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842)
2023(6911)
2022(5755)
2021(5154)
2020(4272)
2019(9257)
2018(8925)
2017(16306)
2016(8975)
2015(9435)
2014(8971)
2013(8638)
2012(7750)
2011(6961)
2010(6639)
2009(5925)
2008(5857)
2007(4883)
2006(4145)
2005(3426)
作者
(28968)
(24338)
(24214)
(22637)
(15300)
(12052)
(10556)
(9693)
(9209)
(8342)
(8245)
(8058)
(7850)
(7642)
(7605)
(7437)
(7388)
(7228)
(6989)
(6982)
(6399)
(5981)
(5737)
(5589)
(5544)
(5380)
(5316)
(5175)
(5039)
(4880)
学科
(30978)
经济(30932)
管理(25359)
(24690)
(19414)
企业(19414)
方法(15282)
数学(13723)
数学方法(13620)
(9681)
(9567)
(9209)
(7628)
贸易(7626)
中国(7606)
(7442)
业经(7285)
农业(6704)
(5958)
财务(5955)
财务管理(5948)
环境(5923)
技术(5725)
企业财务(5709)
(5564)
(4984)
(4861)
银行(4815)
地方(4700)
(4549)
机构
大学(126873)
学院(125911)
(48381)
管理(47968)
经济(47562)
研究(45156)
理学(43201)
理学院(42665)
管理学(41808)
管理学院(41615)
(33244)
科学(32637)
中国(32220)
业大(26978)
农业(26931)
(25756)
(24321)
研究所(23071)
中心(20443)
(20381)
农业大学(18319)
(17556)
财经(17280)
(16612)
(15977)
(15520)
北京(15355)
(15208)
(15064)
实验(14796)
基金
项目(98463)
科学(77317)
基金(74214)
(70149)
国家(69615)
研究(60799)
科学基金(58124)
自然(41965)
自然科(41095)
自然科学(41080)
基金项目(40670)
自然科学基金(40403)
社会(40037)
社会科(38059)
社会科学(38048)
(37897)
(33646)
资助(28773)
教育(27394)
重点(23085)
计划(22014)
编号(21594)
(21060)
(20811)
(20369)
科研(20341)
科技(19695)
创新(19520)
(18876)
国家社会(17437)
期刊
(43993)
经济(43993)
学报(31574)
研究(29212)
(27938)
科学(26380)
大学(22224)
学学(21781)
中国(20290)
农业(18641)
管理(15145)
(14511)
(10496)
业大(9407)
(8233)
金融(8233)
(8142)
经济研究(8126)
财经(8096)
业经(7953)
农业大学(7853)
科技(7572)
技术(7295)
林业(6971)
资源(6911)
(6821)
教育(6806)
问题(6147)
商业(6109)
自然(5790)
共检索到16539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房景辉  孟珊  袁伟  蒋增杰  方建光  毛玉泽  梁博  
底内动物不仅具有较强的适应沉积环境的生理耐受能力,还具有适应沉积环境的行为策略,而且其行为策略与周围微环境关系密切,研究两者的关系可以从行为学角度阐释生物扰动的生态学意义。本研究利用底内动物行为学观察装置研究温度(15℃、20℃和25℃)对不同规格[大规格(2.2±0.2)g、中规格(1.5±0.2)g、小规格(0.7±0.2) g]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 Grube)行为特征的影响,探究了不同行为过程对洞穴水交换、营养盐和溶解氧变化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双齿围沙蚕的径向起伏频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P<0.05)。不同规格双齿围沙蚕的轴向爬行速度差异显著(P0.05)。规格对双齿围沙蚕的泵水量、泵水速率、轴向爬行速度及营养盐溶出效率影响显著(P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房景辉  王海青  方建光  蒋增杰  杜美荣  高亚平  周凯  张丽瑶  
