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767)
2023(4260)
2022(3714)
2021(3651)
2020(2957)
2019(6814)
2018(6534)
2017(13126)
2016(7053)
2015(7664)
2014(7701)
2013(7337)
2012(6648)
2011(6023)
2010(6308)
2009(5817)
2008(5660)
2007(5248)
2006(5030)
2005(4549)
作者
(18374)
(15476)
(15391)
(15029)
(10192)
(7314)
(6931)
(6118)
(5921)
(5850)
(5366)
(5172)
(5085)
(5076)
(4976)
(4783)
(4612)
(4538)
(4537)
(4469)
(3904)
(3820)
(3741)
(3677)
(3647)
(3537)
(3524)
(3405)
(3219)
(3147)
学科
(24775)
经济(24734)
(21565)
管理(19067)
(14055)
(13807)
企业(13807)
农业(10000)
中国(9315)
(8465)
地方(7928)
(7374)
方法(7370)
数学(6593)
数学方法(6452)
收入(6349)
(5764)
业经(5736)
及其(5611)
(5417)
政策(5360)
(5315)
贸易(5313)
(5195)
方针(4757)
(4743)
银行(4739)
(4654)
(4654)
阐述(4654)
机构
学院(95116)
大学(91674)
(41356)
经济(40385)
管理(36317)
研究(34169)
理学(30586)
理学院(30237)
管理学(29723)
管理学院(29539)
中国(26976)
(21124)
科学(19118)
(18523)
(16728)
中心(16183)
(16114)
(15996)
财经(15340)
研究所(14833)
(13898)
(13706)
师范(13630)
(12507)
经济学(12486)
业大(12472)
(12255)
农业(12249)
(12078)
北京(11674)
基金
项目(59553)
科学(47279)
研究(47097)
基金(42672)
(36059)
国家(35682)
科学基金(30703)
社会(29977)
社会科(28323)
社会科学(28318)
(23986)
基金项目(21712)
教育(21394)
编号(20238)
(19192)
自然(18370)
自然科(17900)
自然科学(17895)
资助(17708)
自然科学基金(17575)
成果(17408)
课题(14532)
(13851)
重点(13369)
(13201)
(12755)
(12696)
(12191)
国家社会(12079)
(11889)
期刊
(51682)
经济(51682)
研究(31337)
中国(20524)
(16689)
(14970)
(13120)
金融(13120)
管理(13072)
科学(11616)
教育(11586)
农业(11215)
学报(10957)
大学(9258)
业经(9230)
学学(8762)
经济研究(7790)
技术(7726)
财经(7231)
问题(6588)
(6178)
(5595)
现代(5011)
国际(4710)
农业经济(4605)
农村(4553)
(4553)
(4548)
资源(4471)
世界(4469)
共检索到15332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丽萍  陈银娥  
文章通过贫困指数分解、收入来源差距、行业工资差距、其他相关经济因素等定量分析影响贫困的经济因素,进而从发展城镇农业和动员社会力量促进就业,完善失业保险和医疗救助,提供创业培训和微金融支持等方面提出改进对策。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丽萍  陈银娥  
文章通过贫困指数分解、收入来源差距、行业工资差距、其他相关经济因素等定量分析影响贫困的经济因素,进而从发展城镇农业和动员社会力量促进就业,完善失业保险和医疗救助,提供创业培训和微金融支持等方面提出改进对策。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马俊贤  
在当前宏观背景下,研究贫困问题,如同研究小康问题一样,日益显得重要。但研究贫困问题的前提乃是贫困的标准(温饱线)问题。本文以湖北省历年的农村住户抽样调查资料为素材,参照国内外有关专家的研究成果,就湖北农村贫困线(或称温饱线)的问题作些探索。衡量贫困与温饱的标志选择所谓贫困是指缺乏达到最低生活水准的能力。那么,如何衡量最低的生活水准呢?在中国农村,农户既是生产单位,又是消费单位。农村居民获得所需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杨竹晴  仝广顺  
我国脱贫攻坚战的形势依然严峻,受多种因素影响,深度贫困农村的脱贫任务重、成本高、难度大,如何以更有效的举措让深度贫困农村摘掉帽子,不仅关系到我国脱贫任务的完成,更关系到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本文对深度贫困农村脱贫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官锡强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依赖以资源为基础的单一资源型城市受机制的影响而被市场边缘化后,显露衰败迹象,进而引发诸多问题,其中矿业的矿工贫困问题是比较突出的经济社会问题。文章从资源经济学研究的视角入手,对我国面临资源枯竭的矿城以及矿工的贫困现状、产生原因进行实证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摆脱贫困的路径选择:实现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调整产业结构,实施多元产业战略,政府政策和机制的支持,以人力资源开发治理城镇贫困。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胡勇  
