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547)
- 2023(7822)
- 2022(6622)
- 2021(6048)
- 2020(5086)
- 2019(11236)
- 2018(10707)
- 2017(19734)
- 2016(11050)
- 2015(12242)
- 2014(11764)
- 2013(11588)
- 2012(10824)
- 2011(9934)
- 2010(9875)
- 2009(8928)
- 2008(8735)
- 2007(7673)
- 2006(6775)
- 2005(6113)
- 学科
- 济(40399)
- 经济(40308)
- 管理(31139)
- 业(29436)
- 企(23167)
- 企业(23167)
- 方法(18078)
- 数学(16020)
- 数学方法(15856)
- 学(12219)
- 农(12199)
- 财(12118)
- 中国(11392)
- 制(10193)
- 贸(9348)
- 贸易(9346)
- 易(9112)
- 业经(8993)
- 农业(8138)
- 银(7224)
- 银行(7177)
- 融(7001)
- 金融(7000)
- 体(6889)
- 务(6826)
- 行(6826)
- 财务(6808)
- 环境(6807)
- 财务管理(6790)
- 技术(6708)
- 机构
- 大学(164465)
- 学院(161157)
- 济(63314)
- 经济(62126)
- 研究(61938)
- 管理(56900)
- 理学(49931)
- 理学院(49207)
- 管理学(48189)
- 管理学院(47923)
- 中国(44798)
- 科学(42765)
- 农(42674)
- 京(35016)
- 农业(34321)
- 所(34195)
- 业大(33163)
- 研究所(31672)
- 财(28771)
- 中心(26938)
- 江(23956)
- 财经(22848)
- 农业大学(22804)
- 院(22431)
- 北京(21532)
- 省(21053)
- 经(20930)
- 经济学(19772)
- 范(19460)
- 科学院(19434)
- 基金
- 项目(116816)
- 科学(89991)
- 基金(86196)
- 家(80791)
- 国家(80149)
- 研究(73731)
- 科学基金(65806)
- 社会(47451)
- 自然(46588)
- 基金项目(45916)
- 自然科(45473)
- 自然科学(45447)
- 省(45073)
- 社会科(44878)
- 社会科学(44866)
- 自然科学基金(44706)
- 划(39803)
- 资助(34747)
- 教育(33203)
- 重点(27269)
- 编号(26221)
- 计划(25718)
- 部(25373)
- 创(24496)
- 发(24453)
- 科研(23698)
- 创新(23075)
- 科技(23020)
- 业(22280)
- 大学(20561)
共检索到23357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高月娥 李保华 董向丽 王彩霞 李桂舫 李宝笃
【目的】褐斑病是引起苹果早期落叶的主要病害之一,本研究通过测定越冬后病菌的产孢条件和动态,明确褐斑病初侵染孢子的形成期和形成量,为病害前期防控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2009—2010年在培养箱控温、控湿条件下测定越冬后褐斑病菌产孢所需温度、湿度条件和动态。【结果】越冬后的褐斑病菌在0—30℃都产生拟分生孢子,最适产孢温度为15.5℃。越冬后病菌产孢需要高湿条件。将越冬病叶湿润或直接置于相对湿度97%以上的环境中,病菌在6 h内产生大量拟分生孢子。3月初采集的越冬病叶,在15或20℃下经36 h以上保湿处理后产生少量子囊盘,子囊盘的检出频率为0.34%。5月下旬采集的越冬病叶中,子囊盘的检出频...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周如军 崔建潮 傅俊范 徐喆 薛彩云
