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253)
- 2023(13661)
- 2022(11952)
- 2021(11247)
- 2020(9296)
- 2019(21273)
- 2018(21196)
- 2017(40336)
- 2016(22040)
- 2015(24712)
- 2014(24581)
- 2013(24223)
- 2012(22394)
- 2011(20066)
- 2010(20013)
- 2009(18245)
- 2008(17324)
- 2007(15108)
- 2006(13294)
- 2005(11086)
- 学科
- 济(85266)
- 经济(85174)
- 管理(57348)
- 业(56411)
- 企(42636)
- 企业(42636)
- 方法(36810)
- 农(34011)
- 数学(31233)
- 数学方法(30875)
- 农业(22649)
- 中国(22344)
- 地方(21534)
- 业经(21171)
- 财(20601)
- 学(20044)
- 制(15192)
- 理论(14458)
- 贸(13543)
- 贸易(13536)
- 环境(13256)
- 和(13184)
- 易(13067)
- 技术(12006)
- 教育(11771)
- 银(11721)
- 银行(11684)
- 发(11626)
- 融(11319)
- 金融(11316)
- 机构
- 学院(304499)
- 大学(302387)
- 管理(120622)
- 济(113000)
- 经济(110186)
- 理学(104924)
- 理学院(103645)
- 研究(102106)
- 管理学(101751)
- 管理学院(101200)
- 中国(74880)
- 科学(66388)
- 京(64356)
- 农(53841)
- 财(51735)
- 所(50710)
- 业大(47845)
- 中心(47201)
- 研究所(46603)
- 江(44837)
- 范(44272)
- 师范(43910)
- 财经(41281)
- 农业(41074)
- 北京(40508)
- 院(37498)
- 经(37463)
- 州(36587)
- 师范大学(35471)
- 经济学(32287)
- 基金
- 项目(215517)
- 科学(168796)
- 研究(158664)
- 基金(154716)
- 家(134728)
- 国家(133539)
- 科学基金(114478)
- 社会(98292)
- 社会科(92587)
- 社会科学(92562)
- 省(85855)
- 基金项目(84195)
- 自然(74894)
- 自然科(73059)
- 自然科学(73044)
- 教育(71804)
- 自然科学基金(71695)
- 划(71310)
- 编号(66425)
- 资助(62109)
- 成果(53298)
- 重点(48012)
- 发(46698)
- 部(46192)
- 课题(45201)
- 创(43956)
- 科研(41024)
- 创新(40801)
- 项目编号(39609)
- 大学(39575)
共检索到43773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姚铭铭 李薇航 林诗雨 蔡君
乡土景观是乡村环境和文化多样性的重要载体。以安徽西溪南村为例,运用因子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探讨游客的乡土景观特征感知和地方感及两者之间的内在关系。研究发现:乡土景观特征感知的5个维度,即自然景观、乡土聚落、田园景观、传统文化与乡土乡情得分均较高且个体差异甚微;地方感的3个维度,即地方情感、地方认知与行为意愿个体存在明显差异;同时乡土景观特征感知对于游客构建地方感有正向的促进作用,地方感的地方认知和地方情感要素具有相互促进作用,地方情感以及地方认知对游客的行为意愿也有正向促进作用。最后在研究结论和调查的基础上对传统村落发展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乡土景观 地方感 传统村落 西溪南村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姚铭铭 李薇航 林诗雨 蔡君
