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225)
- 2023(7842)
- 2022(6928)
- 2021(6482)
- 2020(5594)
- 2019(12922)
- 2018(12671)
- 2017(24102)
- 2016(13542)
- 2015(15331)
- 2014(15456)
- 2013(15597)
- 2012(14981)
- 2011(13571)
- 2010(13690)
- 2009(12614)
- 2008(12727)
- 2007(11531)
- 2006(9936)
- 2005(8870)
- 学科
- 济(58355)
- 经济(58305)
- 业(31699)
- 管理(31654)
- 方法(27006)
- 数学(24347)
- 数学方法(24119)
- 企(23332)
- 企业(23332)
- 农(18031)
- 地方(16796)
- 学(14482)
- 中国(14146)
- 财(13334)
- 农业(12065)
- 业经(11241)
- 制(10787)
- 贸(10374)
- 贸易(10370)
- 易(9946)
- 环境(8946)
- 和(8672)
- 地方经济(8380)
- 教育(7912)
- 融(7756)
- 金融(7754)
- 银(7614)
- 银行(7582)
- 理论(7480)
- 务(7395)
- 机构
- 大学(198636)
- 学院(196512)
- 济(78262)
- 经济(76223)
- 研究(72987)
- 管理(71999)
- 理学(61845)
- 理学院(60955)
- 管理学(59693)
- 管理学院(59334)
- 中国(52170)
- 科学(47943)
- 京(42736)
- 农(40702)
- 所(38328)
- 研究所(35273)
- 财(34742)
- 业大(33701)
- 中心(33545)
- 江(32580)
- 农业(32273)
- 范(28726)
- 师范(28433)
- 财经(27418)
- 院(26541)
- 北京(26177)
- 省(25866)
- 州(24857)
- 经(24755)
- 经济学(23934)
- 基金
- 项目(134528)
- 科学(104703)
- 基金(96151)
- 研究(94676)
- 家(85239)
- 国家(84561)
- 科学基金(71049)
- 社会(58137)
- 省(55970)
- 社会科(54961)
- 社会科学(54940)
- 基金项目(52497)
- 自然(47638)
- 自然科(46450)
- 自然科学(46432)
- 划(46058)
- 自然科学基金(45569)
- 教育(43856)
- 编号(38700)
- 资助(38617)
- 重点(31476)
- 成果(30955)
- 发(30129)
- 部(29266)
- 课题(27630)
- 创(27344)
- 计划(26527)
- 科研(26375)
- 创新(25706)
- 大学(24412)
共检索到29089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崔家兴 顾江 孙建伟 罗静
研究目的:对三生空间结构和格局的多维多尺度计量与演化特征分析有助于识别国土空间功能类型的空间分异规律。研究方法:选取长江经济带中部典型省域湖北省作为案例地区,采用格网分析、空间自相关分析和三角图分析法剖析三生空间分布格局和演化特征。研究结果:(1)湖北省三生空间格局与功能演化呈现明显的地域差异,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扩张明显,生态空间明显萎缩;(2)三类空间在多个尺度上都表现出较强的空间自相关特性,空间聚集特征明显,在研究期内空间自相关指数有所下降,表明空间破碎度上升;(3)三生空间结构变动特征表现为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比例提高、生态空间比例明显降低,但重点开发区、农业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变动幅度逐次下降。研究结论:应在主体功能区规划政策基础上,加强空间管制措施,促进三生空间融合,并加强生态空间保护。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胡卫华 高涛
