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595)
2023(3724)
2022(3116)
2021(2982)
2020(2582)
2019(5738)
2018(5578)
2017(10571)
2016(6104)
2015(6358)
2014(6132)
2013(6010)
2012(5573)
2011(4977)
2010(4960)
2009(4394)
2008(4316)
2007(3773)
2006(3403)
2005(2949)
作者
(18135)
(15330)
(15023)
(14422)
(9545)
(7458)
(6765)
(5798)
(5668)
(5394)
(5268)
(5194)
(5173)
(4911)
(4891)
(4710)
(4615)
(4536)
(4523)
(4508)
(3882)
(3743)
(3715)
(3537)
(3452)
(3381)
(3268)
(3261)
(3188)
(3110)
学科
(21523)
经济(21508)
管理(12473)
(11094)
方法(9706)
(8885)
企业(8885)
数学(7295)
数学方法(7214)
(7116)
(7042)
地方(6166)
(5656)
中国(5311)
结构(4983)
业经(4794)
(4616)
产业(4578)
农业(4082)
理论(3967)
(3940)
税收(3735)
(3717)
(3687)
(3670)
财务(3669)
财务管理(3657)
企业财务(3573)
环境(3253)
体制(3219)
机构
学院(82457)
大学(80938)
研究(30901)
(28278)
管理(27737)
经济(27629)
理学(24141)
理学院(23675)
管理学(22990)
管理学院(22836)
科学(22752)
中国(22651)
(17273)
(16420)
(16413)
(15330)
研究所(15293)
中心(13919)
(13876)
师范(13658)
业大(13322)
农业(13024)
(12664)
财经(11988)
(11549)
师范大学(11116)
(10889)
北京(10798)
(10458)
(10259)
基金
项目(59059)
科学(47142)
基金(44243)
(40413)
国家(40133)
研究(38676)
科学基金(33961)
社会(24524)
基金项目(24464)
自然(23886)
(23855)
社会科(23325)
社会科学(23319)
自然科(23276)
自然科学(23271)
自然科学基金(22899)
(20456)
资助(18072)
教育(17537)
重点(14282)
编号(13852)
(13686)
计划(12529)
(12193)
科研(12032)
(11651)
创新(11017)
成果(10782)
科技(10581)
课题(10442)
期刊
(31494)
经济(31494)
研究(21589)
学报(17470)
科学(16330)
(14470)
中国(14358)
大学(12162)
学学(11862)
(11427)
农业(9803)
管理(8638)
(6696)
(6287)
旅游(6287)
(6287)
教育(6193)
财经(5665)
业经(5485)
资源(5349)
(5339)
金融(5339)
(5291)
经济研究(5136)
学刊(5064)
旅游学(5063)
游学(5063)
(4886)
(4547)
技术(4432)
共检索到11648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王泓砚  谢彦君  王俊亮  
地方感在旅游体验中已经日益成为重要的理论范畴。之所以如此的根本原因在于,如果承认旅游是一种时空转换框架中逐求差异性体验的行为,那么,旅游也就是某种寻求地方感的过程。不过,通过梳理国内外地方感研究文献发现,目前关于地方感的研究,仍鲜有直接从旅游的角度对地方感背后内隐的认知图式、地方感如何借助认知图式进行表征、潜藏于表征形式下的认知结构等核心问题进行研究的成果。为此,该研究选取我国俄罗斯族主要聚居地之一——内蒙古室韦这一具有突出民族特色的地方为案例地,以通过网络田野调查所搜集的有关室韦的网络游记文本作为分析单位,利用认知地图分析游客地方感认知图式的表征和结构,关注地方感在游客心理的组织过程和形成路径,力求将地方感纳入旅游体验研究的核心范畴之一,为理解地方感在旅游体验研究中的地位奠定充分的心理学基础。文章在认知地图分析的基础上,还进一步用类属分析对游记文本进行编码,在实证意义上探索地方感的内在维度,从而在"旅游场"中构建地方感理论模型。该研究认为,在旅游世界中重新理解地方感的内涵,其根本在于,承认游客的地方体验是在对旅游目的地自然地理环境、历史文化环境、社会人文环境拥有认同性了解的基础上,经由与旅游目的地的互动过程,最终通过旅游场中包含享受性体验、独特性体验、原真性体验、依恋性体验等在场体验行为所表征的综合性地方感体验过程。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胡烨莹  张捷  周云鹏  曾湛荆  庄敏  刘伟  
公共空间作为一种重要的空间形式,一直受地理学、城市规划、社会学等领域关注。在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旅游地公共空间成为重要的吸引性景观,游客对乡村公共空间的感知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通过文献梳理与问卷调查,确定了乡村公共空间的17个特征,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划分了游客对乡村公共空间的感知维度;进一步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探讨了乡村公共空间感知与游客地方感的内在影响关系。结果表明:乡村公共空间感知维度包括物理性功能特征和心理性感知特征;乡村公共空间对游客地方感形成有积极意义,心理性感知特征的正向影响作用明显,而物理性功能特征的影响并不明显。进一步提出了乡村旅游地公共空间的发展建议。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王泓砚  谢彦君  王俊亮  