在山东沿海选取了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 Grube)的典型栖息地——河口潮间带,通过测定、分析不同潮区(高潮区、中潮区和低潮区)和同一潮区不同深度(5 cm、15 cm、25 cm和50 cm)沉积物中H_2S、有机物、碳、氮、含水率以及粒度等指标,对其沉积环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高潮区沉积物H_2S浓度显著低于其他2个潮区(P0.05),不同深度沉积物的间隙水中H_2S浓度和含水率也无显著性差异(P>0.05)。低潮区有机物含量和氮含量显著低于中潮区和高潮区(P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徐永健  卢光明  葛奇伟  
通过在单养鱼系统和鱼藻混养系统中投放不同密度梯度的底栖动物双齿围沙蚕,考察沙蚕对系统养殖环境的修复作用及适宜的沙蚕放养密度。结果显示,加入沙蚕对系统底部沉积物POM(氮、磷污染物)的去除效果显著,相比于单养鱼处理沉积物中氮、磷分别降低了9.59%~10.47%、7.11%~8.18%。此外,沙蚕不同的放养密度对于系统沉积物的修复效果及养殖效益具有显著影响。同样,沙蚕的加入促进了养殖主要经济品种黑鲷品质的提升,鱼体体长、体重以及成活率方面均显著高于单养鱼系统(F),最终产量达到了单养鱼(F)系统的128.33%~156.08%。放养密度为22.5 kg/hm2和30 kg/hm2的沙蚕所产生的环...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王玲  陈爱华  杨大佐  赵啸  张剑诚  王亮  周一兵  
在20℃下测定了双齿围沙蚕的常规代谢和标准代谢的昼夜变化规律。按沙蚕体湿重分别设置S[0.50±0.05g]、M[0.90±0.05g]、L[1.50±0.05g]3个组,投喂人工合成的牙鲆饵料,结果表明:(1)常规代谢和标准代谢均随体重的增加而降低,符合幂函数方程R=aWb,b值分别为-0.5988、-0.4817;(2)在标准代谢的昼夜变化中,S、M、L各组表现出相同的规律,即夜间代谢增强,白天相对低缓;(3)对双齿围沙蚕常规代谢和标准代谢昼夜变化的比较表明,S、M和L组特殊动力代谢的峰值分别为3.936、1.5222和1.2853mg·(g·h)-1,持续时间相近,S、M、L总耗能分别为...
[期刊] 海洋水产研究  [作者] 柳敏海  蒋霞敏  张永靖  
2003~2004年,观察了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胚胎及幼体发育。结果表明,成熟卵为绿色,卵径175~228μm,多油球;胚胎发育经历卵裂期、囊胚期、原肠期、担轮幼虫期;后担轮幼虫期胚体脱卵膜孵化;幼体从3 刚节疣足幼虫开始,在3 刚节疣足幼虫后期开始摄食;4 刚节疣足幼虫后期纤毛轮消失,进入匍匐阶段;10刚节疣足幼虫形态与生态都与成体相似;从受精卵发育到4刚节疣足幼虫的时间在不同水温情况下变化较大,水温在25~26℃为118 h、而水温在27 .5~32℃为82 h。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刘石林  刘鹰  杨红生  游奎  陈慕雁  俞立东  
以鲜活饵料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赤子爱胜蚓(Eisenia foetida)和人工配合饵料投喂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并测定各种饵料对其生长和免疫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沙蚕和蚯蚓单独投喂或与人工配合饵料配合投喂都可显著提高凡纳滨对虾的生长速率,但用沙蚕单独投喂的对虾成活率较低。蚯蚓与人工配合饵料配合投喂可显著提高对虾血清中抗菌活力、溶菌活力、酚氧化酶活力和血细胞数量;蚯蚓单独投喂可显著提高血清中抗菌活力、酚氧化酶活力和血细胞数量,对血清中溶菌活力作用不明显。沙蚕与人工配合饵料配合投喂可显著提高对虾血清中抗菌和溶菌活力,但对...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吕富  聂庆  吕林兰  於叶兵  刘飞  赵卫红  
以白鱼粉为蛋白源,制备6种蛋白水平分别为25%、28%、31%、34%、37%和40%的等能饲料,饲养初始体重为(24.7±0.9)mg的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每种饲料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100 ind沙蚕,连续饲养60 d,测定沙蚕生长性能、体组成及养殖底质的总氮。结果表明,双齿围沙蚕的存活率不受饲料蛋白水平影响;末均重和特定生长率先随饲料蛋白水平显著升高,而饲料系数和日摄食率则先随饲料蛋白水平显著下降,当饲料蛋白水平达到31%以上时均开始趋于稳定;蛋白质效率则始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杨大佐  周一兵  陈雪  周笑孝  王斌  袁秀堂  孙静波  
