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784)
- 2023(10945)
- 2022(9252)
- 2021(8611)
- 2020(7007)
- 2019(15755)
- 2018(15534)
- 2017(29200)
- 2016(16120)
- 2015(17634)
- 2014(17172)
- 2013(16993)
- 2012(15631)
- 2011(14305)
- 2010(14153)
- 2009(12985)
- 2008(12568)
- 2007(11231)
- 2006(10048)
- 2005(8686)
- 学科
- 济(62444)
- 经济(62372)
- 业(47073)
- 农(47040)
- 管理(39027)
- 农业(31186)
- 企(25470)
- 企业(25470)
- 方法(22806)
- 数学(20219)
- 数学方法(19997)
- 业经(18357)
- 学(16178)
- 中国(15692)
- 地方(14972)
- 环境(13682)
- 财(13007)
- 制(12500)
- 贸(12060)
- 贸易(12055)
- 易(11736)
- 发(11453)
- 农业经济(10663)
- 技术(10096)
- 村(9224)
- 农村(9213)
- 体(9192)
- 策(9147)
- 银(8988)
- 划(8946)
- 机构
- 学院(228424)
- 大学(223428)
- 济(87886)
- 经济(86023)
- 研究(84082)
- 管理(82171)
- 农(75033)
- 理学(72032)
- 理学院(71082)
- 管理学(69553)
- 管理学院(69196)
- 中国(63471)
- 科学(59587)
- 农业(58817)
- 业大(51474)
- 京(48374)
- 所(45654)
- 研究所(42263)
- 中心(39606)
- 农业大学(37164)
- 江(35133)
- 财(34974)
- 省(31514)
- 业(30334)
- 院(29581)
- 北京(29499)
- 科学院(29289)
- 范(29045)
- 师范(28532)
- 财经(28026)
- 基金
- 项目(165069)
- 科学(127230)
- 基金(118675)
- 研究(111448)
- 家(109086)
- 国家(108096)
- 科学基金(89424)
- 社会(69678)
- 省(67646)
- 社会科(65473)
- 社会科学(65453)
- 基金项目(64476)
- 自然(61494)
- 自然科(59897)
- 自然科学(59878)
- 自然科学基金(58822)
- 划(56795)
- 教育(47875)
- 资助(46336)
- 编号(43883)
- 农(39308)
- 重点(37797)
- 发(37499)
- 计划(34844)
- 部(34566)
- 创(34540)
- 成果(32676)
- 科研(32578)
- 业(32448)
- 创新(32359)
- 期刊
- 济(102039)
- 经济(102039)
- 农(77138)
- 研究(57045)
- 农业(52403)
- 学报(52153)
- 中国(47682)
- 科学(43592)
- 大学(37646)
- 学学(36320)
- 业(25863)
- 财(24456)
- 管理(24442)
- 业经(24328)
- 融(20595)
- 金融(20595)
- 技术(17219)
- 业大(16992)
- 教育(16582)
- 版(15886)
- 问题(15052)
- 农业大学(14650)
- 资源(14221)
- 农村(13856)
- 村(13856)
- 农业经济(13822)
- 经济研究(13565)
- 科技(12885)
- 财经(12298)
- 世界(12018)
共检索到33279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郑泽梅 于贵瑞 温学发 张雷明 孙晓敏
生态系统呼吸在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中占有重要地位,是碳循环中仅次于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的第二大通量组分。除温度和水分外,生物因子对生态系统呼吸也有着重要的影响。生物因子往往与温度、水分有着相似的季节变化,并且温度还对这些因子有重要的影响,这加深了探讨生物因子对生态系统呼吸影响的难度。复种农田生态系统中生物因子与气象因子季节变化的非同步性为探讨生物因素对生态系统呼吸时间变异的影响提供了有利条件。利用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复种农田LAI的季节动态与温度的季节动态存在非同步性这一天然试验条件,本研究通过该农田生态系统连续两年的涡度相关通量观测数据,分析了温度和生物因子对该农田生态系统呼吸季节及年际变化...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陈国鹏 赵文智 吉喜斌
