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144)
2023(7457)
2022(6233)
2021(5594)
2020(4652)
2019(10195)
2018(9823)
2017(18125)
2016(10199)
2015(10989)
2014(10401)
2013(10118)
2012(9440)
2011(8421)
2010(8049)
2009(7348)
2008(7087)
2007(6086)
2006(5418)
2005(4671)
作者
(34471)
(29150)
(28739)
(26853)
(17975)
(14188)
(12619)
(11603)
(11032)
(10016)
(9870)
(9645)
(9478)
(9279)
(9026)
(8953)
(8857)
(8604)
(8335)
(8225)
(7755)
(7064)
(6786)
(6621)
(6526)
(6370)
(6317)
(6168)
(6015)
(5993)
学科
(36180)
经济(36131)
(26111)
管理(25494)
(19772)
企业(19772)
方法(16356)
数学(14615)
数学方法(14479)
(13166)
(11897)
(9559)
中国(9127)
(8484)
贸易(8482)
农业(8345)
(8272)
业经(8229)
地方(6934)
环境(6828)
(6325)
技术(6147)
土地(5703)
(5613)
财务(5611)
财务管理(5599)
企业财务(5329)
(5208)
(5169)
金融(5169)
机构
大学(144210)
学院(143490)
研究(56972)
(54279)
经济(53292)
管理(50255)
理学(44319)
理学院(43707)
(43141)
管理学(42708)
管理学院(42501)
科学(42499)
中国(41015)
农业(35036)
业大(33297)
(32203)
(31355)
研究所(30356)
中心(24853)
农业大学(23353)
(22218)
(20867)
(20735)
(20700)
(19915)
科学院(19451)
北京(19319)
实验(18597)
(18452)
财经(18117)
基金
项目(109968)
科学(84685)
基金(80968)
(77620)
国家(77033)
研究(66815)
科学基金(63006)
自然(46176)
自然科(45085)
自然科学(45062)
自然科学基金(44302)
基金项目(43747)
(43314)
社会(42222)
社会科(39952)
社会科学(39939)
(38140)
资助(32341)
教育(28865)
计划(25962)
重点(25946)
科技(24090)
(23824)
编号(23259)
(22946)
(22912)
科研(22569)
创新(21609)
(21281)
(20427)
期刊
(53529)
经济(53529)
学报(40032)
(37699)
研究(34946)
科学(32649)
中国(28318)
大学(27861)
学学(27141)
农业(25714)
管理(16342)
(15818)
(14564)
业大(12670)
农业大学(10513)
(10333)
金融(10333)
(10007)
经济研究(9799)
业经(9355)
资源(9153)
林业(9073)
科技(8821)
财经(8552)
技术(8499)
教育(8260)
中国农业(7702)
自然(7630)
(7345)
问题(7336)
共检索到20095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彭思利  武仁杰  张鑫  葛之葳  杨楠  
为了探究温度和水分对干热河谷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微生物特征的影响,本研究以元谋干热河谷耕地和草地土壤的微生物为对象,设置3种温度(15、25和35℃)和3种水分[80%、60%和40%最大田间持水量(WHC),即80%WHC、60%WHC和40%WHC]处理的室内土壤培养试验,分别测定了培养7、14和28 d的土壤微生物呼吸速率、累积呼吸量和微生物代谢熵(qCO_2)和培养28 d后细菌群落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在各个培养时期,草地土壤微生物呼吸速率、累积呼吸量和细菌群落多样性(Shannon指数)均显著高于耕地土壤(P <0.01);相对于耕地土壤,温度和水分处理对草地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组成的影响更大,且两种土壤中优势类群相对丰度随温度和水分变化方式具有明显差异。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张文娟  薛娴  彭飞  尤全刚  潘晶  李成阳  赖炽敏  
土壤微生物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群落变化可以反映土壤变化并有效指示退化土地的恢复成效。本研究以黄河源区沙化草地为对象,应用Illumina MiSeq测序技术对无任何人工干预措施的对照样地(CK)、播草种样地(P_1)、4年砾石方格沙障+播草种样地(P_2)和12年砾石方格沙障+播草种样地(P3)的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进行了高通量测序,分析了不同干预措施(沙障+播草种/播草种)和干预时间(4年/12年)对沙化草地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组成的影响。结果发现:1)细菌群落在CK和P_1样地聚为一组,P2和P3样地聚为另一组,真菌群落在CK、P_1和P_2样地聚为一组,P_3单独为一组;2)表层土壤有机碳和硝态氮含量在P_3样地中显著高于CK和P_2样地(P 0.05);3)植被盖度在P3样地中显著高于CK和P_2样地(P <0.05)。研究认为,砾石方格沙障+播草种的干预措施促进了黄河源区沙化草地表层养分的积累,改变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有利于植被的定殖和生长,且随措施实施年限的延长,改善成效愈加明显,是高寒地区严重沙化土地治理的一种有效措施。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金章利  刘高鹏  周明涛  许文年  
