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379)
- 2023(16247)
- 2022(13724)
- 2021(12586)
- 2020(10773)
- 2019(24063)
- 2018(23599)
- 2017(45238)
- 2016(24413)
- 2015(27039)
- 2014(26601)
- 2013(25715)
- 2012(23288)
- 2011(20642)
- 2010(20349)
- 2009(18709)
- 2008(17843)
- 2007(15575)
- 2006(13369)
- 2005(11572)
- 学科
- 济(90916)
- 经济(90776)
- 管理(72953)
- 业(66792)
- 企(55805)
- 企业(55805)
- 方法(43639)
- 数学(37687)
- 数学方法(37210)
- 财(27297)
- 农(25264)
- 中国(23355)
- 制(21311)
- 业经(21164)
- 学(19729)
- 务(16977)
- 财务(16920)
- 财务管理(16879)
- 贸(16840)
- 贸易(16835)
- 农业(16699)
- 易(16417)
- 企业财务(16016)
- 体(15773)
- 理论(15534)
- 地方(15522)
- 银(15001)
- 银行(14943)
- 技术(14751)
- 环境(14731)
- 机构
- 学院(337927)
- 大学(337535)
- 济(133334)
- 经济(130624)
- 管理(130237)
- 理学(113587)
- 理学院(112342)
- 研究(111665)
- 管理学(110167)
- 管理学院(109572)
- 中国(83127)
- 科学(70811)
- 京(69757)
- 财(63313)
- 农(62120)
- 所(55476)
- 业大(54753)
- 中心(52251)
- 研究所(50856)
- 财经(50700)
- 江(49824)
- 农业(49286)
- 经(46179)
- 范(42858)
- 北京(42580)
- 师范(42192)
- 院(41291)
- 经济学(41213)
- 州(38847)
- 财经大学(37937)
- 基金
- 项目(240675)
- 科学(189865)
- 基金(176919)
- 研究(168985)
- 家(157411)
- 国家(156146)
- 科学基金(133878)
- 社会(109338)
- 社会科(103686)
- 社会科学(103665)
- 省(94478)
- 基金项目(94062)
- 自然(89026)
- 自然科(86996)
- 自然科学(86966)
- 自然科学基金(85430)
- 划(80159)
- 教育(78490)
- 资助(71640)
- 编号(65835)
- 重点(54655)
- 部(53000)
- 成果(51830)
- 创(50832)
- 发(50686)
- 创新(47583)
- 科研(47261)
- 制(46180)
- 国家社会(46148)
- 课题(45887)
- 期刊
- 济(139011)
- 经济(139011)
- 研究(90408)
- 中国(63708)
- 学报(60240)
- 农(55408)
- 科学(53318)
- 财(49979)
- 管理(47179)
- 大学(45645)
- 学学(43664)
- 农业(37421)
- 教育(32758)
- 技术(27872)
- 融(27548)
- 金融(27548)
- 财经(24802)
- 业经(24068)
- 经济研究(22639)
- 经(21318)
- 业(19442)
- 问题(18449)
- 版(17894)
- 科技(16526)
- 业大(16204)
- 统计(15017)
- 商业(14786)
- 技术经济(14389)
- 理论(14377)
- 策(14270)
共检索到48019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许颖 李燕萍 刘峰
旅游业是出售"舞台化"体验的行业,创造游客极端体验是其核心生产活动。鉴于游客极端体验的重要性,可从认知视角和情感视角研究游客极端体验的产生机制和影响效果。结果表明,当游客在旅游过程中获得极端体验时,游客认知体系以及基于此的满意度和忠诚度都会有显著的提升;而当游客未实现极端体验时,游客的认知体系并不会发生显著变化。另外,研究还发现技巧挑战比、感知风险、顾客相容性等因素会显著影响游客极端体验水平,其中极端体验和技巧挑战比之间存在明显的倒U型曲线关系;而服务质量会对游客感知价值产生影响;极端体验和感知价值之间的关系并不显著,但是两者同时对游客满意度和忠诚度产生显著影响。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陈钢华 师慧敏
以流动性体验为核心的旅游形式在全球化背景下日益流行。作为大尺度流动型旅游形式典型代表的长途自驾游,因冒险、追逐自由、私密、个性化、高不确定性等特征,赋予了游客独特且复杂的情感体验。目前,学界尚缺乏从更为系统的视角关注大尺度流动情境下游客情感体验的特征及前因与影响机制的实证研究。文章基于景观感知理论,采用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以川藏南线(318国道成都至拉萨段)的自驾游客为研究对象,分析游客在大尺度流动情境下的情感体验特征与影响机制。文章发现:(1)自驾游客的积极情感体验未达强烈水平,情感体验(尤其是积极情感体验)伴随着自驾这一流动性实践呈现出动态变化的波动特征,且涉及多个维度。(2)基于自我需要满足与否、满足程度如何这一标准,自驾游客与环境的互动(包含两组类型、6类特征)促进了他们上述情感体验的产生,并通过动态反馈机制持续影响了情感体验。上述研究发现不仅完善了有关游客情感体验前因和影响机制以及自驾入藏旅游体验的实证研究体系,还为目的地的管理与营销提供了思路。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陈欣 程振锋
