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392)
2023(3516)
2022(3051)
2021(2897)
2020(2423)
2019(5224)
2018(5225)
2017(9639)
2016(5417)
2015(6054)
2014(6136)
2013(5850)
2012(5509)
2011(5040)
2010(5277)
2009(5156)
2008(5396)
2007(4979)
2006(4553)
2005(4036)
作者
(16190)
(13544)
(13451)
(12841)
(8723)
(6701)
(6195)
(5206)
(5089)
(4916)
(4886)
(4454)
(4396)
(4247)
(4209)
(4161)
(4119)
(4046)
(4035)
(3960)
(3448)
(3288)
(3269)
(3224)
(3071)
(3035)
(3032)
(3021)
(2782)
(2745)
学科
(19669)
经济(19645)
管理(15994)
(13734)
(12481)
企业(12481)
方法(8719)
理论(6550)
数学(5684)
数学方法(5508)
(5337)
业经(5322)
(5008)
(4849)
中国(4497)
教学(3984)
教育(3866)
(3757)
(3592)
财务(3582)
财务管理(3573)
(3563)
农业(3562)
贸易(3559)
地方(3511)
(3448)
(3377)
企业财务(3362)
经济理论(3032)
(2923)
机构
学院(80407)
大学(78767)
管理(28583)
研究(24992)
(24052)
理学(23771)
理学院(23427)
经济(23302)
管理学(22799)
管理学院(22635)
中国(19404)
(17535)
科学(17408)
(14133)
师范(13970)
(13477)
(12784)
(12696)
中心(11865)
(11641)
研究所(11368)
北京(11280)
(11245)
师范大学(11225)
业大(10375)
技术(10072)
财经(9982)
(9891)
(9851)
旅游(9727)
基金
项目(48183)
科学(37255)
研究(35399)
基金(33685)
(29393)
国家(29099)
科学基金(24836)
社会(21184)
(19822)
社会科(19816)
社会科学(19810)
基金项目(18046)
教育(17301)
自然(16604)
自然科(16170)
自然科学(16166)
(15997)
自然科学基金(15888)
编号(15053)
资助(14713)
成果(12521)
课题(10738)
重点(10668)
(10256)
(9696)
(9403)
(9291)
项目编号(9281)
大学(9179)
科研(8959)
期刊
(33608)
经济(33608)
研究(21467)
中国(17880)
学报(13246)
教育(13209)
科学(12201)
管理(11227)
(10900)
(10630)
大学(9895)
学学(8980)
农业(7550)
技术(7384)
(7025)
(6371)
旅游(6371)
(6371)
业经(6265)
图书(6060)
(5133)
金融(5133)
学刊(5126)
旅游学(5120)
游学(5120)
财经(4908)
(4489)
书馆(4426)
图书馆(4426)
经济研究(4369)
共检索到12506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钟科  李佩镅  马士伟  
不少研究关注在线评论内容对旅游消费决策的影响,但较少有研究涉及评论中的嗅觉感官描述。文章通过一项网页爬虫数据分析研究和两项实验研究,获取3367条评论信息和455名被试数据,运用回归分析和方差分析方法检验研究假设。结果表明:(1)游客评论内容中的嗅觉文字线索能够增加阅读者对评论的有用性感知并提高对评论内容的记忆;(2)个体决策策略和嗅觉线索效价对游客评论信息记忆存在交互作用,即当游客采用排除策略时,他们对含有负面嗅觉线索的评论记忆更好。该研究一方面丰富了嗅觉感官体验在旅游消费领域的理论研究,另一方面对旅游服务商管理和运用在线评论信息具有管理实践意义。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王华  李承哲  陈晓鸣  姚俊  周成理  石雷  