[目的]乡村聚落空间格局分析对合理规划农村建设用地,布局农村居住点,指导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方法]文章基于湖北省自然环境特征,从市域和县域尺度,采用平均最邻近比率、平均分布密度和乡村聚落平均人数系统分析该省乡村聚落格局分布特征。[结果](1)湖北省乡村聚落整体呈集聚分布,集中分布于中东部地区,交通便利,水域条件优越,气候温和的地区集聚,总体上呈现"东密西疏"的特征。(2)中东部地区主要分布在孝感市和黄冈市,孝感市云梦县、应城市、孝昌县,黄冈市团风县和浠水县的乡村聚落分布密度明显高于其他各县。其中云梦县最高,为0. 447个/km~2。西部地区乡村聚落分布密度明显低于东部地区,其中老河口市分布密度最高,为0. 21个/km~2。(3)各省级直管地区乡村聚落分布密度差异较大,乡村聚落的规模各异。其中孝感市的分布密度最高为0. 328个/km~2,其次是天门市,平均分布密度为0. 289个/km~2,但聚落规模较小。神农架林区以发展林业为主,乡村聚落分布密度仅为0. 021个/km~2。[结论]基于湖北省自然地理特征,中东部地区乡村聚落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逐步向农业产业化迈进。针对乡村聚落规模比较小的地区,向中心村集聚,提高资源利用率。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彩霞 邓帆 张佳华 王雪婷 魏薇 马庆晓
湖北省地貌类型多样,植被类型丰富,也是农业大省,物候信息监测对于自然生态和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使用MODIS MOD13Q1产品中的归一化植被指数数据集,运用时间序列谐波分析法重构NDVI时序曲线,并结合土地覆被数据,采用物候特征动态阈值法获取湖北省植被物候空间分布特征,分析不同土地覆被类型的物候指标。结果表明:(1)湖北省西部山区、东南部和东北部丘陵地区,多为自然植被覆盖,且植被状况良好,NDVI最大值达到0.75以上,大部分区域NDVI最小值在0.6以上。中部江汉平原和农作物区域NDVI变化受农业耕种方式影响较大,与自然植被NDVI变化特征有所差异。(2)不同土地覆被类型物候特征各异。湖北省大部分区域的植被在2月到3月进入生长季,11月到12月结束生长,襄阳地区呈现相反的特征。耕地、裸地、水体等受人类影响较大的土地覆被类型生长季长度较短,开始时间较晚,结束较早。森林、草地、灌丛等自然植被生长季长度较长,开始较早、结束较晚。(3)物候参数由于地形地貌、地表覆被类型、人类和自然因素的影响具有显著的差异,对区域植被生态状况、不同土地覆被类型物候空间分布特点的分析,结果对于植被生态保护、植被分类、农业区划等都具有参考意义。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高媛 刘敏 周博
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区域降水变化波动较大。湖北地处亚热带,位于典型的季风区内,旱涝灾害比较突出,特别是水患,历来是威胁湖北的一大灾害,因此对降水时空变化进行分析研究,有很现实的意义。利用1961年以来全省65站逐日降水观测资料为基础,根据气候特征和行政区划将湖北省进行区域划分,利用多种统计分析方法,以揭示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湖北省各区域的降水变化事实。结果表明:湖北省平均年降水量鄂西北最少,鄂东南最多,秋季降水量的减少和冬季降水量的增加最为显著;极端降水事件的变化中,鄂西北发生站次最多,江汉平原其次,鄂西南和鄂东南最少。该结论为湖北各区域的旱涝变化趋势预估、为水资源管理和防汛抗旱工作提供科学的参...
关键词:
区域降水 极端降水事件 变化特征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陈幸祎 黄栋
文章结合湖北省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费状况,运用IPCC推荐的参考方法,对湖北省碳排放总量、各产业行业碳排放量分别进行估算,并分析其排放特征。研究表明:湖北省碳排放总量呈上升趋势,2009年碳排量是1995年的2.3倍,其中工业部门碳排量比重占主导地位;碳排放强度碳排放强度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2002年以来有所反弹,人均碳排放持续增加。湖北省碳排放特征与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以及重工业化的产业结构有关。
关键词:
碳排放 参考方法 估算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许杨 杨宏青 陈正洪 成驰
利用分布在湖北省丘陵山区的12个70m(80m)高测风塔一整年的资料,对我省丘陵山区风能资源的若干特征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对比分析,找出其中普遍的规律。结果表明:(1)我省山区风速季节变化为春季大,夏季和秋季较小;风速日变化为夜间大白天小,且变化幅度相对较大的测风塔主要分布在低山和中山区域;(2)有效风速频率在79%~92%,破坏性风速出现少;(3)风向频率较为集中,主要分布在偏南和偏北两个相反的方位;(4)风速随高度变化较复杂,10~30m高度风速增加幅度较大,部分地区30~80m高度存在等风层或风速随高度减小的情况;(5)有效风速段、大风及主导风向下的湍流强度均为中等。研究成果对湖北省,甚至是...