【目的】探讨桂西北喀斯特山地草地土壤微生物群落对土壤养分的指示作用。【方法】采用经典统计分析与排序分析,连续3年研究了桂西北喀斯特山地草地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变化特征,并探讨了其与土壤养分和土壤微生物数量之间的关系。【结果】①桂西北喀斯特山地草地土壤pH变化范围为7.01~7.87,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逐渐增加,土壤养分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逐渐降低,具有明显的"表聚性",不同土层土壤全磷差异均不显著(P>0.05)。②土壤微生物以细菌数目最多,占到90%以上,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数目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逐渐降低。③根据培养第100小时的AWCD值计算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指数(H)、均匀度指数(E)、优势度指数(Ds)和碳源利用丰富度指数(S)。物种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碳源利用丰富度指数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不同土层碳源利用丰富度指数差异均显著(P0.05)。④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养分、土壤微生物数量均与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其中,土壤微生物数量对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贡献最大(其相关系数绝对值最大)。⑤冗余分析表明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与土壤养分含量均呈正相关(除了pH);沿着RDA的第1排序轴,随着显著性影响因子(土壤养分各指标)的增加,微生物丰富度指数逐渐增加。【结论】微生物丰富度指数与pH值呈负相关;其中全碳和全氮与丰富度指数相关性最大,全碳和全氮是影响该区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分布的主要因子。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风革  霍云倩  孙艺  肖燕  杨高文  张英俊  
[目的]本文旨在明确施用生物有机肥对草地生产力的提升效果,从地下部角度分析并阐明草地生产力提高的微生物生态学机制,为构建高产草地土壤的微生物区系提供理论支撑。[方法]在呼伦贝尔地区采用原位定位试验(连续2年施肥)比较了不同施肥方式(不施肥、普通有机肥和生物有机肥)对草地生物量的影响,并采用高通量测序的方法测定了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变化。[结果]与不施肥(CK)或者普通有机肥(OF,9 000 kg·hm(-2))相比,施用生物有机肥(BOF,9 000 kg·hm(-2))可以显著提高草地地上部生物量。非量度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孙良杰  齐玉春  董云社  彭琴  何亚婷  刘欣超  贾军强  曹丛丛  
全球变化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已成为当前全世界共同关注的焦点。草地分布十分广泛,且大多位于生态脆弱带,对全球变化响应十分敏感。当前,有关全球变化对草地生态系统影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地上植被部分,对于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关键参与者和草地碳源汇的重要调节者——土壤微生物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综述了全球变化因子,包括CO2浓度、气温、降水及氮沉降等因素及其交互作用对草地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影响的相关研究进展,并在此基础上对当前研究中的一些不足之处进行剖析,对未来研究需关注的问题和研究方向进行了讨论和展望。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何亚婷  董云社  齐玉春  肖胜生  刘欣超  
