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559)
- 2023(6397)
- 2022(5327)
- 2021(4736)
- 2020(3926)
- 2019(8647)
- 2018(8188)
- 2017(15194)
- 2016(8417)
- 2015(9002)
- 2014(8459)
- 2013(8350)
- 2012(7742)
- 2011(6875)
- 2010(6695)
- 2009(6014)
- 2008(5792)
- 2007(5056)
- 2006(4419)
- 2005(3839)
- 学科
- 济(31430)
- 经济(31383)
- 管理(23357)
- 业(22980)
- 企(17769)
- 企业(17769)
- 方法(15171)
- 数学(13669)
- 数学方法(13540)
- 学(9660)
- 农(9288)
- 财(8805)
- 中国(8142)
- 贸(7900)
- 贸易(7899)
- 易(7716)
- 业经(7136)
- 农业(6472)
- 制(5705)
- 技术(5589)
- 环境(5480)
- 务(5253)
- 财务(5251)
- 财务管理(5239)
- 企业财务(5002)
- 地方(4878)
- 银(4728)
- 产业(4710)
- 银行(4679)
- 融(4621)
- 机构
- 大学(122583)
- 学院(120077)
- 济(48369)
- 经济(47549)
- 研究(46975)
- 管理(43973)
- 理学(39174)
- 理学院(38680)
- 管理学(37874)
- 管理学院(37700)
- 农(33702)
- 中国(33669)
- 科学(33486)
- 农业(27526)
- 业大(26392)
- 所(26143)
- 京(26006)
- 研究所(24589)
- 中心(20265)
- 财(19708)
- 农业大学(18190)
- 江(17719)
- 院(17671)
- 财经(16317)
- 北京(15861)
- 省(15783)
- 室(15731)
- 经(15091)
- 经济学(14935)
- 业(14808)
- 基金
- 项目(91660)
- 科学(70892)
- 基金(68221)
- 家(65133)
- 国家(64621)
- 研究(56062)
- 科学基金(53036)
- 自然(38244)
- 自然科(37390)
- 自然科学(37372)
- 自然科学基金(36770)
- 社会(36586)
- 基金项目(36482)
- 省(35281)
- 社会科(34711)
- 社会科学(34700)
- 划(31570)
- 资助(27461)
- 教育(24683)
- 重点(21486)
- 计划(21166)
- 部(19642)
- 发(19466)
- 创(19424)
- 科技(19122)
- 科研(19118)
- 编号(19070)
- 业(18395)
- 创新(18249)
- 农(16467)
共检索到16770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作者]
张鑫磊 成永旭 陈四清 陈艳翠 张岩
对不同温度下海蜇(Rhopilema esculentaKishinouye)螅状体的累计分裂数量变化以及不同温度下海蜇每日伞径大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时间与螅状体的累计分裂数量呈S曲线相关,在海水盐度为30.5,pH值为8.2,DO在6 mg/L的条件下,17℃、20℃、23℃三个温度下的回归方程式分别为Y=e5.764-4.194/x(R2=0.983,F=1 240.536>F1,21,0.01=8.016 6),Y=e6.039-6.295/x(R2=0.987,F=1 933.560>F1,25,0.01=7.769 8),Y=e6.213-2.899/x(R2=0.989,F=2 ...
关键词:
海蜇 横裂生殖 生长 温度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吴颖 李圣法 程家骅
实验室条件下,就温度和投饵频次对海蜇碟状体生长过程(伞径生长及活动灵敏度)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温度设置为17、21、25℃,投饵频次设置为0.5、1、2、3、4次/d,进行交叉实验。结果表明,温度、投饵频次对碟状体伞径生长的影响均十分显著,且二者的交互作用明显。温度、投饵频次与海蜇碟状体生长之间均存在正相关关系,但各温度下当饵料频次达到一定程度时,投饵频次的增加未对碟状体的平均日生长率产生差异,17℃时每天投饵1次,21℃、25℃时每天投饵2次即能满足碟状体正常生长发育的需求。温度、投饵频次对碟状体的收缩率影响均十分显著,二者的交互作用也很明显。温度与碟状体的收缩率之间成正相关关系,17~21℃...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王丹丽 李明云 杨天勇 胡章
温度与盐度对老年低额蚤和蚤状蚤生长及生殖的影响王丹丽,李明云,杨天勇,胡章(宁波大学,315010)关键词老年低额 ,蚤状 ,温度,盐度,生长,生殖EFFECTSOFTEMPERATUREANDSALINITYONGROWTHANDREPRODUCT...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高世科 陈岱 孙习武 范旸辰 张硕
海蜇是我国沿海常见的一种经济价值较高的水母,碟状体是其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在实验室条件下,对投饵频率(1、2和3次/d)、规格大小(D≤5、5
关键词:
海蜇 投饵频次 光照 生长率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赵素芬 李海娟 孙会强 李健鹏 李国荣
通过离体组织培养,观察了灰叶马尾藻(Sargassumcinereum)有性生殖特征,探讨了光照强度20、40、60、80、120、160μmol/(m2.s)对其有性生殖与幼孢子体早期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灰叶马尾藻每窝一般排卵4~6个,单核,核分裂产生2~8核卵。受精卵依次经过2次横分裂、2次纵分裂,再经多次分裂形成梨形幼孢子体。光照强度对灰叶马尾藻卵及受精卵大小、分裂速度影响不显著,80~120μmol/(m2.s)时合子分裂较快。光照强度极显著影响灰叶马尾藻幼孢子体假根数量及其长度。培养第9天幼孢子体产生分枝,叶状部生长受光照强度影响显著,适宜光强范围为40~120μmol/(m2.s...