关键词:
丘陵山区 风能资源 特征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魏伟 缪江波 夏俊楠 武静
研究湖北省长江经济带沿岸地区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城镇空间的空间分布特征及时空演化规律,对于促进国土空间格局优化、实现沿江地区绿色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时空维度对2010、2015及2017年湖北省长江经济带沿岸15 km内的土地利用及"三区空间"演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0—2017年,城镇空间不断侵占生态空间和农业空间,农业空间同步占据生态空间,生态空间明显减少;生态空间转化为农业空间最为显著,农业空间、生态空间转变为城镇空间是空间交叉转换的主流趋势;地理基础条件决定了"三区空间"的总体分布特征,相关政策推进了生态环境保护和城镇产业模式调整,但在农业空间的功能提升、城镇空间的集约高效利用、底线控制等层面还存在政策短板和有效的落地机制,总人口和城镇人口规模的增加以及乡村人口规模的稳定,是城镇空间与农业空间增长的内在动力,"土地利用—空间结构—经济发展"之间的互动耦合机制明显。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胡娟 王刚 刘琴 伍昌友
以湖北省的206个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利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历史文献查阅法和时间断面法,分析湖北省传统村落的时空演变特征,以完整展现其空间关系和区域演化过程,发现:湖北省传统村落历史发展大致经历了隋唐五代以前的萌芽期、宋元辽金的发展期和明清繁盛期的三个阶段;空间格局呈集聚、均衡性较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具体表现为以鄂西南为高值聚集区,鄂东北为中值聚集区,鄂东南为低值聚集区,整体空间分布类型与湖北地貌类型具有密切关系;流域格局上,湖北省传统村落沿河流分布特征明显,主要分布在距河流15 km范围内;高程格局上,湖北省传统村落主要集聚在山地,并大致经过了“山地—丘陵/平原—山地”发展的时序性;类型特征呈现农耕型偏鄂西南分布,商贸型呈沿边型分布,军事型偏鄂东北分布和工艺型偏鄂东南分布的基本特征。
关键词:
传统村落 时空特征 村落类型 湖北省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李伟松 李江风 姚尧 谭旭
农村居民点用地整治适宜性评价是农村居民点整治分区规划的基础。以湖北省荆门市沙洋县官垱镇为例,基于三生空间格局重构的视角,采用GIS空间分析法和农户调查法对农村居民点土地整治进行适宜性评价和整治类型划分,为农村土地整治、新农村建设政策提供支持。研究结果表明:(1)运用GIS叠加分析的方法,对农村居民点整治适宜性进行合理评价,并将适宜性结果划分为高度适宜、中度适宜、低度适宜和不适宜4种类型。4种类型的面积分别为226.15,282.16,537.53,228.92 hm2。(2)根据适宜性评价结果,采用农户调查法,将土地整治类型划分为城镇吸纳型、挖潜型、保留型、迁弃型,并在空间上做出具体的时序安排...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李明薇 郧雨旱 陈伟强 马月红 郭蕊蕊
[目的]"三生空间"是十八大提出的政策性指导,对河南省进行三生空间研究可为该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和"三线划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文章在探索"三生空间"理论内涵的基础上,遵循土地的多功能性原则,依据国家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构建了三生空间分类体系及其评价标准,运用地理信息系统中的空间分析功能揭示了1990—2015年河南省三生空间的格局及其演变特征,并对其进行了可视化表达。[结果](1)生产空间主要分布在河南省的中北部地区,南阳市也有零星分布; 2015年每个省辖市的生产生态空间明显比1990年范围有所缩小,郑州市最为明显。其扩张区域主要分布在河南省中部地区,减少区域主要分布在各省辖市的城镇地区,其中信阳南部山地有较大区域生产空间呈减少状态。(2)生活空间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两期生活空间基本保持一致,但是生活生产空间2015年较1990年有较明显的增加。扩大区域主要是生活生产空间,分布在各省辖市的城镇地区,郑州市扩张面积最大。(3)生态空间主要分布在西部山地和南部山地区域,两期生态空间格局基本一致,呈现出"西高、南高、东低"的格局特征。扩大区域主要集中在崂山东西两坡、伏牛山、大别山等区域;减少区域主要在嵩山、黄河沿岸区域、桐柏山、信阳南部丘陵区域、崂山大部区域。[结论]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的大量增加是河南省三生空间发生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其中郑州市是变化最大一个地区,这是由郑州市的政治和经济地位决定的。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其志
