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295)
- 2023(12194)
- 2022(10804)
- 2021(10066)
- 2020(8409)
- 2019(19479)
- 2018(19447)
- 2017(38479)
- 2016(20876)
- 2015(23133)
- 2014(23369)
- 2013(23274)
- 2012(21444)
- 2011(19128)
- 2010(19006)
- 2009(17007)
- 2008(16002)
- 2007(13817)
- 2006(12067)
- 2005(10411)
- 学科
- 济(86358)
- 经济(86281)
- 管理(59136)
- 业(54574)
- 企(43654)
- 企业(43654)
- 方法(39666)
- 数学(34897)
- 数学方法(34482)
- 农(24206)
- 学(22445)
- 中国(20637)
- 财(20429)
- 地方(20409)
- 业经(17697)
- 环境(17442)
- 农业(16572)
- 制(14015)
- 和(13847)
- 贸(13418)
- 贸易(13410)
- 易(12973)
- 理论(12783)
- 务(12537)
- 财务(12461)
- 财务管理(12443)
- 划(12436)
- 技术(12128)
- 企业财务(11775)
- 银(11034)
- 机构
- 大学(291272)
- 学院(290081)
- 管理(117840)
- 济(113559)
- 经济(111028)
- 理学(102700)
- 理学院(101549)
- 管理学(99681)
- 管理学院(99202)
- 研究(97645)
- 中国(71026)
- 科学(63818)
- 京(62492)
- 农(51369)
- 财(49800)
- 所(49058)
- 业大(48342)
- 研究所(45224)
- 中心(44711)
- 江(42163)
- 农业(40417)
- 财经(40353)
- 北京(38857)
- 范(38054)
- 师范(37639)
- 经(36750)
- 院(35982)
- 州(33934)
- 经济学(33355)
- 省(31269)
- 基金
- 项目(207861)
- 科学(162643)
- 基金(150552)
- 研究(148455)
- 家(132173)
- 国家(131125)
- 科学基金(112433)
- 社会(92053)
- 社会科(87237)
- 社会科学(87211)
- 省(83397)
- 基金项目(81092)
- 自然(75455)
- 自然科(73607)
- 自然科学(73590)
- 自然科学基金(72263)
- 划(69048)
- 教育(67081)
- 资助(62193)
- 编号(60217)
- 成果(47111)
- 重点(46697)
- 部(44984)
- 发(44824)
- 创(42526)
- 课题(41115)
- 科研(40019)
- 创新(39824)
- 计划(38855)
- 教育部(37937)
- 期刊
- 济(120975)
- 经济(120975)
- 研究(81100)
- 中国(54308)
- 学报(49800)
- 农(46062)
- 科学(45534)
- 管理(41632)
- 大学(37067)
- 财(36277)
- 学学(35016)
- 农业(32332)
- 教育(28182)
- 技术(25686)
- 融(20697)
- 金融(20697)
- 业经(20363)
- 经济研究(18781)
- 财经(18415)
- 图书(16073)
- 问题(15844)
- 业(15741)
- 资源(15722)
- 经(15651)
- 科技(14981)
- 技术经济(14292)
- 理论(14215)
- 版(13824)
- 业大(13367)
- 实践(13143)
共检索到41321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徐磊 董捷 张安录
土地利用变化是引起碳排放的重要原因之一,土地经济效益是利用土地的目标之一,如何通过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实现土地利用减碳增效是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基于系统结构与功能相互作用的视角,梳理复杂系统内变量间的反馈关系,运用系统动力学(SD)进行建模,将约束条件纳入到多目标规划(MOP)中,实现MOP与SD模型整合,进行系统仿真并得出优化后2020年湖北省土地利用结构。结果显示,利用SD-MOP模型能够实现减碳增效目标下土地利用结构优化,与2008年真实值相比,耕地、林地、牧草地及建设用地分别增加了0.33×10~4、30.17×10~4、0.08×10~4和16.37×10~4 hM~2,其他农用地及未利...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朱巧娴 梅昀 陈银蓉 韩啸
运用湖北省16个城市2000、2005、2010和2012年的土地利用结构数据,综合考虑城市用地的经济产出和环境产出,采用含有非期望产出的DEA模型,测算并分析各城市的土地利用结构效率的空间差异及演变规律,并提出改进方案。结果表明:1湖北省各城市土地利用结构效率整体水平较高,各城市的效率值大体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再提升的趋势;2土地利用结构效率的空间分异格局由2000年以武汉市为最高值向周边城市递减的单一中心格局,逐步演变为2012年的鄂东南和鄂西部的双中心格局;3武汉周边城市土地利用结构效率偏低,且具有较大的减碳提效空间;4湖北省大部分城市建设用地冗余、二三产业产值不足、净碳排放量过高,以上问题的存在制约着土地利用结构效率的提升;5省会城市、城市圈城市、鄂西圈城市的理想土地利用结构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胡贤辉 张霞 杨钢桥