准确评估农田生态系统碳排放对评价陆地生态系统碳平衡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利用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临泽内陆河流域研究站玉米农田生态系统涡度相关和微气象监测数据,分析了2009年生态呼吸速率(RE)和呼吸敏感性指数(Q10)的季节变化规律,探讨了环境因子对RE的影响,比较了不同模型估算生态系统碳排放量的差异。结果表明,河西走廊荒漠绿洲玉米农田生态系统夜间平均呼吸速率表现为单峰型的季节动态,平均最大呼吸速率12.54μmol CO2·m-2·s-1;空气温度(Ta)比土壤温度(Ts)更明显地影响着玉米农田生态系统呼吸,且影响过程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差异;基于Q10模型拟合的4—10月各月的参考呼吸速率RE1...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仝淑萍 关法春 曹舰艇 张宇阳 边步云 程犇
为了解农牧一体化下"玉米田养鹅"生产模式的土壤温度影响机制,通过对比试验方法进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玉米田养鹅处理杂草群落平均密度为171.33株/m2,是对照密度(11.11株/m2)的15.42倍,处理间差异极显著(P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新旺 门明新 王树涛 齐跃普 杜博洋 许皞
论文旨在探讨河北平原区农田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及内涵,构建稳定性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定量评价实证研究。首先,在总结生态系统领域有关稳定性研究相关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农田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特点,给出了农田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并分析了其稳定性内涵。然后,以县域为研究单元构建了一个包括产量形成、投入产出、土壤生态等主导过程及生态环境效应4个方面22个具体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最后,构建了区域农田生态系统稳定性评价的数学模型;并以雄县为例,运用所建模型进行评价,发现1995~2005年该区农田生态系统稳定性水平变化较大且呈阶段性发展,1995~1999年呈直线式逐年下降,2000~2005年呈波浪式发展,且...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宪洲 刘允芬 钟华平 欧阳华
通过对西藏高原农田生态系统土壤CO2 排放状况的观测 ,讨论了高原冬小麦、青稞和对照裸地的土壤CO2 排放日变化和季节变化的特征。冬小麦、青稞和对照裸地的CO2 排放的最高点和最低点分别发生于当地时间的 1 3 :0 0~ 1 4:0 0和凌晨 5 :0 0~ 6:0 0左右 ,但在越冬期土壤CO2 排放已很微弱 ,日变化不明显。冬小麦和青稞地的土壤CO2 排放最高值出现在灌浆初期 ,可达到 40g·m- 2 ·d- 1 左右 ;收割后 ,气温和土壤温度也逐渐降低 ,土壤中的微生物和小麦根系的呼吸减弱 ,土壤CO2 排放一般为 2 0g·m- 2 ·d- 1 以下 ;至越冬期 ,土壤CO2 排...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王树涛 门明新 李新旺 陈影 李晶 许皞
生产力是农田生态系统的本质特征,为实现农田生态系统生产力持续稳定的增长,把握农田生产力的发展规律,研究农田生态系统生产力稳定性特征,分析影响农田生态系统生产力各因子的时间序列变化规律是十分必要的。论文以1974~2005年河北平原区雄县农村统计数据为依据,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农田生态系统生产力指数,采用剩余法剥离生产力波动趋势,从总体上研究农田生产力稳定性规律和时序分布特征;并进一步对影响农田生产力的6个因子波动特征进行比较分析,探索影响农田生产力稳定性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雄县农田生态系统生产力稳定性从总体上呈现分布比例均衡的趋势,在过去30年中基本处于稳定状态,作物生产供给基本平...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齐华 肖祖荫 于贵瑞 王香河
