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336)
- 2023(6345)
- 2022(5312)
- 2021(5095)
- 2020(4140)
- 2019(9666)
- 2018(9162)
- 2017(17760)
- 2016(9401)
- 2015(10831)
- 2014(10359)
- 2013(10582)
- 2012(10068)
- 2011(9379)
- 2010(8995)
- 2009(8128)
- 2008(7867)
- 2007(6701)
- 2006(5970)
- 2005(5475)
- 学科
- 济(49221)
- 经济(49187)
- 业(23680)
- 管理(21592)
- 方法(19696)
- 数学(17692)
- 数学方法(17610)
- 企(16917)
- 企业(16917)
- 中国(15390)
- 农(13324)
- 贸(10840)
- 贸易(10835)
- 易(10638)
- 地方(10557)
- 业经(10411)
- 产业(9723)
- 农业(9094)
- 制(8008)
- 财(7967)
- 技术(7772)
- 学(7420)
- 环境(7217)
- 发(6722)
- 出(6597)
- 关系(6514)
- 地方经济(6427)
- 体(6329)
- 银(6276)
- 银行(6264)
- 机构
- 大学(136882)
- 学院(135987)
- 济(70726)
- 经济(69929)
- 研究(54571)
- 管理(51002)
- 理学(44270)
- 理学院(43741)
- 管理学(43205)
- 管理学院(42964)
- 中国(41464)
- 科学(30396)
- 京(29292)
- 财(27820)
- 所(27057)
- 研究所(24902)
- 经济学(23847)
- 中心(23122)
- 财经(22623)
- 经济学院(21614)
- 经(20917)
- 农(19998)
- 院(19458)
- 北京(19331)
- 范(17836)
- 师范(17694)
- 科学院(17413)
- 业大(17133)
- 江(17083)
- 财经大学(16869)
- 基金
- 项目(94054)
- 科学(76621)
- 基金(71483)
- 研究(69785)
- 家(62759)
- 国家(62368)
- 科学基金(53369)
- 社会(48098)
- 社会科(46016)
- 社会科学(46009)
- 基金项目(37581)
- 省(33978)
- 自然(32274)
- 自然科(31546)
- 自然科学(31540)
- 自然科学基金(31026)
- 教育(30104)
- 划(29307)
- 资助(28962)
- 编号(25395)
- 发(22632)
- 部(22477)
- 重点(21819)
- 国家社会(21706)
- 中国(21585)
- 创(20197)
- 成果(19920)
- 教育部(19471)
- 发展(19201)
- 创新(19075)
共检索到20402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华坚 张瑶瑶
全面认知湄公河五国对接中国产业转移能力的时空分异特征对于推动澜湄合作、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计算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揭示中国和湄公河五国比较优势互补特征,认为湄公河五国具备一定对接中国产业转移的基础条件;依据"四力模型"构建湄公河五国产业转移承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时序全局因子分析法对湄公河五国产业转移承接能力进行评价,并结合GIS空间分析方法揭示湄公河五国产业转移承接力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时间上,2009—2015年湄公河五国产业转移承接力呈波动上升趋势,2016年有所下降;空间上,湄公河五国产业转移吸引力和产业转移发展力分布较为均衡,产业转移鉴别力和产业转移支撑力分布较为不均衡。结合中国和湄公河五国不同比较优势和要素禀赋差异,从转移不同类型产业、推进基础设施建设、进行人才合作、建设产业园区等角度为深化澜湄六国合作提供建议。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孙才志 刘乐
基于经济学中的边际思想,运用全分解模型计算出1997年-2007年中国以及31个地区(台湾、香港和澳门除外)产业用水的规模边际、技术边际与结构边际,分析了中国产业用水边际效应的时空分异规律;通过构建产业用水增长质量指数,分析了中国产业用水增长质量的时间分异特征,运用Gini系数、Theil指数分析其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研究期内,中国产业用水增长质量在总体和局部都呈现提升的态势,但提升速度存在明显差异,产业用水增长质量总体差异在逐年增大,在总体差异的组成中,东部、中部、西部地区间和东部地区内部差异贡献比例较大。导致中国产业用水增长质量指数存在差异的最重要因素是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为此,...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婵媛 李金叶 辛龙
产业绿色转型升级是实现“双碳”目标的战略焦点。论文基于2006—2019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运用改进的熵权法构建产业绿色转型升级指数,利用Kernel密度估计、Moran’s I指数、“五级分类法—非劣解交集法”和Dagum基尼系数刻画其时空分异格局,并采用变异系数与空间杜宾模型探究其空间收敛特征。结果表明:(1)产业绿色转型升级水平总体稳步上升,呈“东高西低、两极分化”的空间分异格局,空间依赖性较强;(2)区域间差异是产业绿色转型升级总体差异的重要原因,超变密度的贡献起主导作用;(3)全国及三大区域均有显著的空间收敛特征,东部条件β收敛速度最快,空间溢出存在“以邻为睦”现象。因此,要加强资源要素互联互通,提升产业集聚和辐射带动能力,为推动产业绿色转型升级提供决策参考。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婵媛 李金叶 辛龙