采用1996~2004年的统计资料,分析了湖北省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研究发现全省耕地大幅度减少,其次是未利用地和牧草地;林地则迅速增加,其次为居民点及独立工矿、园地、其他农用地、交通用地和水利设施用地。随后运用典型相关分析法,以湖北省76个县级行政单位为研究单元,进一步对湖北省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驱动因子进行了统计分析,定量诊断出各驱动因子对湖北省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贡献作用的大小。结果显示,湖北省土地利用结构与社会经济因素之间关系可以用4对典型相关变量表示,耕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林地、交通用地、水利设施用地的发展变化分别对应于不同的社会经济驱动因子。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郭尚武 张友安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解决中国北方缺水问题的一项战略性措施 ,将对湖北省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产生深远影响。该工程所淹没土地利用强度大 ,利用效率高 ,故淹没损失大 ;移民开发、工矿及公共基础设施搬迁用地大 ,移民开发将受到资金和生态环境的制约 ;补偿工程所占用耕地将对湖北省耕地占补平衡造成很大的压力 ,严重影响汉江中下游生态环境及土地利用效益。工程开工对湖北省土地开发利用是弊大于利。建议移民安置以外迁安置为主 ,后靠安置为辅 ,结合库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实行开发性移民政策 ,移民搬迁用房和各项专业设施复建尽量少占耕地 ;库区土地开发应以提高现有耕地质量为主 ,以开垦荒山荒坡为辅 ,考虑从中线工程收益...
关键词:
南水北调 中线工程 土地资源 开发利用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仁东 隋晓丽 彭映辉 唐万成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是全球变化研究的前沿和热点之一。采用遥感、GIS一体化技术,利用1989~1990年和1999~2000年获取的陆地资源卫星图像,建立了湖北省近10年来两个不同时期的同比例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数据库,并对变化的时空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耕地减少了0.68%,林地减少了0.18%,各类建设用地总计增加了7.92%,水域面积增加的幅度为3.01%。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的转型主要发生于上述4类之中,尤其是耕地与水域相互之间的转变比较频繁。动态度计算表明,土地利用变化最快的区域均处于大中城市及其周边地区;江汉平原、鄂东的大部分地区及鄂西的宜昌,土地利用变化较快;鄂西山区绝大部...
关键词:
遥感 土地利用变化 湖北省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隋晓丽 李仁东 朱超洪
采用遥感、GIS一体化技术,利用 1989~1990 年和 1999~2000 年获取的 LANDSAT卫星影像,对湖北省土地利用变化的区域分异特点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自然地理环境因素对土地利用格局起主要控制性作用;城市化与工业化、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国家有关土地利用政策对土地利用变化格局的形成起进一步调控作用。分区而言,鄂西、鄂东北、鄂东南等山区是耕地、林地与草地相互转换区;武汉、鄂州、黄石等沿江城郊区和从宜昌到沙市区沿江带是城镇扩张区;荆州、汉江下游和鄂北岗地丘陵是水域缩减区;江汉平原区是水域扩张区。另外,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有关耕地政策的出台是耕地、林地与草地相互转换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温利华 史志华 王天巍 蔡崇法 刘红耀
基于1978、1991和2002年3期的MSS、TM与ETM遥感影像数据,对红壤丘陵北部边缘区的咸宁市1978~2002年20余年来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因素进行了研究。为充分揭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在土地结构整体变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利用ARCGIS数据集成分析平台,将不同时段土地利用图叠加,统计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在2个比较时段的转移概率矩阵。结果显示,20多年来咸宁市土地利用结构一直是以林地为主导的土地格局,林地、园地、建设用地、水域面积显著增加,耕地、未利用地则明显减少。在定量刻画土地利用变化的基础上,运用逐步回归方法对该市土地利用变化的人为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最终筛选出影响该区土地格局变化的主要...
