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536)
2023(3725)
2022(3181)
2021(2968)
2020(2171)
2019(5059)
2018(4729)
2017(9108)
2016(4974)
2015(5224)
2014(5063)
2013(5042)
2012(4864)
2011(4260)
2010(4288)
2009(3764)
2008(3570)
2007(2906)
2006(2675)
2005(2205)
作者
(14783)
(12496)
(12118)
(11956)
(8008)
(6132)
(5470)
(4974)
(4866)
(4361)
(4347)
(4319)
(4073)
(4044)
(3860)
(3682)
(3587)
(3576)
(3560)
(3510)
(3051)
(3003)
(2930)
(2866)
(2822)
(2764)
(2644)
(2580)
(2459)
(2448)
学科
(24310)
经济(24288)
地方(12594)
中国(10634)
管理(8949)
(8092)
(7632)
方法(7137)
数学(6742)
数学方法(6693)
城市(6619)
农业(6017)
环境(5524)
地方经济(5432)
人口(5218)
(5093)
城市经济(4868)
业经(4220)
(3902)
资源(3497)
土地(3029)
方城(2954)
(2944)
企业(2944)
生态(2918)
(2865)
(2644)
农业经济(2459)
(2446)
产业(2396)
机构
学院(68033)
大学(67552)
研究(28293)
(27671)
经济(26779)
管理(25073)
理学(21790)
理学院(21323)
管理学(20878)
管理学院(20749)
科学(19201)
中国(18758)
(15055)
(14288)
(13626)
研究所(13203)
中心(12962)
业大(12285)
(11978)
师范(11921)
(11419)
(11321)
农业(10679)
(10510)
(10351)
师范大学(10036)
科学院(9217)
北京(8671)
(8663)
经济学(8607)
基金
项目(53380)
科学(43439)
基金(39526)
研究(36337)
(34920)
国家(34649)
科学基金(30700)
社会(24860)
(24029)
社会科(23578)
社会科学(23568)
基金项目(22796)
自然(20684)
自然科(20206)
自然科学(20201)
自然科学基金(19776)
(18237)
教育(14950)
资助(14066)
编号(13657)
(12932)
重点(12071)
(10521)
(10492)
发展(10420)
计划(10397)
(10289)
国家社会(10286)
创新(9983)
课题(9944)
期刊
(31169)
经济(31169)
研究(21378)
中国(13551)
科学(11998)
(11915)
学报(10553)
农业(8288)
大学(7842)
资源(7652)
学学(7628)
城市(7598)
管理(6398)
(6198)
问题(6066)
(5677)
地理(5387)
业经(5209)
技术(4532)
(4208)
人口(4204)
经济地理(4049)
现代(4018)
经济研究(3909)
(3768)
(3756)
金融(3756)
科技(3501)
发展(3464)
(3464)
共检索到9863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杨青  蔡银莺  
通过对湖北省82个县(市、区)的常住人口变化率和人口净流量进行交互分析,引入城乡建设用地脱钩模型和人口—土地城镇化协调指数,分析了人口收缩区域建设用地结构和城镇化协调类型。结果显示,湖北省存在37个人口持续流出、规模减少的区域,这些区域不仅在总量上表现为人口收缩与建设用地扩张的悖论关系,而且在城镇化方面也多表现为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不协调的状态,而从城乡建设用地结构的角度表现为不同的脱钩类型,其中仅有少数收缩区域是强脱钩的合理利用状态。从不同表现特征可将收缩城市类型分为空间无序扩张型、工业衰退型、资源枯竭型以及中心袭夺型四个类别,并概括为人口资源与土地资源、经济发展等在时空上的不匹配。最后,结合资源禀赋、经济结构变化等特征对人口收缩区域类别进行了归纳,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城市规划和发展建议。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静  唐晓超  
人口收缩已经成为我国区域高质量发展与新型城镇化进程中面临的重大议题与挑战。利用2000~2015年湖北省人口相关数据,展开对湖北省91个县级行政单位2000~2006、2006~2010和2010~2015年3个时期的人口收缩空间变化特征研究,并进一步对人口变化过程中的经济与空间维度的演变格局进行交叉分析,同时利用时空加权地理回归模型探究人口收缩的影响机制。研究表明:(1)2000~2015年,湖北省共57个县(市、区)出现人口收缩,其中6个县(市、区)出现城镇人口收缩、72个县(市、区)出现乡村人口收缩。2006年以后湖北各县(市、区)总人口与城镇收缩现象得到改善,形成了城镇人口长期增长、乡村人口持续收缩的格局。(2)从经济和空间维度上看,随着城镇化和人口回流,湖北省整体经济水平与经济密度持续提升,但经济热点未形成对周边县(市、区)的扩散带动效应。部分县(市、区)前期建设用地规划不合理出现空间收缩的问题,后期建设用地利用趋于集约理性化。(3)在影响因素上,产业结构>政府投入>人口结构>市场规模,各项因素在不同地区分别呈现出不同强度的影响力。最后从区域战略布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提升地区发展品质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等几个方面提出人口收缩的应对策略。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孙建伟  田野  崔家兴  罗静  曾菊新  韩勇  
