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714)
2023(5578)
2022(4821)
2021(4573)
2020(4141)
2019(9713)
2018(9637)
2017(18780)
2016(10411)
2015(12012)
2014(12333)
2013(12371)
2012(11899)
2011(10818)
2010(11098)
2009(10600)
2008(10883)
2007(10095)
2006(8663)
2005(7791)
作者
(32056)
(27068)
(26896)
(26067)
(17144)
(13059)
(12508)
(10626)
(10175)
(9543)
(9145)
(9046)
(8605)
(8604)
(8593)
(8538)
(8517)
(7928)
(7827)
(7815)
(6866)
(6841)
(6597)
(6234)
(6183)
(6123)
(6054)
(5978)
(5491)
(5468)
学科
(48178)
经济(48136)
管理(26695)
(25697)
方法(23682)
数学(20995)
数学方法(20828)
(20076)
企业(20076)
(14615)
(12352)
中国(11345)
(11204)
(8644)
贸易(8643)
地方(8408)
(8364)
农业(8051)
业经(8042)
(7943)
理论(7631)
(7606)
(6763)
银行(6736)
(6728)
财务(6715)
财务管理(6690)
(6569)
金融(6567)
(6403)
机构
大学(162611)
学院(159116)
(66238)
经济(64813)
管理(57608)
研究(55283)
理学(49234)
理学院(48623)
管理学(47734)
管理学院(47426)
中国(40626)
科学(35290)
(34385)
(30105)
(29790)
(29272)
研究所(26729)
中心(25332)
业大(25105)
(24481)
农业(24087)
财经(24015)
(22680)
师范(22456)
北京(21780)
经济学(21743)
(21674)
经济学院(19614)
(19196)
(18963)
基金
项目(101222)
科学(77970)
研究(73078)
基金(72115)
(62920)
国家(62402)
科学基金(51804)
社会(45275)
社会科(42586)
社会科学(42567)
(39583)
基金项目(38018)
教育(34707)
(33759)
自然(33230)
自然科(32386)
自然科学(32373)
自然科学基金(31804)
编号(30446)
资助(30073)
成果(26018)
重点(23220)
(23116)
(21730)
课题(20886)
(20247)
科研(19769)
教育部(19528)
大学(19375)
创新(18983)
期刊
(72693)
经济(72693)
研究(46530)
中国(28509)
学报(28449)
(26757)
(24234)
科学(24003)
大学(20502)
学学(19097)
管理(18455)
教育(18169)
农业(17742)
技术(13272)
(12961)
金融(12961)
财经(12552)
经济研究(12060)
业经(10863)
(10788)
问题(10122)
(9783)
图书(8755)
(8700)
技术经济(8475)
理论(8161)
统计(7978)
(7976)
商业(7373)
实践(7321)
共检索到23336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姚勤华  
传统的国际关系理论关注物质力量对国家间关系的作用,国际关系建构主义学派的亚历山大.温特从哲学的角度开辟了国际关系理论关于物质与意识关系问题的新认识,提出国际社会,其结构包括国家间关系,是由人们在互动中对物质力量的认识的反映,人们对物质力量的解释建构了物质的意义,从而决定国际社会的性质和国家间的关系。温特以理念主义的认识论和整体主义的方法论,弥补了国际关系其他理论流派在国际社会物质和意识关系问题上的不足,揭示了观念在社会层面的能动作用,认为国际社会无政府状态本身不是物质力量的结果,而是观念使然。观念的作用在于,在物质的性质和力量大小确定的前提下,可以将霍布斯的杀戮文化,建构成洛克的竞争文化和康德...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桑新民  
近年来,建构主义对国内外教学理论与实践产生了越来越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任何一种理论的跨时空传播,必然产生文化的误读,但这同时也正是理论发展的必经之路。本文结合作者跨越二十多年研究建构主义的独特思想体验和教学生活体验,对建构主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历史、哲学、文化与教育解读,并探讨了中国教育研究和借鉴西方建构主义应该持有的健康心态和科学方法论。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李建华  
本文研究社会建构主义数学哲学与数学教育哲学及其对数学教育的影响,意在为当代数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任友群  
有关人的学习的研究正在形式一个全新的学习科学的研究领域,其中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力求梳理建构主义思想背后所隐藏的哲学社会学思想的演变过程,以便从教育学内外两个视角描绘建构主义的思想脉络,并兼对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等思想与建构主义的关系作一个厘清。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葛园园  
本文从存在主义哲学视角出发,运用其哲学方法和话语体系,对"图书馆怎样存在"、"人在信息世界中怎样存在"、"信息技术怎样存在"、"信息与真理的关系"、"交互性的启示"、"图书馆学研究的本真状态"等几个与存在主义哲学密切相关的基础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贺善侃  
