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915)
- 2023(5468)
- 2022(4525)
- 2021(4023)
- 2020(3327)
- 2019(7239)
- 2018(6795)
- 2017(12431)
- 2016(6954)
- 2015(7216)
- 2014(6832)
- 2013(6642)
- 2012(5975)
- 2011(5265)
- 2010(5001)
- 2009(4491)
- 2008(4419)
- 2007(3640)
- 2006(3115)
- 2005(2484)
- 学科
- 济(24298)
- 经济(24256)
- 业(19138)
- 管理(18889)
- 企(14518)
- 企业(14518)
- 方法(12187)
- 数学(11157)
- 数学方法(11068)
- 农(7859)
- 财(6872)
- 学(6670)
- 贸(6579)
- 贸易(6579)
- 中国(6459)
- 易(6434)
- 业经(5675)
- 农业(5439)
- 技术(4927)
- 环境(4628)
- 务(4290)
- 财务(4287)
- 财务管理(4283)
- 制(4114)
- 企业财务(4083)
- 产业(3872)
- 划(3759)
- 地方(3663)
- 出(3550)
- 银(3522)
- 机构
- 大学(98940)
- 学院(97984)
- 济(38561)
- 经济(37966)
- 管理(36376)
- 研究(35924)
- 理学(32982)
- 理学院(32575)
- 管理学(31883)
- 管理学院(31738)
- 农(29297)
- 科学(26209)
- 中国(24770)
- 农业(23787)
- 业大(23030)
- 京(20268)
- 所(19926)
- 研究所(18898)
- 农业大学(16284)
- 中心(15693)
- 财(15262)
- 江(13286)
- 财经(13147)
- 院(12704)
- 省(12603)
- 室(12546)
- 业(12443)
- 经(12191)
- 科学院(12175)
- 北京(11991)
- 基金
- 项目(76950)
- 科学(59703)
- 基金(57590)
- 家(54925)
- 国家(54470)
- 研究(46524)
- 科学基金(45007)
- 自然(32213)
- 自然科(31525)
- 自然科学(31512)
- 社会(31187)
- 基金项目(31168)
- 自然科学基金(30998)
- 省(30228)
- 社会科(29603)
- 社会科学(29593)
- 划(26427)
- 资助(22369)
- 教育(20573)
- 重点(17782)
- 计划(17723)
- 创(16467)
- 部(16197)
- 发(16122)
- 科技(16107)
- 科研(15938)
- 编号(15741)
- 业(15642)
- 创新(15447)
- 农(14200)
共检索到12823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郑经武 林茂松 方中达
燕麦孢囊线虫(Heterodera avenae Wollenweber)广泛分布于世界麦类作物种植区,是麦类作物生产上的一大病原生物。中国1989年首先在湖北省小表上发现,后在北京、河北、山西、河南和青海等地也发现有分布,而且造成一定的危害。影响燕麦孢囊线虫二龄幼虫孵化的因素很多,其中温度是最主要的因素之一。由于气候条件的差异,各地线虫群体之间孵化温度不尽相同。二龄幼虫(又称侵染幼虫)是孢囊线虫生活史中的一个重要阶段。Meagher 曾观察温度和湿度对贮存孢囊内卵生活力的影响。温度对孵出幼虫的生活力影响还未见报道。作者观察了离体条件下,温度对孢囊内幼虫的孵化及孵出二龄幼虫生活力的影响...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明祖 颜家坤
用湖北天门小麦病田土壤中分离的燕麦孢囊线虫(Heterodera avenae)接种,并种植小麦,待小麦收割后,于不同时间内分离孢囊,在不同条件下进行孵化试验。结果表明,在室温下,旬平均9~12℃孵出的幼虫总数多。在15±1℃恒温下,孢囊孵出的幼虫显著高于20℃、10℃、5℃的处理。黄棕壤土浸液、小麦根汁5倍液有抑制孢囊孵化的作用,小麦根汁10倍液对孢囊孵化无显著影响。小麦根汁20倍液对孢囊孵化有利。室外自然条件下。6~10月线虫的孵化不发生。晾干的孢囊在冰箱冷冻室内存放16个月,不影响其孵化率,在7℃下存放16个月,失去活力的卵则较多。病土晾干在室温下存放16个月(过二个夏),孢囊孵出的幼虫...
