科
(32330)
经济(32273)
管理(25255)
(17634)
环境(16143)
(13098)
(12677)
企业(12677)
(11829)
方法(11489)
地方(10866)
数学(9970)
数学方法(9814)
生态(9033)
中国(8002)
资源(7992)
农业(7879)
(7817)
(7453)
业经(6903)
(6848)
(6816)
规划(6084)
环境规划(5957)
(5305)
金融(5305)
经济学(5220)
(5136)
(5125)
银行(5091)
机构
学院(121518)
大学(121050)
研究(47269)
(44566)
管理(43570)
经济(43423)
理学(37011)
理学院(36510)
管理学(35585)
中国(35448)
管理学院(35399)
科学(33901)
(28524)
(27004)
(25510)
业大(24907)
研究所(23753)
中心(22464)
农业(21990)
(20606)
(20442)
(19900)
(18275)
(17247)
师范(17009)
北京(16946)
财经(15711)
(15502)
农业大学(14841)
科学院(14690)
基金
项目(89702)
科学(69226)
基金(63910)
研究(60434)
(58715)
国家(58303)
科学基金(48124)
(38736)
社会(36758)
基金项目(34999)
社会科(34653)
社会科学(34644)
自然(33515)
自然科(32463)
自然科学(32454)
自然科学基金(31814)
(31212)
教育(25683)
资助(25258)
编号(22823)
重点(21511)
(20445)
计划(19303)
(18205)
科技(18158)
科研(17778)
(17495)
成果(17264)
课题(16880)
创新(16626)
期刊
(53269)
经济(53269)
研究(31389)
学报(26597)
中国(26319)
(25156)
科学(23725)
大学(19566)
学学(18829)
农业(17033)
(14271)
管理(13855)
资源(11003)
林业(10963)
(10362)
金融(10362)
业经(9740)
技术(9514)
(9230)
教育(9123)
业大(7698)
科技(7557)
(7460)
问题(6962)
财经(6874)
经济研究(6233)
(5795)
生态(5447)
农业大学(5440)
(5358)
共检索到18330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王晓荣  张家来  庞宏东  郑兰英  崔鸿侠  
基于2009年湖北省林业资源连续调查第六次复查数据和标准地实测数据,采用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推荐的森林碳储量估算方法,研究湖北省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储量、碳密度和组分特征。结果表明:湖北省森林生态系统总碳储量710.01 Tg·C,其中乔木层、灌木层、枯落物层、土壤层分别占其总碳储量的15.74%、2.89%、2.11%和80.56%,天然林和人工林碳储量分别为420.43 Tg·C和151.59 Tg·C。湖北省森林生态系统平均碳密度为111.51 t·hm-2,表现为土壤层>乔木层>灌木层>枯落物层,不同森林生态系统碳密度差异较大,介于88.32~177.79 t·hm-2之间。森...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郑拴丽  许文强  杨辽  高亚琪  李建军  王蕾  
为科学评估新疆森林碳汇功能提供更准确的基础数据,论文基于在阿尔泰山布设的35个样地实测数据,参考2011年新疆森林资源清查资料,研究了我国境内阿尔泰山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碳密度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阿尔泰山森林生态系统平均生物量为126.67t·hm~(-2),各组分生物量大小排序为:乔木层(120.84 t·hm~(-2))>草本层(4.22 t·hm~(-2))>凋落物层(1.61t·hm~(-2)),乔木各器官中,干、根、叶和枝分别占乔木生物量的50%、22%、16%和12%,干所占比例最大;林龄对植被生物量影响显著,生物量随林龄的增长而增加;2)生物量平均含碳率在0.40~0...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王振鹏  陈金磊  李尚益  张仕吉  方晰  
【目的】探讨亚热带植被恢复过程中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在各层次(植被层、枯落物层、土壤层)分配格局的变化,为揭示植被恢复对森林生态系统碳汇功能的影响机制和分阶段实施森林生态系统碳库管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在湘中丘陵区选取地域毗邻、环境条件基本一致的檵木+南烛+杜鹃灌草丛(LVR)、檵木+杉木+白栎灌木林(LCQ)、马尾松+柯+檵木针阔混交林(PLL)、柯+红淡比+青冈常绿阔叶林(LAG)作为一个恢复序列,设置固定样地,采用收获法建立部分主要树种相对生长方程和引用部分主要树种通用生长方程估算生物量,采集0~10、10~20、20~30和30~40 cm土层土壤样品,测定植物、土壤碳含量,估算生态系统各层次的碳储量。【结果】植被层各组分碳含量随植被恢复而变化,同一恢复阶段各组分碳含量基本上表现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枯落物层碳含量以PLL最高,其次为LAG,LCQ最低;同一土层碳含量随植被恢复而增加;从LVR到LAG,植被层、枯落物层、0~40 cm土壤层和生态系统碳储量分别增加了70. 80、1. 17、67. 05和139. 