[目的]花生褐斑病和网斑病是花生生产上主要病害,两种病害田间混发现象普遍,造成了严重的产量损失。论文旨在研究花生褐斑病菌(Cercospora arachidicola)和网斑病菌(Phoma arachidicola)混合侵染过程中,不同因子对侵染概率和潜育期的影响,探讨病害间的相互关系,为制定多病虫害综合治理体系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不同生育期、接种浓度和叶面保湿时间处理下,对白沙1016混合接种褐斑病菌和网斑病菌,分析不同因子对花生褐斑病菌和网斑病菌侵染概率的影响,探索病菌混合侵染与其侵染概率和潜育期的关系。[结果]单独接种2种病菌,其侵染概率均随花生生育期的延长而增加,即始花期<...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程方 叶建仁 刘戈 安会翠
为研究抗松针褐斑病菌在湿地松子代组培苗体内的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多酚氧化酶(PP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变化与其抗病性的关系,以抗病湿地松瓶内组培苗和温室1年生组培苗针叶为材料,测定PAL、PPO、SOD的活性。结果表明:松针褐斑病菌毒素处理后,湿地松PAL和PPO活性与抗病性成一定正相关关系,SOD活性与植株抗病性在48 168 h内表现有一定的负相关性。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赵华 周天仓 程晶晶 李小虎 黄丽丽
戊唑醇和苯醚甲环唑对苹果褐斑病菌生长发育的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对菌丝生长和繁殖体产生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戊唑醇的EC50分别为0.06和0.055μg·mL-1,苯醚甲环唑的EC50分别为0.009和0.024μg·mL-1;但2种药剂对分生孢子萌发的抑制效果较差,其EC50值较菌丝生长和繁殖体产生高104~105倍,分别为128.825和331.131μg·mL-1。苯醚甲环唑对菌丝生长和繁殖体产生的毒力较强,EC50值明显低于戊唑醇,说明其抑制效果较好;而戊唑醇在抑制分生孢子萌发时效果略优于苯醚甲环唑,表现为EC50值相对较小。2年独立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2种药剂在推荐使用浓度对苹果褐斑病均...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叶建仁 解春霞 王永银 程淑婉
用小麦粒固体培养基和马铃薯液体培养基培养松针褐斑病菌,其培养物粗提液可以使湿地松、马尾松和黑松针叶褪绿,使蕃茄苗、烟草苗萎蔫。说明松针褐斑病菌在生长过程中能产生并分泌出对植物组织有毒害作用的物质。这种有毒物质(毒素)可能是松针褐斑病菌致病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该毒素物质具有非寄主专化特性。应用乙醇脱水沉淀法将其分为非蛋白质部分和蛋白质部分,仅非蛋白质部分能使松针褪绿,使蕃茄苗、烟草苗萎蔫,可见毒素物质是非蛋白质。将非蛋白质部分进一步层析分离,应用3种溶剂系统,每系统下都可分出3~4个组分,且都有一个组分能使湿地松针叶褪绿。在几种松针中对毒素最敏感的是湿地松的针叶,其次是马尾松的针叶,再次为黑松的...
关键词:
松针褐斑病,致病机制,毒素,松树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雍道敬 李保华 张延安 王彩霞 董向丽 郭长飞
【目的】褐斑病是导致苹果早期落叶的主要病害。研究旨在通过调查褐斑病的流行规律,为制定综合防治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1和2012年,将褐斑病菌(Diplocarpon mali)分生孢子悬浮液分4—6次喷雾接种于富士苹果各龄期的叶片,接种后观测记录每个接种叶片第1个病斑出现的时间,每3 d观测一次,依此计算褐斑病在富士叶片上的平均潜育期、最短潜育期和显症历期。接种期间用全自动气象站,每30 min记录接种苹果树附近的气温、降雨量和相对湿度。【结果】苹果褐斑病在富士苹果叶片上的平均潜育期23.8 d;最短潜育期为8—20 d,平均为13.6 d;显症历期为12—54 d,平均为31.3 ...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柴阿丽 杨红敏 王少骅 赵昆 高苇 石延霞 谢学文 李磊 范腾飞 李宝聚