乡土景观是乡村环境和文化多样性的重要载体。以安徽西溪南村为例,运用因子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探讨游客的乡土景观特征感知和地方感及两者之间的内在关系。研究发现:乡土景观特征感知的5个维度,即自然景观、乡土聚落、田园景观、传统文化与乡土乡情得分均较高且个体差异甚微;地方感的3个维度,即地方情感、地方认知与行为意愿个体存在明显差异;同时乡土景观特征感知对于游客构建地方感有正向的促进作用,地方感的地方认知和地方情感要素具有相互促进作用,地方情感以及地方认知对游客的行为意愿也有正向促进作用。最后在研究结论和调查的基础上对传统村落发展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乡土景观 地方感 传统村落 西溪南村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锐 陶卓民 李涛
对乡村景观资源特质性进行评价有利于景观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游客满意度的提升。以合肥大圩镇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分析和专家访谈,构建乡村景观资源特质性评价指标体系,借助IPA分析法对游客重要性、满意度评价进行定量分析,旨在为地方政府和旅游企业提供策略建议。结果表明:当前大圩乡村景观资源特质性存在传统农业元素丢失、聚落形态破坏严重、乡村居民旅游参与度不高、游客对河流景观认知不足等问题,应从维护乡村旅游的原真性、实现乡村景观意象与旅游感知形象的耦合、积极推动社区居民参与乡村旅游开发、加大市场研究与宣传力度四个方面提升游客满意度。
关键词:
乡村景观资源 特质性 IPA 大圩镇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高长征 侯珏玭 李红光
河南乡土聚落形式多样,蕴含着朴素而生态的营建智慧,其景观因子对于保护和发展乡土聚落具有长远意义。以豫北石板房乡土聚落为载体,通过对西韩家凹、水段、益伏口、高家台等典型聚落的研究,提出乡土建筑的景观因子这一概念,探讨影响乡土聚落景观因子的要素分类及其决定条件,并分为聚落格局、村巷肌理、建筑单元3个层级分别进行宏观、中观、微观分析,构建乡土聚落建筑景观因子体系。结果表明:地域气候的作用、材料的制约、工匠地域活动范围的固定是豫北石板房景观因子的决定条件,且各决定条件相互关联、相互包含成为整体的动态系统。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王莉 张宏梅 陆林 蔡利平 杨仲元
游客感知价值作为旅游目的地竞争优势的新来源,已经得到旅游学者的广泛重视。随着湿地公园作为旅游目的地吸引力的不断增强,湿地公园之间的竞争也将日趋激烈,湿地公园游客感知价值成为湿地公园竞争力管理的标准。文章以西溪和溱湖两大湿地公园为案例地,检验湿地公园游客感知价值量表,探讨湿地公园游客感知价值的结构特征。通过探索性和验证性因子分析,研究得到包括23个题项6个维度的游客感知价值量表,6个维度分别是:环境价值、特色价值、服务价值、管理价值、知识教育价值和成本价值。其中,特色价值、管理价值、知识教育价值是湿地公园感
关键词:
湿地公园 游客感知价值 西溪 溱湖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鹏波 雷大朋 张立杰 吴军
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深入和美丽乡村的提出,乡村旅游、古村落保护、城镇规划、乡村建设等成为继城市化运动之后的乡村环境提升运动的关键词,乡土景观设计成为一种新的景观设计视角被越来越多的设计者关注。文章从乡土景观要素的基本构成入手,运用类型学方法,分析乡土景观的构成要素,提出生态景观要素、生产景观要素、生活景观要素和生命景观要素构成的"四生乡土景观"体系,并对各要素景观特性进行了阐释,以期为乡土景观的识别、保护、开发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
乡土景观 类型学 乡村建设 四生乡土景观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胡旺盛 谭晓琳 潘理权
基于游客感知视角,选取安徽三河古镇为案例进行实地调研,构建古镇旅游真实性感知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实证分析各感知维度与旅游者品牌态度和行为意向的关系,结果表明:游客对古镇旅游的真实性感知可以分为建筑要素感知、饮食要素感知、传承文化要素感知、地方文化要素感知和游览接待要素感知5个维度,它们对游客的品牌态度均有正向影响,其中,建筑要素感知和饮食要素感知对游客的行为意向具有直接影响,而传承文化要素感知、地方文化要素感知和游览接待要素感知间接影响游客的行为意向。
