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172)
- 2023(12154)
- 2022(10191)
- 2021(9682)
- 2020(8426)
- 2019(19828)
- 2018(19860)
- 2017(38448)
- 2016(20696)
- 2015(23778)
- 2014(23872)
- 2013(23424)
- 2012(21386)
- 2011(19297)
- 2010(19236)
- 2009(17705)
- 2008(17559)
- 2007(15611)
- 2006(13254)
- 2005(11616)
- 学科
- 济(83130)
- 经济(83043)
- 管理(58374)
- 业(56421)
- 企(46794)
- 企业(46794)
- 方法(43233)
- 数学(37278)
- 数学方法(36739)
- 农(22722)
- 财(20830)
- 中国(19403)
- 业经(18177)
- 学(17722)
- 贸(15926)
- 贸易(15922)
- 理论(15855)
- 易(15467)
- 地方(15277)
- 农业(15155)
- 制(14000)
- 务(13624)
- 财务(13568)
- 财务管理(13531)
- 和(13334)
- 企业财务(12781)
- 技术(12497)
- 环境(11700)
- 银(11493)
- 银行(11455)
- 机构
- 学院(300532)
- 大学(299657)
- 管理(117851)
- 济(115477)
- 经济(112966)
- 理学(102474)
- 理学院(101299)
- 管理学(99294)
- 管理学院(98716)
- 研究(93916)
- 中国(69126)
- 京(62052)
- 科学(60292)
- 财(52550)
- 农(48848)
- 所(46878)
- 业大(45030)
- 中心(44860)
- 江(44630)
- 研究所(43116)
- 财经(43085)
- 范(41964)
- 师范(41519)
- 经(39113)
- 农业(38743)
- 北京(38275)
- 州(35636)
- 经济学(35126)
- 院(33560)
- 师范大学(33431)
- 基金
- 项目(205016)
- 科学(161615)
- 基金(148845)
- 研究(147761)
- 家(129967)
- 国家(128928)
- 科学基金(111142)
- 社会(92423)
- 社会科(87523)
- 社会科学(87494)
- 省(81397)
- 基金项目(79761)
- 自然(73890)
- 自然科(72207)
- 自然科学(72182)
- 自然科学基金(70899)
- 教育(70399)
- 划(68652)
- 资助(61655)
- 编号(60577)
- 成果(48494)
- 重点(46231)
- 部(45379)
- 发(43592)
- 创(42890)
- 课题(41432)
- 科研(40052)
- 创新(39969)
- 教育部(38971)
- 大学(38647)
- 期刊
- 济(120544)
- 经济(120544)
- 研究(77128)
- 中国(52332)
- 学报(47479)
- 科学(44008)
- 农(43093)
- 财(41377)
- 管理(40779)
- 大学(35904)
- 教育(33751)
- 学学(33733)
- 农业(29574)
- 技术(28084)
- 融(21818)
- 金融(21818)
- 业经(21117)
- 财经(20596)
- 经济研究(18714)
- 经(17644)
- 问题(16294)
- 业(16246)
- 图书(15696)
- 版(15205)
- 技术经济(14369)
- 统计(14350)
- 商业(14149)
- 理论(13635)
- 资源(13520)
- 科技(13245)
共检索到41936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王华 徐仕彦
基于凝视理论视角,采用内容分析法,研究游客间的"道德式"凝视及其对中国游客不文明行为的规训意义。研究发现,旅游道德凝视依据当代中国社会所倡导和认可的旅游道德伦理规范,将"不文明旅游"识别出来,借助由数码相机、智能手机和互联网等构筑的公共话语平台,将"不文明旅游"暴露于网络社会及其他潜在旅游者的"凝视"之下,通过由"网络围观"所构筑的"监狱式网络空间"对之进行监控并规训其他潜在旅游者,其结果促进了新的规训技术和规训制度的社会生产。这种凝视是一种特殊的游客间凝视,具有符号性、不平等性以及自发性、民间性特点。研
关键词:
游客间凝视 不文明旅游 规训 内容分析法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万蕙 唐雪琼
文章以傣族泼水节的网络游记文字为分析对象,从巴赫金"狂欢"理论出发,利用内容分析方法,研究游客在傣族新年泼水节活动中的旅游体验特征。研究发现,傣族泼水节作为一种鼓励全民参与的节庆活动,传统被蔑视,等级被抹平,身份被消解。游客将日常生活中的严格规范抛诸脑后,享受当下,纵情欢乐,可以认为傣族泼水节在一定程度符合巴赫金对狂欢文化的概括。然而,游客在傣族泼水节上的狂欢体验还有巴赫金理论中未提及的两个独特表现,即狂欢体验的战争化和狂欢中的性骚扰。泼水节中类似于"战争"的体验成功地调动游客的激情,使之成为一种集体癫狂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万蕙 唐雪琼
