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155)
- 2023(4669)
- 2022(3923)
- 2021(3750)
- 2020(3216)
- 2019(7302)
- 2018(7140)
- 2017(14096)
- 2016(7588)
- 2015(8012)
- 2014(7950)
- 2013(7845)
- 2012(7317)
- 2011(6550)
- 2010(6445)
- 2009(5829)
- 2008(5656)
- 2007(4896)
- 2006(4545)
- 2005(3950)
- 学科
- 济(31902)
- 经济(31887)
- 业(16804)
- 管理(16296)
- 方法(13331)
- 企(12360)
- 企业(12360)
- 地方(11027)
- 农(10861)
- 数学(10771)
- 数学方法(10596)
- 学(7872)
- 业经(7817)
- 农业(7616)
- 中国(6701)
- 财(6379)
- 制(5786)
- 产业(5744)
- 结构(5167)
- 理论(5105)
- 地方经济(4847)
- 贸(4795)
- 贸易(4792)
- 环境(4763)
- 易(4604)
- 体(4355)
- 和(4077)
- 税(3830)
- 资源(3653)
- 税收(3626)
- 机构
- 学院(106057)
- 大学(103003)
- 管理(40404)
- 济(38286)
- 经济(37318)
- 研究(36600)
- 理学(34898)
- 理学院(34386)
- 管理学(33589)
- 管理学院(33389)
- 中国(26444)
- 科学(26285)
- 京(21193)
- 农(20565)
- 所(18608)
- 业大(17662)
- 中心(17553)
- 江(17526)
- 财(17469)
- 研究所(17407)
- 范(17320)
- 师范(17134)
- 农业(16111)
- 省(15302)
- 财经(13910)
- 师范大学(13870)
- 州(13577)
- 院(13419)
- 北京(12738)
- 经(12556)
- 基金
- 项目(76249)
- 科学(60734)
- 基金(55645)
- 研究(52358)
- 家(49343)
- 国家(48965)
- 科学基金(42404)
- 省(34263)
- 社会(33370)
- 社会科(31619)
- 社会科学(31607)
- 基金项目(30876)
- 自然(29245)
- 自然科(28496)
- 自然科学(28489)
- 自然科学基金(27991)
- 划(26050)
- 教育(23141)
- 资助(22975)
- 编号(20523)
- 发(18061)
- 重点(17631)
- 部(15514)
- 创(15168)
- 成果(15161)
- 计划(15146)
- 科研(14765)
- 课题(14414)
- 创新(14254)
- 发展(13742)
共检索到15103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付琼鸽 刘大均 胡静 谢双玉 龚箭 陈小娟
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构建湖北省旅游流网络结构,分析湖北省旅游流网络结构特征,并进一步分析内部不同区域旅游流的网络结构及其差异,在此基础上提出旅游流空间结构优化对策。研究表明:1湖北省旅游流网络节点核心—边缘结构明显,网络整体密度低,中心化趋势明显,核心节点偏少。2湖北省旅游流呈现出以武汉为核心,以宜昌、十堰、襄阳和恩施为次核心的网络结构。3区域内"两圈"旅游流网络结构差异明显,鄂西圈旅游流网络密度相对较高,武汉城市圈旅游流网络密度较低。最后,研究认为,要进一步建设完善核心节点,加快边缘地区发展;完善旅游交通网络建设;构建新的旅游空间体系的优化路径。
关键词:
旅游流 网络结构 社会网络分析法 湖北省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魏鹏 满璐
依据甘肃省旅游流的抽样数据与全省各市(州)旅游人次的统计数据,借鉴成熟的社会网络结构分析方法,以全省各市(州)为节点,较为清晰地度量了甘肃省旅游流网络的中心性与凝聚性指标,描述了旅游流网络结构特征,显现了各市(州)在全省旅游流网络中的功能;借鉴通勤函数模型,给出旅游流网络的解释模型与估计参数。依据研究成果数据,提出各地旅游功能完善与甘肃省旅游网络改进的策略,为进一步规划布局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
旅游流 空间 网络结构 甘肃省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幸丽君 杜赛南 孙桂英 陈全