草地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类型之一,受到人类活动和全球变化的广泛影响。这些因素在直接影响草地生态系统地上植被生长和群落动态的同时,还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草地生态系统的各种地下生态过程。土壤微生物是指示草地生态系统各地下生态与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对外部干扰响应的良好指标,其中微生物量是土壤微生物活性和大小度量的重要参数,是土壤有机质中最活跃的组分之一,能够敏感地反映土壤生态系统水平的微小变化,在各种土壤生化过程研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研究综述了自然因子(土壤温度、土壤湿度、pH值)、人为干扰(放牧、开垦、施肥)和全球变化(大气CO2浓度升高、气候变暖)对草地生态系统土壤微生物量影响的研究进展,并指出目前的研究由于基础薄弱、研究样地间的差异以及各研究处理间的差异,土壤微生物量对各种干扰的响应仍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加强长期性的野外定位试验研究、多因子的综合控制实验研究以及N输入对微生物量影响的研究等,并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测量微生物量的新技术和新方法。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李艳梅  王克勤  刘芝芹  王建英  
通过定位观测和对比试验,对云南干热河谷典型地段改造后微地形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规律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土壤水分的季节动态变化主要取决于降水量的大小及年内分配,通常分为土壤水分缓慢失墒期、土壤水分积累期、土壤水分缓慢消耗期和土壤水分稳定期等4个时期。雨季,水平沟、水平台的土壤水分季节动态变幅较自然坡面大。改造微地形等高水平上各层次的年平均含水率比自然坡面高,变异系数比自然坡面小,各微地形土壤含水量的变幅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小,均可分为土壤水分弱利用层、土壤水分利用层、补充调节层等3个作用层。雨季土壤水分的消退以表层最快,向下呈递减趋势。微地形改造后,雨后土壤水分的消退变缓,土壤水分在土壤中停留的时...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周广帆  杨殿林  秦洁  李青梅  赵建宁  
研究丹江口水源涵养区退耕还草土壤微生物和线虫群落变化特征及相互作用机制,为全面分析和评估退耕还草土壤生态效应提供基础数据,也为库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土地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的依据。2017年9月,在丹江口水源涵养区上游选取退耕种植3年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草地作为退耕还草的代表样地,以相邻未退耕的玉米(Zea mays)田为对照,比较分析退耕还草土壤微生物和线虫群落变化及其相互作用。结果表明,退耕还草改变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0–10和10–20 cm土层中微生物群落磷脂脂肪酸总量分别显著提高了59.13%和62.58%(P <0.05)。退耕还草土壤微食物网结构发生分异,土壤线虫对土壤微食物网结构稳定性贡献更大。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窦沛彤  贺思腾  高成杰  李昆  刘方炎  
【目的】揭示红河干热河谷不同恢复群落对林下物种多样性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方法】以红河干热河谷人工恢复15 a的久树Schleichera oleosa群落、车桑子Dodonaea viscosa群落、铁刀木Cassia siamea群落、清香木Pistacia weinmannifolia群落等植物群落和天然次生稀树灌草丛为对象,采用典型样地和随机取样的方法,对林下草本层植物的物种组成、多样性特征以及土壤理化性质进行比较研究。【结果】(1)不同恢复群落内,共发现维管植物60种,隶属于20科49属,其中优势科为豆科Leguminosae、菊科Asteraceae、禾本科Poaceae和大戟科Euphorbiaceae。(2)4种人工恢复群落中,清香木群落的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优势度指数均显著高于天然次生稀树灌草丛(P<0.05)。(3)4种人工恢复群落在物种组成上均与天然次生稀树灌草丛处于中等不相似水平。(4)4种人工恢复群落的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均显著低于天然次生稀树灌草丛(P<0.05)。【结论】红河干热河谷不同人工恢复群落中,林下物种多样性和土壤理化性质均存在显著差异。与天然次生稀树灌草丛相比,人工恢复群落可以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增加林下物种多样性,但不能快速恢复土壤养分。图2表3参35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许建晶  罗珠珠  陈英  
为了明确土壤微生物对间作体系的响应,本研究基于粮草(药)间作定位试验,运用Biolog方法研究间作种植模式下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小麦(Triticum aestivum)||菘蓝(Isatis tinctoria)间作模式可提高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能力,其AWCD值在0–10 cm、10–30 cm土层分别高于小麦单作26%、29%(培养96 h),且在10–30cm土层两者差异显著(P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董月唯   王博   蔺雄奎   李志刚  
