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635)
2023(14187)
2022(12631)
2021(11979)
2020(10103)
2019(23552)
2018(23492)
2017(44668)
2016(25005)
2015(27863)
2014(28333)
2013(27653)
2012(25363)
2011(22858)
2010(22923)
2009(20834)
2008(20467)
2007(17999)
2006(15625)
2005(13627)
作者
(72852)
(60416)
(60104)
(57198)
(38444)
(29096)
(27317)
(23673)
(22803)
(21891)
(20828)
(20444)
(19422)
(19042)
(18618)
(18560)
(18365)
(17819)
(17362)
(17320)
(15170)
(14958)
(14645)
(13902)
(13609)
(13550)
(13503)
(13290)
(12234)
(12125)
学科
(94498)
经济(94389)
管理(68856)
(63942)
(53644)
企业(53644)
方法(46375)
数学(39489)
数学方法(38822)
(24646)
(23980)
(23433)
中国(23271)
业经(20774)
地方(19269)
理论(19076)
农业(16764)
(16388)
(15606)
贸易(15598)
(15573)
财务(15495)
财务管理(15459)
(15446)
(15086)
环境(14675)
企业财务(14621)
技术(14574)
(13796)
银行(13746)
机构
学院(351016)
大学(350651)
管理(134742)
(126347)
经济(123245)
理学(116797)
理学院(115338)
研究(115274)
管理学(112712)
管理学院(112082)
中国(84143)
科学(77245)
(75005)
(59555)
(59331)
(58589)
研究所(54588)
业大(54458)
中心(51915)
(51690)
(49789)
师范(49274)
财经(47997)
北京(47412)
农业(46068)
(43446)
(43116)
(42011)
师范大学(39630)
技术(39003)
基金
项目(241487)
科学(188059)
研究(173502)
基金(172644)
(151839)
国家(150562)
科学基金(128075)
社会(105134)
社会科(99391)
社会科学(99363)
(96249)
基金项目(92076)
自然(86204)
自然科(84179)
自然科学(84157)
自然科学基金(82580)
(81173)
教育(80914)
资助(72687)
编号(71438)
成果(58497)
重点(54397)
(51826)
(50798)
课题(50180)
(49396)
科研(46662)
创新(45983)
计划(44828)
大学(44799)
期刊
(138626)
经济(138626)
研究(98111)
中国(64395)
学报(60510)
科学(54413)
(52774)
管理(47547)
大学(44656)
(44559)
教育(43624)
学学(41854)
农业(36785)
技术(30436)
(26472)
金融(26472)
业经(23577)
财经(22213)
经济研究(21123)
图书(20044)
(18814)
(18758)
问题(17942)
(17789)
科技(17252)
理论(16726)
资源(16597)
技术经济(16070)
实践(15632)
(15632)
共检索到50213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解哲辉  黄河清  周园园  张敏  
游荡性河道在中国广泛分布,其中以黄河下游上段最为典型,但关于游荡性河型的归属问题尚存在很大争议,国际上多将游荡性河流归属为辫状河型。本文以黄河下游游荡性河道为典型案例,系统总结了游荡性河流的演变特征、主要影响因素和形成机理,并从定义、成因、特征及河道形成过程方面,将游荡与辫状河型的异同点进行对比分析。得到以下启示:游荡性河型是一种重要的河道型态,与辫状河型在许多方面存在较明显差异。特别是游荡河型主要发育于能量小于输沙需求的环境,因而形态呈现不稳定特性,但辫状河型不仅出现在能量较多的环境,而且也常在能量较小的环境中出现,因而一部分具有稳定形态,另一部分则表现出不稳定的特性,因此,有必要对游荡性河道和辫状河道给予区分。最后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提出应重视河型形成的内在机理,对能量理论进行发展及深化,进一步系统性评价游荡性河道与辫状河道的异同性,以解决游荡性河道的河型归属问题。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廉顺国  孙艳敏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黄河下游游荡性河道的洪水灾害是在下游水量明显减少、洪峰流量也不断减小的情况下发生的。即使是水量比较小的普通洪水,也能造成下游滩区大面积受淹、控导工程决口、桥梁被冲毁、房屋倒塌等严重灾害。小水致灾的形成机理主要是:河道游荡,引发“横河、斜河”;小水淤积,河床抬高,行洪能力下降;人与河床争地,造成滩区阻塞。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江源  彭秋志  廖剑宇  李敬瑶  
