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940)
- 2023(2898)
- 2022(2480)
- 2021(2315)
- 2020(2088)
- 2019(4467)
- 2018(4501)
- 2017(8003)
- 2016(4829)
- 2015(5277)
- 2014(5177)
- 2013(5262)
- 2012(5213)
- 2011(4582)
- 2010(4482)
- 2009(3901)
- 2008(3861)
- 2007(3271)
- 2006(2886)
- 2005(2453)
- 学科
- 济(16086)
- 经济(16076)
- 业(7866)
- 地方(7841)
- 农(7782)
- 学(7580)
- 管理(6880)
- 方法(5576)
- 农业(5487)
- 数学(5187)
- 数学方法(5111)
- 企(4023)
- 企业(4023)
- 环境(3924)
- 中国(3589)
- 业经(3418)
- 地方经济(3369)
- 财(3104)
- 税(3072)
- 土地(2981)
- 资源(2935)
- 生态(2920)
- 税收(2875)
- 收(2832)
- 制(2457)
- 和(2285)
- 农业经济(2208)
- 稻(2126)
- 水产(2087)
- 贸(1973)
- 机构
- 学院(64584)
- 大学(63097)
- 研究(31129)
- 科学(25529)
- 农(25013)
- 中国(21755)
- 农业(20482)
- 济(20088)
- 经济(19503)
- 所(19228)
- 管理(18913)
- 研究所(18334)
- 业大(17989)
- 省(16406)
- 理学(16250)
- 理学院(15895)
- 管理学(15293)
- 管理学院(15196)
- 京(14382)
- 中心(13975)
- 农业大学(13401)
- 室(12969)
- 江(12765)
- 实验(12329)
- 实验室(11841)
- 院(11592)
- 科学院(11292)
- 重点(11280)
- 业(10756)
- 资源(10691)
- 基金
- 项目(52474)
- 科学(38830)
- 基金(35950)
- 家(35820)
- 国家(35548)
- 研究(30462)
- 科学基金(27480)
- 省(25168)
- 自然(21468)
- 自然科(20855)
- 自然科学(20848)
- 自然科学基金(20434)
- 划(20025)
- 基金项目(20019)
- 社会(16636)
- 社会科(15536)
- 社会科学(15527)
- 科技(14484)
- 计划(14428)
- 资助(14332)
- 重点(13736)
- 发(12792)
- 教育(12646)
- 农(11970)
- 编号(11433)
- 科研(10947)
- 专项(10863)
- 创(10223)
- 部(10029)
- 业(9995)
共检索到9714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邓爱娟 刘敏 万素琴 刘安国
利用1961~2008年湖北省双季稻区常规气象站资料,统计计算了双季稻产区在早晚稻生长季的降水量、暴雨量、暴雨日数以及洪涝发生次数,揭示了近50a来双季稻区降水及洪涝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湖北省双季稻区在早晚稻生长季的降水量都有弱的增加趋势,尤其是鄂东北局部和江汉平原南部;在水稻抽穗扬花至成熟期间,早稻暴雨量大部有不显著的增加趋势,而晚稻则大部为弱减少趋势。早稻生长季内洪涝的发生次数总体呈增加趋势,局部地区严重洪涝发生次数加大;晚稻生长季洪涝总次数有略减少趋势,重度以上洪涝发生很少,但呈略增加趋势。
关键词:
湖北 早稻 晚稻 降水 暴雨 洪涝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敏 刘安国 邓爱娟 万素琴 刘志雄
为了研究近50a来湖北省热量资源的变化特征及其对水稻生产的影响,利用湖北省1961-2008年水稻产区的气象资料,计算了水稻生长季主要热量资源要素包括农业界限温度持续时间和积温、气温日较差等的变化趋势,并分析了其变化对水稻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稳定通过8、10、12℃初日提前、稳定通过20、22℃终日推迟、间隔期延长,积温增加,水稻适宜种植期延长;10℃初日至20℃(22℃)终日持续日数在大部双季稻种植区都有不同程度的延长,积温也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大部分地区水稻生长季气温日较差和早稻、中稻、晚稻灌浆期日较差呈减少趋势,西部减少趋势小于东部。可将早熟品种换种生育期相对较长、产量相对较高的中熟、迟...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高媛 刘敏 周博
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区域降水变化波动较大。湖北地处亚热带,位于典型的季风区内,旱涝灾害比较突出,特别是水患,历来是威胁湖北的一大灾害,因此对降水时空变化进行分析研究,有很现实的意义。利用1961年以来全省65站逐日降水观测资料为基础,根据气候特征和行政区划将湖北省进行区域划分,利用多种统计分析方法,以揭示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湖北省各区域的降水变化事实。结果表明:湖北省平均年降水量鄂西北最少,鄂东南最多,秋季降水量的减少和冬季降水量的增加最为显著;极端降水事件的变化中,鄂西北发生站次最多,江汉平原其次,鄂西南和鄂东南最少。该结论为湖北各区域的旱涝变化趋势预估、为水资源管理和防汛抗旱工作提供科学的参...
