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083)
2023(10355)
2022(8225)
2021(7218)
2020(6071)
2019(13714)
2018(13535)
2017(25839)
2016(14604)
2015(16706)
2014(17053)
2013(16818)
2012(15490)
2011(13881)
2010(14045)
2009(12961)
2008(13055)
2007(12074)
2006(10522)
2005(9561)
作者
(44815)
(37696)
(37563)
(36264)
(23716)
(18123)
(17119)
(14795)
(14261)
(13348)
(12901)
(12598)
(12054)
(11959)
(11842)
(11833)
(11711)
(11036)
(11000)
(10887)
(9490)
(9484)
(9317)
(8617)
(8596)
(8580)
(8428)
(8346)
(7705)
(7582)
学科
(62967)
经济(62912)
管理(38622)
(38308)
(28991)
企业(28991)
方法(27408)
数学(24297)
数学方法(24098)
(20753)
中国(18630)
(15825)
地方(14931)
(14334)
业经(14238)
农业(13615)
(11736)
(11185)
贸易(11176)
(10813)
(9538)
财务(9514)
财务管理(9489)
(9162)
(9155)
银行(9130)
企业财务(9001)
环境(8979)
(8885)
(8668)
机构
大学(214556)
学院(214018)
(86224)
经济(84286)
管理(78433)
研究(75851)
理学(67220)
理学院(66371)
管理学(65022)
管理学院(64641)
中国(56556)
科学(48974)
(45617)
(42888)
(39780)
(39633)
研究所(36400)
中心(35468)
业大(35024)
(34133)
农业(34006)
财经(31287)
(29753)
师范(29430)
北京(28347)
(28339)
(27277)
经济学(27026)
(26297)
(25003)
基金
项目(143667)
科学(112007)
基金(102827)
研究(102781)
(90849)
国家(90125)
科学基金(75895)
社会(64350)
社会科(60886)
社会科学(60865)
(57572)
基金项目(54893)
自然(49062)
(48060)
自然科(47857)
自然科学(47843)
教育(47074)
自然科学基金(46990)
编号(42313)
资助(41212)
成果(34479)
重点(33448)
(32368)
(31345)
课题(29834)
(29104)
科研(27924)
创新(27368)
计划(27030)
国家社会(26575)
期刊
(95677)
经济(95677)
研究(61129)
中国(42748)
(39312)
学报(37463)
科学(33247)
(31095)
大学(27669)
农业(26352)
学学(26124)
管理(25614)
教育(22912)
技术(18148)
(18130)
金融(18130)
业经(16259)
经济研究(15234)
财经(15226)
(14504)
问题(13469)
(13026)
(11569)
资源(11123)
技术经济(10638)
统计(10505)
图书(10116)
(9989)
理论(9808)
商业(9768)
共检索到31690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叶菁  刘卫  
文章从民生、质量和可持续发展三方面构建湖北省城市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三个城市圈(群)的12个地市2007~2013年城镇化发展质量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2007~2013年湖北省新型城镇化质量从0.34上升到0.56,整体呈现东高西低;7年间各地市民生城镇化发展和质量城镇化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与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空间分布一致,可持续发展城镇化水平具有明显的空间聚集特征,受质量发展影响较大;全省城镇化质量耦合协调度从0.54提高到0.58,耦合程度逐年提高,处于基本耦合阶段。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华娇  陈蓉  
湖北省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出现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程度不高、城镇体系和功能不健全、城市建设方式粗放等突出问题,不利于城镇化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面对农耕文化深厚、土地约束趋紧、环境压力加大等现实约束,湖北应通过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等方式,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湖北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帆  王振伟  