通过文献研读,本文评述了国内外有关浮游藻类与河流生境关系的相关研究进展,归纳总结了相关研究数据,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有关研究未来发展趋势的一些展望。研究结果表明:①浮游藻类特征与河流生境关系密切,现有的相关研究显示,中国河流中硅藻门、绿藻门和蓝藻门种属所占的百分比,浮游藻类的平均细胞密度等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河流的生境特征;②国内外迄今的理论研究和应用案例表明,在流速较缓的大河中下游河段,浮游藻类的特征可作为评估和指示水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有效指标;③中国浮游藻类与河流生境关系问题的基础研究仍较薄弱、系统性不强,需要加强调查与分析,建立不同类型河流中浮游藻类的本底特征数据库,构建适合我国河流水...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胡文俊  简迎辉  杨建基  黄河清  
论文对国际河流管理合作模式的概念、分类及演进规律进行了探讨。在从合作主体、目标、途径、制度等方面对合作模式进行单维度分类的基础上,借鉴霍尔三维结构图系统分析方法,构建了合作模式三维度分类模型,较全面、准确地概括了当前国际河流管理合作实践的模式类型。最后,综合世界各种典型国际河流管理合作模式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从模式要素的发展演变及模式演进的动力机制两个方面入手,详细阐述了国际河流管理合作模式的演进规律。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王雁林  王文科  钱云平  段磊  杨泽元  
河川基流量是指地下水补给河川径流的水量。论文首次对黄河河川基流量50年来的时空演化规律和驱动因子做了较为全面的分析。研究表明:黄河河川基流量约占黄河河川径流量的44%,黄河河川基流量对维持健康黄河具有重要意义。受自然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黄河干支流河川基流量50年来总体呈下降趋势;支流基流量变化可划分为双峰型、单峰型、直线下降型3种类型,干流区间基流量主要减少在黄河中游地区。黄河河川基流量具有维持河川径流、维护河流生态、湖泊以及表生生态植被良性发展等多种功能,河川基流量衰减导致湖泊萎缩、表生植被退化、加剧黄河断流等一系列生态环境负效应。通过对驱动因子进一步分析表明,降水量是维持河川基流量的主要来...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田菲  韩淑敏  胡玉昆  
以洋河流域为研究区域,基于长期水文气象观测数据和数值分析方法,详细分析了洋河流域径流的年际、年内分配规律及典型丰、枯年份的变化,进而建立了降雨-径流关系模型,就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径流的影响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的分析。结果表明,洋河流域径流量存在减少趋势,尤其是80年代后下降趋势更明显;径流的减少除了受气候变化影响外,人类活动如工农业生产取水、人口增加导致的生活用水激增以及水库截流蓄水等水土保持措施是导致径流量减少的主要的原因,由于人类活动导致的径流减少量占径流减少总量的83.2%。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毛战坡  单保庆  彭文启  王洪军  
河流是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主要连接通道,氮素在河流生态系统中发生复杂的物理、化学、生态过程,氮素的滞留影响输出形态、负荷,人为活动改变滞留过程,加剧水体富营养化。总结了国内外河流生态系统中的氮素滞留方面研究。滞留主要受控于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需要恢复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加强氮素滞留,改善区域水环境。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夏自强  郭文献  
河流健康研究是目前河流生态学领域研究热点之一。首先介绍了河流健康概念的产生、发展及其不同的内涵,辨析了河流生态系统健康、流域生态系统健康概念与河流健康概念的区别与联系,认为河流健康是指河流既能保持河流生态系统完整性,又能维持其对人类社会提供的各种服务功能。在分析河流健康内涵的基础上,着重回顾分析了国内外河流健康评价的实践情况以及河流健康评价方法,根据河流健康评价方法的评价原理,河流健康评价方法主要分为预测模型法和多指标方法。针对目前河流健康研究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河流健康研究的发展方向,认为今后开展河流健康评价研究还需在评价指标选取、评价标准确定、评价尺度选取以及河流健康评价与河流管理集...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袁喜  李丽萍  涂志英  石小涛  刘国勇  刘德富  黄应平  
