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719)
- 2023(7016)
- 2022(6238)
- 2021(5743)
- 2020(5157)
- 2019(12017)
- 2018(11983)
- 2017(22974)
- 2016(13005)
- 2015(14853)
- 2014(15196)
- 2013(15509)
- 2012(14663)
- 2011(13425)
- 2010(13568)
- 2009(12797)
- 2008(12952)
- 2007(11735)
- 2006(10257)
- 2005(8986)
- 学科
- 济(57727)
- 经济(57685)
- 管理(36338)
- 业(32472)
- 方法(27507)
- 数学(24606)
- 数学方法(24388)
- 企(24155)
- 企业(24155)
- 农(18360)
- 地方(16059)
- 学(15210)
- 环境(13591)
- 中国(13244)
- 财(12807)
- 农业(12386)
- 业经(10986)
- 和(10773)
- 资源(10040)
- 贸(9753)
- 贸易(9751)
- 易(9299)
- 制(8977)
- 划(8441)
- 生态(8395)
- 地方经济(7846)
- 理论(7485)
- 融(7448)
- 金融(7446)
- 发(7368)
- 机构
- 学院(194169)
- 大学(193686)
- 济(77360)
- 经济(75526)
- 管理(73305)
- 研究(68782)
- 理学(63094)
- 理学院(62305)
- 管理学(61087)
- 管理学院(60732)
- 中国(50758)
- 科学(47229)
- 农(41587)
- 京(41533)
- 所(37372)
- 业大(34564)
- 研究所(34463)
- 财(33637)
- 农业(33060)
- 中心(32354)
- 江(31316)
- 财经(26748)
- 范(26607)
- 师范(26301)
- 北京(25786)
- 省(25038)
- 州(24406)
- 院(24241)
- 经(24055)
- 经济学(23391)
- 基金
- 项目(132281)
- 科学(102106)
- 基金(93822)
- 研究(92696)
- 家(83307)
- 国家(82644)
- 科学基金(68993)
- 社会(56703)
- 省(55560)
- 社会科(53571)
- 社会科学(53544)
- 基金项目(50884)
- 自然(46197)
- 划(45149)
- 自然科(44805)
- 自然科学(44785)
- 自然科学基金(43939)
- 教育(41636)
- 资助(38650)
- 编号(37781)
- 重点(30730)
- 发(29967)
- 成果(29910)
- 部(28734)
- 创(26621)
- 计划(26336)
- 课题(26114)
- 科研(25872)
- 创新(25026)
- 科技(23982)
共检索到28384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何伟 胡鸿兴 沈虹 王钰 徐福留
本文对1998-2008年湖北省武汉城市圈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生物资源生态足迹及其组成、人均生物资源生态足迹、生物资源生态承载量和生物资源生态赤字(盈余)进行了动态分析。研究表明,武汉城市圈生物资源生态足迹组成以耕地为主,其他生态生产性用地的足迹比例较小,各市州生物资源生态足迹整体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人均生物资源生态足迹小于省均值,生物资源生态承载量先升高后降低,各市州生物资源生态承载量由大到小排序为:黄冈、孝感、武汉、咸宁、天门、黄石、仙桃、鄂州、潜江,生态赤字呈增大趋势;鄂西生态圈除神农架外其他各市州的生物资源生态足迹均较大,林地足迹占主要地位,其总量对全省的贡献较大;人均生物资源生态足...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莫明浩 王学雷 任宪友 王慧亮 周海燕
为了分析洪湖市的可持续发展情况,本文运用生态足迹法计算了洪湖市2000-2007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同时基于生态足迹理论,运用水足迹模型,计算了洪湖市的水足迹。结果表明,洪湖市的人均生态足迹呈整体上升趋势,由1.450 8 hm2攀升到2.022 3 hm2,8年间增长近40%,其中能源用地和耕地生态足迹的贡献率最大;人均生态承载力变化不大,稍有下降趋势。2000-2007年洪湖市均表现为生态赤字,且随着生态足迹的不断增大,生态赤字逐渐加大,2007年人均生态赤字达1.373 1 hm2,表明生产、生活强度已超过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区域生态系统处于人类的过度开发利用和压力之下,洪湖市处于...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高崇辉 周江 周繁 聂艳
生态足迹是近来测度生态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定量方法,也是一种用来度量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压力和影响的一条新途径。该文对湖北省2002~2006年的生态足迹进行动态分析。结果表明:近5年来,湖北省人均生态足迹由1.89786hm2/人增长到2.4075hm2/人,增加了26.85%;可利用人均生态承载力变化不大,保持在0.54hm2/人左右,以耕地所占比重最大,达67.6%;研究阶段全部表现为生态赤字,生态强度指数增长快速,其指数均大于1,说明湖北省处于生态高负荷运转状态。
关键词:
湖北省 生态足迹 生态承载力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田玲玲 罗静 董莹 刘和涛 曾菊新
