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625)
- 2023(10936)
- 2022(9081)
- 2021(8122)
- 2020(6542)
- 2019(14647)
- 2018(14073)
- 2017(26098)
- 2016(14381)
- 2015(15728)
- 2014(15329)
- 2013(15090)
- 2012(14414)
- 2011(13166)
- 2010(13265)
- 2009(11916)
- 2008(11601)
- 2007(10398)
- 2006(9413)
- 2005(8724)
- 学科
- 济(62981)
- 经济(62914)
- 业(38083)
- 管理(36849)
- 企(27842)
- 企业(27842)
- 中国(20917)
- 方法(20700)
- 地方(19624)
- 农(19567)
- 数学(17911)
- 数学方法(17760)
- 业经(15306)
- 学(14042)
- 农业(13725)
- 财(13062)
- 贸(12954)
- 贸易(12942)
- 易(12501)
- 融(11173)
- 金融(11173)
- 银(11139)
- 银行(11081)
- 制(10975)
- 地方经济(10957)
- 发(10951)
- 环境(10903)
- 行(10765)
- 技术(10424)
- 产业(8731)
- 机构
- 学院(205570)
- 大学(203695)
- 济(84752)
- 经济(83063)
- 研究(81303)
- 管理(72952)
- 理学(62296)
- 理学院(61468)
- 中国(60665)
- 管理学(60320)
- 管理学院(59972)
- 科学(53116)
- 农(48128)
- 京(45060)
- 所(43944)
- 研究所(40232)
- 农业(38248)
- 业大(36803)
- 财(36623)
- 中心(35711)
- 江(32777)
- 院(29783)
- 北京(28749)
- 财经(28420)
- 省(27842)
- 范(27725)
- 师范(27216)
- 州(25881)
- 经(25869)
- 经济学(25535)
- 基金
- 项目(140260)
- 科学(108894)
- 基金(100160)
- 研究(95869)
- 家(91664)
- 国家(90844)
- 科学基金(75306)
- 社会(61095)
- 社会科(57882)
- 社会科学(57866)
- 省(56640)
- 基金项目(52936)
- 自然(50172)
- 自然科(48990)
- 自然科学(48972)
- 划(48390)
- 自然科学基金(48115)
- 教育(42540)
- 资助(40362)
- 发(36600)
- 编号(36536)
- 重点(32675)
- 创(29694)
- 部(29444)
- 计划(28553)
- 成果(28454)
- 发展(28196)
- 创新(27811)
- 展(27726)
- 科研(27376)
共检索到32146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袁盛勇 孔琼 肖春 陈斌 杨仕生 张建波 孙文 李正跃
在恒温7℃,10℃,14℃,18℃,22℃,26℃,29℃,32℃和35℃,对桔小实蝇在人工饲料上的发育和繁殖做了研究。结果表明,在7~32℃范围内桔小实蝇未成熟期各虫态的发育历期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卵的孵化率在26℃下最高;26℃下幼虫存活率最高,低温7℃、10℃以及14℃和高温35℃对卵、蛹的存活有明显的抑制作用,14℃蛹的死亡率达,与温度呈直线负相关;26℃繁殖率最高单雌产卵达682.2±23.62粒。
关键词:
桔小实蝇 发育 繁殖率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陈然 唐艳龙 唐桦 王小艺 杨忠岐
[目的]为了明确温度对松褐天牛肿腿蜂繁殖和发育的影响,进而为其人工繁育和生物防治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21,24,27,30,33℃的恒温条件下人工繁育松褐天牛肿腿蜂,记录各虫态发育历期及子代数量,并计算各虫态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结果]表明,松褐天牛肿腿蜂各虫态发育历期随着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如5组温度处理下的卵期分别为3.29±0.14,2.89±0.17,2.61±0.14,2.16±0.11和1.86±0.93 d。卵、幼虫、蛹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6.99±2.12,10.67±3.43和13.5±2.71℃,有效积温分别为49.28±5.08,166.67±34.02和225±43.30日·度。温度对子代数量及雄性占比也有显著影响,温度超过30℃后,子代数量及雄性占比显著下降。[结论]适度升温可有效促进肿腿蜂的繁殖和发育,但温度超过适温则不利于母蜂寄生和子代发育,人工繁育松褐天牛肿腿蜂的适宜温度范围是24~30℃。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柴正群 朱建青 夏体渊 陈泽斌 况荣平
为了弄清温度对蚜虫宽缘金小蜂发育和繁殖的影响,测定了10、15、20、25、30℃5个温度下蚜虫宽缘金小蜂不同虫态的发育历期,计算了其发育起点温度、有效积温,并测定了其在5个不同温度下的产卵量。结果表明:蚜虫宽缘金小蜂各虫态的发育历期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即30℃时,卵至成蜂所需历期最短(10.5 d)。卵至成蜂的发育起点温度为3.16℃,有效积温为265.93日度。温度对蚜虫宽缘金小蜂的繁殖力也有明显影响,在10~25℃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产卵量呈现增加的趋势,单雌平均产卵量在51.6~223.7粒,温度在25~30℃时,产卵量呈现减少的趋势,说明高温对蚜虫宽缘金小蜂的产卵量有一定的抑制作...
