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479)
- 2023(9457)
- 2022(8545)
- 2021(8256)
- 2020(6904)
- 2019(16184)
- 2018(16204)
- 2017(31105)
- 2016(17516)
- 2015(19902)
- 2014(19945)
- 2013(19558)
- 2012(17823)
- 2011(15963)
- 2010(15856)
- 2009(14119)
- 2008(13504)
- 2007(11352)
- 2006(9871)
- 2005(8282)
- 学科
- 济(63184)
- 经济(63117)
- 管理(47564)
- 业(44647)
- 企(37310)
- 企业(37310)
- 方法(31134)
- 数学(26962)
- 数学方法(26619)
- 农(17388)
- 中国(16113)
- 财(15428)
- 学(15041)
- 地方(14061)
- 业经(13866)
- 理论(13085)
- 农业(11584)
- 和(10993)
- 教育(10828)
- 技术(10685)
- 环境(10456)
- 贸(10391)
- 贸易(10386)
- 务(10179)
- 财务(10120)
- 财务管理(10106)
- 易(10045)
- 制(9930)
- 企业财务(9580)
- 划(9391)
- 机构
- 大学(237757)
- 学院(237340)
- 管理(95441)
- 济(85314)
- 理学(83472)
- 经济(83140)
- 理学院(82498)
- 管理学(80937)
- 管理学院(80539)
- 研究(78485)
- 中国(54806)
- 科学(52054)
- 京(51276)
- 农(41736)
- 所(39906)
- 业大(39715)
- 财(37439)
- 研究所(36844)
- 中心(34989)
- 江(33925)
- 农业(33372)
- 范(32611)
- 师范(32312)
- 北京(32068)
- 财经(30542)
- 院(28758)
- 经(27830)
- 技术(27824)
- 州(27667)
- 师范大学(26009)
- 基金
- 项目(170382)
- 科学(132035)
- 研究(123746)
- 基金(120780)
- 家(105833)
- 国家(104937)
- 科学基金(89462)
- 社会(73558)
- 社会科(69488)
- 社会科学(69467)
- 省(69092)
- 基金项目(65589)
- 自然(60430)
- 自然科(58978)
- 自然科学(58966)
- 教育(58061)
- 自然科学基金(57865)
- 划(57863)
- 编号(51982)
- 资助(50054)
- 成果(41577)
- 重点(38285)
- 部(36765)
- 课题(36222)
- 发(35760)
- 创(35482)
- 创新(32962)
- 科研(32638)
- 计划(31778)
- 项目编号(31688)
共检索到33482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杨青青 穆麒麟 刘越 胡玉婷 刘洋旋 严鹏 陈龙周 田小海 黄永平
湖北省优质稻灌浆期常在高温下完成,品质和产量显著降低。开展优质稻气候适宜性区划,规划优质稻在不同地区的合理灌浆期,是发展优质稻的一项基础工作。本研究在前期研究基础上,以湖北省75个国家级气象观测站1991-2020年的逐日气象资料,采用5d滑动平均法确定各地水稻灌浆期的高温、缓温和适温等3类适宜界限日期;以各地缓温和适温栽培期时长为主指标,采用模糊聚类统计方法完成湖北省不同区域优质稻适宜栽培期类型划分,并对不同区域影响优质稻的主要气象资源条件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区域适宜栽培期的季节分布和时间长短各不相同,湖北省全域上适于优质稻灌浆的时间普遍较短,是其发展优质稻的一个重大缺陷。湖北省优质稻适宜栽培期可分为4个区域,分别为鄂西山地短季优质稻区,鄂西北适温高光优质稻区,鄂中东高温秋短优质稻区和鄂东南高温秋长优质稻区。该区划图在地理上呈现出由东南向西北的鱼鳞状次第衔接分布。其中,前二区域适于和较适于优质稻。不同区域发展优质稻在气候上的差异,主要可以归结为气温及其适宜性栽培期限和日照时数及光热熵等参数的差异。总之,湖北省优质稻产业应将抗热避热和区域合理布局作为其技术发展的重点。
关键词:
优质稻 栽培期 区划 灌浆期 气象学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杜超群 王起富 曾勇 谭勋桃 刘星 许业洲
通过收集湖北省杉木人工林地理信息和温、湿度相关气候因子数据,利用ArcGIS软件和最大信息熵模型,对湖北省杉木栽培区域进行划分,并找出影响杉木栽培的主要气候因子以及适宜栽培的区域,为杉木人工林的科学布局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湖北省杉木气候区划可以分为3个等级:最适宜区、较适宜区和不适宜区,其中最适宜区面积为1.86×10~6 hm~2,较适宜区面积为3.23×10~6 hm~2,适宜区域主要为鄂西山区和鄂东南低山丘陵区;2)模型ROC曲线检测AUC值为0.916,利用二类清查人工林信息验证准确率达到96.22%,说明模型预测效果较好;3)刀切法分析对预测贡献率较大的主要为反应水分条件及水热同步的指标,排名前4位的因子分别为最湿季平均温度、最湿季降水量、年降水量和最湿月降水量。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周竹青 徐运清 黄天芳 邹礼平 李德华 周亚洲 杨泽敏
为了研究栽植地域变化对太子稻光合特性和稻米品质的影响,在太子米主产区和对照地区进行了异地栽培试验。结果表明:在不同栽植地域,太子稻光合作用的环境条件[如光量子(PAR)、CO2浓度、气温(Ta)和叶片温度(Tl)]有极显著差异。异地栽培对剑叶面积、叶绿素a、叶绿素b含量和净光合速率(Pn)的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对剑叶细胞间CO2浓度(Ci)的影响也达到极显著水平。同时,不同栽植地域生产的太子米加工品质、外观品质和蒸煮品质均有极显著的差异。太子稻在主产区栽植稻米米质优良,在主产区外种植米质变劣;但对照品种在太子稻主产区种植米质得到改善。相关分析表明,太子米品质指标间有复杂的相关关系,其中糙米率与...