本研究在宁夏荒漠草地设计了3种补播处理,即蒙古冰草(Agropyron mongolicum)补播、牛枝子(Lespedeza potaninii)补播和蒙古冰草+牛枝子混合补播,以不补播放牧草地为对照,分析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与放牧草地相比,3种补播处理对原核微生物群落物种组成有明显影响,可以显著提高0-20 cm土层土壤的优势细菌变形菌门的相对丰度(P <0.05)。与放牧草地相比,3种补播模式对真菌群落物种组成无明显影响,但牛枝子补播的土壤优势群落真菌子囊菌门相对丰度在0-20 cm土层显著低于蒙古冰草+牛枝子混合补播处理,在20-40 cm土层,显著低于蒙古冰草补播和蒙古冰草+牛枝子混播处理(P <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在所有补播处理中变形菌门和子囊菌门的相对丰度与土壤活性有机碳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 <0.05)。与放牧地相比,牛枝子补播处理下土壤原核微生物和真菌α多样性总体上表现出增加趋势,且土壤原核微生物α多样性与土壤全氮呈负相关关系,土壤真菌α多样性与土壤碳组分含量呈负相关关系。β多样性分析表明,蒙古冰草补播和蒙古冰草+牛枝子混合补播均显著改变了0-20 cm土层的原核微生物群落结构(P <0.05),牛枝子补播显著改变了20-40 cm土层的原核微生物群落结构(P <0.05),和放牧草地相比,3种补播处理均显著改变了0-40 cm土层真菌的群落结构(P <0.05)。RDA分析显示,土壤有机碳和全氮是影响原核微生物和真菌群落结构的关键因子。可见,补播乡土牧草可能会通过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来影响退化荒漠草地的生态系统功能(如碳氮的循环),这在未来的草地恢复和管理工作中应予以重视。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汤桂容  周旋  田昌  彭辉辉  张玉平  荣湘民  刘强  
为了比较不同种类有机无机氮(N)肥配施后典型菜地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差异,揭示施用有机物料后微生物在调节土壤肥力中的作用,以猪粪、沼渣沼液和猪粪堆肥为供试材料,采用田间小区试验,设置不施肥(CK)、不施N肥(PK)、纯施化肥(NPK)、有机无机肥配施1(20%猪粪N+80%化肥N,NPKM1)、有机无机肥配施2(20%沼渣沼液N+80%化肥N,NPKM2)和有机无机肥配施3(20%猪粪堆肥N+80%化肥N,NPKM3)等6种施肥模式,连续3年(2011-2013年)研究不同有机无机N肥配施对典型菜地土壤微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张丽珍  牛伟  戎宏立  
通过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了三氯卡班(TCC)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浓度2.5mg/kg三氯卡班(TCC)处理对土壤中细菌和放线菌有激活作用,20.0~70.0 mg/kg的浓度对土壤中细菌和放线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持续时间较长。而对于真菌,2.5~20.0 mg/kg的浓度表现为激活作用,40.0~70.0 mg/kg的浓度开始阶段表现为激活作用,随时间推移,激活作用逐渐降低表现为抑制作用,随后又表现为激活作用且激活作用逐渐增强。各个浓度TCC处理对土壤中蛋白酶活性和多酚氧化酶活性均有抑制作用,对土壤中过氧化氢酶活性亦有抑制作用,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在21 d时抑制作用最大...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张凤   李耀明   董世魁   张珂   杜安娜   杨珏婕  
氮缺乏是陆地生态系统非常普遍的状态。相对于共生固氮,非共生固氮是草地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的生物固氮方式,对草地生态系统的氮循环和氮平衡具有重要作用。但是,草地土壤非共生固氮过程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本文对草地土壤非共生固氮研究进行了分析,全面梳理了草地生态系统中土壤非共生固氮菌的分类、群落组成、构建机制和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研究进展,系统总结了草地土壤非共生固氮的研究热点和主要发现,阐明了草地土壤非共生固氮的研究不足及未来研究方向,为更好的理解草地生态系统的氮平衡过程提供支撑。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李昆  陈玉德  
通过1992年3月~1994年5月对赤桉一山毛豆人工幼林地的观测,在雨季降水平均481mm,比多年平均值少17%的条件下,林木未出现萎蔫和死亡,全年土壤平均含水量在11%以上,在最干的3~5月份,土壤水分也能满足林木存活;水分输入后被林冠截留部分约占总降水量的10%,地表流失量仅占3%左右,大部分水分渗入土壤。在无任何地下水补给,天然降水作为唯一水分来源的情况下,干热河谷地区的营林和植被恢复应采取以获取最大的水分输入为主的整地、造林措施。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