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028)
- 2023(19067)
- 2022(16601)
- 2021(15556)
- 2020(13284)
- 2019(30756)
- 2018(30678)
- 2017(58698)
- 2016(32304)
- 2015(36805)
- 2014(37127)
- 2013(36691)
- 2012(33975)
- 2011(30679)
- 2010(30808)
- 2009(28737)
- 2008(28461)
- 2007(25386)
- 2006(22221)
- 2005(19947)
- 学科
- 济(128432)
- 经济(128255)
- 管理(95006)
- 业(88896)
- 企(74059)
- 企业(74059)
- 方法(59570)
- 数学(51743)
- 数学方法(51005)
- 农(35991)
- 财(35815)
- 中国(33314)
- 学(30122)
- 业经(28799)
- 制(28198)
- 地方(27422)
- 农业(23699)
- 贸(22819)
- 贸易(22807)
- 务(22347)
- 财务(22247)
- 财务管理(22191)
- 易(22073)
- 理论(21783)
- 企业财务(21002)
- 银(20678)
- 银行(20604)
- 和(20347)
- 环境(20191)
- 行(19550)
- 机构
- 大学(463407)
- 学院(461273)
- 济(179034)
- 管理(178731)
- 经济(174845)
- 研究(154823)
- 理学(153854)
- 理学院(152051)
- 管理学(149080)
- 管理学院(148236)
- 中国(116972)
- 京(99692)
- 科学(98946)
- 财(85957)
- 农(80099)
- 所(79290)
- 研究所(72121)
- 中心(72071)
- 业大(71804)
- 江(70927)
- 财经(67604)
- 农业(62927)
- 北京(62892)
- 范(61578)
- 经(61136)
- 师范(60958)
- 州(56705)
- 院(56245)
- 经济学(53401)
- 财经大学(50023)
- 基金
- 项目(311852)
- 科学(243177)
- 研究(224372)
- 基金(224340)
- 家(196518)
- 国家(194900)
- 科学基金(166306)
- 社会(138392)
- 社会科(130966)
- 社会科学(130932)
- 省(122745)
- 基金项目(119232)
- 自然(110450)
- 自然科(107797)
- 自然科学(107768)
- 自然科学基金(105794)
- 教育(104252)
- 划(103611)
- 资助(93154)
- 编号(92284)
- 成果(75393)
- 重点(70455)
- 部(68254)
- 发(65665)
- 课题(64159)
- 创(63781)
- 科研(60124)
- 创新(59666)
- 大学(58020)
- 教育部(57913)
- 期刊
- 济(198657)
- 经济(198657)
- 研究(134067)
- 中国(92050)
- 学报(77470)
- 农(71942)
- 科学(69423)
- 财(68091)
- 管理(64843)
- 大学(58189)
- 学学(54604)
- 教育(52459)
- 农业(48663)
- 技术(41340)
- 融(40609)
- 金融(40609)
- 财经(32754)
- 业经(32585)
- 经济研究(30542)
- 经(27933)
- 问题(26192)
- 业(25349)
- 图书(24897)
- 版(23160)
- 理论(22371)
- 技术经济(22051)
- 科技(21631)
- 资源(21502)
- 统计(21364)
- 实践(20398)
共检索到68493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陈勇 曾向阳
综合利用RS数据、统计数据和实地调研结果,研究了湖北省大冶市1991—2000年耕地变化的特征,并从自然环境条件的基础作用机制、社会经济发展的导向机制、社会群体和个体的决策机制三维视角,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考察了大冶市耕地变化的驱动机制。研究表明:(1)在自然环境条件方面,矿农交错界面、湖陆交错界面和林农交错界面是该市自然环境中主要的孕灾基础;(2)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农业由以种植业为主转为农、牧、渔业综合发展,以乡镇工业发展为主的工业发展格局及人口的"虚假"城市化是其基本特征,构成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导向;(3)在社会群体和个体决策方面,地方政府的投资扩张冲动加速了耕地向建设用地的转...