关键词:
蚜虫宽缘金小蜂 温度 发育历期 繁殖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周兴苗 潘亚飞 王小平 李红 雷朝亮
在室内观察了豆野螟取食扁豆、豇豆和四季豆后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状况。结果表明:豆野螟取食不同寄主后的卵孵化率、幼虫存活率、蛹存活率、蛹重、成虫寿命和产卵量均无显著差异,但均以取食四季豆为最低;豆野螟取食四季豆、豇豆和扁豆的幼虫发育历期分别为9.9 d1、1.2 d和11.7 d,三者差异显著;取食豇豆后5龄幼虫体重达53.9 mg,显著高于取食扁豆和四季豆的5龄幼虫体重。
关键词:
豆野螟 存活率 发育历期 产卵量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宫亚军 石宝才 路虹 张胜利 魏蕾
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对豆蚜、豌豆蚜、豌豆修尾蚜3种蚜虫发育历期、产仔量、寿命的影响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显示,豆蚜发育起点为(6.05±1.44)℃,有效积温为(106.63±9.19)日度;豌豆蚜发育起点为(5.69±1.72)℃,有效积温(113.01±2.98)日度;豌豆修尾蚜发育起点为(4.02±2.22)℃,有效积温为(131.45±29.84)日度,3种蚜虫最适发育温度为19~23℃,在19℃时产仔量最多,其中以豌豆蚜的繁殖能力最强,达69.5头。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梁光红 陈家骅 黄居昌
结果表明,切割潜蝇茧蜂对4种处理的补充营养选择性表现为:20%(体积分数)蜜水>纯蜜>番石榴汁>清水.补充不同营养后,切割潜蝇茧蜂子代繁蜂数量存在极显著差异,表明补充不同营养会对其生殖机能产生不同影响.综合考虑繁蜂量、发育历期以及体形指标,20%(体积分数)蜜水+0.01g.mL-1酵母粉是最佳的营养组合.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向玉勇 郭晓军 张帆 李子忠 罗晨
研究了不同温度、湿度条件对北方地区B型烟粉虱在黄瓜(北京202)上的生长发育、存活和繁殖的影响。18℃时,烟粉虱从卵到成虫羽化需要33.6 d,而在33℃时仅需14.4 d。烟粉虱发育的适宜温度为27~33℃,其总的存活率以27℃时最高,低温和高温对烟粉虱的发育和存活均有抑制作用;成虫的寿命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从18℃时的41.3 d降低到36℃时的10.4 d,产卵量亦随之减少。烟粉虱卵及各龄期若虫在75%相对湿度下存活率最高,总存活率达到77.8%。在27℃,相对湿度为55%,75%和95%条件下,烟粉虱成虫平均寿命分别为27.5,31.2和15.7 d,单雌产卵量分别达到264.3粒,2...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王令令 薛毓才 蒋刚 时立秋 黄旭雄
锯齿新米虾为刀鲚幼鱼阶段的优质生物饵料。为探究不同温度(20℃、25℃和30℃)和不同饵料(虾片、沼虾商品饲料和小球藻)对锯齿新米虾生长繁殖的影响,以实验室孵化后7 d的锯齿新米虾(Neocaridina denticulata)仔虾为对象进行为期91d的养殖试验,结果表明,锯齿新米虾的存活率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20℃组的存活率(93.33%±7.20%)显著高于30℃组(P<0.05);温度对锯齿新米虾体长、体质量及特定生长率无显著性影响(P>0.05);随着温度升高锯齿新米虾发育显著加快,30℃、25℃和20℃下初次抱卵时间分别为(39.25±3.20) d、(55.00±1.00) d和(162.33±1.53) d;但20℃锯齿新米虾初次抱卵时的体长、体质量及抱卵量均显著高于25℃和30℃(P<0.05),25℃组与30℃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三温度下锯齿新米虾的相对繁殖力无显著性差异(P>0.05)。