基于GIS空间分析功能,以A级景区和星级酒店为空间对象要素,识别湖北省旅游空间结构,利用矢量道路交通网络测度其可达性格局,并应用空间关联方法分析可达性的空间差异。研究表明:1湖北省旅游空间总体上呈现集聚分布态势,其中星级酒店的集聚程度最高,人文景区聚集程度高于自然景区,所有类型要素在各市州间均表现出显著的非均衡集中分布特征;2湖北省各类型旅游空间要素整体可达性较好,但区域差异较为明显,其空间分布具有较高的交通指向和经济指向;3可达性呈较强集聚格局,热点区分布表现为中心—外围结构,由江汉平原腹地沿交通干道向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孙建伟  田野  崔家兴  罗静  曾菊新  韩勇  
基于GIS空间分析功能,以A级景区和星级酒店为空间对象要素,识别湖北省旅游空间结构,利用矢量道路交通网络测度其可达性格局,并应用空间关联方法分析可达性的空间差异。研究表明:1湖北省旅游空间总体上呈现集聚分布态势,其中星级酒店的集聚程度最高,人文景区聚集程度高于自然景区,所有类型要素在各市州间均表现出显著的非均衡集中分布特征;2湖北省各类型旅游空间要素整体可达性较好,但区域差异较为明显,其空间分布具有较高的交通指向和经济指向;3可达性呈较强集聚格局,热点区分布表现为中心—外围结构,由江汉平原腹地沿交通干道向四周梯度衰减,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冷点区集中于秦巴山、武陵山、大别山、幕阜山等外围山区。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崔家兴  顾江  孙建伟  罗静  
研究目的:对三生空间结构和格局的多维多尺度计量与演化特征分析有助于识别国土空间功能类型的空间分异规律。研究方法:选取长江经济带中部典型省域湖北省作为案例地区,采用格网分析、空间自相关分析和三角图分析法剖析三生空间分布格局和演化特征。研究结果:(1)湖北省三生空间格局与功能演化呈现明显的地域差异,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扩张明显,生态空间明显萎缩;(2)三类空间在多个尺度上都表现出较强的空间自相关特性,空间聚集特征明显,在研究期内空间自相关指数有所下降,表明空间破碎度上升;(3)三生空间结构变动特征表现为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比例提高、生态空间比例明显降低,但重点开发区、农业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变动幅度逐次下降。研究结论:应在主体功能区规划政策基础上,加强空间管制措施,促进三生空间融合,并加强生态空间保护。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王雯萱  谢双玉  
为了充分利用、整合湖北旅游资源,运用图表法、空间计量分析法研究了湖北省125家A级旅游景区的空间结构特征及其与资源、行政区、交通、水系等要素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湖北省旅游景区趋于集聚型分布,以武汉市为中心呈现出一定的集聚规律;绝大多数旅游景区属于自然资源导向型;各地市(州、林区)景区的数量和等级组成、空间结构特征不同;旅游交通网不够完善;旅游景区有较明显的沿长江及其支流分布的趋势。进一步探讨了湖北省旅游景区空间布局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优化方案。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梁勤欧  祝国瑞  
对经济与人口分布的均衡性、经济发展与人口结构的相关性进行科学的研究与分析,是实现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湖北省各个地区自然、社会、经济、文化、人口差异很大,影响经济发展和人口分布的因素也各不相同。为了分析清楚湖北省经济与人口空间分布的现状,首先通过计算基尼系数和地理联系率,分析比较了湖北省主要经济部门与人口的空间分布的集中与分散程度,然后通过设计综合经济指数、文化水平综合均值,计算出湖北省综合经济水平与人口发展的相关关系。从经济部门的内部组成与外部综合经济实力两个方面,分析了湖北省经济与人口分布以及综合经济水平与综合人口素质的空间关系,为湖北省的经济布局和人口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参考意见。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敖荣军  蒋亮  张涛  刘巧玉  
利用第五次和第六次人口普查分县资料,分析湖北省县际迁入人口的空间格局及变化,探讨迁入人口空间格局形成的内生机制。研究发现,2000年以来迁入人口向地级市市辖区以及与其邻接的地区集中,县际分布差异扩大,但是空间集聚程度下降,以武汉市为中心的"中心-外围"空间格局日益明显。在地区名义工资和社会发展水平等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差异化工业制成品和服务业产品的可获得性是人口迁入的重要原因。而推进区域一体化可以提高本地对差异化产品的可获得性,吸引人口迁入,进而诱发人口与产业向本地同向集聚。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崔家兴  高喆  滕媛媛  王山海  顾江  