【目的】由多主棒孢(Corynespora cassiicola)侵染引起的棒孢叶斑病给黄瓜产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产孢和释放是多主棒孢实现再侵染的关键环节。论文旨在探究设施栽培条件下多主棒孢产孢、释放规律,湿度对多主棒孢产孢、释放的影响,以及黄瓜棒孢叶斑病防治的最佳施药方式和施药时间。【方法】通过测定黄瓜发病叶片0:00、3:00、6:00、9:00、12:00、15:00、18:00和21:00产孢量,分析多主棒孢的产孢规律;在春、夏、秋、冬不同季节,分别测定一天之内0:00、3:00、6:00、9:00、12:00、15:00、18:00、21:00时棚室空气样本中多主棒孢浓度,分析多主棒孢释放的日变化规律;在人工气候暴露仓和塑料拱棚内,分别设置持续高湿(相对湿度>90%,24 h)、持续干燥(相对湿度90%)持续时间延长,叶片病斑产孢量增大,次日早上6:00病斑孢子数达峰值1 344个孢子/cm2;开风口后,棚室内湿度降低(相对湿度90%)产孢、白天低湿(相对湿度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杨斌 叶建仁 包宏 刘吉开 董泽军
研究比较了松针褐斑病菌 (Lecanostictaacicola)两个致病毒素LA Ⅰ和LA Ⅱ的热稳定性、寄主专化性和最低有效浓度以及它们间的相互关系。LA Ⅰ和LA Ⅱ均具热稳定性 ,经沸水水浴加热 15min仍具活性。LA Ⅰ和LA Ⅱ不仅能伤害易感寄主植物湿地松、火炬松 ,对云南松、华山松、紫茎泽兰等也有伤害作用 ,说明LA Ⅰ和LA Ⅱ均为非寄主专化性毒素。LA Ⅰ和LA Ⅱ配成不同浓度溶液生测 ,显示LA Ⅰ对湿地松幼苗的最低有效浓度为 10 0 μg·mL- 1 ,LA Ⅱ的最低有效浓度为 5 0 0 μg·mL- 1 ,LA Ⅰ活性较LA Ⅱ的活性高 4~ 5倍。LA Ⅰ和LA...
关键词:
松针褐斑病菌 毒素 致毒活性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黄海东 李晓雁 杨红澎 卢显芝 刘畅
为了研究中药内生菌对植物病害真菌的拮抗效果,以云雾龙胆为材料进行试验,筛选到1株有拮抗作用的内生菌XJ01,通过形态观察、生理生化实验和16S rDNA系统进化分析,鉴定其为成团泛菌。试验结果表明,该菌株的发酵上清液对黄瓜褐斑病菌的生长有显著的拮抗作用,拮抗活性物质在20℃和30℃时活性较强,高于40℃则活性降低。在pH值为5~10之间均有抑菌活性,对低pH值更敏感;在30℃条件下,50μg/mL的蛋白酶K处理2 h可以使其抑菌活性完全丧失;摇瓶发酵24 h时,内生菌XJ01的抑菌活性最高。盆栽试验表明,内生菌XJ01对黄瓜褐斑病的发生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关键词:
龙胆 内生菌 黄瓜褐斑病菌 拮抗作用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金月波 曲强 魏雅冬 佟德利 孙军德
分离鉴定结果表明:草地早熟禾褐斑病病原菌为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该菌生长的最适温度为30℃,最适pH值为7.5,修剪对病情指数没有明显影响。在30℃、相对湿度大于60%时,随着湿度的增加,病情指数明显升高,最高病情指数为80.90。
关键词:
草地早熟禾 褐斑病 生物学特性 病情指数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陆宁海 徐瑞富 吴利民 田雪亮
对番茄褐斑病菌侵染条件及致病性的研究表明,温度与保湿时间对番茄褐斑病菌(Helminthosporiumcarposaprum)的侵染有很大的影响。当温度为10℃时,病原菌潜育期达74h;当温度为25~30℃时,潜育期仅为6.0~8.0h。叶面保湿时间愈长,愈利于病原菌的侵染,叶面最少保湿时间为6h。病原菌侵染的最佳温度和保湿时间组合为:温度25~30℃,保湿时间24~48h。不同番茄品种对病菌的敏感性差异较显著,世纪、夏丰为高度感病品种,百果强丰和博爱15号为中抗品种,霸王、皖粉3号和皖粉4号为抗病品种。不同菌龄的H.carposaprum对番茄的致病性也有差异,菌株培养10d时的致病力较强...