关键词:
燕麦孢囊线虫 温度 孵化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漆永红 胡冠芳 曹素芳 叶德友 陈书龙
为了明确东莨菪碱、山莨菪碱、莨菪碱和樟柳碱4种生物碱对南方根结线虫卵囊、卵孵化及其2龄幼虫存活的影响。在室内条件下,采用浸渍法测试了这4种生物碱在不同浓度和时间处理的作用效果。结果表明,4种生物碱均对线虫卵囊、卵孵化有抑制作用,对2龄幼虫有致死作用。随着生物碱浓度的增加和处理时间的延长,线虫卵囊、卵孵化的抑制率以及2龄幼虫的死亡率显著提高。0.6 mg/m L山莨菪碱对线虫卵囊孵化的抑制效果最好,48 h后达到95%。0.6 mg/m L东莨菪碱对线虫卵孵化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处理36,48 h分别达82.43%,98.5%。4种生物碱在1.0 mg/m L对2龄幼虫有致死效果,校正死亡率均达到...
关键词:
南方根结线虫 莨菪 生物碱 孵化 存活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暄 刘炳良 孙成刚 汪沛 向桂林 宋志强 李红梅
在室内条件下测定了燕麦孢囊线虫江苏沛县闫集镇群体在不同处理温度和时间下的2龄幼虫孵化特征,同时评价了不同规格小麦种植容器和线虫接种密度对单株小麦白雌虫量的影响,优化了燕麦孢囊线虫致病型测定条件。结果表明:燕麦孢囊线虫江苏群体的孢囊经过低温刺激才能孵化出2龄幼虫。孢囊经5℃低温预处理8周后,在10、15和20℃条件下均能孵化,其中最适孵化温度为15℃,而25℃条件下仅有少量线虫孵化,28和30℃条件下线虫不能孵化。延长低温预处理时间有助于幼虫孵化。孢囊经14周低温预处理后置于15℃条件下,2龄幼虫的单周孵化高峰及累积孵化率均达到最高值,分别为322条和62%。2龄幼虫不同接种密度显著影响致病型测...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沙广乐 邢彩云 胡锐 付秀莲 李月瑞
根据小麦孢囊线虫病典型症状———根部形成瘿瘤及其密度变化 ,探讨了该病害对小麦苗期生长影响。结果表明 :瘿瘤密度与麦苗长势呈极显著负相关 ;瘿瘤密度在 0 2 1~ 1 83,麦苗主茎高降低 2 7 5 %~ 4 5 4 % ,单株分蘖减少 4 3%~ 77 0 % ,叶片减少 7 9%~ 6 5 7% ,次生根条数及根长分别减少 1 3%~ 6 1 6 % ,8 0 %~ 71 9%。瘿瘤密度达 4 2 2以上时 ,麦苗不能形成分蘖和次生根 ,且弱小黄化严重而及早枯死
关键词:
小麦 孢囊线虫病 瘿瘤密度 长势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魏雪娟 李文豪 刘永刚 倪春辉 乔万强 安丽婷 李惠霞
为明确微孔草孢囊线虫(Heterodera microulae)的生物学特性,根据单因子变量试验测定温度,根际土壤浸液,5倍、10倍和20倍微孔草根汁,及4 mmol·L-1 ZnCl2溶液等孵化液对该线虫卵孵化的影响,同时测定温度对初孵2龄幼虫(J2)活性和2龄幼虫离体存活能力的影响,并以卵接种微孔草幼苗测定其侵染过程。结果表明,微孔草孢囊线虫孵化的适宜温度为15℃。土壤浸液、20倍和10倍微孔草根汁对该线虫的孵化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其孵化率分别为对照的2.96倍、2.11倍和1.61倍,4 mmol·L-1 ZnCl2溶液促进效果不显著,而5倍微孔草根汁对其孵化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在10~15℃下,J2的存活率在67.22%~76.25%; 4℃适合J2保存,而15℃有利于线虫保持活性。调查和观测发现,在15℃下接种卵3 d后,在微孔草根系检测到J2,接种24 d后在根系检测到白雌虫,27 d后白雌虫褐化为淡褐色孢囊。综上所述,低温条件(15℃)下,土壤浸液最有利于微孔草孢囊线虫的孵化。该线虫在15℃下完成一代需27 d。本结果明确了微孔草孢囊线虫的生物学特性,为该线虫的防治提供了参考依据。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崔江宽 黄文坤 彭焕 孔令安 李惠霞 彭德良