关键词:
区域降水 极端降水事件 变化特征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灵 熊开国 周悦
利用1961~2018年6~8月湖北省日降水资料,采用百分位法定义湖北省夏季不同等级极端日降水事件,分析了不同等级极端日降水事件的特征及长期趋势,尝试采用PCT方法,将1981~2018年区域日极端降水气候事件的大尺度环流分为3种类型。结果表明:(1)受地形影响,不同等级日降水的阈值分布类似日降水量的气候平均态分布,呈现南多北少、西少东多,两者极值中心近乎重叠;(2)相对99%和90%分位,95%分位极端日降水的年均降水量对夏季降水量的百分比是最大的;(3)区域极端降水对应的3类环流特点分别是:Ⅰ型为高空西南低槽、东北高压脊,低层为西南涡旋、东北反气旋;Ⅱ型为高空江淮浅槽、东北弱高压脊,低层西南涡旋、渤海反气旋;Ⅲ型为高空东北深槽,配合西南浅槽,两槽形成自东北至西南的倾斜槽,低层在西南和东北为明显的气旋;该分型结论与已有研究较为吻合。对比2020年7月6~7日湖北省发生的区域极端日降水事件的环流,该次事件符合Ⅲ型,未来可为区域极端降水事件的天气分型和预报预测提供主观方法。
关键词:
极端日降水 气候特征 环流分型 百分位法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岳伟 阮新民 陈金华 王晓东 陈砚涛 伍琼 王珍
为进一步了解安徽省双季稻安全生产界限温度日期变化特征,以安徽省22个双季稻生产市(县)气象观测站1961~2017年日平均气温为基础,采用线性趋势法和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法,分析了安徽省沿江双季稻区早稻安全播种期、移栽期和晚稻安全齐穗期、成熟期及双季稻安全生长期日数、积温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0年安徽省沿江地区早稻安全播种期呈显著提前趋势(P0.05);安全生产期日数和积温增加显著(P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芦佳玉 延军平 曹永旺
利用西南地区98个气象站连续完整的日降水序列数据,整合降水强度、持续性指数及等级指数形成降水指数体系并研究该区域降水及洪涝指数的空间分布特征,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1961~2015年,西南地区年降水量(PRCPTOT)与极端降水量(R95PTOT)都呈现出"东多西少、南多北少"的分布形态;持续降水日数(CWD)则表现为"南高北低、西高东低"的分布格局。区域多年平均PRCPTOT、R95PTOT、CWD分别以-13.12 mm/10 a、1.34 mm/10 a、-0.29 d/10 a的速率变化。(2)西南地区不同等级降水日数具有相似的空间分布特征,均呈现出"南高北低、东高西低"的分布形态。(3)西南地区洪涝强度指数呈由东北向西南递减的分布特征;降水总量越多的地区,洪涝强度反而越低,主要由于单站洪涝强度表征的是降水的波动情况,降水量越多波动越不明显。21世纪以来,该地区洪涝等级以重级为主,2010年以来连续多年出现特重级洪涝。此外,洪涝强度越大,区域性年度灾害等级越高。该研究对于掌握西南地区极端气候变化规律,从而服务于防灾减灾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覃军 王海军
1961年以来湖北省年平均气温变化小,冬变暖夏变凉趋势明显,冬变暖区域集中在江汉平原南部及鄂东大部,夏变凉区域集中在鄂西北。年平均情况下最高气温有下降趋势,最低气温有升高趋势,夏季的最高气温下降幅度最大、中心在鄂西北,冬季的最低气温增加幅度最大、中心在武汉附近。年降水量有增加趋势,其分布格局是东增西减,南增北减。