水利工程建设不仅阻断了河流的连续性,改变了河流生态因子,而且影响着河流水生生物,尤其是鱼类的生存、摄食、洄游、繁殖等行为。河流生态因子,如温度、流速、溶解氧浓度等,对鱼类生理和生态行为有显著性的影响。通过研究分析鱼类生理和生态行为与水力因子之间的关系,量化鱼类游泳过程中的能量消耗,结合生物学、生态工程、环境污染、管理等相关学科,建立更为精确的模型描述鱼类行为对水力因子的响应。结合河流生态因子研究鱼类生理及生态行为,对水利工程建设中鱼类资源的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概述了水利工程建设对鱼类栖息生境的影响,归纳了目前国内外鱼类生理生态行为对河流生态因子响应研究内容及方法。同时,对以后研究重点和趋势进行...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许继军  景唤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速,河流岸线被侵占填埋及水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量剧增,河流形态及其生态系统显著恶化。为维系河流健康生命,对受损河流的生态修复广受各界关注。本文对国内外河流生态修复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阐述,总结了河流生态修复的概念、发展历程和主要目标,并从修复手段入手,系统阐述了当前河流生态修复的工程类技术(底泥疏浚、河流形态修复、生态补水技术等)和生态类技术(水生生物处理、生物膜、微生物修复、土地处理技术等)的主要特点。在此基础上,对河流生态修复的近自然治理理念进行了系统阐述,并针对当前生态修复理论的不足,从顺应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和环境的需求角度,提出了近自然治理理念指导下的河流生态修复原则,即:综合治理和多种措施并举、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结合、河流生态修复多目标统筹和兼顾美学的工程技术设计,以期为未来河流生态修复理论发展与工程实践提供科学参考。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莉  姜允芳  
首先介绍河流绿道定义及其与城市发展关系。其次,对国外河流绿道的时空尺度、具体宽度、景观过程分析、规划思想与编制方法、实施等方面进行综述,并且例证了国际上河流绿道的实践发展。再次,根据我国河流绿道特征,从结构功能、景观格局、规划等视角介绍了河流绿道在我国的研究状况。最后,提出了相对于国外河流绿道,我国河流绿道在理论和实践研究工作都需要进一步地发展,这将对我国当前关注的城市绿道的规划与建设有重要作用。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王随继,谢小平,程东升  
网状河流作为一种新的冲积河流类型已经引起地貌学家、水利学家和沉积学家的关注 ,成为河流地貌领域、河流沉积领域以及河流水动力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在介绍网状河流基本概念的基础上 ,综合国内外的研究成果 ,从河流的平面形态、边界条件、沉积特征、水动力条件以及在河型演化序列中的位置等方面 ,对网状河流的研究进展作一较全面的述评 ,并指出目前研究的薄弱环节 ,以利于研究者把握网状河流的研究现状 ,并推动对网状河流的进一步探讨。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焦树林  梁虹  刘昆  
发源于云贵高原上的乌江是长江流域的重要支流之一。乌江流域喀斯特地貌广泛发育,是中国南方典型的喀斯特河流。以枯水季节乌江流域水体中的实测温度、溶解氧、碱度和pH值等理化参数为依据,探讨了乌江流域河道水体的CO_2分压(P_(CO)_2)与河流"呼吸"通量的变化规律。乌江流域枯水季节河道水体P_(CO)_2,介于291.3~1 530μatm之间,平均值为949.3μatm,约为大气的3倍,各支流样点的平均值为992.4μatm,大于干流平均值902.6μatm,由此推断乌江流域干支流河道在枯季是大气CO_2的"源"。受各游段流域特征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干支流河道水体P_(CO)_2表现出明显的空...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尹小玲  李贵才  刘堃  钟愉佳  
人为干扰导致的城市河流退化在地理科学和水文学领域引发了广泛关注,针对城市河流形态及演变过程的研究成为退化河流生态修复的一项重要内容,然而,目前国内相关基础理论的系统梳理相对缺乏。本文回顾了半个多世纪以来城市河流形态及稳定性演变的研究成果,从研究内容和方法两方面对不同城市化阶段河流形态及稳定性变化的特征和原因进行总结,同时评述了不同研究方法的特点与局限。本文认为,城市化进程改变了河流自然演化过程,破坏了河流原有形态及稳定性,其中,沉积和径流体系变化是其根本原因。为了更好地运用河流演变机理进行河流修复,学者们发展了河流分类体系,主要包括形态导向法、过程导向法和综合分类法,重点从河流退化的地貌形态、沉积和径流变化过程、河流演变的时间周期等方面概述各分类体系的优缺点,阐述具有预测功能的河流分类体系不断完善的过程。本文通过梳理城市河流演变的研究成果,以期为中国城市河流修复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和现实借鉴。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车越  吴阿娜  曹敏  杨凯  
随着河流退化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主要水环境问题,旨在从水质、生物、生态等众多角度综合评估河流系统状况、改进河流管理的河流健康概念得以提出并受到关注。时空特征与参照基线的确定是河流健康评价的两个重要环节,前者将不同时空尺度相联系,为评价指标的选取提供参考,后者将河流理想目标与人类管理需求相结合,为评价标准的确定提供依据。结合河流等级理论、河流连续体概念和四维模型,分析河流系统的主要特点及时空特征,并从点(断面、点位)、线(河流、河段)、面(流域、水系)等级剖析河流健康评价的空间尺度,从短、中、长层次识别河流健康评价的时间尺度,从而剖析不同时空尺度河流健康评价的维度特征和评价重点;从河流健康评价的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