新时代背景下红色旅游承载着传播红色文化、增强国家认同的历史使命。基于游客体验视角,探究红色旅游游客公民行为的关键影响要素和形成机理成为红色旅游项目质量建设的理论参照。根据刺激-机体-反应理论框架,文章构建基于文化依恋和感知传承价值的链式中介模型,明晰认知体验与文化体验对游客公民行为的作用机理与影响路径,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收集的894份红色旅游游客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红色旅游目的地提供的认知体验与文化体验正向影响游客公民行为;文化依恋在认知体验、文化体验与游客推荐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感知传承价值在认知体验、文化体验对游客反馈行为及推荐行为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文化依恋与感知传承价值在认知体验、文化体验和游客反馈行为及推荐行为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文章不仅在理论层面为旅游体验与游客公民行为的关系研究提供有益补充,也在实践层面对于引导红色旅游管理主体转变思维,以主客共建的方式推动红色旅游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蒋婷 张峰
同顾客与员工、顾客与服务环境之间的互动研究相比,服务接触中顾客间互动的研究明显匮乏,这也逐渐成为了服务接触理论进一步深化研究的关键领域。文章基于顾客体验的视角,构建并实证检验了游客间互动对游客再惠顾意愿影响的概念模型,发现了游客间互动的4个维度在影响游客体验价值各层面上存在的差异性以及体验价值的不同维度在游客间互动对再惠顾意愿影响中的不同中介作用:礼仪违背、友好交谈对情感性、认知性、社会性体验价值有显著影响,并间接影响游客的再惠顾意愿;一方面干扰和争执对功能性、情感性体验价值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建议与帮助对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田野 卢东 张博坚
本研究基于认知-情感双重视角构建旅游目的地形象对游客口碑传播的影响模型,解释认同显著性在游客口碑传播中的中介作用。实证结果表明:目的地形象包括情感形象、环境氛围和可融入性三个维度,游客满意度受情感形象和环境氛围(情感上)以及可融入性(认知上)的正向影响;认同显著性在情感上仅受情感形象的正向影响,在认知上受可融入性的正向影响,认同显著性在情感形象和可融入性对满意度与口碑传播的影响中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本研究从认知与情感的双重视角下扩展了游客对目的地形象口碑传播机制的相关理论。
关键词:
情感形象 环境氛围 可融入性 认同显著性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刘力 陈浩
通过对590位有过安徽汤池旅游经历的游客进行问卷调查收集数据,使用多元回归和层次回归分析方法检验温泉旅游地认知形象对游客体验和行为的影响以及旅游动机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温泉旅游地认知形象对游客体验和游后行为意向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不同的认知形象因子有着不同的影响模式和效应,总体而言,旅游设施与活动和温泉品质2个形象因子的影响效应要大于旅游交通和整体环境2个形象因子的影响效应;旅游动机在特定形象因子影响游客满意和重游意向的过程中产生了显著的调节作用,具体地说,旅游动机正向调节了旅游交通形象对游客满意的影响,负向调节了设施与活动形象、正向调节了温泉品质形象对游客重游意向的影响。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刘静艳 王郝 陈荣庆
本文从游客对旅游住宿产品体验和感知的视角,研究生态住宿体验和个人涉入度对游客环保行为意向的影响。结果表明:(1)游客的生态住宿体验和个人涉入度对游客的环保行为意向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2)个人涉入度包括"感知重要性与娱乐价值"、"符号价值"、"风险可能性"和"风险重要性"4个维度;其中"感知重要性与娱乐价值"及"符号价值"对游客的环保行为意向表现出显著的正向影响,而"风险可能性"和"风险重要性"对环保行为意向的影响不显著;(3)生态意识的调节效应显著。该结论对于丰富国内外相关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为旅游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张威 张一楠
针对目前我国工业旅游在产品开发和市场营销两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将体验经济与体验营销的理论引入到工业旅游研究中,构建了传播、视觉和语言标识、服务流程、人员、空间环境、联合等工业旅游体验营销组合和游客认知度关系的理论模型,通过天津市工业旅游示范点实证检验发现,广告和宣传品、事件营销、操作体验、主题口号、政府支持等因素对游客认知度具有较大程度的正向影响。
关键词:
工业旅游 体验营销 体验经济 游客认知度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高夏丽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过程中,"新老年人"参与旅游消费的人数占比近年来大步提升,成为了消费市场的主力军。本研究以退休老年旅游者为研究对象,聚焦老年角色与社会参与,运用活动理论对老年个体旅游行为的发生机制及旅游体验的意义建构进行探究。研究发现,与青年群体不同,老年人参与旅游消费是对生活世界角色丧失与情感需求不满的一种积极反抗,个体通过旅游世界中他人互动的反馈及环境刺激的感知来重建积极的社会角色,进而在旅游参与活动中重塑自我形象及重建自我认同。老年旅游消费的研究不仅能为老年消费市场的发展提供指导,更重要的是对促进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蔡礼彬 程晓盈