关键词:
真实性感知 品牌态度 行为意向 古镇旅游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陈兴 吴倩 兰伟
乡村旅游资源具有乡村性表征的核心特性,在乡村旅游规划实践中,现行的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的国标缺乏对乡村旅游资源内涵及特性的关照及对乡村空间结构特征的兼顾,对乡村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的适用性不足。通过对乡村旅游资源内涵与特性的解析,基于乡村旅游资源本体是乡土景观体系的判断,围绕乡土景观要素与结构,对乡村旅游资源分类体系进行了构建,确定出乡土自然环境系统、传统乡村基础设施、传统农业系统、乡土聚落系统、乡土文化形态等5个主类和17个亚类、54个基本类型。同时,基于乡村旅游资源评价目的的综合性,并结合乡土景观的地方感影响因素,采用层次分析法(AHP),从资源自身价值、开发条件和综合效益三个方面,确定出15项评价指标及具体评价标准。研究基于乡土景观视角对乡村旅游资源的分类与评价进行了创新性思考。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仇梦嫄 王芳 沙润 侯国林
旅游声景观是景区景观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游客对声景观的满意度取决于对旅游声景观属性的感知。文章借鉴国内外学者对声景观的相关研究,将旅游声景观属性划分为生理层面感知的物理属性和心理层面体验的环境属性。选取夫子庙—秦淮风光带5个具有代表性的景点作为研究案例地,对物理属性的感知采用声学测量结合游客评价的方法进行研究;对环境属性的体验则在声景观要素分类的基础上,利用问卷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游客对夫子庙—秦淮风光带各景点旅游声景观基本满意;游客对旅游声景观环境属性的体验以物理属性的感知为前提,当声景观的物理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文媛 张瑾 沈世伟
从传统村落原住民的视角切入探讨村落旅游景观意象的营造,有助于理解传统村落景观意象的本源。以江西省婺源县篁岭古村为案例,将景观意象五要素理论运用于传统村落的研究中,借助文本分析工具明确篁岭古村旅游景观客体与意象结构,据此设计调查问卷,前往实地开展调研,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原住民对传统村落旅游景观客体的关注主要聚焦于原生村落景观;(2)案例地原住民对传统村落旅游景观意象的整体感知水平较高;(3)相较于没有参与旅游发展的居民,参与旅游发展的居民对村落旅游景观意象的整体感知水平更高、旅游支持意愿和旅游参与意愿更强,但对社区的情感强度却更弱。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曹兴平 贺涵 冯琴 胡家镜 郭凌
旅游目的地意象是目的地形象形成的前提,也是游客旅游决策的前置变量。成熟的游客将会投入更多资源参与决策过程,也更依赖目的地意象而非目的地形象作出旅游决策。本文以安徽宏村为案例地,以发表在旅游社交网站中的游客照片为研究样本,采用NVivo11软件进行内容编码,并用UCINET6社会网络分析软件对编码后的节点数据进行了共现网络的量化分析,从景观元素及元素组合两个层面解读游客对宏村的意象感知。结果表明,自然风光和建筑构成了游客凝视下宏村的主体意象元素。由徽派特色民居和古村落水景等元素构成的"水墨宏村"意象游客关注度最高。空间上,各种景观元素有机组合,人文建筑与自然风光交相辉映,田园景观与古村群落相互映衬,当地独特的文化元素和古村落乡村生活画卷相得益彰。本文还基于游客照片分析的目的地意象研究个案,解读了游客凝视焦点和核心诉求,总结了皖南古村落旅游开发及营销中存在的具体问题。研究结论有助于古村落目的地明确自身资源保护和利用方向,优化旅游产品开发和供给,精准打造古村落IP并进行市场营销。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天宇 乌恩