胚胎孵化时间随温度的升高显著性降低;锯齿新米虾性腺发育的生物学零度为16.57℃,有效积温为507.54℃·d;胚胎发育的生物学零度为6.69℃,有效积温为279.98℃·d。投喂小球藻组锯齿新米虾的生长速度和存活率显著低于投喂其它饵料组(P<0.05),投喂沼虾商品饲料可以显著提高锯齿新米虾的初次抱卵体长、体质量、抱卵量及相对繁殖力(P<0.05)。综上所述,人工养殖锯齿新米虾的适宜温度为25℃左右,沼虾商品饲料是锯齿新米虾的适宜饵料。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刘怀 赵志模 邓永学 徐学勤 李映平
在 16、2 0、2 4、2 8、32、36℃的 6种恒温条件下 ,以竹裂爪螨各螨态为饲料 ,系统研究了温度对竹盲走螨实验种群生长发育、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 ,36℃条件下竹盲走螨不能完成世代发育。在 16~ 32℃范围内 ,各螨态的发育历期随温度升高而缩短 ,卵至成螨的发育历期在 16、2 0、2 4、2 8、32℃ 5种恒温条件下分别为 16 0 1、10 80、5 81、5 12和 4 6 8d ;世代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分别为 10 4 4℃和 93 77d·℃。分别用王 -兰 -丁模型和逻辑斯谛模型拟合了温度与发育速率的关系 ,其中王 -兰 -丁模型能更好地反映出竹盲走...
关键词:
竹盲走螨 温度 生长发育 繁殖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蒋刚 戴颖 张亚 黄旭雄 朱永明
为了探究温度对日本沼虾(Macrobranchiumnipponense)幼体发育及成体繁殖性能的影响,将刚孵化的日本沼虾溞状幼体分别置于21℃、26℃和31℃的恒温水体中连续培养90d,观察其发育和成体繁殖性能。结果显示:日本沼虾个体发育速度随培养温度的升高而加快,21℃、26℃和31℃溞状幼体完全变态成仔虾所需时间分别为(54.7±1.5)d、(24.0±1.0)d和(19.3±0.6)d;实验水温不影响日本沼虾溞状幼体的成活率,但影响溞状幼体变态成仔虾的成活率,21℃组溞状幼体变态成仔虾的存活率显著低于26℃组和31℃组(P<0.05);温度影响日本沼虾的性腺发育,在90d的试验期内,21℃组未出现抱卵个体,31℃组最早出现性成熟个体,首次抱卵时间为(55.7±5.5)d,比26℃组提前了约17d。雌虾首次抱卵量在26℃组显著高于31℃组,但相对繁殖力两者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试验结束时26℃组日本沼虾体长和体重均最大,且显著高于21℃组(P<0.05)。本研究表明,温度影响日本沼虾的生长与发育,但不改变其相对繁殖力;高温促进性成熟个体的小型化。
关键词:
日本沼虾 温度 幼体发育 生长 繁殖性能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蒋刚 戴颖 张亚 黄旭雄 朱永明