关键词:
太子稻 光合特性 稻米品质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陈新建 陶建平
文章根据农作物生产风险程度大致类似的原则,运用主导指标法,以开展水稻区域产量保险为背景,选取水稻单产变异系数,水稻单产减产超过10%和20%的概率等5个主导指标,运用聚类分析法对湖北水稻生产县市进行了风险等级划分。分析结果表明,湖北水稻生产风险表现了高度的区域差异性。
关键词:
水稻生产 主导指标 风险区划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肖吉安 罗望生 任国安
优质稻高产栽培技术推广及效益分析湖南省桃江县农业局肖吉安,罗望生,任国安桃江县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县,有水田面积52万亩,年产稻谷4亿多公斤。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县优质稻发展迅速,年种植面积13-15万亩,并初步形成了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产...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雷武逵
2002~2003年,在广西玉林、桂林、贺州3市8个县大面积示范推广培两优1025、中优桂99、中优838等杂交优质稻和田东香、七桂占、香占等常规优质稻组合,通过实施种子工程、开发优质稻产业、优化品种结构等措施,应用水稻免耕抛秧和旱育抛秧技术、水稻壮秧剂简化栽培技术、节水科学灌溉技术、配方施肥技术等保优增效高产栽培技术,提高了这些地区水稻的品质和产量。两年累计示范推广优质稻新品种(组合)36.2087万hm2,优质稻新品种平均每公顷比老品种增产150kg;累计新增稻谷5000万kg,新增产值5000万元,解决了水稻生产效益、农田水资源浪费和生态环保等问题,取得了较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关键词:
优质稻 保优 增效 高产 栽培技术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庄尔奇 刘强 高方彬 洪信谱
在湖北省马尾松分布区设置和调查了416块样地,用数量分类的方法对湖北省马尾松生态类型区分类;然后,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湖北省马尾松进行产区区划,将全省划分为2个地区和12个产区。
关键词:
马尾松 区划 分布区 生产力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褚孟嫄 林文棣
区划的主要依据是果梅的生态地理--气候条件,并参考社会经济和地域开发潜力状况.分布区划分主要依据我国植物地理气候带的差异,亚区划分主要依据区内水分条件的差异,具体区划界线主要依据地貌单元的分界.我国可划分出4个果梅栽培分布区和8个亚区
关键词:
果梅,栽培区划,野生梅分布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可群 陈正洪 夏智宏
利用武汉、宜昌等7个站点1961~2004年逐年、逐月太阳总辐射与日照百分率资料,采用最小二乘法确定湖北省太阳总辐射计算公式参数,推算出广大无辐射观测地区的逐年、逐月太阳总辐射;结合日照时数、晴天日数、阴天日数等指标,对湖北省太阳能资源的时空分布特征及气候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以全国太阳能资源区划为基础,制定了湖北省太阳能资源区划指标,开展了湖北省太阳能区划工作。结果表明:湖北太阳能资源北多南少,同纬度相比,平原多,山区少;太阳能资源夏季最丰富,尤其是8月,总辐射、日照时数、晴天日数均为全年最高,湖北东部秋季大气层结稳定,太阳能资源仅次于夏季;冬季虽然晴天较多,但由于太阳直射南半球,夜长昼短,总...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孙玮婕 周秉荣 周华坤 赵彤 石明明 校瑞香
