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70)
- 2023(1894)
- 2022(1645)
- 2021(1576)
- 2020(1438)
- 2019(3287)
- 2018(3234)
- 2017(6503)
- 2016(3694)
- 2015(4009)
- 2014(3982)
- 2013(4010)
- 2012(4062)
- 2011(3500)
- 2010(3525)
- 2009(3187)
- 2008(3121)
- 2007(2720)
- 2006(2425)
- 2005(2096)
- 学科
- 济(15395)
- 经济(15384)
- 业(9774)
- 管理(8920)
- 地方(7117)
- 企(6828)
- 企业(6828)
- 农(6537)
- 方法(6038)
- 数学(5595)
- 数学方法(5547)
- 农业(4674)
- 财(4330)
- 学(4038)
- 环境(3645)
- 土地(3287)
- 业经(3161)
- 制(3116)
- 地方经济(3015)
- 务(2868)
- 财务(2864)
- 财务管理(2863)
- 企业财务(2795)
- 中国(2696)
- 体(2347)
- 资源(2115)
- 经济学(1989)
- 农业经济(1948)
- 融(1931)
- 金融(1931)
- 机构
- 学院(48380)
- 大学(47103)
- 济(18549)
- 管理(18318)
- 经济(18056)
- 研究(16340)
- 理学(15917)
- 理学院(15716)
- 管理学(15311)
- 管理学院(15236)
- 农(12798)
- 中国(12504)
- 科学(11416)
- 业大(10137)
- 农业(10092)
- 省(9817)
- 江(9269)
- 京(9147)
- 所(8767)
- 财(8693)
- 中心(8446)
- 研究所(7815)
- 农业大学(7127)
- 湖(6863)
- 范(6616)
- 财经(6605)
- 州(6548)
- 师范(6532)
- 南(6305)
- 经(5960)
共检索到7475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林云华 冯兵
本文分析了湖北省二氧化硫排放现状;并运用经济学有关基本原理,介绍了排污权交易的基本程序和做法;最后,以湖北省自身的环境与资源状况为切入点,从总量控制、实施基础、开展领域和保障措施等方面,提出了湖北省开展二氧化硫排污权交易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
湖北省 二氧化硫 总量控制 排污权交易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金艳鸣 雷明
基于2007年投入产出表,构建了广东、贵州及我国其他地区的多区域资源—经济-环境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分析了跨区排污权交易与区内排污权交易对地区经济及部门产出的差异性影响;同时,模拟了行政干预与市场手段相结合的污染控制政策对高能耗生产部门污染减排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相比于区域内排污权交易,跨区排污权交易对于缓解减排约束带来的经济负面影响具有更积极的作用,同时也有利于促进高能耗部门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闫文娟 郭树龙
本文利用2002年开始在六个省份实行的二氧化硫排污权交易政策所具有的"自然实验"性质,使用了基于全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双倍差分模型,考察了二氧化硫排污权交易对单位产出二氧化硫排放强度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二氧化硫排污权交易政策的实施确实降低了单位产出二氧化硫排放强度,同时也表明二氧化硫排污权交易政策在全国范围的推广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
关键词:
二氧化硫 排污权交易 双倍差分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吕晓敏 李传武 朱雨婷
探究排污权交易机制的经验有助于我们在“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减排工作中设计出高效的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对此,本文以2007年开始试点的二氧化硫排污权交易机制为例,采用省际面板数据,通过双重差分法研究了二氧化硫排污权交易机制的政策效应。研究结果显示:相比未试点的省份,二氧化硫排放权交易机制显著降低了试点省份的二氧化硫排放强度。本文的研究有利于推动排放权交易机制改革,促进节能减排。
[期刊] 广东商学院学报
[作者]
马晓钰 李强谊 郭莹莹
依据1999年~2010年的省级面板数据,综合运用静态与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实证研究我国各省区FDI、贸易开放与二氧化硫(SO2)排放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FDI和贸易开放会促进SO2排放;人均收入与人均SO2排放量之间呈倒U型关系;能源结构变动和产业结构变动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SO2排放;技术进步会抑制SO2排放;上一期SO2排放量对当期SO2的排放量有明显的正向影响关系。
关键词:
FDI 贸易开放 二氧化硫排放 环境污染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赖俊明