[目的]探讨颜色和气味对红锯蛱蝶觅食的引诱作用。[方法]分别测定不同颜色和挥发性信息化合物对红锯蛱蝶的引诱效应。[结果]实验发现:视觉和嗅觉信号对红锯蛱蝶觅食均有引诱作用,红、粉、黄、紫、白5种颜色中,红锯蛱蝶明显偏好白色假花(占总访问次数的56.67%),对黄色(20.00%)和粉红色(15.00%)假花的趋性次之;灯光的选择中,夜晚的引诱效果好于白天,粉红色灯光(42.22%)对红锯蛱蝶的诱集效果最好;红锯蛱蝶对蜜源信息挥发物有明显的趋性,无气味时,访花次数较少,添加气味后,访花次数急剧增加,其中,1%水杨酸甲酯(35.17%)和化合物组合(1%α-蒎烯+1%水杨酸甲酯+1%1-辛醛)(3...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杜浩  雷琪  
嗅觉印记是动物在早期生活史阶段对嗅觉信息形成的无条件学习记忆形式,并在以后生活中某些特定情境中展现出来的典型行为特征。嗅觉印记在一些鱼类的生殖洄游、归巢产卵中表现尤其明显。本文对鱼类嗅觉印记的行为特征、生理基础、发生机制及其保护应用等方面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引导在鱼类原位栖息地保护、科学增殖放流以及养殖生产中更加关注嗅觉印记现象,为渔业保护和产业发展的科学管理决策提供参考。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马细兰  洪万树  张其永  柴敏娟  陈仕玺  
中华乌塘鳢(Bostrichthys sinensisLacepede)样品体长17.0~19.8 cm,性成熟鱼性腺为Ⅳ~Ⅴ期,性未成熟鱼性腺为Ⅱ期。取嗅囊切片、染色、固定。分别以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拍照。结果显示,中华乌塘鳢具一对纺锤形嗅囊,由前、后鼻孔与外界相通,嗅上皮向嗅囊腔内突起形成10~16个初级嗅板,初级嗅板上有次级嗅板,可增大嗅上皮的表面积。嗅板由嗅上皮和中央髓两部分构成,中央髓主要由疏松结缔组织和毛细血管构成;嗅上皮排列于中央髓的两侧,由多层细胞组成。扫描和透射电镜观察表明:嗅上皮分为非感觉区和感觉区两部分,非感觉区位于嗅板边缘,较薄且平滑,外缘高倍放大呈指纹状或块状结构;感觉...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朱国利  唐文乔  刘东  
嗅觉是鱼类感知外界环境的重要器官,参与觅食、定位、避敌以及生殖洄游等行为。嗅觉功能基于嗅觉信号通路并由嗅觉受体蛋白识别外界环境中的气味分子而实现。嗅觉受体基因编码G蛋白偶联受体蛋白,在脊椎动物中已发现的嗅觉受体基因有5个家族,即主嗅觉受体基因(MOR)、犁鼻器Ⅰ型受体基因(V1R/ORA)、犁鼻器Ⅱ型受体基因(V2R/Olf C)、痕量胺相关受体基因(TAAR)和甲酰基肽受体基因(FPR)。鱼类占脊椎动物所有种类的50%以上,近年有关鱼类嗅觉受体基因的研究越来越多,新的发现不断涌现,但目前国内的相关文献甚少。本文总结了鱼类嗅觉受体基因家族的研究进展,整理了研究中遇到的有关问题和相应对策,并对研...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刘杰  李明涛  陈顺安  姚俊  石雷  陈晓鸣  
[目的]研究鹤顶粉蝶(Hebomoia glaucippe)成虫觅食、求偶时的视觉、嗅觉信号利用机制。[方法]通过行为观察分别测定不同花色和蜂蜜水及塑封模型对鹤顶粉蝶的引诱效应。[结果]在无气味的7种不同颜色假花诱集试验中,雌雄蝶对长波长红色(620~750 nm)表现出明显的颜色倾向,雌雄蝶访花总次数为259次,雌雄蝶分别为151次和108次。而在假花上喷洒蜂蜜水后,雌雄蝶访花总次数为583次,雌雄蝶分别为305次和278次。单一蜂蜜水诱集时,雌雄蝶访花总次数仅10次,雌雄蝶访花次数分别为8次和2次。颜色-气味组与气味组和颜色组相比,访花次数分别提高58.30倍和2.25倍。在鹤顶粉蝶求偶过程中,雌雄蝶对模型的访问和自然种群的追逐规律不一致,鹤顶粉蝶对缺乏气味的标本模型的访问次数显著低于自然种群(P<0.05)。雌雄蝶翅膀的色彩与图案存在差别。[结论]鹤顶粉蝶在觅食过程中,以视觉为主,嗅觉为辅,具有明显的色觉偏爱;在求偶过程中,视觉和嗅觉均参与求偶识别,虽然鹤顶粉蝶可以通过视觉信号进行最初的配偶识别,但仍需要通过嗅觉信号精确识别配偶及同性。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刘宁   关素华   王卫民   刘寒  