游客感知价值的强化与地方依恋的培育对旅游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游客感知价值和地方依恋的维度出发,对婺源的488位游客问卷进行分析,构建了游客感知价值对地方依恋的影响模型,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分析了婺源游客感知价值与地方依恋的结构性关系。研究结果显示:游客感知价值对地方依恋有显著影响,具体表现为环境价值、情感价值、品牌价值、成本价值维度显著正向影响地方依赖和地方认同,功能价值与服务价值对地方依赖和地方认同的影响不显著。并对婺源旅游提出建议:加强婺源的文化内涵,增强体验性;降低交通成本,提升游客感知成本价值;加强景区环境治理,提升感知环境价值;强化品牌建设,增强感知品牌价值,进而培养游客地方依恋感。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殷红卫
从地域文化差异的视角出发,选取南京江心洲乡村旅游地个案,借助主成分分析、方差分析与结构方程模型,探讨地域文化差异背景下的旅游者对地方依恋的影响。结果表明:旅游者地方依恋主要由地方依赖和地方认同两个维度组成,文化背景差异对旅游者地方依恋产生显著影响,主要表现在不同文化背景的旅游者意象性显著正向影响地方依赖和地方认同,愉悦性显著正向影响地方认同,情感性显著正向影响地方依赖;同时,意象性维度中多数旅游者呈现苏南文化组低于北方文化组的态势,而在情感性维度中苏南文化组表现较高的地方依赖,愉悦性维数中地方认同显著。通
关键词:
游客感知 乡村旅游 旅游经济 区域经济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李玺 叶升 王东
旅游感知形象的测量方法可大体分为两类,一类为结构化的测量方法,另一类为非结构化的测量方法。非结构化形象测量虽然能够更为全面地了解游客的感知要素和属性,但分析方法目前还停留在一般频数统计和比例分析及排序等层面,对游客在形象感知方面的特征分析及旅游目的地形象优化等方面意义不大。文章尝试将内容分析法引入旅游形象感知的非结构化测量中,用以协助挖掘非结构化形象感知的数据,从而实现提取旅游者的感知形象、解析旅游者形象感知规律,以及探讨影响旅游者对外推广旅游形象意愿的目的地形象要素等目的。具体研究上,文章以艾特纳与瑞奇
关键词:
内容分析法 感知形象 非结构化测量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吴京婷 吴晓华 汪天瑜 徐斌
【目的】具有千年历史的杭州上塘河正遭遇活力不足的困境。探讨杭州上塘河滨河景观带活力特征,可为激活运河城市滨河景观带空间活力提供理论支撑。【方法】以上塘河一级缓冲区内的8个样地[城北体育公园(A_1)、东新门广场(A_2)、永丰公园(A_3)、望宸公园(A_4)、水陆院遗址(A_5)、千桃园(A_6)、天都公园(A_7)、西洋桥公园(A_8)]景观空间为研究对象,采用行为注记法对上塘河滨河景观带进行了活力特征调查,采用聚类分析和核密度估算法(KDE法)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从人群维度来看,人群多元化指标从大到小依次为A_3、A_6、A_1、A_7、A_5、A_2、A_8、A_4,行为多样性从大到小依次为A_6、A_7、A_5、A_2、A_1、A_8、A_3、A_4,主要原因是A_3、A_6水岸空间多元复合,历史文化遗址、景观性设施等吸引人们开展自发性活动。(2)从时间维度来看,人群活动的波动系数从大到小依次为A_6、A_7、A_2、A_5、A_3、A_1、A_8、A_4,活动时长大于30 min的人数从多到少依次为A_6、A_1、A_8、A_2、A_3、A_7、A_5、A_4。主要原因为A_6、A_1内有滨河夜景、文化活动和完善的配套设施能延长人群驻留时间。(3)从空间维度来看,活动强度从大到小依次为A_6、A_1、A_3、A_7、A_2、A_5、A_8、A_4,单位时间段的人群聚集密度从高到低依次为A_1、A_2、A_6、A_3、A_5、A_7、A_8、A_4。主要原因是人群空间分布会受到空间边界、空间活动面积、空间围合感、周边用地性质、周边人口密度等多因素影响。【结论】营建复合滨河景观,促进空间多元功能融合,挖掘山水、人文景源,增设景观装置小品,完善基础配套设施,营造活力水岸夜景,举办文化互动活动,是提升上塘河滨河景观带活力的有效措施。图6表2参20
关键词:
游客行为 滨河景观带 空间活力 活力特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