文章以傣族泼水节的网络游记文字为分析对象,从巴赫金"狂欢"理论出发,利用内容分析方法,研究游客在傣族新年泼水节活动中的旅游体验特征。研究发现,傣族泼水节作为一种鼓励全民参与的节庆活动,传统被蔑视,等级被抹平,身份被消解。游客将日常生活中的严格规范抛诸脑后,享受当下,纵情欢乐,可以认为傣族泼水节在一定程度符合巴赫金对狂欢文化的概括。然而,游客在傣族泼水节上的狂欢体验还有巴赫金理论中未提及的两个独特表现,即狂欢体验的战争化和狂欢中的性骚扰。泼水节中类似于"战争"的体验成功地调动游客的激情,使之成为一种集体癫狂性的力量。并且,女游客更容易成为"战争"攻击的对象,这种攻击包含在性意味的体验中,并发展出比日常更为显著的形态。文章认为,傣族泼水狂欢体验区别于巴赫金理论的原因在于游客狂欢感受的去魅性与泼水节的商业化取向。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胡海霞
本文回顾了游客凝视的内涵,认为无论是游客凝视,还是东道主凝视、双向凝视,都将游客及东道主置于"一方对另一方的权力"的场景中,对主客双方发展和谐的文化关系十分不利。本文认为,主客之间平等、公正、互重的关系是建立在"对话"基础上的,主客双方从"我—它"走向"我—你",从凝视走向对话,更有利于唤起东道主的文化自觉,有利于建立起主客之间新型的文化关系。
关键词:
游客凝视 主客对话 文化自觉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陈晨 宋昌耀 厉新建
在旅游研究中,游客凝视是广受关注的概念,持续的研究形成了丰富的学术积累。其中,有两种倾向值得重视,一是游客凝视常与旅游凝视混用,二是过于关注游客凝视的视觉特性。文章通过对厄里原著的评述以及相关文献的梳理,从游客视角出发对游客凝视概念进行了重新审视,探讨了游客凝视与个体社会性需求的关系。研究发现,相悖于逃离惯常环境的初衷,作为“社会人”的游客能够通过凝视介入社会和社会关系,参与感、羞耻感、归属感等都是诱发凝视过程的原因;同时,凝视也对个体融入群体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时间维度上,可将游客凝视的演进过程划分为场前凝视、在场凝视与离场凝视。游客随着凝视过程演进发生情感变化,由此产生了希冀、满足、矛盾、反抗和妥协等心理过程,并组合成多种走向的情感动线。众多的情感动线相互叠加作用,推动着凝视客体的衍化和调整,展示出旅游活动通过游客凝视产生的外向权力性和内向权力性影响社会构建的过程。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马丽君 郭留留
以携程和蚂蜂窝的问答文本作为研究样本,综合运用ROSTCM6软件和内容分析法,分析了张家界游客旅游信息需求特征,结果发现,游客的旅游信息需求有个性化、多样化、具体化的特点,游客信息需求可以分为餐饮、住宿、交通、游览、购物、娱乐以及其他7个类别,73个类目。张家界游客旅游信息需求主要分为餐饮、住宿、交通、游览、购物、娱乐和其他7个方面,游客对7个类别的信息需求不同,其中,游览信息需求最高,其次是住宿信息,第三是交通信息需求,餐饮信息需求较低,购物和娱乐信息需求最低。游客对7个类别中不同类目的信息需求有较大差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马丽君 郭留留
以携程和蚂蜂窝的问答文本作为研究样本,综合运用ROSTCM6软件和内容分析法,分析了张家界游客旅游信息需求特征,结果发现,游客的旅游信息需求有个性化、多样化、具体化的特点,游客信息需求可以分为餐饮、住宿、交通、游览、购物、娱乐以及其他7个类别,73个类目。张家界游客旅游信息需求主要分为餐饮、住宿、交通、游览、购物、娱乐和其他7个方面,游客对7个类别的信息需求不同,其中,游览信息需求最高,其次是住宿信息,第三是交通信息需求,餐饮信息需求较低,购物和娱乐信息需求最低。游客对7个类别中不同类目的信息需求有较大差异。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申梦君 乌恩
以旅游凝视为理论基础,采用内容分析法对婺源的官方宣传文本和游客网络游记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在政府凝视和游客凝视视角下,官方部门及游客对婺源旅游形象感知的异同。结果显示,婺源的旅游形象主要包括旅游吸引物、旅游环境与氛围、旅游活动、生态保护、旅游接待与服务5大主题。两种视角对婺源形象的解读在整体上保持一致性,但政府更侧重对文化的宣传,而游客则更注重对资源与服务的感知。两者对婺源的情感形象评价都以正面为主,但政府的积极情绪高于游客。此外,游客的消极情绪主要体现在交通、餐饮、人流量等方面。最后,根据研究内容,从宣传内容与途径、基础设施与服务、游客分流与管理三个方面对婺源的管理部门提出建议。
关键词:
旅游凝视 网络文本分析 目的地形象 婺源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吴昕阳 赵媛 宋航