关键词:
耕地变化 驱动机制 三维框架 大冶市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牛海鹏 张安录
以生态位理论为基础,提出了耕地生态元和耕地生态位的概念,然后从耕地数量生态位和效益生态位耦合关系入手,构建了效益生态位驱动力系统和效益生态位驱动力测度模型,并分别从城乡结合部、农林交错区和整理复垦开发区等局部空间具体分析了效益生态位驱动力系统的作用机制和作用过程。同时指出,耕地与其它土地利用类型生态元在利用过程中具有主导效益效应,即耕地与其它土地利用类型生态元主导效益生态位的大小及生态位差对耕地数量生态位的扩充、压缩及扩充压缩的方向起着决定性作用。最后,运用所构建的耕地效益生态位测度模型和作用机制,对焦作中心城市和六县(市)城乡结合部1997年~2006年耕地数量变化的效益生态位驱动力变化及驱...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郑筠 张兆安
利用湖南省耕地数据和社会经济资料,定量分析影响湖南省耕地变化的驱动力及其内在的驱动机制。从人口增长、经济与基础设施建设、工业化与城镇化、农业技术发展、农业结构调整、耕地保护政策6个方面初步选取驱动力原始指标,然后通过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结合主成分分析从这些驱动力原始指标中筛选出包括农业人口、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人均GDP、城镇化水平、农业增加值等在内的10个驱动力,再利用偏最小二乘法分析各驱动力对湖南省耕地变化的影响程度并加入政策因素建立了驱动机制模型。结果表明:对湖南省耕地变化影响比较显著的驱动力为人口增长因素、工业化与城镇化因素、经济与基础设施建设因素等。最后分析了各驱动力与耕地变化之间的内...
关键词:
耕地 驱动力筛选 驱动机制 偏最小二乘法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杨述河 闫海利 胡业翠
选取地处北方农牧交错带的陕北榆林市作为典型研究区,利用历年土地利用详查及其变更数据,并结合野外调研资料,对该区近10年来县域耕地资源变化态势,以及土地退化、退耕还林还草、农业结构调整等因素对耕地变化的影响机理进行了系统研究。主要结论是:(1)榆林市耕地面积总量呈减少趋势,且在不同时段和空间上呈现出显著差异性;(2)土地退化、退耕还林还草、农业结构调整与建设占用是榆林市耕地减少的4个主要原因,其贡献率达98%;(3)草地和未利用地开垦是榆林市耕地面积增加的主要原因,分别占耕地增加总量的48%和39%;(4)未来10年榆林市耕地面积仍以减少为主,但耕地质量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陈朝 吕昌河
在综合界定耕地质量内涵的基础上,构建了耕地质量变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估模型,以此为基础,对1995—2005年湖北省耕地质量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湖北省耕地综合质量变化总体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但体现耕地综合质量的耕地本底质量、经济质量与生态质量变化差异显著。耕地本底质量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本世纪初变化平缓,整体波动较小;耕地经济质量在1995—1999年间提升迅速,2000年后基本保持平稳,但最近几年有波动下降的趋势;耕地生态质量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呈缓慢下降趋势,近几年下降趋势有所缓和;耕地综合质量在1999年之前平稳上升,之后又呈现缓慢下降趋势。影响湖北省耕地综合质量变化...
关键词:
耕地质量 综合指数 湖北省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朱媛媛 罗源 罗静 田玲玲
资源型地区乡村是全面推行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区域,其三产融合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基于三产融合水平评价、产业Logistic共生模型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以国家典型资源型地区湖北省大冶市为研究区,分析2020年大冶市各乡镇乡村三产融合水平及其内生动力作用,进而探究资源枯竭背景下的乡村三产融合模式与内生机制。结果显示:(1)大冶市乡村三产融合水平具有明显的空间非均衡性,呈现两镇独大、西高东低的空间格局,各乡镇在三产融合子系统上均有提升空间。(2)大冶市各乡镇乡村产业共生程度整体较低,产业单元关系以产业偏利共生和寄生为主,产业融合模式以一产为主导的顺向融合和二产为主导的双向融合为主。(3)内生动力提升对研究区三产融合水平提升具有显著正向促进作用,矿业资源的开采阻碍三产融合水平的提高。其中,从业农户、三产融合示范基地和产业园是三产融合的主引擎,农村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发挥关键的组织和建设作用,农业生产条件和基础设施条件是物质根基。(4)在不同内生动力作用下,资源型地区乡村三产融合以主体培育、利益转换、渠道建设、需求开发为四轮驱动力,以乡村资源为基底、农户为中枢,实现内生动力提升和三产融合的有机共促,促进资源型地区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佑辉 张敬岳
文章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了湖北省1990~2012年耕地面积变化的时空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引起湖北省1990~2012年耕地面积变化的最主要驱动因素为人口变化驱动因素。人口变化驱动因素中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数变化对耕地面积减少的影响较为明显;社会经济发展驱动因素中,反映湖北省经济发展水平和城镇化推进速度的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对耕地面积减少的影响较为显著;而农业技术进步驱动因素中,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农业机械总动力指标对耕地面积减少的影响较大。
关键词:
耕地资源动态变化 主成分分析法 驱动因素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胡贤辉 杨钢桥
