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3695)
2023(19683)
2022(16894)
2021(15566)
2020(12855)
2019(29781)
2018(29486)
2017(56630)
2016(30712)
2015(34533)
2014(34421)
2013(33996)
2012(31389)
2011(28221)
2010(28446)
2009(26108)
2008(25593)
2007(22453)
2006(20044)
2005(17944)
作者
(88363)
(73472)
(73066)
(69415)
(46979)
(35242)
(33227)
(28793)
(28049)
(26263)
(25099)
(24983)
(23527)
(23261)
(22733)
(22723)
(21862)
(21586)
(21087)
(21028)
(18328)
(17919)
(17723)
(16801)
(16451)
(16391)
(16297)
(16220)
(14754)
(14412)
学科
(128653)
经济(128492)
管理(91669)
(84820)
(69307)
企业(69307)
方法(53846)
数学(46724)
数学方法(46106)
中国(37754)
(34653)
(32951)
地方(31216)
业经(28895)
(26529)
(26207)
(25389)
贸易(25373)
(24601)
农业(23373)
环境(21828)
(20629)
银行(20575)
(20166)
理论(20105)
(19972)
(19963)
金融(19959)
财务(19882)
财务管理(19837)
机构
大学(434367)
学院(432870)
(176043)
经济(172193)
管理(169176)
研究(148752)
理学(145514)
理学院(143866)
管理学(141247)
管理学院(140442)
中国(111572)
(93538)
科学(90754)
(82847)
(74321)
(69712)
中心(67319)
研究所(67254)
财经(65167)
(65049)
业大(63494)
(59207)
北京(59126)
(57950)
师范(57380)
(54641)
农业(54203)
经济学(53332)
(52506)
财经大学(48371)
基金
项目(294346)
科学(231929)
研究(215284)
基金(213417)
(185729)
国家(184184)
科学基金(158720)
社会(136601)
社会科(129548)
社会科学(129518)
(114856)
基金项目(112726)
自然(102748)
自然科(100298)
自然科学(100274)
教育(98793)
自然科学基金(98434)
(96319)
资助(88038)
编号(87433)
成果(70744)
重点(65881)
(65121)
(64797)
(60860)
课题(60510)
创新(56942)
国家社会(56439)
科研(56020)
教育部(55681)
期刊
(196741)
经济(196741)
研究(130916)
中国(88760)
学报(67357)
管理(63892)
(63656)
(63635)
科学(62168)
大学(51585)
教育(48855)
学学(48333)
农业(43741)
(39266)
金融(39266)
技术(38583)
业经(32442)
财经(31770)
经济研究(31053)
(27275)
问题(27055)
图书(22928)
(22546)
技术经济(20636)
科技(20364)
(20324)
理论(20122)
资源(19901)
(19582)
现代(19387)
共检索到65321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赵宇哲  周晶淼  钟逸雯  迟国泰  
明晰港口城市绿色增长发展机制可为地方政府推动港口城市绿色转型提供参考。本文以地方政府的全局视角,揭示了港口城市绿色增长的增长协同与资源约束的二重机制,建立了一个非线性最优控制模型量化描述了主观、客观的控制因素作用于自然资本和实体资本以实现港口城市经济福利最大化的绿色增长过程。通过港口城市——唐山的实例分析结果表明,港口城市绿色增长可期的"未来"在于增长协同机制下提高港口城市GDP与港口吞吐能力之间协同的"稳态"水平,港口城市绿色增长的必要前提在于资源约束机制下港口城市海岸线资源应满足的基本条件。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周宁  
港口物流与当地的经济增长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港口物流的良性发展,不仅能够积极带动港口区域的经济水平提升,而且可以使整个港口地区的社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与此同时,经济的增长也会给发展港口物流提供环境支持。要加强港口物流基础建设,实现港口物流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促进港口物流可持续发展。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港口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审视现代港口发展态势,已从单纯的港口个体间竞争演变为港口网络或港口群落间的竞争。与此同时,港口大规模扩张导致港口岸线资源利用率低下,环境污染严重,港口生态受到很大挑战,实现港口协同发展与绿色增长成为我国港口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此背景下,以大连海事大学交通运输管理学院匡海波教授为带头人的团队,依靠前期扎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熊勇清  许智宏  