为了研究团头鲂嗅觉器官的发育过程和嗅觉受体基因(ORs)在嗅囊发育不同时期的组织表达模式,实验基于组织学、形态学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qRT-PCR)的方法进行了探究。组织形态学结果显示,团头鲂嗅觉器官位于后背部和两侧眼睛前方,嗅囊紧贴于嗅腔底部,形状近似椭圆形,嗅基板沿着头尾方向平行排列。嗅囊在团头鲂刚孵化时出现嗅窝外围凹进的痕迹,随后凹进处长出嗅窝,并在中央出现长条形的嗅基板。随着仔鱼的生长发育,单侧嗅囊初级嗅基板由疏松逐渐排列紧密,嗅基板隆起高度、数量及嗅囊总体表面积逐渐增加,在成鱼阶段趋于稳定。qRT-PCR结果显示,代表性ORs在团头鲂发育不同时期的组织中表达模式各异,其中Beta-2、9、10、11在胚胎发育期的囊胚期、胚孔闭合期及嗅板期高表达;Beta-2、9、10、11和Epsilon-7在仔稚鱼期的3~15 dpf中微弱表达,在30~60 dpf时期高表达;Beta-2、10、11及Epsilon-6、7、10、13在幼鱼期至成鱼期嗅囊中高表达,Beta-2、10、9、11及Epsilon-7、10、13在3月龄团头鲂嗅球中高表达;Beta-2、10在幼鱼期至成鱼期脑中低表达。研究表明,团头鲂嗅觉器官的发育进程与ORs表达相关,不同发育时期ORs主要表达部位均在嗅囊中。本研究对进一步探究ORs的功能提供理论支持,也为后续深入研究鱼类嗅觉识别机制奠定了基础。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小平  王宏元  张育辉  郑巧华  
用光镜观察了北方山溪鲵(Batrachuperus tibetanus)幼体和成体鼻腔的组织结构。结果显示,北方山溪鲵幼体和成体的嗅上皮中均存在Bowman′s腺,鼻腔外侧存在犁鼻器。山溪鲵属于有尾目中最原始的类群,为终生水栖型。说明在四足动物从水生到陆生的演化过程中,嗅黏膜中Bowman′s腺的出现与陆生环境没有直接关系。山溪鲵具有犁鼻器,说明在水生型的原始有尾两栖动物已经具有犁鼻器,犁鼻器在种系发生上是从水生的四足动物出现的。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魏凯  陈春山  张旭光  郭弘艺  李超  马龙  郭明磊  
嗅觉是鱼类重要的感觉之一,鱼类可通过嗅觉感知环境中的刺激物而获得环境信息,在其行为生态中有着重要作用。近年由于气候变化和水质污染,鱼类嗅觉行为生态也备受关注。对鱼类嗅觉器官结构、嗅觉差异、嗅觉定向机制等进行了综述,并探讨了鱼类种间、种内个体识别,摄食,生殖,洄游,领地防御等行为生态中嗅觉的作用和机制。总结鱼类嗅觉行为生态机制的研究,有助于了解鱼类行为与环境的适应性,同时对水产养殖业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魏凯  蔡红英  陈春山  张旭光  郭弘艺  李超  马龙  郭明磊  
通过Y形迷宫实验研究了细鳞鲑(Brachymystax lenok)对其栖息地4种水溶性氨基酸的嗅觉行为反应。结果表明,细鳞鲑对浓度10-6摩尔每升(M)单体氨基酸有明显的趋向反应。细鳞鲑对谷氨酸有较显著的行为敏感性,对丙氨酸、天冬氨酸和甘氨酸表现相似的敏感性。根据相对偏好度有效值,细鳞鲑对氨基酸的选择偏好性顺序为谷氨酸>天冬氨酸>丙氨酸>甘氨酸。细鳞鲑嗅觉行为的偏好可能反应了其嗅觉上皮敏感性与其栖息地氨基酸种类匹配的环境适应性。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陈龙  单艳敏  廖桂堂  崔阔澍  伍亚琼  杨淞杰  