研究湖北省内部可持续发展的趋势,以2005年、2010年、2013年统计数据为基础,应用生态足迹分析法核算湖北省17个市(州、林区)在三个时间节点的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对各地区生态足迹和生态盈亏状况从时间和空间上进行动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湖北省17个市(州、林区)的总生态足迹和人均生态足迹呈迅速增长趋势,其中中部地区增长最快;2005年生态赤字最为严重的地区集中于以武汉为代表的中东部,2013年生态赤字最为严重的地区集中于中西部,生态赤字空间分布的重心逐渐由东部向西部转移;6种生态生产性土地增长速度由快到慢依次是建筑用地、化石能源、草地、水域、林地和耕地,其中潜江、恩施、天门、仙桃、黄冈等...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郝丹璞
[目的]农业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对维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主导作用。评估湖北省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状况,为今后统筹资源利用和社会经济协调提供理论依据,以期提出可行性建议。[方法]采用生态足迹模型,计算了2009—2015年湖北省的人均生态足迹和人均生态容量及生态赤字,分析了该省各土地利用类型的人均生态足迹组分变化和各项农业生物资源和能源资源的开发状况,对资源开发总体形势展开了评价。[结果] 2009—2013年湖北省人均生态足迹逐年递增,2014和2015年明显降低,但人均生态足迹远高于人均生态容量。能源用地、建筑用地和草地构成了湖北省人均生态足迹的主体,且开发强度呈上升趋势。其中,玉米、小麦、稻谷、蔬菜以及各类畜产品和水产品,部分能源资源的开发强度增强。[结论]湖北省对农业资源的开发已超过生态系统的供给能力,严重威胁到生态系统的稳态,土地资源的承载力面临较大压力。全省需要从改变消费和生产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土地利用类型,合理布局土地利用规划,发展高效农业资源利用模式等方面入手,提高农业资源的开发效率,降低人均生态足迹,维持生态容量。保证全省休闲农业与乡村生态旅游事业健康发展。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潘安娥 陈丽
为定量评价湖北省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增长的协调关系,本文计算湖北省1995-2010年水足迹和水资源利用指标,识别其真实水资源利用情况,分析社会生产、生活对水资源系统造成的压力及其程度,并构建协调发展脱钩评价模型对水资源消耗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协调关系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湖北省水足迹近16年呈波动上升趋势,农业用水和工业用水是水足迹的主要组成部分,水资源自给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水资源压力指数近6年逐步上升,水资源利用效率从1995年的7.85元/m3显著提高至2010年的53.72元/m3,GDP增长与水资源消耗由强脱钩的优质协调向弱脱钩的初级协调转化,协调发展状态呈减弱趋势。基于以上研究结论,从...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佑辉 张敬岳
文章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了湖北省1990~2012年耕地面积变化的时空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引起湖北省1990~2012年耕地面积变化的最主要驱动因素为人口变化驱动因素。人口变化驱动因素中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数变化对耕地面积减少的影响较为明显;社会经济发展驱动因素中,反映湖北省经济发展水平和城镇化推进速度的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对耕地面积减少的影响较为显著;而农业技术进步驱动因素中,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农业机械总动力指标对耕地面积减少的影响较大。
关键词:
耕地资源动态变化 主成分分析法 驱动因素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胡鸿兴 何伟 沈虹 王钰
利用可持续发展指数(SDI)对湖北"两圈"各市州发展现状进行了评价,而后利用9年的人均生物资源生态承载量年平均增长率、人口年平均增长率和足迹承载量比值年平均增长率及2006年相关数据对未来44年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截至2006年底,湖北省有一半以上国土面积的生物资源开采超过当地土地负荷,人均生物资源生态承载量持续下降,资源日益紧张,呈不可持续发展;武汉城市圈2006年生物资源生态足迹超出生物资源生态承载量的32%;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简称:鄂西生态圈)除襄樊、荆州、荆门因人口多,生物资源生态足迹较大等原因导致SDI值较高外,其他市州的SDI值均较低;神农架的SDI最小;武汉城市圈人均生物资源...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张雅杰 刘小芳 崔晶