根据已知杂色沙蚕(Nereis diversicolor)金属结合蛋白Ⅱ(MPⅡ)部分基因序列设计引物,应用RACE技术从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中克隆得到MPⅡcDNA序列全长为904 bp,其中,开放阅读框为357 bp,编码119个氨基酸。Blast比对结果显示,由双齿围沙蚕MPⅡcDNA序列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与多毛类Periserrula leucophryna蚯蚓血红蛋白(Hr)、杂色沙蚕(Nereis diversicolor)蚯蚓肌血红蛋白(MHr)及星虫类Themiste zostericola Hr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81.51%、77....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曹启猛  刘清兵  于跃芹  蒋克勇  刘梅  王雷  王宝杰  
为全面评估养殖和野生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作为亲虾饵料的营养价值和安全性,本研究分别对山东沿海养殖和野生双齿围沙蚕的基本营养成分、氨基酸和脂肪酸含量、常见重金属含量和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及对虾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hnV)携带情况进行了检测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养殖沙蚕的脂肪含量显著高于野生沙蚕中含量(P0.05);两种沙蚕中的对虾必需氨基酸/总氨基酸(eaa/taa)均在40%左右,对虾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eaa/neaa)均在60%以上,符合FaO/WhO关于高品质蛋白的标准...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李磊  戴明  赵永超  陈玉生  许呈林  王帅杰  蒋玫  
为了评估碱蓬(Suaeda glauca)、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对海水养殖池塘的综合修复效果,以文蛤(Meretrix meretrix)多年养殖池塘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模拟的实验方法,通过投放碱蓬、双齿围沙蚕开展文蛤养殖池塘水质富营养化、沉积物污染的生物综合修复研究。实验共设置8组,分别为:A1(30棵碱蓬),A2(20棵碱蓬),A3(10棵碱蓬);B(0.20 kg·m~(-2)双齿围沙蚕);C1(30棵碱蓬+0.20 kg·m~(-2)双齿围沙蚕),C2(20棵碱蓬+0.20 kg·m~(-2)双齿围沙蚕),C3(10棵碱蓬+0.20 kg·m~(-2)双齿围沙蚕);D(仅有沉积物和海水,对照组)。结果显示,综合修复条件下,碱蓬、双齿围沙蚕的生长状况良好,各复合试验组水体中溶解无机氮(DIN)浓度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C1组DIN浓度下降了14.10%,C2、C3试验组DIN分别上升了18.06%、42.89%;水体中溶解无机磷(DIP)浓度均呈现下降的趋势,分别下降了40.00%(C1)、28.57%(C2)、19.30%(C3);各复合试验组沉积物中硫化物含量均呈现下降的趋势,分别下降了26.80%(C1)、26.03%(C2)、19.30%(C3);沉积物中TOC含量均呈现下降的趋势,分别下降了48.07%(C1)、38.71%(C2)、43.47%(C3)。研究结果表明,碱蓬、双齿围沙蚕复合作用对文蛤养殖池塘水体中营养盐、沉积物中硫化物、TOC有一定的去除效果。研究结果可为海水养殖池塘水体、沉积物环境的综合修复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房景辉  张继红  吴文广  毛玉泽  高亚平  蒋增杰  方建光  