在田间自然情况下测试2种主要成分为二硫氰基甲烷的新型种衣剂及其与常规种衣剂灭菌唑和吡虫啉的联合使用对小麦孢囊线虫的防治效果。播种前用种衣剂对小麦种子分别进行包衣处理。分别调查播种前、抽穗期和收获后土壤中的孢囊数量及单孢囊卵量的变化,同时对小麦抽穗期的株高和收获时的千粒重等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测试种衣剂对小麦进行包衣处理后均对该处理小区的孢囊及单孢囊卵量有抑制作用,其中甘农Ⅲ号种衣剂单独使用和甘农Ⅲ号种衣剂+灭菌唑(0.5∶0.5)联合使用处理小区的单孢囊卵量减退率最高,防效分别达到37.59%和32.86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振跃 王守正 李洪连 袁红霞
通过对病害的症状观察和病原鉴定查明,河南省小麦发生了一种新病害,就是由禾谷孢囊线虫(Heterodera avenae Wollenweber)引起的小麦泡囊线虫病.经人工接种测定,该线虫还可侵染大麦、燕麦和黑麦;在谷子、玉米、水稻和高粱上未见表现症状,根部也未查到线虫.田间药剂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小麦播种时沟施涕灭威或呋喃丹对该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鉴定了河南省12个主要小麦品种的抗性,结果均不抗抱囊线虫病,但感病程度存在一定差异.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马娟 李秀花 于海滨 陈书龙
近年来小麦孢囊线虫病在河北省发生十分普遍,给小麦生产造成了严重损失。可以侵染小麦的孢囊线虫种类很多,对于病原的准确鉴定是防治病害的基础。本试验从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两方面对从河北省不同地区采集到的37个小麦孢囊线虫群体进行了比较分析和鉴定。经过对线虫ITS-rDNA序列分析,发现采集到的线虫ITS区序列差异很小,为同一种类,其ITS-rDNA序列与燕麦孢囊线虫Heterodera avenae Wollenweber,1924的ITS-rDNA序列同源性高于99%。通过光学显微镜进行形态学测量和观察,其主要形态学特征与燕麦孢囊线虫H.avenae的相近。综合其形态与分子序列特征,确定河北省小麦孢...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亓晓莉 彭德良 彭焕 龙海波 黄文坤 贺文婷
【目的】建立从禾谷孢囊线虫及其近缘种的混合群体中检测禾谷孢囊线虫的快速分子检测方法。【方法】使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和特征序列扩增区域(SCAR)标记的方法,运用PCR技术进行特异性检测。【结果】用本研究建立的SCAR标记快速分子检测体系对9种32个线虫种群进行检测,能够直接从混合线虫样品中检测出禾谷孢囊线虫。该检测方法对禾谷孢囊线虫的孢囊、2龄幼虫具有扩增能力,最低检出阈值为1/2000个孢囊,1/80头2龄幼虫。【结论】本研究设计的SCAR标记快速分子检测体系能够从禾谷孢囊线虫及其近缘种的混合种群中快速检测出禾谷孢囊线虫,且检测准确、灵敏度高。
关键词:
禾谷孢囊线虫 SCAR标记 快速分子检测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崇俊 黄文坤 崔江宽 彭德良 李红梅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中国山东省7个地区19个乡(镇)的小麦孢囊线虫的分布和发生情况进行调查,并根据形态和rDNA-ITS分子特征对病原线虫种类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在山东省临沂、莱芜、淄博、潍坊、东营、威海、烟台等7个地区发生的孢囊线虫均为禾谷孢囊线虫(Heterodera avenae Wollenweber),其检出率为70.9%,且以东营市和潍坊市的孢囊数及卵量最高,烟台市的孢囊数及卵量最低。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王暄 乐秀虎 宋志强 向桂林 林宇 李红梅