02 t C·hm~(-2);植被层、生态系统碳储量各阶段间的增长速率均呈先快后慢的特征,而土壤层呈快—慢—快的特征;不同恢复阶段生态系统碳储量具有一致的垂直分配格局:0~40 cm土壤层>植被层>枯落物层;随植被恢复,植被层碳储量对生态系统碳储量的贡献率呈增加趋势,而土壤层碳储量的贡献率呈下降趋势,枯落物层变化不大;生态系统、植被层、土壤层碳储量与植物多样性指数(除植被层外)、植被层生物量、土壤碳含量显著(P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徐新良  曹明奎  李克让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在全球碳循环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利用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六次森林清查资料,结合森林生物量实测数据,采用分树种、分龄组的生物量—蓄积拟合关系,估算了中国20世纪70年代以来森林植被碳储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我国六次森林资源清查中森林的植被总碳储量分别为3.8488PgC、3.6960PgC、3.759PgC、4.1138PgC、4.6563PgC和5.5064PgC,虽然存在一定的波动现象,但总体增长趋势明显,尤其是80年代以来,植被碳储量净增加1.8104PgC,平均每年以0.0823PgC的速率增加,这表明80年代以来我国森林植被一直起着明显的CO2汇的作用。从碳密度的变化看,70年代以来我国森林植被平均碳密度增长了3.001Mgha-1,其中幼龄林与中龄林碳密度分别增长5.2871Mgha-1和0.6022 Mgha-1,而成熟林碳密度却降低了0.7581Mgha-1,可见中国森林植被的碳汇功能主要来自于人工林的贡献,而且随着幼龄林、中龄林碳储量和碳密度的增长,中国森林植被的碳汇功能将进一步增强。我国森林植被碳储量和碳密度空间差异显著,森林植被碳库主要集中于东北和西南地区,平均碳密度以西南、东北以及西北地区为大,中国森林植被碳储量和碳密度的这种空间分布规律与人类活动对森林的干扰强度密切相关。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祖华  刘红梅  王晓杰  郝俊鹏  关庆伟  
基于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回顾与分析了树种选择、施肥、延长轮伐期、间伐和收获对森林植被碳储量、凋落物碳储量和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认为目前有关经营措施对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影响机理研究仍然比较模糊,还需要进行长期的跟踪研究。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斌  杨校生  
以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长期定位观测的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地区4种地带性顶级森林群落类型,即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鼎湖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哀牢山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和长白山阔叶红松林为基础,分析比较4种森林类型的碳含量和碳密度及其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哀牢山和长白山植被碳含量略高于西双版纳和鼎湖山,植被碳含量从大到小依次为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西双版纳总碳密度为250.78t/hm2,鼎湖山为248.72t/hm2,哀牢山为530.13t/hm2,长白山为254.67t/hm2,其中西双版纳、鼎湖山和长白山植被层碳密度高于土壤层碳密度,而哀牢山土壤层碳密度要高于植被层碳密度.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林清山  洪伟  吴承祯  林勇明  陈灿  
通过野外实地调查对福建省柑橘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分布特点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柑橘各器官生物量回归模型显示,柑橘各器官的相关性较好,树干、树叶、果实的相关系数均大于0.90,树高和基径的相关系数为0.89;柑橘林生态系统有机碳密度为222.80 t.hm-2,其中,土壤(0-100 cm)碳密度为200.21 t.hm-2,占总有机碳密度的89.86%,果树碳密度为22.58 t.hm-2,占10.14%;1978-2007年,柑橘林生态系统碳储量从3.16×106t增加到37.97×106t,年均增加1.20×106t,表现为碳汇;在第4-6次(1993-2003年)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期间,柑橘...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李雷达  方晰  李斌  刘兆丹  
为明晰湖南省现有森林植被碳储量区域分布格局,基于湖南省2014年森林资源年度统计数据,结合材积源生物量法估算了湖南省现有森林植被碳储量、碳密度及其区域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1)湖南省乔木林植被碳储量为145.23×106 t,其中阔叶林植被碳储量占47.52%,幼龄林和中龄林植被碳储量之和占69.49%;湖南省乔木林植被平均碳密度为16.26 t·hm(-2)。(2)湖南省现有森林植被碳储量为196.95×106 t,其中乔木林植被碳储量占73.73%,湖南省现有森林植被平均碳密度为16.31 t·h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陈耀亮  罗格平  叶辉  王渊刚  黄小涛  张琪  蔡鹏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对碳循环的影响研究已覆盖全球绝大多数地区,但中亚LUCC对森林生态系统碳库的影响仍属未知。论文以人工林面积、森林产品收获产量及林地转移面积为基础数据,应用Bookkeeping模型,分析了1975—2005年期间三种LUCC方式对中亚森林碳库的影响。近30 a LUCC对其碳库的影响总体表现为碳汇,固碳量为3.07 Tg。植树造林表现出强烈的碳汇功能,总固碳量为12.97 Tg。森林采伐是最主要的碳释放来源,共释放碳5.80 Tg。林地转移呈现较强的碳释放特征,共排放为4.10 Tg。结果表明1975—2005年该区域LUCC对森林碳库具有明显的增汇效应。研究结果...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曹小玉  李际平  