在实验室条件下,设计相同的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鱼苗网箱养殖密度(密度5尾/箱,鱼苗体质量约21 g),分别与不同数量的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lbuhitensis,0 g,50 g,70 g,90 g)混合养殖,4个实验组分别记作C、S1、S2和S3,网箱规格为Ф60 cm×30 cm。各实验组设3个平行组,实验进行40 d。牙鲆和沙蚕在称重前均饥饿24 h,同时取5尾牙鲆和20 g沙蚕作为实验初始样品。实验期间,每天07:30和18:00分2次投喂配合饲料,根据对照组饵料剩余情况适时调整投喂量,每个实验单元的投饵量基本一致,此过程中不处理残饵和粪...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欧阳俊峰  陈思扬  魏娜  张沙沙  鄢庆枇  林茂  马英  
为研究厦门近岸潮间带滩涂底泥中微型真核生物的群落结构及其对双齿围沙蚕扰动的响应,采用PCR-DGGE技术对室内模拟沙蚕生物修复过程中微型真核生物的群落结构及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集美滩涂底泥中微型真核生物主要分为后生动物(包括6个门:颚口动物门、环节动物门、线虫动物门、节肢动物门、软体动物门和腹毛动物门),丝足虫门,硅藻门和囊泡虫总门(又分为纤毛虫门和甲藻门)。其中囊泡虫总门的纤毛虫门为优势类群。后生动物中的线虫门为次优势类群。Peridinium quinquecorne(属于囊泡虫总门中的甲藻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杜荣斌  王勇强  刘红梅  车玉  
通过控制不同温度、盐度条件及投喂不同的饵料,观察了多齿围沙蚕胚胎、3~8刚节阶段游毛幼虫的发育情况。结果表明,多齿围沙蚕胚胎发育的适宜温度为18~25℃,适宜盐度为25~32;3~8刚节阶段游毛幼虫发育的适宜温度为24~32℃,适宜盐度为20~35;4~8刚节阶段游毛幼虫对微细的饵料均可摄食,蛋黄和酵母组比单细胞藻类组生长速度快,但成活率较低。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吕国华  梁建超  徐东坡  马学艳  顾若波  王林  丁图强  徐跑  华丹  闻海波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温度对不同规格橄榄蛏蚌能量代谢的影响,进一步完善橄榄蛏蚌的生理能量学资料,并指导我国橄榄蛏蚌的规模化人工养殖。[方法]利用室内静水法研究了5个温度(15、20、25、30和35℃)对橄榄蛏蚌稚蚌、幼蚌及成蚌耗氧率、排氨率、摄食率和同化率等的影响,并建立不同温度下的能量收支方程。[结果]温度对橄榄蛏蚌耗氧率、摄食率、排氨率和同化率影响显著。稚蚌、幼蚌和成蚌的耗氧率、排氨率、摄食率和同化率均随温度的升高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耗氧率和摄食率在30℃达到最大值,而排氨率和同化率在25℃时达到最大值;规格对橄榄蛏蚌耗氧率、摄食率、排氨率和同化率影响显著。橄榄蛏蚌稚蚌摄食率、耗氧率、排氨率均显著高于幼蚌和成蚌。橄榄蛏蚌能量分配策略中呼吸能占比最大(22.01%~94.90%),其次是排粪能(9.47%~59.69%)和生长能(-25.39%~56.33%),排泄能最小(0.37%~20.08%)。橄榄蛏蚌生长能占摄食能比例随温度升高先上升后下降,在20℃或25℃时达到峰值,在15℃时最低,稚蚌、幼蚌和成蚌生长能占比分别在25~35℃,20~30℃和15~30℃时较高,其适温范围随生长增大而增大。[结论]温度和规格对橄榄蛏蚌代谢生理和摄食生理均存在显著影响。20~25℃时橄榄蛏蚌生长能占摄食能比例较高,更适宜其生长,橄榄蛏蚌适宜生长的温度范围也随规格增大而逐渐增大,稚蚌和幼蚌对低温的耐受能力低,成蚌对高温的耐受能力低。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高振锟  张继红  李敏  马莎  郭晓亮  姜娓娓  吕旭宁  
为探讨黄海冷水团锋面温度波动对底播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的影响,采用室内模拟的方法,研究了温度波动对虾夷扇贝生理和免疫指标的影响。实验温度波动范围为15-10-15℃,升降温幅度为5℃/2 h,共进行了4次温度波动,分别测定了3个规格虾夷扇贝死亡率、耗氧率、排氨率以及血液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力等生理、免疫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温度波动4次后,大、中、小3个规格虾夷扇贝的死亡率均较低,分别为4%、6%、6%,其中,大规格虾夷扇贝的死亡率低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