产业绿色转型升级是实现“双碳”目标的战略焦点。论文基于2006—2019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运用改进的熵权法构建产业绿色转型升级指数,利用Kernel密度估计、Moran’s I指数、“五级分类法—非劣解交集法”和Dagum基尼系数刻画其时空分异格局,并采用变异系数与空间杜宾模型探究其空间收敛特征。结果表明:(1)产业绿色转型升级水平总体稳步上升,呈“东高西低、两极分化”的空间分异格局,空间依赖性较强;(2)区域间差异是产业绿色转型升级总体差异的重要原因,超变密度的贡献起主导作用;(3)全国及三大区域均有显著的空间收敛特征,东部条件β收敛速度最快,空间溢出存在“以邻为睦”现象。因此,要加强资源要素互联互通,提升产业集聚和辐射带动能力,为推动产业绿色转型升级提供决策参考。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程广斌 杨春
在梳理分析产业融合影响因素的基础上,从产业融合需求拉力、供给推力及环境支撑力角度,对产业融合能力进行理论解构。在此基础上,构建区域产业融合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测度我国内地30个省市区2005-2016年的产业融合能力,并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确定各子系统与区域产业融合能力的关联程度。结果表明:区域产业融合的供给推力、需求拉力和环境支撑力与产业融合能力的关联度依次下降;从时间维度看,2005-2016年我国各地区产业融合能力综合指数呈稳定上升趋势,地区产业融合能力逐渐增强;从空间维度看,我国产业融合能力地区差异明显,且呈现出东高西低、南强北弱的分布格局;从全国平均水平看,我国整体产业融合能力综合指数较低,产业融合能力不足。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滕宇汯 卢现祥 王素素
本文基于产权保护理论,从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和非正式约束三个维度构建产权保护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深入分析中国产权保护的典型事实特征、区域差异以及空间演变趋势。研究表明:长期以来中国产权政治保护和非正式保护相互补充相互交融,充分发挥了产权保护效果,并且中国产权保护逐渐向以法律保护为主转变。未来中国产权保护趋势整体向好,但需要密切关注产权保护的区域差异与空间特征。区域间差异是产权保护水平空间差异的主要来源,在东部地区尤为明显。产权保护水平表现出比较稳定的“低-高”和“低-低”空间集聚特征,产权保护制度的变迁存在路径依赖。因此,积极推进产权保护法治化是中国未来产权保护制度改革的重要方向,并且产权保护制度的设置和优化需要与地区经济发展相适配。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王文
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将使原油这一重要能源的运输格局发生变化,通过产业耗油量和产能转移量研究此问题。我国原油需求大部分依赖进口,消费区主要集中在东部,采掘业中的油气开采和制造业中的石油加工是原油的主要消费行业。石化工业分布及其高端项目有由内陆向临港布局转变的趋势,而上游产业可能逐步转移至中西部。产能不变时,油气开采的理论转移使国产原油运输总体上由西向变为东向。石化产业转移的影响主要在于目标产业基地外炼油能力的转移,分别分析福建、内蒙、青海、云南四省可能转移方向下的周转量变化,总体变化不大,运输格局的最终变动取决于具体的产能布局需求和有关设施条件。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妥燕方 孔令池
基于国内外双维度视角研究产业转移对制造业技术升级的影响与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外商直接投资与国内产业转移促进制造业技术升级,对外直接投资抑制制造业技术升级,且结论具有明显的行业与地区异质性;国内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将给制造业技术升级带来困难,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则与之相反,而内陆产业转移技术升级效应较沿海地区更为显著;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升级效应在交通基础条件好、市场容量大、城镇化程度较低的地区尤为明显,其与国内产业转移主要依靠资源再配置、资本与知识扩散效应推动制造业技术升级;市场分割将弱化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技术升级效应。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孙才志 谢巍
文章综合考虑了经济水平、产业结构、用水强度及人口规模四因素对产业用水量的影响,基于扩展的Kaya恒等式建立因素分解模型,应用LMDI分解方法对中国1997—2007年的三次产业用水量变化进行分解分析,以从时间序列上探讨其主要的影响因素并量化其贡献率;同时结合ISODATA聚类模型对各效应进行空间聚类,从而对各效应进行空间分异分析。结果表明:①经济水平的提高和人口规模的扩大拉动了我国产业用水量的增长,1997—2007年其效应平均值分别为670.47×108m3和33.47×108m3;而产业结构效应和用水强度效应对产业用水量的扩展起到一定的遏制作用,同期效应均值分别为-208.62 m3和-480.62 m3;②1997—2007年经济水平效应和人口规模效应的平均贡献率分别为1 056.96%和12.83%,而产业结构效应和用水强度效应的平均贡献率分别为-117.64%和-852.16%。经济发展水平和用水技术水平是导致我国产业用水量变动的决定性因素;③各种效应的空间分异反映出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基础、技术水平和人口数量与效应的驱动作用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我国产业用水的"零增长"与"负增长"的目标需要在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实现,水资源短缺的问题也将在经济水平提高的过程中得以解决。研究结果对于正确理解我国产业用水量变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及产业发展政策的调整及可持续发展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汪晓文 李伟华