汉平原历来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保留一定的耕地数量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大意义。因此 ,研究其耕地变化的驱动因子便具有了实际意义。文章以仙桃市为例 ,借助统计分析软件SAS ,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 ,分析了其 1990 -2 0 0 2年耕地的数量变化及其驱动因子 ,并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提出了仙桃市耕地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关键词:
耕地数量变化 驱动因子 对策 仙桃市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周翔 韩骥 孟醒 义白璐 曹武星 黄鲁霞 象伟宁
基于遥感影像、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及地理空间数据,以耕地流失显著的江苏省苏锡常地区为例,在分析耕地流失时空特征的基础上,不仅剖析了驱动耕地数量减少的宏观政策与社会经济因素,还重点研究了影响耕地流失格局的微观空间因子。研究结果表明:①研究区耕地数量经历了快速减少-缓慢减少-加速减少的变化轨迹,这与不同时期国家宏观政策的重大调整紧密相关;1990-2010年间耕地流失总量为24.46万hm2,主要流向为建设用地与水库坑塘;②城镇人口的激增和区域经济的飞速发展,是驱动研究区耕地数量锐减的主要社会经济因素;③高程因子、距离与交通通达因子、邻域因子均不同程度影响耕地流失的空间格局,其中占主导的是到中心城区的...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曹瑞芬 张安录
本文综合考虑耕地的数量、质量和生态属性得出耕地的综合水平,并据此采用系统聚类法将湖北省102个县(市、区)划分为耕地赤字区、耕地平衡区和耕地盈余区,界定县级层面耕地保护补偿关系。结果显示,全省共有57个耕地赤字区、12个耕地平衡区以及33个耕地盈余区,表明湖北省耕地资源综合水平偏低;省内综合水平差异显著,最高为0.2099,最低为0,平均水平为0.0838。此外,通过构建经济与资源耦合机制,确定区域发展战略类型,探讨耕地保护补偿分区的发展战略分布规律。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关伟 汤姿
北方沿海省市(本文指辽宁、河北、天津、山东三省一市)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迅速,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矛盾突出。本文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对该区近10年的耕地数量变化规律及其驱动机制进行了定量分析。通过主成分分析中的因子得分系数矩阵,算出因子总得分。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耕地变化与人文驱动因子之间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表明农业收入及经济和社会发展是该区耕地变化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
北方沿海省市 耕地 驱动机制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黄利民 张安录 刘成武
文章依托县域范围内的农户调查资料和统计资料,利用资料分析、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等方法研究了通城县近20多年来耕地利用集约度变化及其驱动机制。结果表明:耕地利用复种指数有所降低;以货币额表示的集约度有所增加。这主要是经济增长、科技进步的推力和人口增长、耕地面积减少的压力的结果,而并非农民内生的动力的结果。
关键词:
农地利用 集约度 驱动机制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刘红梅 李玉浸 刘凤枝
本文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研究了大冶市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得到农村社会总产值与农业、非农产业总产值之间,农业总产值与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之间以及它们与部门内各产业产值之间,非农业总产值与农村工业、建筑业、运输业、批发零售餐饮产值之间的灰色关联度。剖析了该区产业结构内部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并针对大冶市现状和发展趋势,提出大冶市今后应重点发展旅游业、苗木花卉种植、蔬菜瓜果种植、牧业、农产品加工业。
关键词:
农业生态经济系统 灰色关联分析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张利国 王占岐 柴季 李冰清
运用灰色关联投影法、系统聚类法对湖北省耕地多功能进行评价与分区,引入DAGUM基尼系数分解法研究该分区方案下的耕地多功能空间差异特征。结果表明:耕地生产功能强的区域主要集中于湖北省中部沿江平原区,国民经济贡献功能分布规律与耕地生产功能分布总体呈现相反的空间格局,社会保障功能高值区在全省范围内呈U字型分布,而生态安全维护功能值自东向西呈现出低高相间的特征;DAGUM基尼系数分解结果显示,制定的多功能分区方案能有效地实现耕地多功能分区。对耕地开展多功能分区并进行多功能管护是有效保护耕地的新出路。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彭开丽 张安录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目标,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对于缓解用地矛盾,缩小城乡差距,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文章从分析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的重要作用入手,以湖北省大冶市为例,探讨了农村居民点用地中存在的问题,深入剖析了问题存在的原因,并从规划、融资、政策等方面,提出了推进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农村居民点 用地整理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