利用格兰杰因果检验、Johansen协整检验和面板数据回归模型,考量海上丝绸之路上港口物流与港口城市经济的动态关系以及相互作用机制。结果显示:港口物流与港口城市经济之间存在长期的稳定关系,港口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与港口城市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双向因果关系,货物吞吐量对港口城市经济的贡献度大于集装箱吞吐量对港口城市经济的贡献度,港口城市经济对货物吞吐量的方差贡献度大于港口城市经济对集装箱吞吐量的方差贡献度。结果表明,发展和促进重点港口城市经济发展与港口物流发展,符合"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目标。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熊勇清  许智宏  
利用格兰杰因果检验、Johansen协整检验和面板数据回归模型,考量海上丝绸之路上港口物流与港口城市经济的动态关系以及相互作用机制。结果显示:港口物流与港口城市经济之间存在长期的稳定关系,港口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与港口城市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双向因果关系,货物吞吐量对港口城市经济的贡献度大于集装箱吞吐量对港口城市经济的贡献度,港口城市经济对货物吞吐量的方差贡献度大于港口城市经济对集装箱吞吐量的方差贡献度。结果表明,发展和促进重点港口城市经济发展与港口物流发展,符合"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目标。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万攀兵  杨冕  王怡怡  
本文基于2001-2015年中国1246个县的面板数据,综合评估了清洁发展机制(CDM)在“降碳”与“增长”方面的协同效果。研究发现:CDM项目的引入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与此同时,其虽未降低区域整体碳排放水平,但显著抑制了当地高污染企业的碳排放,且对降低地区整体碳排放增速具有积极效果。机制分析显示,CDM项目的降碳效果取决于规模效应和替代效应的综合作用。一方面,规模效应在贫困县的CDM项目中相对占优。相对于非贫困县而言,CDM项目显著增加了贫困县的碳排放,同时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另一方面,替代效应在污染县的CDM项目中相对占优。相对于非污染县而言,CDM项目显著抑制了污染县的碳排放,但也制约了当地经济发展。上述发现对中国市场型减排工具的优化设计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意义。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贺丹  李文超  
沿海港口城市在地理上具有优势,其开行和发展中欧班列对于打造海陆联运枢纽、践行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甬新欧"班列作为宁波连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桥梁,是宁波融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甬新欧"班列自开通运行以来,已经由初始的零星运行班列逐步实现了常态化运营,但在运行成本、货源控制、运营管理、区域竞争等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为从根本上解决班列运行中存在的内部瓶颈和外部障碍问题,最终实现班列的可持续运营,须从内外部两方面入手提升"以需求开发求生存、以成本优化增效益、以管理创新促发展"的内部发展机制,协调"跨领域多方合作与同行业有序竞合"的外部发展...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李占风  郭小雪  
本文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研究了金融发展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效应与机制。首先,使用CRS乘数模型测算了资源和环境约束下,中国2004-2016年275个城市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ML指数,并分解为效率变化和技术变化指数;然后使用动态因子分析方法,从金融发展的结构、效率和规模三个方面构建金融发展水平的综合指标;最后构建空间SARAR模型实证了金融发展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与传导机制。实证结果表明,从全国样本来看,金融发展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传导机制方面,对效率改善和技术提升都存在正向影响,且对技术的提升作用大于效率;此外,金融发展对不同规模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作用和机制存在异质性,对特大城市的作用不显著;对大城市和中型城市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均为正向影响,但是大城市主要通过效率的提升,中型城市则主要依靠技术推动;小城市因效率损失较大,技术提升带来的正向作用被抵消,最终导致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作用为负;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效率和技术变化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空间溢出效应。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随着港航经济的发展,我国港口业务规模已经稳居全球首位,但由于港口之间业务重叠、功能划分不清等,导致我国港口内部竞争剧烈,效率和效益都与预期差距明显。与此同时,港口大规模扩张导致港口岸线资源利用率低下,环境污染严重,港口生态受到很大挑战,实现港口协同发展与绿色增长成为我国港口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此背景下,以大连海事大学匡海波教授为带头人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彭水军  包群  
