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220)
- 2023(7359)
- 2022(6015)
- 2021(5292)
- 2020(4398)
- 2019(9872)
- 2018(9238)
- 2017(17109)
- 2016(9115)
- 2015(9319)
- 2014(8584)
- 2013(8506)
- 2012(7713)
- 2011(6927)
- 2010(6690)
- 2009(6102)
- 2008(5882)
- 2007(5019)
- 2006(4385)
- 2005(3755)
- 学科
- 济(34398)
- 经济(34357)
- 管理(26309)
- 业(24737)
- 企(19879)
- 企业(19879)
- 方法(14775)
- 数学(13151)
- 数学方法(12998)
- 学(9828)
- 农(9561)
- 财(9240)
- 中国(8879)
- 环境(8007)
- 贸(7978)
- 贸易(7976)
- 易(7774)
- 业经(7683)
- 农业(6542)
- 技术(6173)
- 划(6042)
- 地方(5874)
- 务(5847)
- 财务(5834)
- 财务管理(5829)
- 企业财务(5585)
- 制(5498)
- 关系(5346)
- 融(5003)
- 金融(5000)
- 机构
- 大学(127589)
- 学院(126060)
- 济(49911)
- 经济(49119)
- 研究(46990)
- 管理(46150)
- 理学(41195)
- 理学院(40710)
- 管理学(39800)
- 管理学院(39605)
- 农(34123)
- 科学(33293)
- 中国(33153)
- 业大(27675)
- 农业(27599)
- 京(26375)
- 所(25402)
- 研究所(23890)
- 财(21002)
- 中心(20429)
- 农业大学(18730)
- 江(17972)
- 院(17483)
- 财经(17407)
- 经(16090)
- 北京(15958)
- 省(15896)
- 室(15518)
- 经济学(15317)
- 科学院(14972)
- 基金
- 项目(96807)
- 科学(74864)
- 基金(71857)
- 家(67941)
- 国家(67406)
- 研究(59869)
- 科学基金(55884)
- 社会(39628)
- 自然(39570)
- 自然科(38737)
- 自然科学(38718)
- 基金项目(38652)
- 省(38326)
- 自然科学基金(38064)
- 社会科(37694)
- 社会科学(37679)
- 划(33062)
- 资助(28069)
- 教育(26345)
- 重点(22646)
- 计划(21865)
- 创(20828)
- 发(20656)
- 编号(20254)
- 部(20036)
- 科研(19896)
- 科技(19793)
- 创新(19550)
- 业(19254)
- 国家社会(17411)
共检索到17408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穆亮亮 黄旭雄 蔡敬 危立坤
利用耐污微藻净化污水并耦合微藻生物柴油生产是当前微藻开发应用的热点。探讨了不同培养温度(20、25、30、35和40℃)对一株耐高氨氮绿球藻(ChloroCoCCum sp.)生长及细胞油脂特性的影响。初始接种密度为300×104Cells/m l,培养周期为7 d。结果表明:培养温度对绿球藻的生长具有显著影响,随着温度的升高,绿球藻的细胞密度和生物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其峰值均在35℃,分别为3 604×10~4Cells/m l和0.92 g/l。对采收的藻细胞脂肪蓄积及特性分析表明,藻细胞的油脂含量和油脂产量随着温度的升高先上升后下降,其峰值也出现在35℃,分别为23.67%和21....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缪礼鸿 文金丽 邹有红 王琛
对分离到的1株异养型绿球藻(Chlorococcum sp.)的碳源、氮源及其它培养特性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该藻种在不同氮源及其水平下的氨基酸组成和含量。试验结果表明:该绿球藻异养培养的最佳碳源和氮源分别为葡萄糖和尿素;最适pH值为7.0~8.0;最适培养温度30℃左右,最适异养培养条件下的倍增时间为5 h左右。在含1倍和2倍氮浓度的培养条件下,绿球藻的粗蛋白含量分别达30.8%和36.6%。相同氮浓度下,氮源对氨基酸组成和含量无明显影响。
关键词:
绿球藻 异养生长 氨基酸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朱艺峰 林霞 徐同成 虞小花 高成勉 张仕坚
对水产养殖中的主要饵料微绿球藻(Nannochloropsisoculata(Droop)Hibberd)进行了5×3×2析因试验,培养液NO-3-N水平分别设置为0、3、6、12、24mg/L,光照强度分别为22.9μmol/(m2·s)、43.2μmol/(m2·s)、80.4μmol/(m2·s),更新率分别为10%和25%,研究了光、氮和半连续培养更新率对微绿球藻生长、采收量的影响。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NO-3-N水平、光照强度、更新率及其交互作用对细胞密度、生长率和采收量的影响均存在显著差异(P<0.001),以更新率影响最大,其次是光照强度,影响最弱为NO-3-N水平。更新率25%...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纪鹏 王伟隆 黄旭雄