【目的】明确小麦禾谷类作物孢囊线虫(cereal cyst nematodes,CCN)江苏群体的种类组成及群体间遗传变异情况,为抗病品种的选育、利用以及病害综合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对江苏省的13个代表性CCN群体进行孢囊、阴门锥和2龄幼虫的形态观察和形态测计并与相似种进行比较;PCR扩增上述群体的rDNA-ITS区并克隆测序,构建基于ITS序列的系统发育进化树。【结果】通过形态观察和形态测计值的比较,所测定的江苏群体均与已报道的禾谷孢囊线虫(Heterodera avenae)中国群体的测计值相接近;系统进化关系分析显示CCN江苏群体、国内其它地区以及国外禾谷孢囊线虫群体均处于同一大的进化...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贾建平 李金鸿 于敬文 余曦玥 彭德良 李惠霞 黄文坤
为了探索施氮肥对大豆孢囊线虫病的控制效果,进行了不同施肥水平的盆栽试验和田间试验,以分析氮肥对大豆孢囊线虫卵孵化和繁殖的影响,及其对大豆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盆栽试验设置了0.016,0.032,0.048,0.064 g/kg土壤4个施氮水平,分析土壤淋溶液和根系浸出液对卵孵化及线虫繁殖的影响;田间试验设置了22.50,56.25,67.50,78.75 kg/hm~2 4个施氮水平,分析不同氮肥水平对孢囊减退率的影响,盆栽试验和田间试验均以不施用氮肥作为空白对照。室内盆栽试验结果表明,施氮肥后的土壤淋溶液和根系浸出液都可以显著提高卵孵化抑制率,0.032,0.064 g/kg土的土壤淋溶液中大豆孢囊线虫卵孵化抑制率较高,分别为34.21%,29.31%;0.064 g/kg土的根系浸出液中大豆孢囊线虫卵孵化抑制率最高,达55.09%,与对照相比有显著差异。田间试验表明,适量施用氮肥可以显著提高孢囊减退率,增加大豆产量。使用56.25 kg/hm~2氮肥处理对线虫的防治效果最好且增产率最高,孢囊减退率达25.29%,增产率可达14.75%;而对照区孢囊数量增加了30.77%。因此,适当增施氮肥对大豆孢囊线虫病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可提高大豆产量和品质,该方法是一种防治大豆孢囊线虫经济安全的方法。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来燕学
本文对浙江省宁波市松材线虫病疫区内的松材线虫和拟松材线虫的耐久型四龄幼虫(LIV)的形态及其分化变异作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松墨天牛成虫体内携带的松材线虫和拟松材线虫的LIV在形态上完全相同;同一来源的(拟)松材线虫的LIV既可发育形成松材线虫,也可形成拟松材线虫。它的分化变异结果受寄主等环境因子影响,规律是:带尾尖突的LIV离开松墨天牛成虫进入黑松多变为无尾尖突的松材线虫;进入马尾松多变为带尾尖突的拟松材线虫。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暄 梁中伟 裴世安 乐秀虎 李红梅 彭德良
对采集自江苏省徐州、宿迁、连云港和盐城4个地区的15个小麦禾谷孢囊线虫群体进行核糖体DNA-ITS区的RFLP分析。结果表明:测定的所有群体均具有相同的酶切图谱,既具有与国外"B"型群体(印度群体)相同的AluⅠ和RsaⅠ酶切图谱,同时也具有中国群体独特的HinfⅠ和Tru9Ⅰ酶切图谱("C"型)。采用Neighbor-Joining法(MEGA4.0)构建的ITS序列系统进化树显示:所有15个江苏群体均聚在小麦禾谷孢囊线虫组(Heterodera avenae group)下的小麦禾谷孢囊线虫复合种群(H.avenae complex)分支内,且多数江苏群体与草地孢囊线虫(H.pratens...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