以二氧化硫排污交易政策试点作为准自然实验,结合1998—2021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研究发现该政策能够推动企业进行绿色创新,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仍然成立。同时也发现,该政策推动绿色创新的核心机制是促进不同类型企业之间的专利分工。值得注意的是,该机制对清洁型企业的促进作用大于混合型企业,并且还进一步促使清洁型企业向混合型企业转让和许可绿色专利。这种促进专利分工的机制可以产生知识溢出效应,从而有效推动企业绿色创新。研究结果表明,环境权益交易市场可以通过促进专利分工,激励企业进行绿色创新。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传杰 卫平
运用LMDI方法对我国二氧化硫排放强度进行分部门分解,得出分析结果:总能源强度和能源结构以及生产部门产业结构与总产出的变化是引起我国SO2排放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我国SO2排放强度存在一定程度的部门差异,两部门SO2排放强度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也不完全一致;生产部门9种能源的能源强度变化均对减少SO2排放起到了积极作用,而生活部门有3种能源的能源强度的变化引起了排放强度增加,针对不同部门和不同领域建议制定和实施灵活的减排政策。
关键词:
部门差异 二氧化硫 排放强度 LMDI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卓子涵 李万新 白重恩
环境问题是当今中国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工业污染仍然是造成中国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因为工业企业的环境行为直接受到县、市环保局的监管,而中国具有广泛的地区差异性,政府监管的地区差异性与企业环境行为的关系如何成为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本文通过分析1998-2005年河南、湖北两省重点污染源的排污申报和运营状况的面板数据,比较两个相邻省份污染企业的环境行为,发现河南、湖北两省火力发电企业SO2排放和其所属行政区划的政府环境监管行为之间确实存在显著的相关性。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执行率对湖北火电企业的减排激励显著大于河南省企业。总体而言,中国当前环境监管制度尚未对企业环境行为产生有效的约束。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青 邹骥 王磊
传统的区域二氧化硫控制优化都是基于损害函数法和环境标准化法的,本文在分析比较了传统二氧化硫污染控制战略优化中的损害函数法和环境标准化法各自的优点与局限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时间序列决策的整数规划优化模型。这一理论模型更好地描述了控制战略实施的过程,把时间作为模型优化的一个因子,这种基于时间序列的过程充分考虑了货币的时间价值,并能分析这些时间价值对二氧化硫污染控制战略的动态过程影响。本文的模型是更加符合现实的情况,它对于区域二氧化硫控制的中长期决策优化显得更为有效和准确。
[期刊] 涉外税务
[作者]
王晓玲
二氧化硫税是西方国家“绿色税收”中的主要税种。文章通过对几个国家的二氧化硫税比较分析,认为我国应完善增值税,依煤炭的含硫量实行差别税率;强化资源税保护生态的功能;将二氧化硫费改为二氧化硫税。
关键词:
二氧化硫税 税制比较 评价分析 借鉴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郭彬 刘佳 姚西龙
构建了包含技术创新要素及二氧化硫排放要素的理论模型,并运用此模型对2000~2011年间我国中部六省技术创新要素对其二氧化硫排放的影响程度进行实证分析。得到如下结论:干中学、国外技术引进以及自主研发等因素抑制了中部六省二氧化硫的排放,而经济规模、自主研发与国外技术引进的交互效应则促进了中部六省二氧化硫的排放。其中,国外技术引进对二氧化硫排放的抑制作用最强,其次是干中学效应。此外,不同技术创新要素对不同省份二氧化硫排放的影响也存在差异。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黄益江 陈杜满 刘玉明 刘淑荣
研究了4a中马尾松新梢受二氧化硫污染后的外部特征和生理反应。结果表明,马尾松在清明节前后第1次抽梢时受害最严重,新叶呈褐色坏死,叶绿素含量及可溶性糖含量显著下降,过氧化物酶活性显著上升,生长高度明显下降。说明新叶中积累的SO2-3和HSO-3浓度超过一定值时,马尾松生长受到伤害。
关键词:
空气污染 马尾松 新梢 危害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郭国庆 钱明辉 张平淡
论文以工业二氧化硫(SO2)代表污染物,使用完全分解模型将污染物排放强度分解为资源节约效应和环境友好效应。分解结果显示,2001-2010年中国工业SO2排放强度降低的38.93%来自资源节约效应,61.07%来自环境友好效应,两种效应的贡献率在逐年趋同,可以说,我国正在逐步迈进"两型社会"。实证检验发现,生产技术水平越高,二产比重越高,因资源节约带来的工业SO2排放强度下降越明显。环保投资越多,环保意识越强,因环境友好带来的工业SO2排放强度下降越明显。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孙欣 雷怀英
全过程污染减排,是以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为前提,构建从资源能源消费,污染物产生以及到污染排放的全过程减排机制。文章以省域二氧化硫减排为例,根据全过程减排内涵,选择减排率作为全过程减排评价指标,选择节能降耗、技术进步、产业结构、治污、监管激励等环节指标,对中国全过程减排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全过程污染减排已在中国存在一定程度的效应。作为"中端"减排的三产比重效应较小,而技术进步效应更小,这应该是今后减排工作的重点。由此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