文章通过将存量有限且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引入生产函数,构建了一个产品种类扩张型的四部门内生增长模型。首先,通过对模型的市场均衡分析,给出了平衡增长路径的经济增长率以及均衡解存在的一个充分性条件,系统地探讨了在人口增长、自然资源不断耗竭的约束条件下内生技术进步促进长期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其次,通过对平衡增长路径进行比较静态分析,讨论了各经济变量以及经济环境参数的变化对稳态增长率的影响效应及其作用机制,并给出其经济学解释;最后是综合结论及政策涵义。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艳  郑贺允  葛力铭  
首先,采用超效率SBM模型与Malmquist指数法评价中原城市群2007—2018年的绿色发展效率。其次,分析绿色发展效率的协同提高机制。进一步地,在协同提高机制中嵌入区域、省份、资源禀赋等多种类型的异质性分析。最后,提出中原城市群绿色发展的优化路径,以期为加快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提供新思路。研究结果表明:(1)中原城市群的绿色发展效率值整体水平偏低;全要素生产率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增长速度缓慢。(2)重视经济发展、人力资本、政府干预和科技水平对绿色发展效率的积极作用,降低产业结构和外商直接投资的不利影响。(3)东部地区绿色发展的推动力弱于中部地区;中心省份与外围省份的绿色发展大体一致;资源型城市绿色发展的推动力强于非资源型城市。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艳  郑贺允  葛力铭  
首先,采用超效率SBM模型与Malmquist指数法评价中原城市群2007—2018年的绿色发展效率。其次,分析绿色发展效率的协同提高机制。进一步地,在协同提高机制中嵌入区域、省份、资源禀赋等多种类型的异质性分析。最后,提出中原城市群绿色发展的优化路径,以期为加快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提供新思路。研究结果表明:(1)中原城市群的绿色发展效率值整体水平偏低;全要素生产率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增长速度缓慢。(2)重视经济发展、人力资本、政府干预和科技水平对绿色发展效率的积极作用,降低产业结构和外商直接投资的不利影响。(3)东部地区绿色发展的推动力弱于中部地区;中心省份与外围省份的绿色发展大体一致;资源型城市绿色发展的推动力强于非资源型城市。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叶彩鸿  董新平  庄佩君  
港口群是区域参与全球经济合作和竞争的重要战略资源,港口群的协同不仅能促进区域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发展,而且能优化区域产业布局与区域资源配置。首先分析了港口群协同的内涵,提出港口群整体效应的实现,要以港口群内各港口间的协同运作为基础。接着分析了港口群的资源系统构成,以及港口群协同发展过程中的替代机制、资源互补机制、资源增进机制与资源冲突机制。最后提出港口群管理的建议,包括制定科学、合理的港口群总体发展规划;设立跨行政区划的官方管理与协调机构;建立港口之间的沟通、协调与合作机制;明确各港口功能、定位与分工,实施错位发展;建立港口群内信息数据公共平台与信息共享机制等。
[期刊] 建筑经济  [作者] 林敏  张福生  陈敏佳  
我国发展绿色建筑,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本文在委托代理理论的基础上,以政府、建筑相关企业、消费者为研究对象,探讨绿色建筑发展过程中三者的关系,并结合基于多方利益主体的绿色建筑激励约束的基本原则,提出激励约束机制的框架,以期使三者利益趋于一致,实现三方共赢。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徐丹丹  
党的二十大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协同推进碳中和与稳增长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本质要求,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求的内在要求,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选择。然而,碳中和与稳增长面临能源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转型挑战的叠加,是多重目标、多重约束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即节能降碳减污与经济增长存在两难抉择。应当建立流动机制,推动减碳与发展平衡;建立供求机制,促进产业链协同减碳;建立长效机制,兼顾短期与长期目标;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实现政府与市场双轮驱动;建立开放机制,推动国际与国内低碳循环。就实现路径而言,应努力形成“供给侧—需求侧—市场—政府”四联并行的合力,协同推进国家政策体系、产业发展体系、企业生产体系和家庭消费体系的多层次系统变革。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