关键词:
红壤丘陵区 土地利用 驱动因素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陈彧 李江风 徐佳
以1996年和2009年两期数据为基础,结合湖北省生态功能分区,对不同的生态功能区的土地利用及其生态服务价值的变化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对土地生态服务价值变化产生核心影响的是林地、草地以及耕地之间的剧烈变化;湖北省整体土地生态服务价值有所增加,但局部存在结构性问题;2鄂西三大区及幕阜山地区作为湖北省生态屏障,退耕还林的实施使其生态服务功能大幅增强,武汉地区在满足建设用地需求的同时大力恢复水域和林地,取得了生态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的效果,而保耕地的任务则基本转嫁于鄂中地区以及桐柏-大别山地区,其生态服务价值均有所减少或增长微弱;3湖北省东西四大山地必须加大对林地的保护力度;武汉地区...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谭术魁 朱祥波 张路
运用计量地理模型、信息熵的方法,分析湖北省17个市(州)土地利用结构的地域差异,研究土地利用信息熵和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各市州的土地利用多样化差异较大,多样化空间格局整体呈现东部偏高、中部均匀、西部较低的递进结构;耕地、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具有明显的区位意义,林地、草地、其他土地一般,园地不显著;土地利用信息熵的空间格局呈现高信息熵区域主要聚集在东部、中高信息熵区域位于中部、中低和低信息熵区域主要分布在西部的递进规律。土地利用信息熵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并无密切关系,与土地利用的多样化具有紧密关系。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张军岩,王国霞,李娟,鲁奇
采用GIS技术及多种统计分析方法,对湖北省随州市城市化进程中人口变动状况及其对土地利用方式的影响进行了整体分析,初步揭示了城市化的综合发展状态及其所包含的人口及土地两个方面的变化特征,并明确了人口变化的主导作用。分析表明,随州城市化处于中期发展阶段并呈现与工业化同步的发展状态,在此前提下城镇人口迅速增长,空间分布向中心市区集中,但农业就业比重偏高,同时土地利用方式发生相应的变化。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陈志 孙志国 刘成武
利用咸宁市1996~2005年土地利用详查数据和环境公报、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引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和土地利用综合程度指数,对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和生态环境现状进行分析,选取土地利用综合程度指数和生态环境质量主要指标,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测算土地综合程度指数与生态环境质量主要指标的关联度,从而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导致的生态环境变化及其影响程度。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生态环境 关联分析 咸宁市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张志 龚健 杨建新 马冉
区域土地利用变化过程、格局与驱动力研究是揭示全球与区域尺度土地利用/覆盖变化规律的有效方法。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程度和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等模型方法,分析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各地类转化方向以及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8年间,研究区域土地利用变化显著,耕地面积减少最大,减幅达到28.39%,主要转移方向为建设用地、养殖和林地。养殖水面和建设用地大量增加,增幅分别为200.62%、84.83%,主要增加来源为耕地和水体。土地利用变化主要驱动因素为人口增加、经济增长、政策因素、城市规划以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宋琼 金贵
土地资源是自然过程与人类活动综合作用下的物质实体,如何从自然和人文系统理解并预测土地利用对于科学制定发展规划至关重要。基于土地利用、社会经济和基础地理信息等数据,建立综合反映产业发展与供需关系的土地利用CGE模型,开展了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SPs)下湖北省土地利用结构的多情景预测。研究结果显示:(1)不同社会经济发展路径下土地利用结构差异明显,经济与环境的权衡关系显著;(2)低挑战的SSP1和不均衡发展的SSP4两种路径下土地利用结构的时间发展趋势相较平稳,而区域竞争SSP3路径下土地利用结构存在明显突变,环境账户土地面积减少10.68%,加剧了生态安全风险;(3)中间的SSP2和化石燃料模式的SSP5路径下土地利用结构存在较大波动,但环境账户土地面积呈现小幅上升,是较为兼顾经济生态的土地利用发展模式。研究结果及分析思路可为区域可持续发展路径设计和高质量国土空间布局提供参考。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王天福 龚直文 邓元杰
在“双碳”目标背景下,陆地植被生态系统碳汇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方式。为有效识别植被碳汇服务功能提质增效的优先区,利用InVEST模型定量评估陕西省植被碳储量时空演变特征及分布格局,分析土地利用/覆被类型变化对碳储量变化的影响,研究林草生态建设碳汇增长空间差异,确定林草生态建设提质增效对象区域。结果表明:(1)陕西省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以耕地、林地、草地为主,土地利用类型转移变化也主要发生在三者之间;(2)1980―2020年陕西省生态系统碳储量总体增加91.88×10~6t,增幅3.16%,呈现出“总体上南高北低、局部地区明显过高或过低”的地带性分布特征;(3)退耕还林(草)工程对碳汇能力提升效果明显,存在全局空间相关性,表现为一定的空间趋同集聚现象;(4)陕北地区为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极优先区和优先区,陕南地区为中等优先区,关中地区为一般优先区。研究基于不同区县生态系统碳汇年均增长率的差异,确定生态治理优先区域,可为实现生态修复工程主导模式的分区管理以及碳汇能力提质增效提供参考。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玲,李娟文
旅游中心地作为区域旅游的旅游目的地、客源供给地、旅游集散地和旅游服务中心,对区域旅游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研究旅游中心地的空间结构,分析旅游中心地空间结构系统的优化对策,是推动区域旅游业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要求。文章介绍了旅游中心地的概念和界定方法,分析了湖北省旅游中心地空间结构的现状和系统构建途径及优化措施。
关键词:
旅游中心地 空间结构系统 湖北省 优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