通过对三化螟生物学特性及发生特点的试验和观察,并结合湖北省三化螟实际发生和为害情况进行了较系统的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三化螟种群数量变动和为害程度主要受到年度间的气候、栽培制度、品种、越冬作物、防治水平等因子的综合影响。因子间(在生物学上)相协调时,可造成三化螟大发生和严重为害;因子间不相协调时,则维持在一般水平或轻度发生;当因子间作用特别突出时,就会成为当年三化螟种群数量上升或下降的主导因子。掌握这些主要因子年度间的变化,对做好三化螟的预测预报和综合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三化螟,种群数量,主导因子,防治策略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谢萍
结合湖北省各县、市气象部门直接上报武汉中心气象台的气象灾害数据及省民政厅获得的灾害数据,对全省各地区2004~2009年强对流天气造成的灾害分布特征和人员死亡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线性回归结果表明,强对流天气灾害导致人员死亡率为0.328人/次,其中雷击导致死亡人数比例最大,占强对流天气致死总人数的71.4%。全省发生强对流天气灾害跟季节有关,表现为时间上非均匀性,6~8月是强对流天气灾害高发期;而空间特征表现为条带状分布,鄂西巴东-兴山-保康及宜昌、江汉平原西部荆州-荆门、鄂东武汉-黄陂及阳新等地区为强对流天气灾害高发区,其成因与大气的引导气流、气旋式环流、中尺度辐合线及地形等因子有关。
关键词:
湖北省 强对流天气 灾害特征 线性回归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黄建武
湖北省是我国自然灾害多发省份之一 ,其中旱涝灾害尤为严重 ,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大制约因素。首先研究了湖北省旱涝灾害的基本特征 ,认为按出现时段 ,洪涝可分为梅涝、盛夏涝、春涝和秋涝 ,干旱可分为伏秋干旱、春夏干旱、秋季干旱和冬季干旱 ,因而具有季节性 ;认为按灾害严重程度 ,干旱可分为鄂东北干旱严重区、鄂东中部伏秋旱严重区、鄂西北春夏旱严重区和鄂西南干旱不严重区 ,洪涝可分为鄂东中部和江汉平原梅涝区、鄂东北和鄂东南春梅涝严重区、鄂西南夏秋涝区和鄂西北和三峡河谷少涝区 ,因而具有区域性 ;此外 ,还具有延续性、阶段性、周期性和连发性等特征。分析了湖北省旱涝灾害形成的主要因素 ,认为旱涝灾害是在天...
关键词:
旱涝灾害 基本特征 成因 湖北省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黎明 柳鑫鹏 台文博 孙强 丁书茂
狂犬病发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分析是深入认识狂犬病传播规律和制定狂犬病防治方案的重要理论依据.通过湖北省法定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获取湖北省2004-2020年狂犬病发病资料,以描述性流行病学研究分析湖北省狂犬病流行特征规律.2004-2020年湖北省报告发病1 467例,死亡1 467例,年均发病率0.15(每10万人).湖北省狂犬病报告发病数情况整体呈下降趋势,2013年后维持较低水平,夏秋季为高发季节.狂犬病发病人群中男女比例为2.24∶1,职业以农民为主,集中在50~70年龄组.湖北省17个市(州)中,荆州市累计报告狂犬病发病例数最多,为224例(15.27%),其次为宜昌市(11.52%)、孝感市(9.88%)、随州市(9.61%).荆州市等大部分地市(州)报告发病数总体呈波动下降趋势,与全省趋势相同,但宜昌市、随州市等个别市出现略微回升现象.在病例来源调查中发现,伤人动物种类中,犬占97.34%,猫占1.78%,其他占0.88%;Ⅱ级暴露占19.70%、Ⅲ级暴露占80.30%;未规范处置伤口占67.42%,规范处置伤口占32.58%;全程接种狂犬疫苗者占12.41%;未全程接种87.59%;不完全了解狂犬病知识者占83.50%.基于上述流行病学特征,提出应加强狂犬病实验室检测体系建设和预警监测工作,加强农村地区健康宣教力度,做好犬类免疫工作,进一步巩固狂犬病防治成果.
关键词:
狂犬病 流行特征 湖北省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杨爱萍 冯明 刘安国
为了揭示近年来对湖北省水稻生产安全造成不利影响的盛夏低温冷害变化特征,以1971~2006年7月下旬至8月底的湖北省历史气象资料,利用ArcGIS技术和M-K突变分析方法,对灾害的状态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气候变化的影响下,此灾害有明显的增强趋势,鄂西北地区强度增强趋势最明显;发生范围由鄂西山区向江汉平原扩张;2000~2006年间是湖北省盛夏低温冷害最强的时段;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和2002年发生了2次突变。这种变化增加了湖北水稻生产的风险,须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关键词:
水稻 低温冷害 ArcGIS 湖北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