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708)
- 2023(11236)
- 2022(10095)
- 2021(9585)
- 2020(7985)
- 2019(18753)
- 2018(18794)
- 2017(36424)
- 2016(20007)
- 2015(22324)
- 2014(22310)
- 2013(22214)
- 2012(20275)
- 2011(18093)
- 2010(17854)
- 2009(16260)
- 2008(15525)
- 2007(13145)
- 2006(11628)
- 2005(9712)
- 学科
- 济(78461)
- 经济(78371)
- 管理(55618)
- 业(51288)
- 企(42801)
- 企业(42801)
- 方法(36790)
- 数学(31156)
- 数学方法(30830)
- 中国(21129)
- 农(20223)
- 地方(19368)
- 财(17566)
- 学(17310)
- 业经(17174)
- 理论(14217)
- 农业(13920)
- 环境(12937)
- 贸(12850)
- 贸易(12844)
- 和(12655)
- 易(12321)
- 制(11905)
- 技术(11402)
- 务(11385)
- 财务(11327)
- 财务管理(11311)
- 划(10927)
- 企业财务(10668)
- 教育(10035)
- 机构
- 大学(275883)
- 学院(274864)
- 管理(112878)
- 济(101529)
- 经济(98976)
- 理学(98583)
- 理学院(97377)
- 管理学(95692)
- 管理学院(95192)
- 研究(88924)
- 中国(64134)
- 京(59368)
- 科学(58021)
- 财(45040)
- 所(43635)
- 业大(41228)
- 农(41220)
- 中心(40270)
- 研究所(40171)
- 范(39428)
- 师范(39124)
- 江(38864)
- 北京(37514)
- 财经(37156)
- 州(34651)
- 经(33673)
- 院(32981)
- 农业(32217)
- 师范大学(31989)
- 商学(28803)
- 基金
- 项目(195376)
- 科学(153555)
- 研究(142272)
- 基金(141141)
- 家(122315)
- 国家(121268)
- 科学基金(105014)
- 社会(88480)
- 社会科(83619)
- 社会科学(83596)
- 基金项目(77366)
- 省(76463)
- 自然(70019)
- 自然科(68332)
- 自然科学(68318)
- 自然科学基金(67063)
- 教育(64681)
- 划(64303)
- 编号(58764)
- 资助(57533)
- 成果(46317)
- 重点(42661)
- 部(42059)
- 发(41233)
- 创(40038)
- 课题(39744)
- 创新(37182)
- 科研(37123)
- 大学(36157)
- 教育部(36003)
共检索到38605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刘群阅 尤达 朱里莹 王亚蕾 黄启堂 兰思仁
场所依恋能够有效影响城市公园游憩者的态度、行为意向以及对环境的感知。根据已有的研究结果,从环境心理学和游憩者感知的角度,以福州8个城市公园为例,测量了8个公园游憩者的场所依恋和环境恢复性知觉,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探讨了游憩者场所依恋与环境恢复性知觉的关系。结果表明:(1)城市公园游憩者的场所依恋由场所依赖和场所认同两个维度构成;(2)场所依赖对场所认同有显著正向影响(影响系数为0.89);(3)场所依赖对环境恢复性知觉的直接影响不显著,场所认同对环境恢复性知觉有显著正向影响(影响系数为0.90),场所依赖主要通过场所认同的中介作用对环境恢复性知觉产生间接影响。因而,城市公园的管理规划者应注重城市公园的服务功能,加强管理,不断地提高服务水平以提高游憩者的场所依赖,同时,也要注意地域性景观营造和文化历史传承以提高游憩者的场所认同,最终提高城市公园的恢复性效益。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刘群阅 尤达 朱里莹 王亚蕾 黄启堂 兰思仁