一、"十二五"时期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基本思路"十二五"时期,应进一步明确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基本目标,调整和转变扶贫重点区域的扶贫方式,建立健全脱贫致富的长效机制。(一)脱贫致富的基本目标是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总体小康水平改革开发以来,我国现代化建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孙继凤  刘爱荣  
分析了贫困区的发生机制和三种类型。从我国扶贫攻坚的现状出发,针对贫困区人与环境三个生产环节的矛盾焦点,提出了实现可持续性脱贫的对策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胡金林  
广大贫困山区、老区农民的贫困问题是困扰我国的一大难题,不仅威胁着农民群众的生存和尊严,更威胁着整个社会的和谐与发展。本文以湖北省大悟县为例,分析我国贫困山区、老区的贫困现状及其发展的制约因素,探索我国贫困山区、老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发展之路,加快贫困山区、老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推动我国区域和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上官子恒  施国庆  黄健元  王晗  
文章采用洛伦兹曲线得出的FGT指数来测算湖北省2005—2016年的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状况,并通过建立绝对贫困FGT指数、相对贫困FGT指数和各脱贫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结果表明:湖北省农村2005—2009年期间农村居民收入两级分化逐渐加大。2010—2012年期间,农村每户居民的收入大幅度增加,收入差距的扩大得到了一定的控制。2013—2016年期间,农村每户居民的收入持续大幅度增长,且贫困居民的收入增量远超过平均人口收入的增量,收入差距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农村居民进城从事二三产业工作和政府减免税收政策能有效的降低绝对贫困发生率。劳动技能培训和政府减免税收政策能有效的降低相对贫困发生率,同时降低绝对贫困深度、绝对贫困强度、相对贫困深度和相对贫困强度。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周万钧  
脱贫与贫困人口的消费周万钧一我国现有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在城乡消费关系上提出了新的问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所扩大。198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之比为1:2.37,1984年缩小至1:1.71,1994年又扩大到1:2.6。如果把城...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宋圭武  
什么是贫困?从单个的主体来看,最基本的主要是指经济贫困,表现为经济资源的缺乏。另外,机会贫困和能力贫困也是贫困的两种表现形态。机会贫困是指缺乏发展的机会;能力贫困是指缺乏发展的能力和素质。从宏观层面来看,贫困表现为两种形式: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绝对贫困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扬乐  
本文探讨了隆回县贫困的原因 ;认为加快小城镇建设 ,提高城镇化水平是隆回县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根本措施 ;分析了隆回县农村城市化与小城镇建设的现状特点和发展条件 ;提出隆回县加速农村城市化和小城镇建设与发展的对策建议。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胡艳芳  
近年来,一种新的贫困现象——"大学生心理贫困"正伴随着一些严重的刑事案件,逐步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重视。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贫困是隐性的,其危害性直接影响到高校的稳定和贫困大学生的成才。物质解困、精神教育、心理脱贫等策略是解决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基本路径。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李月  
可持续脱贫能力是解决贫困农民"人穷志(智)短"弊病,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以及促进个人、家庭、国家发展实现良性循环的根本前提,教育则是助力贫困农民可持续脱贫能力建设的最佳途径。当前教育扶志(智)脱贫事业面临着在战略部署上缺少协同配合、在价值取向上呈现孩童倾向、在赋能设计与实践上存在偏差、在扶贫效益上显效缓慢,以及扶贫组织责任缺失等现实困境,使得贫困农民可持续脱贫能力建设工作支撑不够、建设不足、动力不强,以及缺乏可持续性等。因此,需要采用协同推进、大力发展农村职成教、明确以农民能力建设为中心的教育赋能设计与实践、切实提高扶贫效益,以及强化组织领导等举措,有效促进贫困农民提升自身脱贫能力,以实现全面脱贫、彻底脱贫与可持续脱贫。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