连续 2a采用 4因子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 ,研究了辽河平原中部地区米麦间套作产量与田间结构因子中的玉米播期 (X1 )、玉米株距 (X2 )、玉米幅宽 (X3)和小麦幅宽 (X4)关系。结果表明 :作物产量 (Y)与试验所设田间结构因子符合二次多项式回归方程 ;田间结构单因子 ,对产量作用大小依玉米幅宽、玉米播期、小麦幅宽和玉米株距顺序递减 ;玉米播期和株距、玉米株距和幅宽对产量呈极显著的负交互效应 ;玉米播期和小麦幅宽对产量则呈极显著的正交互效应。玉米株距和幅宽 >玉米播期和小麦幅宽 >玉米播期和株距 ;利用频数分析法可分别确定米麦间套作不同产量水平田间结构的优化配置。指出了研究区域目前米...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黄学锋 金晓斌 张晓霞 周寅康
为在项目尺度构建土地整治农田生态系统能值分析框架,以江苏省宜兴市土地整治项目作为案例,根据设定的土地整治工程使用年限,从项目建设-使用过程和项目全生命周期2个时间维度,对土地整治工程建设对农田生态系统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项目建设-使用过程维度,1)项目建设期大量物料投入和电力等资源输入,导致能值投入加大,能值产出下降;2)受土地整治影响,项目建设导致农田生态系统自给能力减弱,对外界经济投入依赖度增加,净能值产出率下降,环境负载率增大,农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下降;从生命全周期来看,3)由于土地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毛学森 田魁祥
通过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水泥板硬覆盖对棉田和玉米田土壤蒸发、作物蒸腾、土壤温度变化、作物生长发育状况及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硬覆盖能减少农田土壤无效蒸发,调节土壤水分,降低土壤温度变化幅度,促进春播作物苗全苗壮,提高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
关键词:
硬覆盖,缺水盐渍区,农田生态系统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同小娟 李俊 于强
在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田进行了连续3年的涡度相关观测,对农田生态系统光能利用效率(LUE)及其影响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农田生态系统的LUE季节变化明显。冬小麦田和夏玉米田的最大日平均LUE分别出现在4月中下旬和8月初。2003~2005年的季节平均LUE冬小麦田分别为0.8、1.2、1.0 gC.M J-1;夏玉米田分别为2.0、1.9、2.0 gC.M J-1。冬小麦田的LUE随叶面积指数(LAI)增加呈对数增长。在玉米田,营养生长阶段的LUE随LAI增加先增后降;生殖生长阶段的LUE随LAI减少线性降低。相同LAI下,玉米生殖生长阶段的LUE明显低于营养生长阶段。LAI大于4时,...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吉春容 赵琳 李世清 李生秀
为了探讨不同施氮水平及不同栽培模式下小麦源特征的变化,在黄土高原南部年降水量632 mm左右的半湿润区,以小偃22为供试品种,研究不同施氮水平(不施氮和施纯氮120 kg/hm2)及不同栽培模式(常规栽培、地膜覆盖、垄沟栽培、垄播覆膜)对小麦源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能够极显著地增加小麦各生育期旗叶氮含量,其中以拔节期的影响效果最为明显;不同栽培模式对旗叶氮含量的影响效果较小;在灌浆期和成熟期,垄播覆膜和地膜覆盖两种栽培模式下旗叶氮含量均高于其他处理,其中以垄播覆膜效果较为明显,分别较常规栽培增加12%和29%。施氮条件下,冬小麦各生育期旗叶叶绿素含量均高于不施氮处理;不同栽培模式下以垄沟栽...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范亚宁 赵琳 李世清 王全九