场所依恋能够有效影响城市公园游憩者的态度、行为意向以及对环境的感知。根据已有的研究结果,从环境心理学和游憩者感知的角度,以福州8个城市公园为例,测量了8个公园游憩者的场所依恋和环境恢复性知觉,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探讨了游憩者场所依恋与环境恢复性知觉的关系。结果表明:(1)城市公园游憩者的场所依恋由场所依赖和场所认同两个维度构成;(2)场所依赖对场所认同有显著正向影响(影响系数为0.89);(3)场所依赖对环境恢复性知觉的直接影响不显著,场所认同对环境恢复性知觉有显著正向影响(影响系数为0.90),场所依赖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刘群阅 尤达 潘明慧 池梦薇 黄启堂 兰思仁
文章总结当前研究中关于绿地景观知觉自然度、环境偏好、场所依恋3个场所感知概念和恢复性知觉之间的关系,从唤醒理论和自我调节态度理论出发,尝试构建公园游憩者恢复性知觉影响因素模型。以福州温泉公园为研究对象,首先构建了公园绿地景观知觉自然度量表并进行了相关的验证,接着针对提出的假设模型进行检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1)绿地景观知觉自然度共有自然属性感知、自然空间感知、自然形态感知3个维度。(2)自然空间感知维度对环境偏好有显著影响,其他两个维度对环境偏好影响不显著。(3)环境偏好不仅直接影响环境恢复性知觉,而且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刘群阅 尤达 潘明慧 池梦薇 黄启堂 兰思仁
文章总结当前研究中关于绿地景观知觉自然度、环境偏好、场所依恋3个场所感知概念和恢复性知觉之间的关系,从唤醒理论和自我调节态度理论出发,尝试构建公园游憩者恢复性知觉影响因素模型。以福州温泉公园为研究对象,首先构建了公园绿地景观知觉自然度量表并进行了相关的验证,接着针对提出的假设模型进行检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1)绿地景观知觉自然度共有自然属性感知、自然空间感知、自然形态感知3个维度。(2)自然空间感知维度对环境偏好有显著影响,其他两个维度对环境偏好影响不显著。(3)环境偏好不仅直接影响环境恢复性知觉,而且可以通过场所认同的中介作用实现。(4)场所依赖对环境恢复性知觉影响不显著,而场所认同对环境恢复性知觉有显著影响。研究结果揭示了"绿地景观知觉自然度→环境偏好→场所认同→环境恢复性知觉"的复杂影响路径。因此,从景观设计的角度考虑,要提高人工绿地的环境恢复性知觉,就要从绿地景观的空间营造、环境偏好以及场所认同的特性出发,注重情感的注入,打造具有人情味的景观,从而使绿地景观提升绿地环境的恢复性知觉。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刘群阅 陈烨 张薇 张逸君 黄启堂 兰思仁
环境偏好是游憩者对景观环境的喜好态度,恢复性评价是游憩者对恢复性环境恢复效果的评价,健康效益评估则是游憩者对恢复性环境健康效益的综合评价。大量研究指出人们对不同的环境会产生不同的偏好,且偏好程度越高的环境恢复性效益越高,正如自然环境与城市环境相比,前者大多更受人偏爱,恢复性效益也更高。此外,人们对环境恢复性评价地提升有助于提高对环境健康效益地评估。为了探究环境偏好、恢复性评价与健康效益评估之间的关系及作用机理,本研究构建了三者之间的路径模型,以福州国家森林公园为例,进行结构关系模型验证。结果表明:(1)修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周卫 洪昕晨 修新田 兰思仁 闫晨
基于福州国家森林公园实地调研与问卷调查的数据,采用因素分析法和回归分析法对森林公园游憩者恢复性知觉和休闲满意度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揭示两者之间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森林公园游憩者的恢复性知觉对休闲满意度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魅力性对休闲满意度的影响相对较弱;在恢复性知觉与休闲满意度之间的关系中,性别和访问频率没有表现出显著的调节作用。因此,在森林公园的改造更新和森林旅游产品的开发中,要注重营造空间的远离感、提升环境的延展性、提高空间的魅力性和增强环境与游憩者的兼容性,以提高游憩者的休闲满意度。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尤达 刘群阅 艾嘉蓓 黄启堂 兰思仁