旅游地文化元素的游客感知偏好已经成为旅游研究的新热点,本研究根据网络游记内容对游客凝视视角下旅游地文化元素进行了深刻剖析,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依据。研究选取平遥古城为案例地,以2009—2019年网络游记为例探究游客凝视视角下文化元素的历时性差异。结果表明:(1)平遥古城文化元素主类目包含建筑文化、晋商文化、宗教文化、影视文化、餐饮文化和民俗文化六大类,且文化元素存在固化和变迁共存的现象。(2)平遥古城文化元素呈现符号化现象,且具有动静结合、传统现代融合、虚无实在交融等特征,在游客凝视下文化元素的内容和意义不断被重构。(3)历年来旅游者的情感类型以积极情绪为主,消极情绪历年来的占比最小且呈波动下降趋势。
关键词:
游客凝视 文化元素 历时性 平遥古城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任姿 戴美琪
运用内容分析法研究中外游客对天门山国家森林公园的旅游形象感知,结合ROST COnTenT Mining软件对中外游客网络点评的高频词、社会语义网络和情感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发现:国内游客注重自然景色和自身感受而国外游客注重游憩活动,国外游客对天门山的积极情感倾向高于国内游客,天门山国家森林公园的形象感知可以概括为"惊为天人"、"天门洞"和"索道"等。完善步道体系、扩大国外市场、加强服务意识、争取回头客有利于天门山国家森林公园的长足发展。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黄杰 马继 谢霞 李晓东
旅游者体验价值感知研究对于掌握其体验与消费特征,提高旅游地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最大的旅游社交分享网站蚂蜂窝等为例,以旅游者撰写发表的1370篇游记为原始数据,基于质性研究的内容分析法,借助RCM 6内容挖掘软件,对新疆游客感知价值的维度进行判别并构建了相应模型。研究表明,在宏观层面上,游客体验价值感知属性层层递进,依次表征为"知觉性"、"情感性"、"社会性"与"精神性"4大维度;在微观层面上,游客体验价值感知由"旅游吸引物"、"旅游环境及服务"、"公共环境及服务"与"旅游者主观意向"4大项及1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黄杰 马继 谢霞 李晓东
旅游者体验价值感知研究对于掌握其体验与消费特征,提高旅游地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最大的旅游社交分享网站蚂蜂窝等为例,以旅游者撰写发表的1370篇游记为原始数据,基于质性研究的内容分析法,借助RCM 6内容挖掘软件,对新疆游客感知价值的维度进行判别并构建了相应模型。研究表明,在宏观层面上,游客体验价值感知属性层层递进,依次表征为"知觉性"、"情感性"、"社会性"与"精神性"4大维度;在微观层面上,游客体验价值感知由"旅游吸引物"、"旅游环境及服务"、"公共环境及服务"与"旅游者主观意向"4大项及17小项构成。文章构建了:(1)新疆旅游体验价值感知基础模型。(2)基于构成要素与感知属性的关联式模型。最后针对旅游者"薄弱点"提出合理化建议。另外可看出,网络文本的传播对潜在旅游者的消费决策产生了重要影响,旅游行政部门可借助相关网络资料等促成其积极的价值感知。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汪天颖 陆林 路幸福
Urry提出的"游客凝视"是旅游社会学、旅游文化学研究的重要理论分析工具,"凝视"是一个多利益主体参与互动的复杂系统。徽州村落是徽文化的符号和标志,徽州村落旅游凝视的主体是游客和东道主,客体和核心是物质指向与精神指向的文化符号,两主体依托文化符号产生互动,而对文化符号的认识层次较浅。安徽黟县的西递、宏村、南屏具有丰富的徽文化特征吸引物。在案例地采用定量的问卷调查、定性参与式观察和访谈方法收集资料,分析相关定量和定性资料,并对相关网络文本及图片进行内容分析,探讨徽州村落旅游中的游客凝视行为及东道主凝视行为,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张秋实 宋瑞 马思远
旅游者通过凝视构建和消费旅游目的地,与此同时,其行为举止也暴露在他人的凝视当中,他人可借助“道德式”凝视对旅游者的行为表达无声的评论。在相互凝视过程中,主客体的转变使得权力关系也随之发生变化。文章基于被凝视方的视角,运用实验方法探究“道德式”凝视对旅游者信用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旅游者受到“道德式”凝视后,其公众自我意识和自我问责心理会被唤醒,声誉管理和规范激活机制促使旅游者有意识地内化失信行为意向或修正失信行为。文章是将社会心理学中的启动效应引入对旅游者行为的实证尝试,希望拓展旅游道德伦理学中“旅游凝视”相关理论的维度,为管理和规范旅游者行为提供理论根据。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先悦 王文辉 张茵
基于游客凝视视角,以北京旧物仓为例,采用游客受雇摄影法、图片内容分析法与深度访谈法,探讨旧物仓怀旧意象,总结反思性记忆场域怀旧关键元素以及空间生产特点。研究表明:旧物仓的怀旧意象元素类型包括场景性怀旧元素、器物性怀旧元素和符号性怀旧元素,这3种意象元素融合影响并寄寓着游客的认知与情感;反思性记忆场域经由对场域空间的设计和主体具身体验的塑造来实现地方记忆再生产。对构建反思性记忆场域、强化怀旧凝视提出建议,以期为建构具有深刻认知意象和美好情感体验的怀旧场所提供借鉴。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