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248)
- 2023(10442)
- 2022(8666)
- 2021(7790)
- 2020(6238)
- 2019(13999)
- 2018(13498)
- 2017(25102)
- 2016(13623)
- 2015(14715)
- 2014(14107)
- 2013(13894)
- 2012(13182)
- 2011(12120)
- 2010(12034)
- 2009(10910)
- 2008(10522)
- 2007(9336)
- 2006(8413)
- 2005(7715)
- 学科
- 济(60388)
- 经济(60331)
- 业(34361)
- 管理(33740)
- 企(24068)
- 企业(24068)
- 农(19587)
- 地方(19479)
- 中国(19455)
- 方法(18468)
- 数学(16092)
- 数学方法(15977)
- 业经(14434)
- 农业(13573)
- 学(13282)
- 贸(12544)
- 贸易(12534)
- 易(12109)
- 财(11226)
- 地方经济(11037)
- 环境(10834)
- 发(10803)
- 融(10180)
- 金融(10180)
- 银(10149)
- 银行(10089)
- 行(9805)
- 技术(9750)
- 制(9549)
- 产业(8165)
- 机构
- 学院(192811)
- 大学(189309)
- 济(79989)
- 经济(78540)
- 研究(76476)
- 管理(68512)
- 理学(58958)
- 理学院(58102)
- 管理学(57086)
- 中国(56878)
- 管理学院(56734)
- 科学(50398)
- 农(46278)
- 京(41418)
- 所(41262)
- 研究所(37983)
- 农业(36886)
- 业大(34970)
- 中心(33490)
- 财(33346)
- 江(30155)
- 院(27833)
- 范(26494)
- 北京(26265)
- 财经(26262)
- 师范(26033)
- 省(25571)
- 科学院(24559)
- 经(23924)
- 州(23747)
- 基金
- 项目(133710)
- 科学(104061)
- 基金(95572)
- 研究(91601)
- 家(87556)
- 国家(86777)
- 科学基金(71902)
- 社会(58656)
- 社会科(55645)
- 社会科学(55633)
- 省(53719)
- 基金项目(51050)
- 自然(47683)
- 自然科(46542)
- 自然科学(46526)
- 划(46011)
- 自然科学基金(45685)
- 教育(39844)
- 资助(37549)
- 发(35727)
- 编号(35289)
- 重点(31405)
- 创(28267)
- 部(27951)
- 发展(27590)
- 计划(27184)
- 展(27141)
- 成果(26618)
- 创新(26530)
- 科研(26078)
共检索到29546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刘莉 陈超 孔祥迪 李炎璐 于欢欢 翟介明 庞尊方
观察比较了9个温度梯度(13、15、17、19、21、23、25、27、29℃)对七带石斑鱼(Epinephelus septemfasciatus)受精卵孵化时间、孵化率和畸形率的影响。用在(21±0.5)℃条件下孵出的健康仔鱼进行耐饥饿和摄食实验,实验温度处理设两种方式:一、处理温度始终保持不变;二、将温度在处理48 h后统一调节至21℃。实验期间,每天统计仔鱼死亡数,测定不投饵条件下的存活指数(SAI),并观察仔鱼投饵后的开口摄食情况及其形态发育状况。结果表明:1)受精卵孵化的最适温度范围为1723
关键词:
七带石斑鱼 温度变化 早期发育 开口摄食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吴雷明 陈超 翟建明 杨志 李炎璐 马文辉 宋振鑫 孙涛 庞尊方 孙芳芳
在人工育苗条件下,采用轮虫与牡蛎受精卵两种开口饵料,3种不同的投喂方式:开口单喂轮虫(A)、开口单喂牡蛎受精卵(B)、开口将牡蛎受精卵和轮虫混合投喂(C),分析对比不同饵料对仔鱼开口效果。通过观察5日龄仔鱼日摄食与4~20日龄仔鱼消化道饱满度的变化,探讨仔鱼摄食习性及光照与摄食的关系。结果发现,七带石斑鱼孵化开口后,投喂3d牡蛎受精卵者比直接投喂轮虫对仔鱼生长有明显的效果;10日龄前,B组在全长、肛前距、口裂宽方面都大于A、C两组,B组全长的特定生长率为4.969%,分别是A、C两组的2.5与2.4倍,生长速度最快;5日龄仔鱼在09∶00~10∶00与13∶00~14∶00时间段,有两个明显的...
关键词:
七带石斑鱼 仔鱼 摄食习性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于欢欢 李炎璐 陈超 贾瑞锦 孔祥迪 翟介明
用控温仪设定温度组,观察了在不同温度条件下(13℃、15℃、17℃、19℃、21℃、23℃、25℃、27℃、29℃、31℃)云纹石斑鱼(E.moara)(♀)×七带石斑鱼(E.septemfasciatus)(♂)杂交F1的胚胎发育情况,并对实验12 h后的好卵率、12 h后的胚胎发育时期、受精卵的孵化率和初孵仔鱼的畸形率进行了记录;仔鱼孵化出膜后,对其进行了耐饥饿实验,测定其每天的存活率和生存活力指数(Survival activity index,SAI)。实验结果表明,受精卵胚胎发育周期与温度呈正相关的关系,其受精卵孵化的适宜温度范围是17–25℃,温度低于17℃时,孵化率随温度的降低而...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李炎璐 王清印 陈超 宋振鑫 吴雷明 翟介明 马文辉
观察了在9个盐度梯度(5、10、15、20、25、30、35、40、45)下云纹石斑鱼(♀)×七带石斑鱼(♂)杂交子一代受精卵和初孵仔鱼在水中的分布状态;对不同盐度条件下其胚胎发育周期、孵化率和畸形率进行比较;并对其初孵仔鱼进行了耐饥饿试验,测定其生存活力指数(Survival activity index,SAI)。结果表明,其受精卵孵化的适宜盐度范围是25~40,最适盐度范围为30~35,盐度低于30时,盐度越低,孵化率越低,畸形率越高;盐度高于35时,盐度越高,孵化率越低,畸形率越高;仔鱼的最适生存盐度范围为30~35,此盐度下的SAI值分别为33.3±0.8和24.1±0.2,盐度低于...
