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189)
2023(4761)
2022(3843)
2021(3446)
2020(2693)
2019(5949)
2018(5717)
2017(10388)
2016(5531)
2015(6054)
2014(5823)
2013(5924)
2012(5734)
2011(5284)
2010(5352)
2009(4932)
2008(4771)
2007(4304)
2006(3948)
2005(3066)
作者
(17572)
(15193)
(14588)
(14335)
(9260)
(7387)
(6474)
(5849)
(5760)
(5212)
(5211)
(5201)
(4897)
(4563)
(4526)
(4471)
(4453)
(4218)
(4207)
(4107)
(3836)
(3729)
(3628)
(3613)
(3432)
(3367)
(3211)
(3199)
(3136)
(2972)
学科
(24898)
经济(24878)
(23506)
农业(15988)
(14860)
地方(10699)
业经(9313)
管理(8661)
农业经济(7288)
方法(6700)
(6616)
中国(6412)
(5993)
数学(5991)
数学方法(5942)
(5507)
企业(5507)
(5281)
土地(5258)
发展(5012)
(5007)
(4859)
农村(4838)
收入(4363)
环境(4338)
建设(4012)
地方经济(3802)
分配(3781)
(3768)
及其(3593)
机构
学院(81366)
大学(77136)
研究(30526)
(30313)
管理(29642)
经济(29469)
理学(25699)
理学院(25309)
管理学(24765)
管理学院(24631)
(24268)
中国(22886)
科学(21412)
农业(17858)
业大(16537)
(15764)
中心(15500)
(15498)
(15010)
研究所(14677)
(14431)
(13631)
师范(13524)
(12657)
农业大学(11860)
(10883)
师范大学(10812)
(10703)
(9968)
科学院(9922)
基金
项目(60415)
科学(48105)
研究(43638)
基金(43222)
(38332)
国家(37918)
科学基金(32352)
(28485)
社会(28375)
社会科(26482)
社会科学(26472)
基金项目(24408)
(21045)
自然(20977)
自然科(20411)
自然科学(20405)
自然科学基金(20015)
编号(18194)
教育(18093)
资助(15424)
(15306)
(15016)
重点(14079)
成果(13831)
课题(12820)
(12208)
(12194)
计划(11885)
发展(11757)
(11556)
期刊
(41287)
经济(41287)
(28723)
研究(20785)
农业(18982)
中国(18486)
学报(15767)
科学(15550)
大学(12142)
学学(11812)
业经(11180)
(7992)
金融(7992)
资源(7913)
农业经济(7706)
农村(7309)
(7309)
(7292)
管理(7141)
(7094)
(6464)
教育(6218)
业大(5414)
问题(5334)
技术(5132)
农村经济(5068)
社会(5023)
农业大学(4676)
社会科(4654)
社会科学(4654)
共检索到12137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胡娟  王刚  刘琴  伍昌友  
以湖北省的206个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利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历史文献查阅法和时间断面法,分析湖北省传统村落的时空演变特征,以完整展现其空间关系和区域演化过程,发现:湖北省传统村落历史发展大致经历了隋唐五代以前的萌芽期、宋元辽金的发展期和明清繁盛期的三个阶段;空间格局呈集聚、均衡性较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具体表现为以鄂西南为高值聚集区,鄂东北为中值聚集区,鄂东南为低值聚集区,整体空间分布类型与湖北地貌类型具有密切关系;流域格局上,湖北省传统村落沿河流分布特征明显,主要分布在距河流15 km范围内;高程格局上,湖北省传统村落主要集聚在山地,并大致经过了“山地—丘陵/平原—山地”发展的时序性;类型特征呈现农耕型偏鄂西南分布,商贸型呈沿边型分布,军事型偏鄂东北分布和工艺型偏鄂东南分布的基本特征。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江敏  魏雨楠  郝婧男  张佳泋  
乡村旅游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应当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高质量路径。厘清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时空差异与演化特征能够促进乡村旅游有序发展、提质升级。文章基于绿色发展理论构建了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评价指标,采用综合发展水平指数、核密度估计、标准差椭圆对2011—2019年湖北省17个市州进行实际测量。研究发现:1)湖北省乡村旅游发展水平持续提升,并由波动发展期逐步进入稳定发展期;2)湖北省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且区域变化特征不一;3)湖北省乡村旅游呈现四周向内部扩散的空间发展趋势,并最终形成东、西部发展水平高、中部发展水平低的空间分异特征。4)湖北省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经历了先向东南再向西最后向东的时空演化过程。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正洪  马德栗  