为了探讨半湿润农田生态系统施氮和栽培模式对冬小麦库特征的影响,以冬小麦小偃22为供试品种进行大田试验,试验设施肥(不施氮和施纯氮120 kg/hm2)和4种不同栽培模式(常规栽培、地膜覆盖、垄沟栽培和垄播覆膜),研究半湿润农田生态系统施氮和栽培模式对冬小麦库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栽培模式和施氮及其交互作用对小麦穗数有极显著影响(P<0.01),4种栽培模式中,垄播覆膜模式穗数最多,其次为地膜覆盖,垄沟栽培模式最少;不同栽培模式间穗粒数差异显著(P<0.05),而施氮、栽培模式与施氮之间的交互作用对穗粒数影响不显著,4种栽培模式中,地膜覆盖模式穗粒数最多,垄沟栽培最小;栽培模式、栽培模式与施氮之...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赵琳 吉春容 李世清 李生秀
探讨了不同施氮水平及不同栽培模式下小麦群体特征的动态变化,旨在为黄土高原旱地农业的合理施肥与栽培奠定基础。在黄土高原南部年降水量632 mm左右的半湿润区,以小偃22为供试品种,研究不同施氮水平(设不施氮和每公顷施纯氮120 kg)及不同栽培模式(常规栽培、地膜覆盖、垄沟栽培和垄播覆膜栽培)对小麦群体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和栽培模式主要通过影响群体分蘖、叶面积和地上部生物量而影响小麦群体结构。施氮能够明显增加小麦群体的分蘖数,而垄播覆膜栽培模式有利于增加小麦单株分蘖数。随小麦生育期的推进,叶面积指数(LAI)先增后减;施氮处理LAI比不施氮处理显著增加20%(P<0.01);垄播覆膜栽培模...
关键词:
冬小麦 氮素 栽培模式 群体特征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赵琳 范亚宁 李世清 王全九
为了探讨半湿润农田生态系统施氮和栽培模式对冬小麦根系特征的影响,以冬小麦小偃22为供试品种进行大田试验,研究不同施氮水平(不施氮和施纯氮120 kg/hm2)及不同栽培模式(常规栽培、地膜覆盖、垄沟栽培和垄播覆膜)对冬小麦根系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返青期至抽穗期小麦根干质量逐渐增加,至抽穗期达到高峰,此后逐渐下降;覆膜处理小麦根干质量降幅大,未覆膜处理小麦根干质量下降幅度小;从不同生育期看,不同栽培模式下施氮处理根干质量均高于不施氮处理。在返青期,常规栽培和地膜覆盖模式下,小麦单株根条数较多,而进入拔节期,常规栽培和垄沟栽培模式下单株根条数明显增多,到孕穗期,地膜覆盖模式下单株根条数增加幅度大...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张美文 黄璜 王勇 李波
农田生态系统内,鼠害的形成是土地农业利用和开发的"副产品",农业生产格局、作物布局和各种农业措施等都会对鼠类的生存与发展产生影响。不科学的灭鼠不仅不能控制害鼠,而且还会刺激鼠类数量的增长。制定农田鼠类管理措施,除了需要掌握鼠类本身的发生规律、种群动态等生物生态学特性外,应关注农业生产格局对鼠类群落产生的重大影响,充分发挥农业措施对鼠类群落种群发生发展的作用。同时,还应注意人类的经济建设活动对鼠类群落的影响,必须认识到鼠害治理是一项社会性的工程。
关键词:
农田生态系统 鼠类管理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华北平原夏玉米农田CO_2通量与光合特性及主要环境因素的关系
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种植模式碳足迹研究
1961—2020年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生长季内光能资源时空变化特征
近50a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耗水规律研究
华北平原冬小麦生态系统齐穗期水碳通量日变化的非对称响应
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区DLM与CLM5模型模拟对比研究
华北平原玉米‖大豆间作农田温室气体排放及系统净温室效应评价
AquaCrop模型在华北平原黑龙港流域典型区冬小麦-夏玉米种植模式上的适用性评价
免耕条件下秸秆还田对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系统土壤呼吸及土壤水热状况的影响
华北平原蚯蚓对玉米秸秆直立还田冬小麦免耕播种的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