随着气候变化对牧草生长的影响,牧草栽培已成为当前较为关注的话题之一,阐释气候、土壤和海拔对乡土牧草生长的影响,可为今后牧草栽培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冷地早熟禾(Poa crymophila)、冰草(Agropyron cristatum)和驼绒藜(Ceratoides latens)是较适宜青海省种植的优良牧草,本研究利用MaxEnt模型对当前气候条件下4种乡土牧草在青海省范围内的潜在分布及起主导作用的环境变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利用MaxEnt模型对当前气候条件下4种乡土牧草的适生区预测均具有极高的准确度;当前气候条件下垂穗披碱草、冷地早熟禾和冰草的地理分布格局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均集中分布在青海省东部、东南部和南部地区,而驼绒藜主要分布在柴达木盆地东北部、南部边缘及青海湖流域南部地区。影响青海省4种乡土牧草适生范围的环境变量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也存在差异,对垂穗披碱草、冷地早熟禾和冰草影响较大的是地面向下短波辐射、海拔和近地面气温,而对驼绒藜影响较大的环境变量分别是降水量、海拔和近地面气温。本研究对了解青海省多种乡土牧草的地理分布格局及生境条件具有重要意义,以期为开展牧草栽培提供参考。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刘芙蓉 罗建勋 杨马进
[目的]为探明山桐子的地理分布范围和潜在适宜栽培区划,[方法]本文基于气候、海拔和土壤因子数据集,结合野生山桐子地理分布数据,利用最大熵模型(Maxent)进行山桐子潜在适宜栽培区预测和区划。[结果]表明:山桐子的水平分布范围为23°10'35°30'N,102°45'121°40'E,垂直分布点位于海拔14 2 500 m。温度和降雨对山桐子分布的影响较大,而土壤条件次之,这与山桐子耐贫瘠的特性相一致。山桐子分布区的适宜年均气温为13 21℃,适宜年降水量为800 1 800 mm,适宜越冬的极端最低气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陈建新 王明怀 殷祚云 林军 陈木发 梁胜耀
198 1年以来在广东 12个点开展了秃杉引种栽培试验 ,结果表明 :秃杉在我省显示了广泛的生态适应性和引种潜力 ,在粤北地区其生长量从幼林起高于速生树种杉木 ,在全省范围内 7a以前略低于杉木。秃杉生长状况受土壤质地和小地形影响 ,在海拔 5 0 0m以上的山地比杉木更适生。用 12个造林点和 10个环境因子材料建立了秃杉生长数量模型。根据栽培区气候因子与秃杉生长表现 ,可将秃杉造林区划分为 :Ⅰ区 :粤北区 ,Ⅱ区 :粤东北区 ,Ⅲ区 :粤西沿海丘陵区 ,Ⅳ区 :粤东、粤中丘陵区 ,其中 ,Ⅰ、Ⅱ区为秃杉适宜引种栽培区。
关键词:
秃杉 引种栽培 栽培区划分 生长模型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敏 杨宏青 向玉春
随着我国灾害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及经济建设的日益发展 ,从风险角度分析灾害已成为灾害分析的一种新视角 ,它有助于决策者进行灾害管理和制定减灾策略时有针对性地选择最优技术政策 ,防患于未然。雨涝灾害是湖北省最严重的气候灾害之一 ,据统计 ,湖北省平均每年受雨涝危害的农田面积为 80 .6 2万hm2 ,成灾面积为 47.0 7万hm2 ,特别是 80年代以来湖北省工农业生产重地江汉平原和鄂东雨涝事件明显增多 ,严重威胁和制约着我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依据自然灾害风险分析原理 ,在分析湖北省雨涝灾害孕灾环境、致灾因子、承灾体密度和经济发展水平及承灾体的抗灾能力的基础上 ,综合评价了湖北省雨涝灾害风...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姚雄 唐永群 文明 甘兴友 刘代杰 杨光荣 张现伟 李经勇
为明确重庆地区水稻高产栽培的适宜田间配置方式,以渝香203和Ⅱ优838为材料研究了田间配置方式对水稻茎蘖消长、干物质生产、分配、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扩行稀植的方法不仅有利于茎蘖的发生和有效茎蘖数的提高,还有利于增加水稻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对于高产水稻群体,齐穗期的地上部干质量为成熟期穗干质量的1.5倍左右,齐穗期主茎5片叶表现为"2>3≥1≥4>5"的叶长排序。推荐的田间配置方式为26.6 cm×33.3 cm或23.3 cm×33.3 cm,种植密度为7500~8570穴/666.7 m2,每穴栽插2苗。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