城市化是推动我国发展与建设的重要动力,是衡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基本标志,"十八大"中明确提出要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文章以湖北省为例,通过计算2004—2013年间湖北省各市州的新型城镇化综合得分,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全省新型城镇化水平和区域差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湖北省各市州的新型城镇化得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长,但是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且差距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变大。全省的新型城镇化水平可以分为4大类:城镇化水平高的武汉市;城镇化水平较高的鄂州市、随州市、黄石市、襄阳市、宜昌市;城镇化水平中等的十堰市、潜江市、孝感市、咸宁市、荆州市、荆门市;以及城镇化水平低的随州市、仙桃市、恩施州、神农架林区、黄冈市、天门市。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张开华  方娜  
本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复合系统协调发展模型,通过构建新型城镇化与产业园区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对湖北省12个地级市的新型城镇化和产业园区综合发展指数和系统协调度进行了评价。研究发现,湖北省产城融合发展水平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整体协调发展度存在一定的空间差异性,整体协调度较低。因此,应不断提升新型城镇化和产业园区的发展质量,增强城镇人口吸纳能力和产业集聚能力,实现"产业园区—产业集聚—经济提升—产业配套完善—人口空间重组—城镇化—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过程。从而实现产业和人口的空间集聚效应,形成产业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的互动格局。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钟唯  周慧  
本文通过对湖北省新型城镇化水平对农民收入及收入结构的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新型城镇化可以促进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的提高,并通过促进工业的发展和服务业的发展带动了工资性收入的提升。从而提出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并当加大扶持力度,加快城镇化建设,并通过转移性支付以提高农民收入。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林琳  李冠杰  
运用熵值法,依据新型城镇化质量内涵,从经济绩效、社会发展、环境建设、城镇化效率、城乡统筹五个方面,构建新型城镇化质量综合测度指标体系,评价2014年广东省21个地级市的城镇化质量。研究表明:①城镇化质量整体处于良好状态,呈显著"哑铃型"分化;②城镇化质量呈明显空间集聚特征,且殊三角地区的城镇化质量领衔全省。③城镇化效率偏低、城乡统筹滞后于城镇化质量的发展。④城镇化质量与城镇规模无关,但与FDI有一定对应关系。⑤政府调控、经济驱动及发展要素是影响城镇化质量的三大因素,其中政府调控是可为城市带来发展机遇的外部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王飞  何丽丽  
我国农民收入来源主要包括农业经营性收入、务工收入及其他收入。城镇化发展是农民增收的重要动力之一,十八大以来新型城镇化被提到一个新高度。新型城镇化要求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城镇化过程,实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发展目标。新型城镇化条件下,农民增收能否持续、高速的发展成为新的课题。文章对湖北省部分市(县)采取实地查勘、问卷调查与走访农户、搜集资料、逻辑分析的方法就湖北省新型城镇化条件下农民增收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新型城镇化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提高农产品产值,减少农业产业链内耗,实现农民增收;(2)新型城镇构建农民市民化社会构架,提高了农民工资收入与社会福利收入,增加了农民收入;(3)新型城...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陈晓华  李咏  
文章基于对新型城镇化质量内涵的辨析,构建由人口、经济、生态、空间因素形成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2006-2015年安徽市域层面的统计数据,通过运用信息熵技术支持下的pearson相关系数模型对评价指标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及筛选,并通过客观权重赋值critic法对所构成的评价指标要素赋予权重,对安徽省16地级市城镇化质量进行测度,并运用ArcGIS处理软件,对2006年、2010年、2015年市域新型城镇化质量综合水平空间格局进行可视化表达,进而运用OpenGeoda空间计量软件,分析与检验安徽省市域2006-2015年新型城镇化质量的空间相关性。结果表明:安徽省新型城镇化质量总体呈现中东部片区高于西北片区,且差异性较明显;城镇化质量空间差异因素主要由人口与经济方面所形成,而质量评价的驱动因子中主要以生态与经济要素驱动贡献值最高,表明在新型城镇化质量推进的过程中,仍是以经济发展为主导动力,生态因素的重要性逐渐显现。研究结果将有助于丰富我国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的思路与方法,为安徽新型城镇化试点省建设提供指导。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陈晓华  李咏  