关键词:
湖北省 气候变化 倾向率 气温 降水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唯 龙亚斐 张剑波 郭荣 刘修国
以湖北省2006~2010年的降水量为基础数据源,通过对降水数据的分析,将省内75个站点的时间维降水序列变差函数值作为降水强度的影响因素,引入到降水量空间预测的多元地理统计中,使用时序协同克里格方法构建降水时序特征与降水量之间的数学关系模型,对湖北省月平均降水数据进行空间插值模拟。通过分析不同时间尺度下的交叉检验统计量,选择最优的时间维变差函数计算尺度。结果显示,融合时序特征的协同克里格法对降水量的空间插值较普通克里格法具有更好的插值效果,因而更适合历史资料丰富地区的降水空间分布估算。
关键词:
降水空间分布 时序协同克里格 变差函数值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施永升
1、参试组合(品种) 名称供种单位名称供种单位 7001s/15-14 华中农业大学农学系 AB006s/15-14 武汉市东西湖农科所 31303s/15-14 华中农业大学农学系 6068s/轮回422 华师大科研处 RC49 湖北省农科院粮作所鄂宜105(CK_1) 宜昌市农科所 N5088s/R187 湖北省农科院粮作所威优64(CK_2) 湖北省种子公司 2、参试单位黄冈地区农科所(简称黄冈,下同),浠水县农科所(浠水),宜昌市农科所(宜昌),仙桃市农科所(仙桃),孝感地区农科所(孝感),湖北省农科院粮作所(农科院),武汉市东西湖农科所(东西湖),京山县种子公司(京山)。 3...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施永升
1、参试组合组合名称供种单位组合名称供种单位 31111s/15-14 华中农业大学农学系 89-7s/农恢仙桃市农科所 31301s/15-14 华中农业大学农学系鄂宜105(CK_1) 宜昌地区农科所矮优312 华中师范大学科研处威优64(CK_2) 湖北省种子公司 8902s/明恢63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系 2、参试单位黄冈地区农科所(简称黄冈,下同),通城县农科所(通城),宜昌地区农科所(宜昌),国营龙感湖农场农科所(龙感湖),湖北省农科院粮作所(农科院),枝江县农科所(枝江),孝感市农科所(孝感)等7个试点。 3、试验概况随机区组排列,4次重复。小区面积13.33m~2,株行距...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潘方杰 王宏志 王璐瑶
湖泊是抵御湖区水系洪水灾害的天然屏障,而水库是现代防洪工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共同肩负着防洪减灾的重任。为探明湖北省湖库洪水调蓄能力,选取湖泊可调蓄水量、水库防洪库容作为评估指标,通过构建湖库洪水调蓄能力评估模型,分析全省湖库洪水调蓄能力及空间分异特征。结论如下:(1)湖北省湖泊、水库综合洪水调蓄量为416.02×10~8 m~3,其中湖泊可调蓄水量为79.69×10~8 m~3,水库防洪库容为336.33×10~8 m~3,分别占湖库洪水调蓄功能总量的19.16%和80.84%;(2)湖泊可调蓄水量较大的地区包括武汉、荆州、鄂州、黄石等地市以及鄂东丘陵、江汉平原,而单位面积湖泊调蓄洪水能力较强的地区为鄂州、黄石、咸宁、黄冈,其值分别为405.99×10~4、400.31×10~4、392.32×10~4和391.22×10~4m~3/km~2;(3)水库防洪库容较大的地区主要为鄂西山地的宜昌和十堰,分别为119.18×10~8 m~3和103.03×10~8 m~3,占全省防洪库容总量的66.06%,而鄂州、天门和神农架水库防洪库容极小,不足全省水库总防洪库容的1%;(4)湖库综合调蓄能力空间分布特征与水库洪水调蓄能力空间分布相一致;从湖泊、水库洪水调蓄能力的构成来看,以湖泊防洪为主和以水库防洪为主的地市不相上下,水库在湖北省防洪体系中占绝对主体地位,同时湖泊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针对湖泊萎缩、水库险病等突出问题,可以通过退田还湖、除险加固等工作提高湖库综合调洪能力。