[期刊] 海洋水产研究
[作者]
赵斌 张秀梅 陈四清 成永旭 张岩
海蜇是经济价值很高的大型食用水母,历来是我国沿岸渔业的重要捕捞对象。本文综述了营养条件、温度、盐度、光照、溶氧、重金属、pH、氨氮对海蜇足囊繁殖与横裂生殖以及螅状体与碟状体生存的影响,对海蜇早期幼体发育的研究进展情况进行了概述。总结发现:环境因子对海蜇幼体发育影响的作用机理有待进一步探讨,环境突变对海蜇横裂生殖的影响以及海蜇碟状体到水母体系统发育过程的研究尚需补充完善。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尹青云 郑王义 谢咸升 李峰 李锐 郑晓玲 范绍强
在12,15,18,21,24,27℃6个不同温度下,测定了麦长管蚜的个体发育和生殖力情况。结果表明,各龄期若虫发育的时间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用5种或5种以上温度组合测定发育始点(C)和有效积温(K),求得全若虫期的发育起点温度为6.1±0.7℃,有效积温常数为1098.3日度。而且,随着温度的升高,蚜虫的生殖力逐渐增大,此时曲线的峰值最大。
关键词:
麦长管蚜 发育始点 有效积温 生殖力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刘顶海 张继红 陈四清 方建光 燕敬平 刘春胜 张明亮 高亚平
观察描述了海蜇Rhopilema esculenta从碟状体发育至幼蛰的形态变化特征,首次观察到了消化腔残留通道口的愈合过程,并重新对海蜇浮游幼体各个阶段进行了划分和定义。依据苗种培育与生产实际采样,在水温20±1℃,盐度28~29,pH为7.8~8.2条件下,初生碟状体(伞径2~3mm)经过20 d的培养,棒状附着器形成,发育成为幼蜇(15~20 mm)。测定分析了人工培养的初生碟状体到幼蜇的摄食量和生长规律(伞径和体重),2~20 mm的海蜇幼体伞径日生长率呈指数增长,方程为y=2.748 8e0.101 8x,体重与伞径的关系式为y=6×10-5-0.5x3.547 5,摄食量与伞径呈指...
关键词:
海蜇 伞径 碟状体 稚蜇 幼蜇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王岩 李轩
A laboratory experiment was carried out to evaluate effects of different food composition and feeding regimes on growth and reproduction of Moina mongolica Daday. Three food composition (1?10~6cells?mL~(-1) Chlorella sp. +2?10~(-5)g?mL~(-1) baker's yeast, 1.5?10~6 cells?mL~(-1) Chlorella sp. +1.5?10...