文化遗产城市是一种容纳着城市日常生活、依旧处于生长变化中的活态文化遗产。在后工业社会,旅游业成为推动城市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旅游化已经成为解决城市社会经济发展问题的重要方式。大量游客涌入文化遗产城市,为城市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却也为遗产管理带来了挑战。从游客可持续旅游行为视角出发,以情感认知评价理论为基础,探讨文化遗产城市游客感知价值的结构维度,通过结构方程模型检验其对文化依恋、遗产责任行为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了游客涉入在该模型中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1)文化遗产城市游客感知价值包含7个结构维度,分别是城市景观价值、城市人文价值、城市功能服务价值、情感价值、社交价值、文化认知价值与审美价值。(2)文化遗产城市游客感知价值能够有效激发游客遗产责任行为。(3)文化依恋是连接游客感知价值对遗产责任行为影响的关键中介因素。(4)游客涉入是游客感知价值对文化依恋的作用边界。研究结果揭示了游客感知价值对遗产责任行为的影响机制,为文化遗产城市进行游客管理提供了认知与情感层面的启示,有利于推动文化遗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李君轶 张妍妍
随着客观世界各领域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多元化数据的指数级增长趋势愈加明显,大数据(big data)概念应运而生,它代表着人类认知过程的进步,是继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之后的又一次伟大变革。大数据中有相当一部分源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而传感技术的进步使得理解人类的活动成为了可能,人们开始尝试使用计算机技术理解和运用人类社会的自然语言,情感计算应时而生,其相关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李君轶 张妍妍
随着客观世界各领域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多元化数据的指数级增长趋势愈加明显,大数据(big data)概念应运而生,它代表着人类认知过程的进步,是继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之后的又一次伟大变革。大数据中有相当一部分源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而传感技术的进步使得理解人类的活动成为了可能,人们开始尝试使用计算机技术理解和运用人类社会的自然语言,情感计算应时而生,其相关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高日光
为了考察基于认知视角的组织认同和基于情感视角的组织承诺对员工绩效影响效果的差异,文章采用"主管—员工"配对样本收集数据,并运用层次回归技术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控制人口学变量和组织承诺变量之后,组织认同对角色外绩效和角色内绩效仍然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在控制人口学变量和组织认同变量之后,组织承诺对角色外绩效和角色内绩效的影响均不显著。基于绩效视角,组织认同比组织承诺对组织更有利。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邵敏 蔡沙沙 赖启福
基于具身认知理论和感官营销理论,构建“感官印象—感知形象—体验质量”的结构方程模型,验证感官印象对旅游体验质量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加入动觉后的感官印象通过激活目的地形象感知影响旅游者的体验质量;性别在旅游者感官印象与情感形象之间存在调节作用,但在认知形象影响路径中不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因此,自然景区经营者应设计具有动觉体验元素、性别情感差异的感官景观,通过强化自然景区舒适度形象和社区形象,营造身心放松、愉悦唤醒的情感体验,从而提升自然景区旅游者的体验质量。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炊朋阳 吴嗣钧 谢彦君
仪式作为人类学重要议题,在被纳入旅游研究语域之后,催生了二者关系框架中旅游仪式论的产生,并进而得出了旅游是神圣游程这一独特本体论观点。尽管这一命题已被证明具有相当的解释力,但这一理论进路尚需对以神圣游程为内核的所谓“神性”体验做进一步的深入考察。鉴于旅游本质中存在的差异性体验诉求,文章借助旅游者在民族风情体验中具有某种“神性”体验特质的游记及相关评论等文本材料,依据扎根理论的编码方法进行实证分析,尝试归纳旅游“神性”体验的特质以及影响旅游者获得该体验的具体因素。研究表明,旅游“神性”体验包含神秘感、神圣感、神往感、神游感4个子范畴及其内在关联,而旅游者的“在场”是影响此关联属性的关键因素,它们与“神性”是否“在位”的场景共同决定了旅游者能否获得旅游“神性”体验。通过对旅游“神性”体验范畴的归纳,本研究揭示了神圣游程中蕴含的“神性”内核,明确了旅游“神性”体验的基本观察维度,并构建了旅游“神性”体验的生成机制模型。
关键词:
神圣游程 旅游“神性”体验 在场 在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