探究2008-2016年湖北省各县域乡村地域人口外流的空间特征和演变机制,研究发现,湖北省乡村人口外流呈现明显的空间自相关格局,具有显著的集聚特征。研究期内外流比例呈全面上升趋势,人口外流高值区从东部向西部扩展,乡村人口外流比例与其收入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研究期内外流目的地为省外的人口比例显著降低,省内流动的比例表现出增高趋势;乡村人口外流流入地和流出地的空间格局可以利用"推—拉"理论从家庭综合理性角度较好地解释,并根据机制分析结论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龚胜生  陈丹阳  张涛  
以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采用空间分析技术,对1982~2010年湖北省人口分布的变迁及原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湖北省人口分布具有显著的空间差异:区域尺度上,人口分布由东向西梯度递减,且梯度差异不断扩大;地市尺度上,武汉市始终是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神农架、恩施、十堰、宜昌始终是人口密度最低的地区;县级尺度上,人口两极分化明显;省域尺度上,人口密度高值区长期呈三足鼎立的态势,人口重心始终位于几何中心以东,并不断向东迁移;(2)湖北省人口格局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自然地理差异是奠定湖北人口分布格局的决定因子;社会经济发展对湖北人口分布在自然基础上进行再塑造;区域发展战略对湖北人口分布的变迁起着重...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杨景清  周亚娟  林爱文  
区域协调发展是我国长期以来指导地区发展的基本方针,科学合理的空间规划是区域协调发展的引领和抓手。本文在科学合理地分析目前湖北省国土空间格局的优势以及存在主要问题的基础上,从生态建设、中心城市与城市群建设、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健全以及乡村振兴四个方面提出了湖北省国土空间格局优化建议,为“十四五”时期湖北省国土空间格局优化提供参考。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胡卫华  高涛  
[目的]乡村聚落空间格局分析对合理规划农村建设用地,布局农村居住点,指导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方法]文章基于湖北省自然环境特征,从市域和县域尺度,采用平均最邻近比率、平均分布密度和乡村聚落平均人数系统分析该省乡村聚落格局分布特征。[结果](1)湖北省乡村聚落整体呈集聚分布,集中分布于中东部地区,交通便利,水域条件优越,气候温和的地区集聚,总体上呈现"东密西疏"的特征。(2)中东部地区主要分布在孝感市和黄冈市,孝感市云梦县、应城市、孝昌县,黄冈市团风县和浠水县的乡村聚落分布密度明显高于其他各县。其中云梦县最高,为0. 447个/km~2。西部地区乡村聚落分布密度明显低于东部地区,其中老河口市分布密度最高,为0. 21个/km~2。(3)各省级直管地区乡村聚落分布密度差异较大,乡村聚落的规模各异。其中孝感市的分布密度最高为0. 328个/km~2,其次是天门市,平均分布密度为0. 289个/km~2,但聚落规模较小。神农架林区以发展林业为主,乡村聚落分布密度仅为0. 021个/km~2。[结论]基于湖北省自然地理特征,中东部地区乡村聚落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逐步向农业产业化迈进。针对乡村聚落规模比较小的地区,向中心村集聚,提高资源利用率。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涂礼忠  
人口普查是获取人口资料的主要手段。为了对比新旧中国人口发展的特点,不仅要调查当前人口状况,也需要系统收集和整理旧中国人口的资料。去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发现一本《湖北人口—三十五年冬季户口总复查实施纪要》,它不仅详细记载了这次户口复查的举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敖荣军  李浩慈  杨振  张涛  
基于湖北省2010年人口普查和2015年人口抽样调查提供的103个县区的60岁及以上人口的自评健康数据,以老年健康率为地区老年人口健康水平的测度指标,分析了湖北省老年健康水平的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湖北省老年健康水平的空间分异显著,老年健康率的高值县区主要是地级市的市辖区,次高值县区主要集中在中部地域,低值县区则广布于省域边缘。湖北省老年健康水平呈现显著的空间正向关联性,但随着空间差异扩大,空间集聚程度呈下降态势。武汉城区及其周边为HH类型县区集聚区,鄂西、鄂东北和鄂东南边缘则是LL类型县区集聚区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张军岩,王国霞,李娟,鲁奇  
采用GIS技术及多种统计分析方法,对湖北省随州市城市化进程中人口变动状况及其对土地利用方式的影响进行了整体分析,初步揭示了城市化的综合发展状态及其所包含的人口及土地两个方面的变化特征,并明确了人口变化的主导作用。分析表明,随州城市化处于中期发展阶段并呈现与工业化同步的发展状态,在此前提下城镇人口迅速增长,空间分布向中心市区集中,但农业就业比重偏高,同时土地利用方式发生相应的变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