本研究以湖南省马尾松林为研究对象,通过样地调查并结合湖南省森林资源清查资料对马尾松林生态系统的碳储量及经济价值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湖南省马尾林生态系统总的碳储量是351 201 653.42tC,平均碳储量是156.31t/hm2,并按照造林成本法对湖南省马尾松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的经济价值进行估算,碳储量经济价值为104.75元/t,总的经济价值为367.88亿元。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刘华  雷瑞德  侯琳  王富群  
【目的】火地塘林区地处我国秦岭南坡中段暖温带向亚热带气候的过渡带,对该林区主要森林类型及其碳储量和碳密度进行研究,可为我国森林生态系统碳平衡提供基础资料。【方法】基于生物量回归方程,计算火地塘林区主要森林类型(包括华山松(Pinus armandii)林、油松(P.tabulaeformis)林、锐齿栎(Quercus aliena var. acuteserrat)林、红桦(Betula albo-sinensis)林和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 prechtii)林)的碳储量和碳密度,并结合GIS软件进行数据的空间分析,将森林碳与空间景观格局有效结合起来。【结果】在空...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何斌  刘运华  余浩光  秦武明  韦善华  蔡树威  
对南宁市马占相思人工林3个不同年龄阶段(4,7和11年生)生态系统的碳素密度、贮量及其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马占相思不同器官中碳素密度为455.4~494.5g.kg-1,各器官碳素密度表现为:皮>干或叶>枝>根;同一林分中各层次碳素密度表现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0~80cm土层中碳素密度随林龄增加而增大,且随土层深度增加而下降;3个年龄阶段马占相思人工林生态系统总碳贮量分别为117.63,176.70和202.08t.hm-2,其中乔木层分别占25.67%,46.10%和50.91%,灌木和草本层分别占1.82%,1.65%和1.62%,土壤层分别占69.84%,49.62%和...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何潇  李海奎  曹磊  徐胜林  刘晓彤  
[目的]确定退化森林生态系统中林分碳储量的驱动因素,为其碳汇功能的恢复提供参考。[方法]基于调查数据,使用逐步回归的方差分析法和结构方程模型(SEM)法,考虑林分因子和非生物环境因子(地形、气候),探究林分碳储量的驱动因素。[结果]2种方法得到的结果基本一致:方差分析法的确定系数为0.890,林分因子中的平均胸径和株数密度,非生物环境中的月平均最高温和月平均最低温以及干扰类型对林分碳储量有显著影响;SEM中林分碳储量部分的模型确定系数为0.757,林分因子中的平均胸径和株数密度对林分碳储量的影响最大,其中株数密度既有正向的直接作用,也有负向的间接作用,而非生物环境中,月平均最高温对林分碳储量有间接的负向影响,各变量对林分碳储量的影响大小排序为平均胸径(0.94)>月平均最高温(-0.52)>株数密度(0.12)。[结论]综合2种方法得到的结果,在退化森林生态系统中,林分因子和气候因子均对林分碳储量有影响,而地形因子却对其无显著影响。研究结果可为大兴安岭森林碳库探究提供数据参考和借鉴。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马丰丰  张灿明  李有志  
对亚热带日本落叶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的有机碳密度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1)乔木层平均含碳率为56.15%~64.51%,表现出树干>树枝>树皮>树根>树叶,灌木层、草本层以及凋落物层平均含碳率分别为53.79%、41.61%、54.98%,0~80 cm土壤层的平均含碳率为2.42%,且随着土层厚度的增加而减少;(2)日本落叶松人工林总碳密度为268.92 t/hm2,其中,植被层、凋落物层、土壤层分别占总碳密度的35.23%(94.74t/hm2)、0.72%(1.93 t/hm2)、64.05%(172.25 t/hm2)。土壤碳密度约为植被碳密度的1.81倍;(3)混交林生态系统碳密度略高...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张佳佳  傅伟军  杜群  张国江  姜培坤  
基于浙江省森林资源监测中心2010年6—9月的森林凋落物碳密度数据和浙江省森林资源连续清查(CFI)数据,利用克里格插值法研究浙江省森林凋落物碳密度空间变异特征。结果表明:浙江省森林凋落物碳密度为10.2~4 589.8 kg·hm-2,均值为1 627.1 kg·hm-2,森林凋落物平均碳密度在全国范围内处于较低水平;浙江省森林凋落物碳密度变异系数为0.54,半变异函数基台效应(Nugget/Sill)为62.75%,变程为42.69 km,其空间分布存在区域差异;克里格插值显示浙江省森林凋落物碳密度由内陆至东南沿海呈下降趋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