本研究基于百度迁徙、百度指数、银行及物流企业等多元流数据,构建多维城市联系强度矩阵,从网络节点、层级及核心-边缘结构三方面综合测度多维流视角下的湖北省城市网络结构特征及其关联性,并选取企业发展、交通可达、产业结构、经济发展和社会服务五类影响因素构建回归分析模型,进一步探析多维网络结构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不同要素作用下的城市网络中各节点层级分化明显,武汉均处于独立核心地位,天门、潜江、仙桃及神农架林区等均处于较低层级,且不同联系网络的整体联系密度为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综合流>人流;②资金网络和其他网络之间关联性均较强,其中与物流网络在核心边缘城市的数量和空间分布上具有较大共性,而信息网络和人流网络的关联度较小;③企业发展和产业结构是多维网络产生共性的主要原因;交通可达、经济发展和社会服务因素是多维网络产生差异性的主要原因,其中,经济发展因素的影响最显著,社会服务因素影响相对最弱。最后基于本研究结论,为湖北省域空间规划的重点方向提出了若干探讨。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玲,李娟文
旅游中心地作为区域旅游的旅游目的地、客源供给地、旅游集散地和旅游服务中心,对区域旅游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研究旅游中心地的空间结构,分析旅游中心地空间结构系统的优化对策,是推动区域旅游业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要求。文章介绍了旅游中心地的概念和界定方法,分析了湖北省旅游中心地空间结构的现状和系统构建途径及优化措施。
关键词:
旅游中心地 空间结构系统 湖北省 优化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姚梦汝 陈焱明 周桢津 傅腾宇 李满春
中国与东盟国家互为重要客源市场和旅游目的地,研究中国—东盟国家间旅游流的分布和流动规律,对于维系多边友好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以中国—东盟11个国家的出境游客为研究对象,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构建旅游流网络,分析网络结构变化。使用重心模型计算1995—2015年旅游流网络重心坐标,探究重心移动轨迹。结果显示:1995—2015年,中国—东盟旅游流网络的紧密程度和能级水平逐渐提升,网络的核心区域呈现出由南向北转移的动态变化趋势;网络中节点层次分化严重,核心—边缘结构明显;区域旅游流吸引能力和输出能力呈现强弱不均状态,东部旅游输出能力较强,西部旅游吸引能力更强,但国家间旅游输出能力差异小于吸引能力差异。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杨兴柱 吴静
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研究城市旅游流网络结构特征,对比分析了2006年和2014年南京旅游网络结构变化。研究发现:1旅游网络结构分层仍存在,仍然呈现强中心线型结构。但旅游网络密度增强,旅游网络密度由0.35增长到0.41,旅游者旅游线路安排中旅游节点数量也由4个增加至7个。核心成员之间的联结密度有所下降,由0.81降至0.49;核心-边缘区联结度提高,呈现由核心节点向多节点分散分布的特征。2旅游节点不均衡有所改善,旅游流分布更均衡。旅游节点的程度中心性略有下降,2006年旅游节点的程度中心性的均值为5.1
关键词:
旅游流 社会网络结构 历时性比较 南京市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杨勇 眭霞芸 刘震
虚拟旅游流一定程度上表征了游客需求的地理指向,是分析中国旅游业空间发展格局、推动国内大循环格局形成的重要突破点。论文利用2016—2020年百度指数搜索数据,基于虚拟旅游流流向视角,构建虚拟旅游吸引力与出游潜力指标,结合空间分析工具剖析其空间分布状况;通过虚拟旅游优势度与关联性分析各节点的作用与地位,系统考察虚拟旅游流网络结构的空间演变特征。研究发现:(1)从虚拟旅游流空间结构来看,北京、上海及云南为中心地区,三地向外辐射,形成了以京津冀、长三角、云贵川渝地区为核心的虚拟空间结构。(2)从虚拟旅游流的极化与扩散效应来看,长三角地区扩散效应显著,而京津冀及其以南地区和云贵川渝地区极化效应显著。其中,京津冀及其以南地区由双核结构转为单核结构;云贵川渝地区内外部联系不断增强,形成了多核心、多层级的强区域内循环结构。(3)基于虚拟旅游流网络结构演变特征分析发现,区域内部循环流动是促进区域内外部旅游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4)经济发展水平、旅游资源禀赋、基础设施建设及时空邻近性等是影响虚拟旅游流网络结构演变的重要因素。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周慧玲 许春晓
借用重力模型思想,基于社会网络方法,对湖南旅游经济空间网络进行密度、中心性、凝聚子群和核心-边缘等分析后发现,湖南旅游经济空间网络表现出结构松散、省会中心性明显、旅游经济空间的吸引范围正在逐步突破以及区域旅游一体化的市场基础好等特征。因而,重视旅游经济空间的均衡发展、发挥省会长沙的带动作用、注重跨界空间的合作、分步推进区域旅游一体化,可优化湖南旅游经济空间网络结构。
关键词:
旅游经济空间网络 重力模型 社会网络分析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志飞