为了探究温度对日本沼虾(Macrobranchiumnipponense)幼体发育及成体繁殖性能的影响,将刚孵化的日本沼虾溞状幼体分别置于21℃、26℃和31℃的恒温水体中连续培养90d,观察其发育和成体繁殖性能。结果显示:日本沼虾个体发育速度随培养温度的升高而加快,21℃、26℃和31℃溞状幼体完全变态成仔虾所需时间分别为(54.7±1.5)d、(24.0±1.0)d和(19.3±0.6)d;实验水温不影响日本沼虾溞状幼体的成活率,但影响溞状幼体变态成仔虾的成活率,21℃组溞状幼体变态成仔虾的存活率显著低于26℃组和31℃组(P<0.05);温度影响日本沼虾的性腺发育,在90d的试验期内,21℃组未出现抱卵个体,31℃组最早出现性成熟个体,首次抱卵时间为(55.7±5.5)d,比26℃组提前了约17d。雌虾首次抱卵量在26℃组显著高于31℃组,但相对繁殖力两者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试验结束时26℃组日本沼虾体长和体重均最大,且显著高于21℃组(P<0.05)。本研究表明,温度影响日本沼虾的生长与发育,但不改变其相对繁殖力;高温促进性成熟个体的小型化。
关键词:
日本沼虾 温度 幼体发育 生长 繁殖性能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孟瑞霞 刘家骧 杨宝胜 赵建兴 孟焕文
长短光照对截形叶螨的影响有着显著差异。在 30℃时短光照明显延缓该螨的发育 ,rm 值相应降低 ,并且存活率和产雌卵率曲线均滞后于长光照处理
关键词:
光照 截形叶螨 生长发育 繁殖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杨群芳 王慧 李庆
1836年,Schmidberger首次发现蛀木质部小蠹是以坑道壁上排列的栅栏状物为食,由于弄不明白这些栅栏状物为何物,便将它们称为"ambrosia",意为"神的食物"(Fisher et al.,1953;1954;Schmidberger,1836)。1844年,Hartig明确了被北方材小蠹(Xyleborus dispar)幼虫取食的栅栏状物是丛梗孢属(Monilia)的一种真菌(Batra,1967)。此后,"ambrosia fungi",即"虫道真菌",便被广泛用于对生长在坑道中、为蠹虫所取食的真菌之称,而将在木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罗宏伟 王竹红 王联德 黄建
分别提供6种寄主植物上的烟粉虱[Bemisia tabaci(Gennadius)]供小黑瓢虫[Delphastus catalinae(Horn)]捕食.结果表明:寄主植物显著影响小黑瓢虫的发育、存活和繁殖.捕食花椰菜上粉虱的小黑瓢虫的发育速度、存活率和繁殖力都占有明显优势,瓢虫种群增长的大小表现为花椰菜(rm=0.0771)>胜红蓟(rm=0.0722)>豇豆(rm=0.0714)>一品红(rm=0.0677)>甘薯(rm=0.0640)>烟草(rm=0.0540).由此可见,人工大量繁殖小黑瓢虫可采用的寄主植物有花椰菜、胜红蓟、豇豆和一品红,其中花椰菜为首选.
关键词:
寄主植物 小黑瓢虫 烟粉虱 生长发育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胡黎明 申建梅 胡美英 宾淑英 黄华枝 廖泓之 林进添
利用RT-PCR和RACE方法克隆获得桔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Hendel)二硫键异构酶(pro-tein disulfide isomerase,PDI)基因的cDNA序列,命名为BdorPDI。测序结果表明,BdorPDI开放阅读框全长1 497bp,编码498个氨基酸。氨基酸序列结构分析表明,该序列有PDI蛋白家族的典型特征:N端含有信号肽序列;在序列的N端及C端具有二硫键/巯基氧化还原位点CGHC;在C末端含有内质网滞留信号肽KDEL。进化树分析表明:桔小实蝇的PDI蛋白序列与脊椎动物安乐蜥(Anolis carolinensis)的序列(XP_00321737...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