文章基于对新型城镇化质量内涵的辨析,构建由人口、经济、生态、空间因素形成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2006-2015年安徽市域层面的统计数据,通过运用信息熵技术支持下的pearson相关系数模型对评价指标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及筛选,并通过客观权重赋值critic法对所构成的评价指标要素赋予权重,对安徽省16地级市城镇化质量进行测度,并运用ArcGIS处理软件,对2006年、2010年、2015年市域新型城镇化质量综合水平空间格局进行可视化表达,进而运用OpenGeoda空间计量软件,分析与检验安徽省市域2006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孔雪松  谢世姣  朱思阳  何义国  银超慧  
基于城乡人口、土地与产业发展的内在关系,构建人口、土地与产业城镇化测度指标,综合运用三角模型和动态耦合度模型,分析2009—2016年湖北省人口、土地与产业城镇化的时空分异特征,识别三者城镇化动态耦合关系和演进规律,结果表明:①湖北省人口、土地与产业城镇化分异特征显著,城镇化属于典型的产业带动型,形成以武汉为主中心,以宜昌、襄阳为副中心的产业城镇化发展格局,城镇化水平高的县域在空间上具有集聚特征,其城镇化的"溢出效应"提升周边县域城镇化水平;②湖北省人口、土地与产业城镇化的静态耦合度呈上升式演进趋势,县域人口、土地与产业城镇化优劣差距明显缩小,县域间城镇化发展逐渐呈现均衡化态势;③湖北省人口、土地与产业城镇化的动态耦合度明显低于静态耦合度,由于人口、土地与产业城镇化上升空间的有限性和社会经济转型压力,经济发达县域更易表现出人口、土地与产业动态变化的不一致性。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林爱文  樊星  
利用拟合回归模型方法,对湖北省土地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的关系及协调发展程度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研究表明:自2000年以来,湖北省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基本处于协调发展状态,并不断由中度协调转向优质协调。2002年之后,湖北省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发展步入稳步提升阶段,2008年起土地城镇化发展速度显著提升,并于2010年首次超过人口城镇化速度,这一发展趋势主要以政策改革为驱动力。通过模型预测得知,湖北省2015—2020年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差距将逐渐拉大,土地城镇化水平将明显超过人口城镇化,但二者的增长速率逐渐降低并趋于平稳,而其协调程度与变化趋势以及土地城镇化后续效应尤其值得密切关注。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胡久生  涂建华  晏群  彭华伟  李兆华  李惠萍  鄢兆平  高守杰  
该文按照十八大报告确定的:"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思路,采用到湖北省有关市(县)采取实地查勘、问卷调查和走访农户等方法,就湖北农村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现状、问题、成因、思路和对策进行实地调研。同时,有针对性分析近20年来,湖北省城镇化发展的状况,剖析湖北省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在自然资源和环境、城镇规划建设和城镇发展质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在此基础上依据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要求,顺应城镇发展规律,通过科学规划、因地制宜、确定湖北省农...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高进云  张安录  杨钢桥  
为阐明湖北省城镇化水平的空间差异程度,引入城镇化不平衡指数这一指标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湖北省城镇化的地域差异与各地的发展条件是基本相适应的,并针对其城镇建设提出相关建议:湖北省城镇建设应寻求相对均衡;应壮大完善区域性中心城市,增强其经济能力和辐射能力。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熊健民  张清  邹军华  
运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深入分析湖北省城镇化的发展现状、城镇化对高职院校提出的挑战、高职院校适应城镇化建设的措施,为进一步改革与发展湖北省高等职业教育作垫脚石,促使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与湖北省城镇化的现状接轨,探究高等职业教育为湖北省城镇化建设的高效路径。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刘旭晔  
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耕地被占用、污染和破坏,对耕地可持续利用构成重大挑战。文章先从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三个维度阐述城镇化对耕地可持续利用的影响机理,再运用2003~2012年湖北省县级面板数据,分析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对耕地可持续利用的影响程度。分析结果表明: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均对耕地可持续利用造成显著的负面影响,其中,土地城镇化对耕地可持续利用的负面影响最大;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对耕地可持续利用存在交互影响,人口城镇化水平越高,土地城镇化的提高对耕地可持续利用的影响越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