【目的】建立春尺蠖Apocheima cinerarius Erschoff转录组数据库,注释相关基因功能,挖掘其嗅觉相关基因,并初探其系统进化关系,为今后深入研究春尺蠖嗅觉感受机理奠定分子基础,从而运用相关基因进行有效防治提供分子信息学基础。【方法】采用新一代高通量测序平台(Illumina HiSeqTM 2500)对春尺蠖雌雄成虫进行转录组测序,经数据组装,筛选嗅觉相关基因,并采用聚类及功能注释对测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从春尺蠖转录组数据库(https://www.ncbi.nlm.nih.gov/search/all/?term=PRJNA648143)基因数据中组装获得37 542条Unigenes,与公共数据库比对,共有17 296条Unigenes获得注释,与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相似基因数最多,达16.3%。GO数据库注释显示,11 174条Unigenes的分子功能分布于细胞组分、分子功能和生物过程3大类的55个功能组。KEGG数据库比对分析结果表明,5444个Unigenes形成了230个代谢通路。结合基因注释和blastp验证结果共获取嗅觉相关基因70个,包括22个气味结合蛋白(odorant binding proteins, OBPs)基因,23个化学感受蛋白(chemosensory proteins, CSPs)基因,14个气味受体(odorant receptor, OR)基因(包括13个普通受体和1个共受体ORco),8个离子型受体(Ionotropic receptors, IRs)基因,3个感觉神经元膜蛋白(sensory neuron membrane proteins, SNMPs)基因。与茶尺蠖Ectropis oblique、国槐尺蠖Semiothisa cinerearia、家蚕Bombyx mori、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等4种昆虫的96个CSPs构建的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春尺蠖与茶尺蠖形成了清晰的直系同源谱系,共有9对CSPs聚到同一分支上。【结论】本研究首次构建春尺蠖成虫转录组数据库,鉴定得到雌雄成虫嗅觉相关基因,并对鉴定出的基因进行系统进化探究,为春尺蠖的基因功能挖掘及嗅觉识别机理研究提供了分子基础数据。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雷园园  王宏元  王怡婷  张育辉  
为了探讨两栖动物嗅器和犁鼻器在种系发生中的意义,用光学显微镜观察了中国林蛙嗅觉系统和犁鼻系统的组织结构。结果显示,嗅器可分为主嗅室、中室和下室3部分;主嗅室被覆嗅上皮,中室和下室被覆非嗅上皮。犁鼻腔位于嗅器的腹内侧,与下室相通,被覆发达的犁鼻上皮。背侧嗅神经起始于主嗅室背侧嗅上皮,经由嗅球腹外侧和前部进入同侧嗅球;犁鼻神经起始于犁鼻器上皮,经由嗅球腹正中部进入同侧副嗅球。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樊智智  张真  张苏芳  
白蜡窄吉丁Agrilus planipennis Fairmaire是一种国际性检疫害虫,其自然分布于东北亚国家,20世纪初相继在美国和加拿大被发现并造成严重危害。20世纪60年代在我国东北和华北地区发生最为严重,而后在天津、北京、辽宁、吉林等地危害加重。其在我国主要危害的是引进的北美白蜡树种,如美国红梣(洋白蜡)Fraxinus pennsylvanica Marsh.、毡毛梣(绒毛白蜡)F. velutina Torr与美国白蜡F. americana Linn.等,目前白蜡窄吉丁的防治是森林害虫防控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感觉器官在昆虫生命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嗅觉和视觉在白蜡窄吉丁交配、产卵与寄主定位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本文综述了昆虫视觉和嗅觉感受系统和感受机制的研究现状,总结了白蜡窄吉丁嗅觉和视觉的应用研究,列出了白蜡窄吉丁信息素与寄主植物挥发物的鉴定结果以及嗅觉感受蛋白和视觉感受蛋白的鉴定情况。同时对白蜡窄吉丁视觉和嗅觉的综合作用机理研究提出了展望,旨在为完善利用嗅觉和视觉防治白蜡窄吉丁的研究提供基础。
[期刊]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作者] 王华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