对福州国家森林公园进行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采用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等方法,探究森林公园游憩者的场所依恋情感与游憩者在森林公园中的恢复性体验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游憩者对森林公园的依恋情感可以有效促进其恢复性体验的提升,场所依恋中的场所依赖和场所认同两个维度对恢复性知觉及其各个维度都有促进作用;森林公园中的场所依赖对恢复性体验各个维度的影响作用大于场所认同。因此,在森林公园的改造规划及管理中,应注重考虑游憩者的场所依恋情感,并从场所依赖和场所认同两个维度出发,加强设施的维护管理,提高森林公园的基础设施水平、服务水平;注重地域性景观元素及文化在森林公园中的运用,从而提高游憩者在森林公园中的恢复性体验。
关键词:
场所依恋 恢复性体验 情感 森林公园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陆敏 顾雪芝 姜辽
以常州红梅公园为例,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游憩涉入的3个维度(吸引力、自我表现及中心性)与地方依恋的2个维度(地方依赖和地方认同)之间的关系,运用Mplus软件进行测量模型的验证性因子分析和结构模型的路径分析,运用Bootstrap法对地方依赖在游憩涉入与地方认同关系中的中介效应进行检测。研究表明,居民在城市公园游憩活动中,游憩涉入各维度对地方依赖和地方认同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只有自我表现对地方认同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地方依赖对地方认同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并在游憩涉入各维度对地方认同的影响中起着中介效应。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刘凡 傅伟聪 洪邵平 董建文 王敏华
游憩者的环境责任行为对于公园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基于刺激-有机体-反应理论,创新性地从景观感知以及地方依恋的视角出发,构建游憩者景观感知、地方依恋及环境责任行为三者的影响关系模型,选取福州市四个城市山地公园(乌山公园、金鸡山公园、于山公园以及金牛山公园)为案例研究样地,收集有效问卷408份,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法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1)游憩者景观感知可划分为景观自然性感知、景观庇护性感知、景观空间性感知、景观文化性感知以及景观视野性感知五个维度;(2)景观感知能够直接影响环境责任行为,也可以通过地方依恋间接影响环境责任行为,而景观感知维度中对于环境责任行为的影响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景观文化性感知(0.656)、景观庇护性感知(0.392)、景观空间性感知(0.377)、景观视野性感知(0.273)、景观自然性感知(0.224);(3)地方依恋的二维度均具有中介效应,其中地方依赖的效能大于地方认同。据此,通过解析游憩者的景观感知,营造良好景观感知体验的环境,能有效地激发游憩者对公园的地方依恋情感,进而激发游憩者的环境责任行为,为游憩者提供高品质的认知与情感体验是催动其环境责任行为的核心要点,这对推动绿色旅行、创建生态文明及可持续发展的公园具有实际意义。
[期刊] 生态经济(学术版)
[作者]
彭伟 甘萌雨
以游憩者为主体的游憩环境教育是实现游憩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文章以福州国家森林公园作为案例进行实证研究分析,通过对到访森林公园的游憩者发放问卷和现场访谈的方式,在运用EXCEL和SPSS软件对获取的调查数据进行辅助分析的基础上,揭示游憩者的游憩环境感知现状以及游憩区的游憩环境教育现状,探讨实现游憩区游憩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优化措施与策略。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邓昭华 刘垚 赵渺希 吴建秋
以广州市人民公园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踏勘和问卷调查,利用统计与观察分析方法解剖城市公园游憩行为的性别差异特征。在游憩者的行为和社会特征方面,两性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女性的公园游憩行为与其社会分工特别是家庭责任紧密联系;女性因对安全性的要求高而趋向视线开敞的集体区域活动,男性因要求独立性而趋向在有视线遮挡的区域活动,且男性同性恋活动区域对女性形成了一定的活动抑制;女性对出行距离较为敏感,而男性独自出行游憩的比例更高;女性对城市游憩空间的需求趋于稳定、有规律,也凸显了公园对女性日常生活的重要性。基于公平性与人性化原则提出相应的城市公园规划设计对策,特别应对公共设施进行细致而灵活的设计,以适应使用者的...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党宝欣 康子悦 孙宝鼎