"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的国际产业转移有助于深化国际能源合作,推动合作国双方的经济结构优化与科技创新发展。中国目前对中亚五国的产业转移还处于没有固定模式的探索阶段。利用拓展引力模型与产业结构相似模型对中国与中亚五国的产业结构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哈萨克斯坦的产业承接基础最好,中国可以优先向哈萨克斯坦进行产业转移然后分次序向其他中亚四国进行产业转移。最后,从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合作方式、政府合作、融资模式等方面针对产业转移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胡志强 苗长虹
以中国31个省市为例,运用基尼系数和产业集中率等指标对2000~2014年污染产业转移的空间特点进行了阐述,并构建计量经济模型考察污染产业转移与污染转移的关系。结果显示:污染产业的省域分布呈先集中后分散的特征,且不同行业有着不同的集聚变化特点,包括先集中后分散、趋于集中和趋于分散三种类型,多数行业逐渐由东部向中西部地区转移;2000~2014年东部省份的污染产业以转出为主,中西部内陆省份污染产业的承接规模上升;污染产业的转移会造成工业污染的转移,对工业废水和工业废气污染转移的作用尤为明显,说明承接地应针对承接转移产业来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提高环境管制力度。
关键词:
污染产业 工业污染 产业转移 污染转移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孙迪 崔宝玉 霍梦婷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推进新型城镇化重要途径,不同就业身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意愿与能力可能会存在差异。本文根据2016年全国流动人口抽样调查数据,选取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城市群48个城市农业转移人口为研究样本,应用Logistics模型和PSM方法对不同规模城市自雇和受雇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意愿和能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不同规模城市自雇与受雇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意愿和能力存在明显分异;②超大、特大城市自雇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意愿显著强于受雇农业转移人口,而中小城市自雇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意愿却显著弱于受雇农业转移人口;③特大城市自雇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能力显著弱于受雇农业转移人口,大、中小城市自雇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能力却显著强于受雇农业转移人口。本文建议不同规模城市应实施精准化落户政策,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在超大、特大城市,优先推进自雇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在中小城市,优先推进受雇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而在大城市,兼顾自雇和受雇2类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刘婷 陈瑛
基于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理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采用不平衡指数、空间自相关分析,以中国企业对美国直接投资为例,分析了ICT产业空间分异。结论表明:ICT产业对美直接投资主体是私有企业。2014年之前进入方式均以新建为主,2014年并购项目数首次超过新建项目数,这与投资产业、投资主体的敏感性有密切关系;ICT产业对美直接投资呈现不平衡分布,投资金额、项目数总体呈现离散状态,全局分异明显;总体上对美直接投资集中分布于西海岸地区、五大湖区、开发历史较早的东部地区,广阔的中部地区投资较少,大体分布与美国主要的ICT产业聚集区一致。
关键词:
COFDI ICT产业 空间分异 美国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梁盛凯 陈池波 田云 潘经韬
乡村产业振兴是畅通城乡经济循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内容。本文在理论分析基础上基于2000—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客观测度与系统刻画了乡村产业振兴的发展水平、时空分异特征与动态演进趋势,检验了乡村产业振兴的共同富裕效应及实现路径。研究发现,第一,全国乡村产业振兴虽然呈上升趋势,但整体仍处于较低水平,呈现东部>东北>中部>西部地区的特征;绿色创新与城乡融合是乡村产业振兴的短板。第二,虽然地区总体差异并不十分严峻,但呈持续扩大态势;总体差异主要源于区域间差异,但区域间差异贡献率在逐步下降而超变密度贡献率在上升。第三,考察期内乡村产业振兴及其子系统水平极化现象得到缓解,但仍呈现出显著的“高高”聚集与“低低”聚集空间分布格局。第四,乡村产业振兴具有显著的共同富裕效应,这种共富效应具有可持续性并且同时通过直接效应与间接效应两种效应发挥作用,间接效应强于直接效应。以上结论全面、客观并真实地反映了乡村产业振兴水平的现状与演进态势,廓清各区域的优势与短板,揭示了乡村产业振兴推动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为新阶段重新评估产业政策效能,持续有效推进乡村振兴与实现共同富裕提供政策启示。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李富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引资的不断增多,外资的产业安全威胁逐渐增加,国内产业安全问题日益提上重要议程。但分析表明历史外资进入虽存在一定产业安全威胁,但同时对我国的产业结构优化和国内产业的升级起到了很好的带动和促进作用,而随着国际产业转移的调整,我国外资投资呈现新的变化,这也必将对我国的产业安全提出新的要求。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