研究了不同C/N (0:1、3:1、6:1、9:1、12:1和15:1)对绿球藻Chlorococcum sp.生长和细胞组分的影响,初始接种密度为300×10~(4) cells/mL,实验进行7天。结果表明:兼养培养能够显著提高绿球藻细胞密度、特定生长率和生物量(P<0.05),当C/N为9:1时,生物量达到最大值0.36 g/L;兼养条件下,随着C/N的增加,绿球藻蛋白质和总脂含量有所降低,C/N为12:1时,蛋白质含量达到最小值33.76%,C/N为15:1时总脂含量达到最小值6.67%,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碳水化合物含量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C/N为9:1时达到最大值30.57%,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不同C/N对绿球藻脂肪酸组成和含量影响不同,随着C/N的增加,饱和脂肪酸(SFA)和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含量提高,在C/N为15:1时分别达到最大值20.72%和14.61%,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含量降低,在C/N为15:1时达到最小值64.67%。由此可知,C/N为9:1可以提高绿球藻生物量,随着C/N的增大有利于SFA和MUFA的合成,但不利于PUFA的合成。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张峰峰 谢凤行 周可 孙海波 赵玉洁
为研究利用微生物方法解决养殖水体中氨氮污染的问题,从水产养殖环境中分离出31株氨氮去除菌,并从中筛选出具有较强氨氮去除能力的菌株AD-8,对其脱氮能力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在培养基中氨氮浓度高达200mg/L时,AD-8菌株对其去除率均达86%以上,15℃下,48 h AD-8对氨氮的去除率可以达到91.2%;在模拟养殖水体中,AD-8氨氮去除率也可达90%。通过形态学特性、生理生化鉴定及16S rDNA序列分析,菌株AD-8初步鉴定为嗜碱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lcaliphila)。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曹煜成 王少沛 李卓佳 文国樑 陈素文
分别将微绿球藻、啮噬隐藻和绿色颤藻进行单培养和混合培养,分析其对氮、磷营养盐的吸收及竞争作用。结果表明,3种微藻对氮磷的吸收速率为颤藻>微绿球藻>隐藻,培养至第10天时,无机氮的吸收量分别为13.496、7.533和6.739mg/L,无机磷的吸收量分别为2.165、0.581和0.510mg/L。以通径分析法研究3种微藻两两混合培养时对氮、磷的作用程度,发现微绿球藻和颤藻共培养,二者对氮磷的吸收量均有所降低;微绿球藻和隐藻共培养,微绿球藻对氮磷的吸收起主要作用;隐藻和颤藻共培养,隐藻被颤藻抑制,颤藻对氮磷的吸收远大于隐藻。
关键词:
微藻 无机氮 无机磷 竞争 通径分析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黄旭雄 周洪琪 朱建忠 倪勤
微绿球藻(Nannochloropsis oculata)是一种重要的海产经济微藻,易培养,是海产苗种生产中广泛应用的一种饵料微藻。在澳大利亚及以色列等国家,微绿球藻被规模化培养来用于生产高纯度的EPA。微藻的营养价值取决于藻种的遗传因素、生长阶段和培养条件。有关培养条件对微藻营养、脂肪酸组成的影响报道较多,而关于生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孙春晓 王忠全 周全利 乔洪金 王际英 张利民
微拟绿球藻(Nannochloropsis.sp)作为水产养殖中常用的开口饵料,其蛋白含量对于水产动物幼苗的生长发育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对N、P、Fe 3种营养盐采用正交设计的方法进行了三因素三水平的实验,测定了生物量和蛋白含量,结果表明,微拟绿球藻的生物量和蛋白含量均受到N、P、Fe 3种营养元素的影响;在设置的营养盐浓度范围内,P对生物量的影响最大,而Fe对蛋白含量的影响最大;当N、P、Fe的浓度分别为24.6、1.1和0.2 mg/L时,生物量产量和蛋白含量均达到最高。
关键词:
微拟绿球藻 氮 磷 铁 蛋白含量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胡冬雪 马季 王成强 乔洪金 王际英 李宝山 孙永智