关键词:
番茄 褐斑病菌 侵染 致病性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杨莉 杨双昱 麻文建 周建华
[目的]为了明确四川核桃褐斑病的病原菌及其发病规律。[方法]采用组织分离法,对四川中江核桃果园自然发病的核桃病原菌进行分离,并回接检测分离物的致病性;结合孢子形态学、ITS序列和gdp序列分析对病原菌进行鉴定;同时对核桃褐斑病的发病规律进行了调查。[结果]分离得到6种真菌,回接只有菌株ZJ5能使核桃发病;孢子形态和多序列比较分析将菌株ZJ5鉴定为链格孢菌;调查明确了核桃褐斑病的发病规律。[结论]本文首次报道了四川核桃褐斑病病原菌为链格孢菌,并揭示了该病原菌的发病规律。
关键词:
核桃 褐斑病 病原菌 发病规律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郑用琏
采用Northern杂交技术,对小麦抗、感品系在接种褐斑病菌(ptr)86-124小种后8,16,24,32,40,48,56,64,72小时叶片病原相关蛋白(PR)基因在mRNA水平上的表达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麦受到病原菌的侵染后,β-1,3-葡聚糖酶,几丁酶,苯丙氨酸解氨酶等病原相关蛋白基因在抗、感品系内均被诱导表达,表现了一种非特异性的抗性反应。并且,以上3个基因的诱导表达具有大体相似的动态规律。β-1,3-葡聚糖酶(PR-2)基因在接种病原菌ptr后16小时开始表达,48小时后表达量达高峰,64小时后表达减弱;几丁酶(PR-3)基因在接种后8小时开始表达,48小时后达最大值,7...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廖振军 曾慧兰 高灿 周素云 刘桂生 李润根
为明确江西樱花褐斑病病原菌的种类,以樱花典型褐斑病叶片为材料,采用组织分离法,通过形态特征鉴定并结合SSU、LSU、ITS、GAPDH、TEF、RPB2、Alt al和His 3等基因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病原鉴定。结果表明:江西樱花褐斑病病原菌为交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病原菌对10%苯醚甲环唑水粉散剂、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2×10~8 cfu/g木霉可湿性粉剂、500 g/L异菌脲水悬浮剂、400 g/L氟硅唑乳油、325 g/L苯甲·嘧菌酯水悬浮剂、430 g/L戊唑醇水悬浮剂、250 g/L嘧菌酯水悬浮剂等8种药剂的敏感性,苯醚甲环唑、烯唑醇和木霉等对病原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EC_(50)值分别为0.001、0.022 mg/L和0.168个孢子/mL。推荐这3种药剂作为江西樱花褐斑病防治的优选药剂。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廖振军 曾慧兰 高灿 周素云 刘桂生 李润根
为明确江西樱花褐斑病病原菌的种类,以樱花典型褐斑病叶片为材料,采用组织分离法,通过形态特征鉴定并结合SSU、LSU、ITS、GAPDH、TEF、RPB2、Alt al和His 3等基因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病原鉴定。结果表明:江西樱花褐斑病病原菌为交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病原菌对10%苯醚甲环唑水粉散剂、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2×10~8 cfu/g木霉可湿性粉剂、500 g/L异菌脲水悬浮剂、400 g/L氟硅唑乳油、325 g/L苯甲·嘧菌酯水悬浮剂、430 g/L戊唑醇水悬浮剂、250 g/L嘧菌酯水悬浮剂等8种药剂的敏感性,苯醚甲环唑、烯唑醇和木霉等对病原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EC_(50)值分别为0.001、0.022 mg/L和0.168个孢子/mL。推荐这3种药剂作为江西樱花褐斑病防治的优选药剂。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