关键词:
蒙古裸腹 小球藻 面包酵母 生长 生殖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李建生 凌建忠 程家骅
利用2013年和2014年的67月共6个航次在长江口近海对沙海蜇(Nemopilema nomurai)开展的定点调查和生物学测定数据,对该海域沙海蜇的数量分布和生长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春末夏初,沙海蜇幼体首先出现在长江冲淡水控制势力较弱的江苏省中南部近岸和长江口北部外海水域;随着水温回升,逐渐向长江冲淡水控制势力较强的海域和黄海冷水团控制的南黄海中央深水海域扩散,吕四近岸的出现率呈现降低的趋势,而外海出现率持续保持在高水平;7月下旬,随着沙海蜇伞径达到高峰值,在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呈现全面暴发的趋势。
关键词:
夏季 长江口 沙海蜇 数量分布 生长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赵家兴 张晨捷 高权新 彭士明 施兆鸿
以银鲳(Pampus argenteus)为研究对象,进行了5组不同频率额外投喂海蜇(Rhopilema esculentum)的实验,依次为无额外投喂海蜇组(对照组)、1次/d、1次/3 d、1次/6 d和1次/12 d(依次标记为O组、A组、B组、C组和D组),通过分析实验中期(36 d)和实验结束时(60 d)银鲳的生长情况及其不同组织中主要蛋白与脂类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变化,揭示银鲳在额外投喂海蜇过程中,其生长、机体蛋白和脂类代谢指标的变化。结果显示,36 d和60 d时,高频率额外投喂海蜇组(A组和B组)银鲳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D组,但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各组血清和肝脏中谷丙转氨酶(GPT)和谷草转氨酶(GOT)活性均无显著差异(P>0.05);60 d时,A组血清脂蛋白酯酶(LPL)活性显著高于其它各组,各组间肝脏与肌肉中LPL活性无显著性差异;60 d时,高频率组(A组和B组)肝脏脂肪酸合成酶(FAS)活性显著高于低投喂频率组(C组和D组)(P<0.05),肌肉组织中,额外投喂海蜇试验组FAS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果表明,高频率投喂海蜇可提高银鲳组织代谢酶的活性,特别是脂代谢相关酶的活性,从而促进机体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银鲳的生长率,在银鲳人工养殖过程中,基于机体代谢指标的分析,每3天额外投喂一次海蜇较为适宜。
关键词:
银鲳 海蜇 生长 蛋白质代谢 脂类代谢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许建红 杜卫国
在温度分别为 2 6、30、32、34℃ ,湿度为 - 12KPa的条件下孵化中华鳖 (Trionyxsinensis)卵 ,孵化期分别 6 6 1、4 5 2、4 2 0和 39 4天将各温级中孵出幼体在实验室恒温 (2 9± 1℃ )饲养 ,测定其早期生长。结果表明 :孵化温度明显影响中华鳖幼体的早期生长 ,其中 2 6℃组生长最快 ,30、32℃组居中 ,34℃组生长最慢
关键词:
中华鳖 孵化温度 生长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罗晓霞 黄翔鹄 李长玲
为研究不同浓度的牟氏角毛藻对双齿许水蚤生长、存活和生殖的影响,并构建双齿许水蚤在不同食物浓度下的种群生命表。实验共设5个浓度组(0.5×105、3×105、6×105、12×105、17×105个/m L),结果显示,食物浓度对双齿许水蚤的幼体生长率、发育时间、存活率及孵化率有显著的影响。当食物浓度为3×1056×105个/m L时,双齿许水蚤的发育速率、生长率及孵化率显著高于浓度最低组(0.5×105个/m L)和浓度最高组(17×105个/m L),其幼体的发育时间为174192 h,生长率为0.60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潘茜 叶金云 陈建明
用豆浆、米糠、酵母3种饲料培养南京丰年虫(Chirocephalus nankinensisShen),试验结果表明:这3种饲料对南京丰年虫生长和生殖力的影响差异显著。其中,体长和体重增长依次为豆浆>酵母>米糠,成活率高低顺序为米糠>豆浆>酵母;生殖力高低顺序为豆浆>米糠>酵母。故用豆浆为饲料培养南京丰年虫较适于其生长和种群的增殖。
关键词:
南京丰年虫 生长 生殖 豆浆 米糠 酵母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黄宁宇 夏连军 么宗利
研究了养殖密度和温度对白斑狗鱼稚鱼在设施养殖中生长的影响。经过30d的养殖试验发现养殖密度和温度对白斑狗鱼稚鱼在设施养殖中的摄食和生长都有显著影响。日增重、特定增长率、生长效率、摄食效率随密度的增大而减小,净增重24ind·m-3和16ind·m-3密度组最高;随着温度的升高,日增重、特定增长率、生长效率均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其中24℃组生长最快,摄食效率则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特定生长率与密度之间存在显著直线回归关系,其回归方程为SGR=7.30-0.122SD(r2=0.9927);养殖温度和特定增长率之间存在显著二次函数关系,其回归方程为SGR=-0.047T2+2.169T-19.5...
关键词:
白斑狗鱼 稚鱼 养殖密度 温度 设施养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