为探讨拟微绿球藻(Nannochloropsis sp.)粉替代鱼粉对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L.)幼鱼生长性能、体组成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用拟微绿球藻粉替代基础饲料中0%、3.88%、7.76%、11.64%和15.52%的鱼粉,配制成5种等氮等能的饲料(N_0、N_(3.88)、N_(7.76)、N_(11.64)、N_(15.52))。选取初始体重为(24.60±0.02) g的大菱鲆幼鱼600尾,随机分成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40尾鱼,养殖周期70d。结果显示:1)各实验组大菱鲆幼鱼的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蛋白质效率(PER)、饲料系数(FCR)、日摄食率(DFI)、肥满度(CF)和成活率(SR)均无显著差异(P>0.05);2)随着藻粉添加量的增加,全鱼及肌肉中粗脂肪含量显著降低(P0.05);3)血清溶菌酶(LZM)、补体蛋白C3、补体蛋白C4及酸性磷酸酶(ACP)活力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分别在N_(7.76)、N_(7.76)、N_(11.64)、N_(7.76)组达到最大值,且显著高于N_0组(P<0.05),N_(15.52)组碱性磷酸酶(ALP)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4)藻粉组血清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N_(7.76)组达到最大值,且显著高于N_0组(P0.05),藻粉组血清总胆固醇(TCHO)显著低于N0组(P0.05);6)藻粉组血清谷草转氨酶(AST)活力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N_(11.64)组达到最小值,显著低于N_0组(P<0.05),藻粉组谷丙转氨酶(ALT)活力显著低于N_0组(P<0.05)。研究表明,本实验条件下,拟微绿球藻粉替代大菱鲆幼鱼饲料中15.52%的鱼粉对其生长无显著影响,替代7.76%可显著提高其非特异性免疫力,降低血脂水平。
关键词:
大菱鲆 拟微绿球藻粉 生长 抗氧化能力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樊玉文 张木子 黎明 钱云霞 王日昕 姜海波
为探讨饲料中添加雨生红球藻对黄颡鱼生长、抗氧化酶活性、免疫应答及氨氮耐受的影响。以平均体质量为(5.00±0.85) g的黄颡鱼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4个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分别投喂添加0.00%(对照组)、0.30%、0.50%及1.00%雨生红球藻的饲料,每天2次表观饱食投喂,实验进行10周。结果显示,饲料中雨生红球藻的添加量大于0.30%能够显著提高黄颡鱼的增重率和血红蛋白含量,降低饲料系数和白细胞数;饲料中添加0.50%雨生红球藻能够显著降低黄颡鱼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及丙二醛含量,显著提高血清溶菌酶活性;96 h急性氨氮暴露实验表明,摄食0.50%~1.00%雨生红球藻饲料的黄颡鱼累积死亡率和血氨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饲料中添加雨生红球藻显著提高了氨氮暴露下黄颡鱼肝脏中氨代谢相关酶含量,其中,氨甲酰磷酸合成酶和精氨酸酶含量随着雨生红球藻含量的升高显著提高。研究表明,饲料中添加大于0.30%雨生红球藻能够显著提高黄颡鱼的生长性能,改善血液健康状况、氧化损伤及免疫应答能力;饲料中雨生红球藻的添加量超过0.50%能够显著提高黄颡鱼在氨氮暴露下的存活率。
关键词:
黄颡鱼 雨生红球藻 虾青素 抗逆 氨氮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戴颖 穆亮亮 黄旭雄
探究了一株新分离的雨生红球藻的适宜生长条件。以藻细胞密度为响应值,通过单因子试验方法,获得该株雨生红球藻生长的最佳光照强度、培养温度和接种密度分别为105 μmol/(m~(2)·s)、21℃和 7.5×10~(4) cells/mL。然后采用响应曲面法(RSM)耦合Box-Behnken设计,建立了预测雨生红球藻细胞密度的二次多项式方程,培养光照强度、温度和接种密度及其二项式对雨生红球藻细胞培养密度有着显著影响。各因素影响强弱的顺序为:接种密度>光照强度>培养温度。响应曲面法获得雨生红球藻的最佳培养条件为光照强度120 μmol/(m~(2)·s),温度20℃,接种密度9.25×10~(4 )cells/mL,在此组合条件下雨生红球藻细胞密度可达45.08 ×10~(4)cells/mL,比单因素实验得到的最高藻细胞密度高出6.9%。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王少沛 李卓佳 曹煜成 陈素文 杨莺莺
采用陈海水配制的无机培养液,添加营养盐的无机培养液和对虾养殖池水3种培养液,分别对微绿球藻(Nannochloropsis oculata)、隐藻(Cryptomonas erosa)和颤藻(Oscillatoria sp.)进行单培养和混合培养,探讨3种微藻的增殖规律和相互关系。观测各处理组微藻的生长状况,并以Lotka-Volterra的双种竞争模型为基础,计算3种微藻在生长拐点后各取样点的竞争抑制参数。结果显示,在各处理组中,实验前期微绿球藻和隐藻对颤藻的生长都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颤藻在混合培养组中的生物量大于单培养组,而微绿球藻和隐藻的最大生物量均出现在其单培养组。在各组生长拐点后,微...