本研究可为湖北省湖库防洪建设提供科学指导。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王尧 卓莉 易沵泺 叶涛
本文基于MODIS数据,构建并分析了湖南省典型地物的植被指数及地表水分指数的时序曲线,利用分类回归树区分单、双季稻像元,并使用转折点法和最大变化斜率法提取双季稻的主要生育期。结果表明,湖南省内双季稻主要分布于洞庭湖区、湘江流域株洲以下、衡阳以上河段的干流及各级支流周边的平原区,以及永州、郴州境内阳明山和南岭山脉之间的狭长地带;单季稻主要分布在双季稻种植区外围,湘西州、怀化市等地的山间谷地也有种植。双季稻生育期在空间上保持了较好的相对一致性。洞庭湖以南平原区以及湘南山地丘陵区的各阶段生育期均早于省内其他地区,而洞庭湖区东北部、娄底、邵阳等地则相对滞后。湖南省大部分地区单、双季稻及生育期的分布都较为破碎,且空间镶嵌程度较高。上述结论可为后续开展湖南省水稻自然灾害与气候变化风险研究提供支持。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吴珊珊 王怀清 黄彩婷
利用1961—2011年江西省81个常规气象观测站资料,双季稻产量资料和全球气候模式ECHAM5/MPIOM在SRES A1B排放情景下2015—2100年逐日气温和降水资料,定量研究了气候变化对江西省双季稻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1)双季稻生长期光、温和水基本能满足水稻生长的需求,21世纪以来,生育期≥10℃积温以正距平为主,晚稻生长期日照时数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呈明显下降趋势;2)分析极端气候事件对水稻生产的影响发现,随着气候变暖,高温逼熟的次数呈明显上升状态,寒露风出现的几率越来越小;3)建立了气候产量预测模式,并利用气候模式的预测结果模拟2015—2100年的气候产量,发现2060年以...
关键词:
双季稻 气候变化 产量 影响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郑永宏 林爱文 代侦勇
利用湖北省19个国家级气象台站1956~2009年逐月降水资料,采用分层聚类方法,基于聚类分析碎石图和聚类树状图来探索最适宜的分区方案,对湖北省全年、逐月降水进行了分区,并结合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移动探讨了分区的合理性,之后逐区进行了自相关分析和趋势分析。结果表明:湖北省全年降水分区为5区,1~12月降水分区分别为3、3、4、3、5、4、3、3、3、4、3、3个区。各月降水分区的差异性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南北移动有密切关系,副高脊线在北纬18°以南、北纬20°以北,以及缓慢南退过程中,分区形式有较大差异。自相关分析以及趋势分析结果表明单一气象站不能代表所在分区的气候特点,而所在分区又不能代表...
关键词:
降水分区 聚类分析 自相关分析 湖北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