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819)
2023(9734)
2022(8240)
2021(7595)
2020(6514)
2019(15139)
2018(14838)
2017(29698)
2016(16184)
2015(18468)
2014(18466)
2013(18764)
2012(17761)
2011(16017)
2010(16130)
2009(15238)
2008(15301)
2007(14153)
2006(12369)
2005(10883)
作者
(47325)
(40383)
(40207)
(38346)
(25287)
(19519)
(18061)
(15778)
(15154)
(14299)
(13754)
(13505)
(12571)
(12566)
(12478)
(12424)
(12399)
(11693)
(11565)
(11485)
(10138)
(9976)
(9909)
(9321)
(9266)
(9232)
(9005)
(8858)
(8319)
(8181)
学科
(79326)
经济(79258)
(53593)
(50160)
管理(41232)
方法(36652)
数学(33644)
数学方法(33443)
农业(33212)
(31810)
企业(31810)
业经(20660)
(19621)
中国(18868)
地方(16857)
(14418)
(14008)
贸易(14007)
(13619)
(13078)
农业经济(12421)
(11996)
(11695)
财务(11680)
财务管理(11647)
企业财务(11152)
(10387)
银行(10358)
(10073)
(10061)
机构
学院(242264)
大学(238296)
(105229)
经济(103248)
管理(94127)
理学(82159)
理学院(81324)
管理学(80124)
管理学院(79687)
研究(78873)
中国(61556)
(61157)
(47824)
科学(47759)
农业(47086)
(46130)
业大(42238)
(40338)
中心(38553)
财经(36977)
(36769)
研究所(36449)
(33784)
经济学(32645)
(30399)
师范(30115)
经济学院(29934)
北京(29270)
农业大学(29188)
经济管理(28687)
基金
项目(160763)
科学(126798)
研究(118356)
基金(117613)
(101380)
国家(100447)
科学基金(86239)
社会(77059)
社会科(72743)
社会科学(72720)
(64311)
基金项目(63185)
自然(54083)
教育(53313)
自然科(52805)
自然科学(52790)
(52131)
自然科学基金(51882)
编号(49014)
资助(47634)
成果(39078)
(36860)
(35675)
重点(35591)
(34833)
(33017)
课题(32523)
国家社会(31954)
教育部(31341)
人文(31066)
期刊
(118065)
经济(118065)
研究(65535)
(65387)
中国(46462)
农业(44458)
学报(39263)
科学(35718)
(35244)
大学(30735)
学学(29582)
管理(27015)
业经(25970)
(25157)
金融(25157)
(20545)
技术(19076)
财经(18632)
教育(18342)
问题(17520)
经济研究(16739)
(15845)
农业经济(14943)
农村(14746)
(14746)
(14704)
世界(13281)
技术经济(12710)
经济问题(12456)
资源(12104)
共检索到35190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刘洪  夏帆  张玉肖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由之路,在全球范围内具有普遍性。本文依据湖北省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分析了湖北农业经济以及劳动力状况,探讨了湖北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作用。在对比目前理论界测算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方法的基础上,考虑湖北的实际,运用固定时期测算法的思路,对湖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进行了合理的测算。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范新成  吴立军  
一、湖北省到底潜在多少农村剩余劳动力对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概念,从西方学者到国内的郭熙保、夏长杰、陈运先等人都有较为深刻研究和论述,他们为研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规模和转移过程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基础,并从各自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具体测度剩余劳动力的办法(如,郭熙保的人地比例关系说)。在众多研究中,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奖得主刘易斯的“零边际产出”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界定获得比较一致的认同。尽管在我国具体的经济现实条件下,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存在一定的局限性:(1)我国农业生产率低,农业对劳动力的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徐宏伟  
本文运用总量生产函数,通过分解全要素生产率,以湖北省为例,估算了湖北省1990~2012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增长的影响。结论表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驱动力在于第一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同时,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的经济增长效应还具有明显的时间和产业异质性特征。
[期刊]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作者] 黄海燕  黄丽华  金莲  
息烽县是典型的喀斯特县,喀斯特环境的脆弱性导致土地人口承载力低下,农村劳动力剩余现象较非喀斯特地区更为严重,如何有效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关系到息烽县生态系统的稳定与经济发展。息烽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农村劳动力素质低、维权意识弱以及社会歧视与就业压力增大的现实状况将制约其进一步转移。为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应调整产业结构,建立教育培训制度和劳动力资源数据库,有组织开展劳务输出,并为回流劳动力创业提供政策上的支持。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余序洲,段敏芳  
湖北省拥有农村劳动力2401.64万人。在如此大规模的农村劳动大军中,有多少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又有多少劳动力从事非农经营,即在现有条件下农业需要多少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多少?本文运用农业普查资料对湖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实证分析,并采用CD模型...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宿静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徐平华  
本文分析认为,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的当务之急是加快工业化和区域协调发展,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加强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宏观管理,完善劳动力市场体系,强化职业培训,改善务工环境。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刘汉成  梅福林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郑家喜  
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建设现代农业、解决"三农"问题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城乡发展的必然要求。2006年湖北省总人口为6001.7万,其中,乡村人口3957.99万,农村劳动力2029.9万(男16—65岁、女16—60岁)。全省现有耕地4553.6万亩,如按劳均5亩耕地来算,农业可消化劳动力910.72万,剩余劳动力已经达到1119.2万,剩余劳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刘汉成  梅福林  
湖北省是我国中部地区一个典型的农村劳动力过剩的欠发达省份。如何有效地实施湖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 ,对于促进本省乃至全国经济的发展 ,无疑有着深远的意义。文章首先从实证的角度对湖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作了现状描述和成因分析 ,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若于对策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王海军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实现农村经济增长、农民增收与城乡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当前城乡劳动力自由转移困难、城镇就业饱和的局面下,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动态关系出发,运用协整模型和修正误差模型,对二者之间的均衡关系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都有力的促进了农村经济增长。因此,必须大力发展农村中的非农产业、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张胜杰  韩树林  
本文运用传统建模和现代协整建模理论 ,以重庆市为例 ,对西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和行业分布作了较为客观的分析 ,并提出了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对策建议。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赵翠红  
河南作为我国人口和农业大省,由于其农村中存在的大量剩余劳动力,造成了就业结构与经济结构的错位,这严重地制约着河南农业现代化和经济结构高级化的实现。实践证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速度直接影响着河南经济增长的速度,因此,应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劳动力的转移,以此为契机加速河南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程名望  史清华  潘烜  
运用动态均衡分析方法,建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搜寻模型分析了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关键性因素,并采用2003-2006年国家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建立Probit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外出从业收入与费用、农业产出与投入、转移者个性特征等因素对农村劳动力转移有显著性影响。由此可见,经济因素是影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核心因素。要应对"民工荒",关键是要满足农民工的物质需求,给予农民工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该研究对于揭示"民工荒"的成因,保持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平稳、持续地向城镇转移,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宋晓芹  姜太碧  
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宏观和微观分析,发现汶川地震灾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文化水平低、性别比例失调、区域内转移等诸多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政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