游客地方感是游客与旅游目的地环境互动产生的地方性体验,体现为游客与旅游目的地之间存在的认知、意志尤其是情绪和情感的联结,而旅游场是游客产生旅游体验的具体情境和环境,对游客地方感的产生、强度和结构性特质具有根本性的影响。文章以旅游场的早期研究成果为理论出发点,选择内蒙古华俄后裔聚居地室韦作为案例地,运用扎根理论和内容分析等实证研究方法,在对旅游场进一步加以分类、探讨其内在维度结构的基础上,尝试解释游客地方感与旅游场之间的关系,厘清不同的旅游场及其呈现的景观类型在游客地方感形成过程中的差异性作用,进而构建旅游场中的游客地方感理论模型,拓展旅游场在游客地方感形成过程中的理论解释视角。研究结果表明,旅游场由旅游行为场和旅游氛围场的二维结构构成,前者在游客地方感的形成中具有先期赋彩作用,因此是一种"凝视性景观",而后者则是具有当下聚焦作用的"互动性景观"。如果在旅游体验范式中对此作出进一步解释,当游客地方感在旅游氛围场和旅游行为场呈现同型、同构特征时,其会得到进一步地巩固或强化,而相比于旅游氛围场来说,旅游行为场对游客地方感的形成具有更为重要的作用。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董雪旺  徐宁宁  陈觉  李艳杰  
在系统总结乌镇模式的基础上,从游客体验的视角,采用旅游者地方感测量量表,对乌镇东栅和西栅景区进行比较研究,探讨乌镇模式的市场接受程度和可复制性。研究发现:乌镇的旅游开发活化模式总体上得到了市场认可,但文化遗产的活化有待提高,社区空心化和遗产化石化在乌镇还不同程度地存在,游客的乡愁体验和文化感知不强;乌镇模式中,旅游开发活化和风貌保护存在矛盾,旅游功能的完善是以牺牲古镇风貌和游客的地方感为代价的;旅游开发中"真"和"美"的价值取向存在内部张力,精心修复和改造的建筑和风景更符合游客的审美;乌镇模式是对古镇旅游开发过程中诸多问题的一个"一揽子解决方案",具有较强的推广价值,但这种模式具有很强的文化根植性,异地复制需要考虑其约束条件。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张中华  段瀚  
本文以西安大明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为例,基于空间形态要素、公园景观要素、服务配套要素、地方性、地方感5个潜在变量,构建地方性与地方感之间的因果关系结构方程模型。通过预设观测变量因子设计量表,发放200份调查问卷,回收181份有效问卷,再运用SPSS建立有效分析数据库,并基于Amos7.0平台进行结构方程模型的验证性分析,从而探讨大明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空间环境营造的地方性特征与游客地方感之间的关系路径及运行机理。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蒋长春  张捷  万基财  
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集文学、历史和绘画为一体。书法景观是风景区常见的旅游吸引物。以武夷山景区为例,基于游客书法偏好、书法欣赏水平、书法景观游览功能、书法景观感知、游客审美体验、游客景区地方感与满意度7个变量,构建地方感结构模型,采用SPSS和AMOS软件,探讨书法景观在游客地方感知中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游客书法偏好及欣赏水平、书法景观游览功能和书法景观感知存在正相关;(2)游客书法偏好、书法欣赏水平及其对书法景观感知对审美体验具有显著影响性,但书法景观游览功能与审美体验不相关;(3)审美体验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张丽娜  李仁杰  张军海  董鹤松  
基于九寨沟景区的地理标记照片数据,利用Voronoi图、点中心度和马尔科夫链方法,从景点、景段和风景线尺度分析游客在景区内的拍照行为模式。根据数据呈现的时间转移峰值特征和空间转移概率特征,将景点尺度下的游客拍照行为总结为邻近快速转移、多中心慢速转移、跨越缓慢转移3种模式,景段尺度下的游客拍照行为总结为单向快速转移、跨越慢速转移两种模式,风景线尺度下的游客拍照行为总结为直接快速转移和间接慢速转移两种转移模式。景区内时空转移模式整体上呈现邻近景点、景段之间的空间转移概率较大,出现拍照高峰的时间较为接近,转移概率较高的区域都集中在热度较高的景点、景段,研究结果可以为游客规划游览路径提供理论依据,为景区管理人员提供决策支持。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赵宏杰  吴必虎  
台湾是许多大陆游客向往的休闲胜地,大陆游客赴台自由行热度的持续升温,这既给台湾带来巨大的旅游经济效益,更可增进海峡两岸的民间交流和人民情谊。文章通过实证研究探讨大陆赴台自由行游客对台湾的地方认同及其在台从事休闲活动所获得的休闲效益等程度表现的差异性,并检验地方认同与休闲效益间的相关性。研究表明,大陆赴台自由行游客对台湾的地方认同以环境认同程度最高,依恋程度最低,其在台湾从事休闲活动所获得的休闲效益以社会效益最高,生理效益最低;不同个人背景与游程规划的大陆赴台自由行游客在地方认同与休闲效益程度方面有显著的差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奚望  陈钢华  胡宪洋  