利用湖北省70个气象站1960-2008年冬季逐日平均气温数据,采用湖北省地方标准《冷冬等级》和自定义的冷冬指数,详细分析了湖北省1961-2008年间单站、分区、全省性(强、弱)冷冬事件时空变化特征及其灾害性。结果表明:湖北省单站冷冬频率呈东西部高、中部低的经向分布特征,强冷冬频率则呈南少北多的纬向分布特征;全省大部单站冷冬指数呈显著下降趋势;以1986年为界,前期(1961-1985年)冷冬事件频率较高,后期(1986-2008年)冷冬频率显著下降;48a中全省性冷冬共发生13次(年),其中强冷冬(寒冬)共发生9次(年),集中出现在20世纪60至70年代,每次冷冬事件均对农业、交通、电力以...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崔家兴  顾江  孙建伟  罗静  
研究目的:对三生空间结构和格局的多维多尺度计量与演化特征分析有助于识别国土空间功能类型的空间分异规律。研究方法:选取长江经济带中部典型省域湖北省作为案例地区,采用格网分析、空间自相关分析和三角图分析法剖析三生空间分布格局和演化特征。研究结果:(1)湖北省三生空间格局与功能演化呈现明显的地域差异,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扩张明显,生态空间明显萎缩;(2)三类空间在多个尺度上都表现出较强的空间自相关特性,空间聚集特征明显,在研究期内空间自相关指数有所下降,表明空间破碎度上升;(3)三生空间结构变动特征表现为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比例提高、生态空间比例明显降低,但重点开发区、农业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变动幅度逐次下降。研究结论:应在主体功能区规划政策基础上,加强空间管制措施,促进三生空间融合,并加强生态空间保护。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魏绪英  蔡军火  刘纯青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魏绪英  蔡军火  刘纯青  
以江西125个中国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传统村落的类型及其与周边山脉、水系分布的关系,并采用ArcGIS10.2空间分析工具对江西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进行定量分析,旨在为合理开发和保护传统村落提供指导。研究结果表明:(1)传统村落的类型与境内主要山水分布存在较明显的关联性。(2)江西省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类型为凝聚型;传统村落在三大地理区域中集中分布均衡性较低:传统村落数量以赣北地区最多,赣中地区次之,赣南地区最低;从市域尺度来看,江西省传统村落的分布特征为较集中,由高至低依次集中在吉安、上饶、赣州、抚州、景德镇5个设区市。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邱族周  胡希军  钱惠  廖坤富  黄小兵  刘云  韦宝婧  
传统村落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和建筑艺术等重要价值。文章以福建省的494个国家级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采用ArcGIS空间分析、地理统计分析和历史文献梳理等方法,研究其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福建省传统村落呈显著的集聚模式,空间分布极不均衡,表现为“多中心集聚”分布格局,北部密集、南部稀疏,并以福建省中部为中心向两端逐渐减少,同时沿着古驿道和流域呈多带状分布。(2)福建省传统村落主要形成于元代以前,空间分布方向呈“西南—东北”走向。随着朝代更替,分布重心逐渐向东、南方向偏移,分布范围扩增且方向性明显增强。(3)传统村落的形成和演化受到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历史文化因素的共同作用。自然因素和文化因素影响传统村落建村的选址和布局,而社会经济和历史文化因素则影响其发展和演化。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杜姣  
当前中国农村社会面临着治理主体缺位的村治困境,其主要表现形式是村级组织自治功能弱化和内生性村治主体无法生成,使村庄自治事务处于管理真空状态。基于加强基层治理的现实需求,湖北省秭归县的"幸福村落"创建活动开辟了以村落理事会建设为主要内容的行政供给式的村治主体再造路径,具体从村治主体的治理单元、治理资源和治理规则三个方面展开再造。村落理事会在实际运行过程中,通过构建在村精英的吸纳机制、村庄内部资源的调动机制以及民主协商积极性的激发机制,实现了村庄的良性治理,适应了农村社会非规则化、非格式化的特征,是应对村庄琐碎事务的扁平化治理机制。湖北省秭归县的村落理事会建设经验为中国农村基层社会治理模式改革提供了方向。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永萍  
基层治理具有小微治理的特性,单纯采用运动式治理和常规治理的方式难以达到基层"善治"状态。以国家的资源输入为契机,以村庄的利益密度以及社会资本为基础,湖北省秭归县的"幸福村落建设"激活了小微治理机制,具体表现为非正式的群众动员机制、内部化的利益平衡机制和微观化的权力运行机制。小微治理促进了群众参与,降低了治理成本,实现了基层治理有效性与合法性的共赢。在探索小微治理常态化路径的同时防止其正式化,是小微治理持续运行的关键。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杨灿灿  万城  何发  赵明伟  邓凯  张鲜鲜  叶文龙  