对环境恢复性评价的影响机制进行研究,以吉林龙湾群国家森林公园为例,尝试构建森林游憩活动中气候舒适度感知对环境恢复性评价的影响,以及二者与游客满意度和游后行为关系的结构方程模型。研究发现:气候舒适度感知正向影响环境恢复性评价,二者皆正向影响游客满意度;气候舒适度感知和游客满意度对游后行为同样有正向影响,但环境恢复性评价对游后行为不具有正向影响。因此,提高森林公园的气候舒适度和环境恢复性能更好地帮助人们恢复身心。依照研究结果,以气候舒适度及环境恢复性两个角度为公园的管理提供了相应措施及建议。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沈芝琴 陈秋华 陈贵松 郑小敏
构建由5个城市森林资源状况指标、4个居民游憩体验质量指标和3个开发利用条件指标组成的城市森林游憩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AHP法)确定了各个指标层次的权重值,通过实地调查、专家咨询等方法获得数据,确定福州国家森林公园和金牛山公园的综合评价指数。结果表明:两个公园的游憩功能相差不多,但福州国家森林公园森林资源状况及开发利用条件优势明显,而金牛山公园在居民游憩体验质量上有较高分值。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汤澍 汤淏 陈玲玲
随着休闲社会的发展,个体的游憩参与行为已成为新的研究课题。通过文献回顾和研究假设,文章构建了由游憩参与者、游憩活动与游憩空间共同组成的概念模型,并通过实证分析,讨论了深度休闲、游憩专门化和地方依恋之间的具体关系。研究发现,深度休闲对游憩专门化和地方依恋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游憩专门化对地方依赖具有负向影响,并在深度休闲与地方认同之间扮演着中介变量的角色。研究表明,游憩者的深度休闲特质越明显,对地方依恋的总体程度也越高,主要原因是情感认同的提升;而深度休闲特质越明显的个体,其游憩专门化水平也越高,主要原因是持续的活动涉入促进了认知和行为的专门化。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朱晋立 林笑秋 邵宏睿 李文枭 董建文 郑宇
【目的】场所依恋和环境行为是探究游憩者与环境交互所形成的结果,与景观知觉的构建紧密联系,对于探讨森林公园与游憩者健康影响关系具有重要意义。结合游憩者场所感知与环境行为视角探讨森林公园健康效益的内在转化机制。【方法】以福州国家森林公园为研究样地,结合游憩者“感知评价—情感响应—行为实践”视角,构建景观知觉、场所依恋、环境行为与健康效益评估之间的关系模型,并通过结构方程模型解析四者之间的影响关系。【结果】(1)自然属性感知、设施属性感知、文化属性感知、空间属性感知是构成景观知觉的主要因素,影响系数分别为0.777、0.696、0.743、0.755,景观知觉对场所依恋有显著影响,影响效应达74.4%;(2)景观知觉能显著影响环境行为水平,直接影响效应达39.8%,间接影响效应达44.3%,场所依恋是两者影响关系中的中介变量。(3)景观知觉对健康效益评估产生30.2%的直接影响效应,并通过场所依恋和环境行为的中介作用对健康效益评估产生50.9%的间接影响效应。【结论】通过结构关系模型检验分析,揭示了游憩者在森林公园中的健康恢复是“感知评价—情感响应—行为实践”要素相互作用形成的复合体系。后续可结合媒体大数据以及科学的人体健康测定器材拓展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图1表6参30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基于社交媒体数据的多维游憩情绪评价框架研究——以南京中心城区城市公园为例
基于EFA方法的森林游客游憩动机研究——以福州市森林公园为例
户外游憩体验质量评价研究——以上海城市公园自行车活动为例
基于TCM方法的旅行成本测算与游憩价值评估研究——以福州国家森林公园为例
城市公园游憩资源非使用价值评估——以南京市玄武湖公园为例
长沙城市公园绿地游憩行为特征调查与研究
湿地景区游憩冲击感知与环境态度关系研究——以广州南沙湿地公园为例
城市游憩商业区(RBD)开发研究——以台州为例
CVM评价森林景区游憩价值的理论效度——以福州国家森林公园为例
城市绿道游憩者游憩动机、满意度与健康效益评估的关系研究——以三明绿道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