随着亚健康和心理问题日益成为困扰城市居民的社会问题,关注旅游体验带给人们的恢复效应已成为新时代旅游研究的重要议题。基于注意力恢复理论(Attention Restoration Theory),文章以珠海御温泉和三亚亚龙湾两处空间尺度和资源类型不同但发展均较为成熟的旅游度假区为样本收集地,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偏最小平方法(PLS-SEM)就旅游度假区游客地方依恋对心理恢复的影响展开研究,并检验了环境恢复性感知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1)地方依赖影响环境恢复性感知的所有维度,且地方认同在上述关系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2)地方认同影响环境恢复性感知除物理远离以外的维度;(3)环境恢复性感知的心理逃离、迷恋维度影响心理恢复;(4)地方依赖通过地方认同、心理逃离或迷恋间接影响心理恢复;(5)地方认同直接影响心理恢复,也可通过迷恋产生间接影响。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朱峰  王江哲  王刚  
本文以威海为案例地,探讨求新求异动机是否在满意度和重游意愿之间起调节作用,并分析其对地方依恋、满意度与重游意愿之间关系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求新求异动机既调节满意度与重游意愿的关系,也调节地方依恋、满意度与重游意愿之间的关系。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张辉  徐红罡  
游客体验到的旅游目的地环境因素对其与旅游目的地之间的情感联结有重要的影响。研究提出旅游体验场景的概念,并实证考察其物理维度、社会维度、社会维度要素和自然维度对游客地方依恋的影响。研究以丽江为例,采用问卷调研法收集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研究模型进行检验。研究发现,旅游体验场景的社会象征要素和自然要素对地方认同和地方依恋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物理要素对地方认同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此外,熟悉度对地方认同和地方依赖有显著的积极影响。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总结了管理启示,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文明  殷程强  唐文跃  李向明  杨东旭  张玉玲  
游客地方依恋和游客亲环境行为关系的探究体现了旅游地理学中有关游客积极环境行为的研究路径由理性向情感转向的新趋势,也反映了业界的游客环境行为管理由理性管理向情感管理的新方向。文章以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的观鸟游客为研究对象,通过对322份有效问卷的数据进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发现,观鸟游客存在着明显的地方依恋情感,此情感促进了亲环境行为的产生;自然共情和环境教育感知在其中起到了中介变量的作用。在地方依恋的两个维度中,地方依赖显著加强了环境教育感知,地方认同显著促进了自然共情的产生;自然共情比环境教育感知更明显地影响了亲环境行为的产生,但环境教育感知也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自然共情的产生。据此,景区管理者可以利用高科技技术,在避免对候鸟及其栖息环境产生冲击的前提下增加游客与候鸟的接触,同时改进景区内环境教育设施,以促进游客自然共情的产生和提高环境教育的效果,进而更好地引导和提升游客的亲环境行为。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刘丹萍  
20世纪90年代后,西方人文地理学出现"文化转向"(cultural turn)的理论思潮,学者们格外重视对地理现象进行文化层面的解释,视觉分析(visual analysis)等定性方法(qualitative methods)得到较多的应用。旅游是现代社会的重要地理现象之一,旅游地的视觉表征(visual representation)成为"文化转向"思潮中最活跃的研究议题。西方学者援引地理学、符号学、语用学以及社会批判学派等诸多理论,将旅游营销图片作为"文本"(text)进行文化研究(cultura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喻登科  薛静  
新经济环境下,组织性格成为企业差异化竞争优势的源泉。根据认知心理学进行研究设计,通过问卷调查获得员工认知视角下的组织性格描述性词语,利用质性分析工具进行编码,提取得到中国情境下企业组织性格的5个维度,并对不同性质企业组织的性格表征差异和不同类型员工对组织性格的认知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企业组织性格可以分为创新、宜人、开放、责任、发展等5个维度,5个维度围绕情感、思想和目标3个中心构念形成完整体系,由此提出企业组织的"五型性格"框架;企业组织在性格表征与认知方面均存在差异,表明组织性格既有内生也有外生成分,从人格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角度对其进行诠释都有一定的科学依据。企业组织的性格维度及其表征与认知差异,为中国企业性格培育带来了一些重要管理启示。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宋晓   王淑华  
基于表征和非表征双重视角,以西安永兴坊为研究案例,以物质景观吸引力、非物质文化氛围和消费空间在地化3个方面代表非遗旅游街区文化表征体系下的符号感知,以人际互动、共同生产和个性化经历3个方面代表非表征的旅游者实践,建立非遗旅游街区旅游者地方认同的研究模型。结果表明:(1)物质景观吸引力、非物质文化氛围和旅游消费空间在地化对旅游者实践的影响不同。其中,物质景观吸引力对旅游者实践的3个方面都有显著正向影响,非物质文化氛围只对共同生产有显著正向影响,消费空间在地化对人际互动和个性化经历有显著正向影响。(2)人际互动、共同生产和个性化经历对旅游者地方认同都有显著正向影响。(3)旅游者实践在符号感知与旅游者地方认同的关系中发挥完全中介作用。研究结果可为历史文化街区引入非遗项目、提升旅游者地方认同提供理论依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