利用数理统计及空间分析方法,对皖西大别山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及历史演变过程进行研究,并探讨其影响因素,以期为美丽乡村建设和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研究表明:(1)皖西大别山区传统村落整体呈聚集型分布,各区县分布不均衡;从宋前时期到抗战后期逐渐形成了以岳西县与潜山市交界处为中心的主核心区和以金寨县为中心的次级核心区。(2)主核心区传统村落在不同历史阶段呈现“东北—西南”的空间聚集方向;次级核心区聚集方向则为“西北—东南”。(3)传统村落的选址前期以坡度平缓的平原和丘陵为主,抗战时期偏向丘陵和山区,坡向则保持着阳坡为主,同时具有近水特征。(4)交通的便利性在开始阶段促进了村落的形成和发展,在后期又加速了村落的消亡;而较低的人口密度、经济和城市化水平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村落的消亡。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方叶林   陆海云   黄震方   朱志刚  
文章选择中国8155个传统村落作为研究样本,通过最邻近指数、地理集中指数、不均衡指数、核密度分析等方法,对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以及相关影响因素进行探究。结果发现:(1)从空间分布类型来看,传统村落整体上南多北少,呈现集聚分布的形态。(2)从空间分布均衡性的角度分析,传统村落在空间上呈现非均衡分布的态势,且有较高的集中度。(3)从空间分布密度的角度分析,传统村落大致形成五大集聚区,分别为:山西—河北—河南三省交界集聚区、东南沿海及其周边集聚区、湖南—广西—贵州三省交界集聚区、云南边境集聚区、青海—甘肃两省交界集聚区。(4)传统村落分布受自然、经济、社会等3个方面的综合影响,其中,自然因素主要影响早期传统村落选址,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在传统村落的保留及后期分布格局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针对传统村落时空分布特征及成因,从经济水平、交通条件、政策环境和民族风俗等4个方面提出发展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胡娟  陈慕琳  张艺琼  龚芋交  孔雅茹  
基于地理学视角,利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对湖北省673项国家级及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的空间结构、时间演变及特征进行梳理和分析。研究表明: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历史发展中总体呈现"四峰三谷"的变化特点,即在石器时期、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隋唐至宋朝时期、明清时期发展兴盛,而在商朝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元朝时期发展缓慢;湖北省非遗十大类型的数量结构表现为四级,整体空间分布为凝聚型,呈现出"四团两带"的"人"字型空间结构,鄂西南及鄂东南是主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密集区,恩施、武汉、宜昌三个城市的非物质文化遗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可群  陈正洪  夏智宏  
利用武汉、宜昌等7个站点1961~2004年逐年、逐月太阳总辐射与日照百分率资料,采用最小二乘法确定湖北省太阳总辐射计算公式参数,推算出广大无辐射观测地区的逐年、逐月太阳总辐射;结合日照时数、晴天日数、阴天日数等指标,对湖北省太阳能资源的时空分布特征及气候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以全国太阳能资源区划为基础,制定了湖北省太阳能资源区划指标,开展了湖北省太阳能区划工作。结果表明:湖北太阳能资源北多南少,同纬度相比,平原多,山区少;太阳能资源夏季最丰富,尤其是8月,总辐射、日照时数、晴天日数均为全年最高,湖北东部秋季大气层结稳定,太阳能资源仅次于夏季;冬季虽然晴天较多,但由于太阳直射南半球,夜长昼短,总...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魏珊   徐琪   陈熙元  
文章基于湖北省人口普查数据,选取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作为人口老龄化指标,运用空间自相关、标准差椭圆等分析方法,探讨2000—2020年湖北省人口老龄化的时空演变特征,并通过地理探测器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湖北省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实现了由年轻型到深度老龄化的转变;湖北省县域之间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集聚程度先减弱后增强;湖北省人口老龄化重心呈现不规律移动,在钟祥市和天门市之间迁移,重心移动速度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根据单因子探测结果可知,人口死亡率是影响湖北省人口老龄化的第一大因子;交互探测结果显示,人口出生率与人口死亡率的交互作用对湖北省人口老龄化的解释能力最强。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敏  李书睿  倪国裕  
为了对湖北省农业干旱作出客观而科学的评价,本文从农业生产实际情况出发,用“条件”水分平衡方法,提出了一个综合考虑水分盈亏和同期作物需水量的农业干旱指标I=(P-Ep)/Q,并用此指标分析了湖北省近30年来主要干旱类型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同时结合各地各种类型各级干旱出现频次进行了农业干旱分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