文章在分析湖北省旅游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方向的基础上 ,从资源结构、市场结构、产业结构、区域结构、组织结构等 5个方面提出了湖北省旅游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的对策
关键词:
湖北 结构调整 对策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周裕祺 许艳 李冬花 蒋伟峰 吴锶梦 陆林
该文以安徽省黄山市为案例地,通过网络获得黄山市团队游与自助游旅游流数据,并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以时间距离划分长途游客与短途游客,对比分析了黄山市团队游与自助游两种类型旅游流网络结构特征。结果表明:1)黄山市团队游与自助游网络呈现不同特征。团队游短途旅游规模小且分散,长途旅游规模小而集中。自助游短途旅游规模广而密,长途旅游规模广而分散。2)黄山市旅游流具有比较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核心区与边缘区联系不紧密,且团队游分层特征强于自助游。3)团队游更加依赖与核心节点,而自助游中各景点联系紧密且均衡。基于此,从目的地管理角度分别对黄山市内外部旅游网络结构优化提出建议。黄山市旅游流网络结构基本稳定,且与高级别、强吸引力的“标志性”城市旅游资源区位之间存在着强稳定的空间关联关系,未来这应该也是判断一个旅游目的地是否是成熟型旅游目的地的重要标准。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周慧玲 许春晓
对湖南旅游流空间网络进行密度、中心性、核心—边缘、凝聚子群和块模型等分析后发现,该网络具有集聚性、优势子结构有区域指向并具跨越之势、节点的功能各异等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湖南旅游空间政策的制订策略:重视旅游流空间网络的良性发育;发挥凤凰、张家界武陵源和天门山的引领作用;有序推进旅游流空间网络的治理;关注非邻接地区的合作;有针对性地打造城市旅游形象;科学规划旅游交通线路。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王雯萱 谢双玉
为了充分利用、整合湖北旅游资源,运用图表法、空间计量分析法研究了湖北省125家A级旅游景区的空间结构特征及其与资源、行政区、交通、水系等要素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湖北省旅游景区趋于集聚型分布,以武汉市为中心呈现出一定的集聚规律;绝大多数旅游景区属于自然资源导向型;各地市(州、林区)景区的数量和等级组成、空间结构特征不同;旅游交通网不够完善;旅游景区有较明显的沿长江及其支流分布的趋势。进一步探讨了湖北省旅游景区空间布局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优化方案。
关键词:
A级旅游景区 空间格局 优化 湖北省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程雪兰 方叶林 苏雪晴 李经龙
基于大数据挖掘的旅游流网络结构研究,是旅游流深化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论文基于网络爬虫技术抓取携程旅行网上的中国东部沿海5大城市群旅游线路相关数据,构建城市群旅游流网络,进一步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从网络密度、节点结构特征、网络凝聚子群、核心—边缘特征、结构洞等方面揭示旅游流网络结构特征。主要结论有:中国东部沿海5大城市群旅游流网络结构具有层级性和位序—规模特征;各凝聚子群内部联系较为紧密,但各子群之间的互动较少;核心区均位于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核心节点对边缘节点的"涓滴效应"有限;北京、厦门、青岛、广州、中山、杭州等城市在旅游流网络中的结构洞优势较为明显。大数据视角下的旅游流空间网络结构特征的揭示,对于深入认知"流空间"的内涵以及优化城市旅游空间布局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孙建伟 田野 崔家兴 罗静 曾菊新 韩勇
基于GIS空间分析功能,以A级景区和星级酒店为空间对象要素,识别湖北省旅游空间结构,利用矢量道路交通网络测度其可达性格局,并应用空间关联方法分析可达性的空间差异。研究表明:1湖北省旅游空间总体上呈现集聚分布态势,其中星级酒店的集聚程度最高,人文景区聚集程度高于自然景区,所有类型要素在各市州间均表现出显著的非均衡集中分布特征;2湖北省各类型旅游空间要素整体可达性较好,但区域差异较为明显,其空间分布具有较高的交通指向和经济指向;3可达性呈较强集聚格局,热点区分布表现为中心—外围结构,由江汉平原腹地沿交通干道向四周梯度衰减,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冷点区集中于秦巴山、武陵山、大别山、幕阜山等外围山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