低丘缓坡土地合理开发利用能有效保护优质耕地、缓解用地矛盾,但作为开发项目,也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故研究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具有重大现实意义。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对松滋市2012年度低丘缓坡开发项目的生态足迹进行核算,定量反映开发过程各个方面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材料的生态足迹为97 962.63hm2,占总生态足迹的98.12%,是影响低丘缓坡土地开发消耗的关键因素;机械、占地、废弃物的生态足迹分别为1 082.7hm2、790.11hm2、3.00hm2。据此提出减少材料消耗、降低能耗等减少低丘缓坡土地开发对生态环境破坏的合理对策和措施。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朱新玲 黎鹏 甘丽华 蔡颖
从经济社会角度对湖北省生态足迹的驱动因素进行研究,选取了经济、消费、产业结构、人口四个方面的变量,为了消除变量之间的多重共线性,先通过因子分析对原自变量进行信息提取和综合自变量合成,然后用合成的综合自变量对湖北省生态足迹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经济、消费、产业结构和人口均显著影响湖北生态足迹水平,为此,湖北省应该逐步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和消费模式,不断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素质来降低生态足迹水平,进而促使湖北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
生态足迹 驱动因素 长江经济带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向书坚 卢小兰
本文应用生态足迹理论计算了湖北省1980~2007年的各类生态足迹,运用协整理论和误差修正模型研究了GDP与各类生态足迹之间的长期均衡和短期波动关系。结果表明GDP分别与总生态足迹、耕地足迹、化石能源足迹和建筑用地足迹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与草地足迹、水域足迹和林地足迹不存在协整关系。经Granger因果检验,存在从GDP到总生态足迹、化石能源用地足迹和建筑用地足迹的单向Granger因果关系,以及从耕地足迹到GDP的单向Granger因果关系。这表明长期以来湖北省为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导致了过度的能源消费,与此同时,经济增长对生物资源具有较强的依赖性。为保证湖北省经济可持续发展,需改变这种资源依赖...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薛君 石人炳
文章以湖北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提供的人口和计划生育数据为基础,分析"单独两孩"政策调整1年来的二孩生育行为。结果显示,湖北省实施"单独两孩"政策后申请总量为23 457例,新增二孩生育总量为6 052人。从年龄分布看,申请的峰值年龄为31岁,生育的峰值年龄为32岁。分月份二孩申请量显示,符合条件的单独家庭对"单独两孩"政策有一定的响应,而生育量的平稳增长反映了生育释放存在一定的滞后。与双独妇女生育数据对比发现,生育堆积和高龄抢生的影响很小;在现行计划生育政策控制力式微的背景下,育龄妇女城乡户籍结构与其生育意愿的错配抑制了二孩生育,造成"单独两孩"生育政策"遇冷"。
关键词:
“单独两孩”政策 生育行为 孩次递进比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姜学勤
文章利用1980~2009年湖北省能源消费、固定资产投资、进出口和货物周转量的时间序列数据,建立变参数能源消费模型。分析认为,固定资产投资、进出口贸易和物流业对湖北能源消费均具有一定的拉动作用,且能源消费的相关弹性存在较大的波动。相比较而言,进出口贸易对能源需求的拉动作用较大,弹性具有明显的上升趋势,而物流业和固定资产投资对湖北能源需求的拉动作用较小,且弹性有显著的下降趋势。
关键词:
湖北省 能源消费 变参数模型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李仁东 李劲峰
本项研究首次采用90年代最新时相的美国陆地卫星LandsatTM假彩色合成图像,对整个湖北省的土地资源利用状况及其植被覆盖特征进行1∶25×104比例尺的大面积遥感宏观调查与制图,并以全数字化方法进行了各地类现状面积的量算,比较客观地揭示了该省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等土地资源的利用现状,反映了地表覆盖的现状特征,充分体现了卫星遥感方法用于资源调查与动态研究的综合优势。对土地利用现状的结构分析表明、目前全省耕地、林地的生产力水平亟须提高,水域资源,尤其是湖泊资源有待保护,应进一步合理规划各类建设用地,控制其规模,严禁滥占乱用土地
关键词:
土地资源,遥感分析,湖北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何报寅
长期以来湖北省各种土地类型的面积,尤其是耕地面积一直没有查清,土地利用规划没有一个真实可靠的数据可供依据。利用最近的三次土地调查资料和历年的统计资料,对湖北省土地资源的数量和现状进行了分析, 并利用1996年统一变更调查数据恢复重建了湖北省历年的实际耕地面积。结果表明,湖北省的实际耕地面积是统计年鉴中数字的1.4~1.5倍,但这并不意味着湖北省的耕地面积比原来增加了,实际所拥有和正在利用的耕地数量和生产能力与原来是一样的。由于水土流失和土地污染的加剧,优质耕地数量减少等原因,湖北省的土地质量总体呈下降的趋势。在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存在着结构不合理,效益未充分发挥,城乡居民点用地外延扩展过快等...
关键词:
湖北省 土地资源 利用现状 分析与展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