和谐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现代化形式。"和谐哲学"的提出,适应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适应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也适应了建设和谐世界的需要。和谐哲学体现的和谐精神,恰如其分地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和谐哲学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当代成果,是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珠联璧合。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魏宏聚  
教学经验是教师日常话语与教师教育领域的关键词,重视教学经验是哲学思维变革的结果,特别是实用主义哲学对经验的重视、后现代哲学对默会知识、个体知识的重视,人们开始重新审视经验、教学经验的价值。以实用主义的视野透视教学经验,教学经验是支配教师教学行为发生的力量,是教师在实践中的一贯做法,是中小学校校本研修的对象与核心媒介,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知识基础;但现实中教师教学经验的增长与利用处于原初经验状态,对教学经验概念化以发挥其在教学实践中的价值具有迫切性。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李春茹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独家本领""优势本领""制胜本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哲学。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看家本领",就是要深切体悟和用心践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
关键词: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黄天基  
掌握学习方法是一个重要问题,好象过河必须有桥一样。为了帮助读者掌握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我们从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自学辅导》(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党政干部基础科辅导材料之八)中详细择发了学习方法一节,供参加中国统计干部电视函授学院学习的读者参考。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赵明仁  黄显华  
作为改造教师主观世界的活动,教师学习的实质是教师内在的思想、能力和情感的变化。建构主义教师学习是教师以主动发现和探究的态度与过程,在拓展和提升原有知识和经验基础上获致丰富教育理想和知识、增进专业理解和技能,不断更新自我,培育创造性生命力的成长过程。改善我国教师教育中的教师学习要有自我超越的意识和勇气,营造促进教师理解与思考的环境,涵养诤友式的合作文化。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张明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制度、经济发展状态等发生着重大变革,此种社会层面的变化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社会化实践与本土化发展,凸显着马克思社会观对我国社会建设与思想体系健全的深远影响。马哲涵盖认识论、辩证唯物论等理论基础,涉及人道主义精神、本体论、实践观等诸多内容,已成为研究社会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分析手段,透过对其深入研究,能够大体了解我国社会建设的整体变迁走向。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黄琳庆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和发展。科学发展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观;坚持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运用和发展了唯物辩证法发展观; 坚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相统一;深化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发展的理论。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胡赟  
自由问题始终是马克思主义研究与关注的对象,自由不仅是衡量人类生命价值的重要标准,还是人类在实践生活与工作中努力奋斗的目标。纵观人类发展史,人类的自由并不是坐享其成的,要经过不断斗争,克服阶级、民族以及自我存在于社会的种种限制,在各种异化现象的影响下去努力争取。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发展与进步使人类社会产生异化现象,这阻碍了人类自由的获得与实现,进而提出通过斗争、革命来克服各种异化现象以实现人类的自由。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王秀红  张梦辰  
美丽中国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目标,美丽乡村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乡村生态美,既是化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然选择,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由之路。目前,我国在实现乡村生态美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出发,建议从主体维度和整体维度两方面入手,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以实现乡村生态美。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