关键词:
微绿球藻 隐藻 颤藻 共培养 种间竞争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森 陈玉珂 高永生 吴振超 雷新雨 王秋举 张东鸣
【目的】探究L-肉碱对眼点拟微绿球藻(Nannochloropsis oculata)种群增长及生化组成的影响,为L-肉碱对眼点拟微绿球藻营养调控作用和调控机理研究提供参考。【方法】分别采用不同质量浓度(0(对照组),5,50,100 mg/L)的L-肉碱强化培养眼点拟微绿球藻6 d,每组3个重复。每天检测眼点拟微绿球的种群密度,试验结束时收集样品并检测眼点拟微绿球的生化组成。【结果】5 mg/L L-肉碱组眼点拟微绿球的种群密度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但均显著高于50和100 mg/L L-肉碱组(P0.05)。5和50 mg/L L-肉碱组眼点拟微绿球藻的∑PUFA、∑EPA+DHA和∑n-3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100 mg/L L-肉碱组(P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徐怡 胡忠军 刘其根 李家乐
研究了5种不同氮、磷浓度(3个氮磷比)对小球藻(Chlorellavulgaris)生长和藻体氮、磷含量的影响;并以这些不同氮、磷含量的小球藻在11、17和23℃3种温度条件下投喂透明溞(Daphnia hyalina),研究温度和不同条件培养的小球藻对透明溞生长和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氮磷原子比(正常BG-11培养基,N∶P=76.77∶1;氮磷比为正常培养基的1/5和5倍的培养基)中,氮磷比为正常培养基1/5的小球藻生长最好,且其藻体氮磷比明显低于其它组;氮磷比为正常培养基5倍的小球藻生长速度低于正常培养基组,但其藻体的氮磷比略高于正常培养基组。用这些藻类投喂透明溞,结果表明,在各种培...
关键词:
小球藻 透明溞 温度 N∶P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谭顺 莫创荣 许雪棠 庞瑞林 王露洁 陆祖逸
【目的】探究高氨氮沼液浸种对小球藻生长状况及浸种小球藻对沼液处理效果的影响,为利用强化小球藻解决沼液污染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使用高氨氮(1640.0 mg/L)沼液直接浸种小球藻0、4、8和12 h,比较不同浸种时间小球藻在BG11培养基和含氨氮培养基中的生长状况、藻细胞中的总光合色素浓度及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差异,测定分析最佳浸种时间小球藻在实际废水中的生长状况和脱氮除磷效果。【结果】在BG11培养基中,浸种时间越长的小球藻生长受到抑制作用越明显,恢复正常生长所需时间越长;其光合色素损伤越重,叶绿素a/b下降越明显,叶绿素a/b达到峰值所需时间越长。在含氨氮培养基中,浸种8 h小球藻具有更高的相对生长量和更强的氨氮吸收同化能力;培养7 d后,浸种8 h小球藻的OD值较未浸种小球藻提高17.3%,叶绿素a含量也最高,是未浸种小球藻的1.17倍。在实际废水培养基中培养7 d后,浸种8 h小球藻的OD值比未浸种小球藻提高26.0%,氨氮去除率较未浸种小球藻提高13.1%;浸种8 h小球藻继承了未浸种小球藻的高效除磷性,培养3 d后,2种小球藻对实际废水中总磷的去除率均在95.0%以上。【结论】利用高氨氮沼液浸种小球藻8 h对小球藻的强化效果最佳,经强化的小球藻叶绿素a和生物量积累更多,脱氮除磷效果较佳,可在实际废水处理中推广应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