关键词:
杂交子一代 盐度 胚胎发育 SAI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赵明 陈超 柳学周 庄志猛 徐永江 薛宝贵 杨志 王妍妍 曲江波
观察比较了8个盐度梯度[10、15、20、25、30(自然海水)、35、40和45]下七带石斑鱼Epinephelus septemfasciatus受精卵的孵化周期、孵化率和畸形率及卵黄囊仔鱼的畸形率,并在上述条件下对七带石斑鱼进行了耐饥饿试验,测定其生存活力指数(SAI)。结果显示,受精卵孵化的最适盐度范围为30~35,盐度高于35,孵化率随着盐度的升高而降低,仔鱼畸形率随之升高;盐度低于25,孵化率随盐度的降低而降低,仔鱼畸形率随之升高。仔鱼的最适生存盐度为30~35,此盐度下的仔鱼存活系数为24.7±0.36和23.27±3.01。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彭志兰 陈波 柳敏海 罗海忠 毛志增 夏枫峰 傅荣兵
在水温29.2±0.2℃条件下,对点带石斑鱼幼鱼(1.832±0.03 g)进行了不同时间的饥饿后再供食的恢复生长试验。对照组(S0)持续投喂30 d,饥饿组S2、S4、S6、S8和S10分别饥饿2 d、4 d、6 d、8 d和10 d后再分别恢复投喂28 d、26 d、24 d、22 d和20 d。结果表明:饥饿组在恢复投喂后,体重迅速增重,且S2的体重超过了S0,但两者体重差异不显著(P>0.05),而其他各饥饿组的体重均显著低于S0和S2组(P<0.05)。点带石斑鱼经饥饿再恢复投喂,其特殊生长率和摄食率均显著高于S0(P<0.05);食物转化率呈波动变化,各饥饿组的食物转化率大部分均低...
关键词:
饥饿 补偿生长 点带石斑鱼 摄食 生长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张海发 刘晓春 林浩然 刘付永忠 王云新 黄国光 王宏东 欧春晖
鱼类的日摄食节律分为白天摄食、晚上摄食、晨昏摄食和无明显节律四种类型。为了解斜带石斑鱼早期发育阶段的日摄食量及昼夜摄食规律,对孵化15天的仔鱼(全长4.86±0.38mm)在不同昼夜节律下的日摄食量和摄食节律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实验包括自然昼夜组(对照组)、持续光照组和持续黑暗组,各组对轮虫的日摄食量分别为142个/尾、156个/尾和47个/尾;白天摄食量比例分别为总摄食量的91.3%,80.5%和71.7%。对照组在正午(14:00)出现一个明显的摄食高峰;持续光照组在下午(16:00~18:00)出现明显的摄食小高峰;黑暗组则未出现明显的摄食峰。持续光照组在夜间的群摄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李子奇 成美玲 吴玉萍 张晶晶 李振通 马文辉 庞尊方 翟介明 田永胜
以鞍带石斑鱼为母本,云纹石斑鱼为父本,采用人工授精技术进行了种间反交实验,并对反交子代的胚胎发育和仔稚幼鱼的生长情况进行了观察,进而与亲本及正交F1云龙石斑鱼(♀)×鞍带石斑鱼(♂)的表型性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反交子代受精卵为圆形、透明、浮性卵,卵径为(0.787±0.013) mm,有1个油球,居卵中央,在水温为24°C、盐度30、pH为7.8的孵化条件下,胚胎可以正常发育,经历受精卵、卵裂、囊胚、原肠胚、器官形成和出膜6个阶段25个时期完成胚胎发育,初孵仔鱼全长为(1.595±0.015)mm,说明反交的可行性。孵化后3 d,卵黄囊消失,由前期仔鱼发育为后期仔鱼,全长(2.530±0.023) mm。孵化后52 d进入稚鱼期,全长(17.500±1.915) mm,第二背鳍棘长(5.795±0.049) mm,第一腹鳍棘长(2.992±0.911) mm;58 d稚鱼背鳍棘收缩至最小值(4.460±0.600) mm时,鳞片和体色开始出现。孵化后67 d进入幼鱼期,全长(34.500±1.291)mm,第二背鳍棘和第一腹鳍棘完全退化,体型与成鱼相似,全身覆盖鳞片,反交F_1体色不一致,具4种表现型。生长对比结果显示,正反交F_1的发育速率均介于亲本之间,均快于云纹石斑鱼,慢于鞍带石斑鱼,反交F_1生长速率慢于正交F_1。研究结果为石斑鱼杂交优势性状形成及遗传解析提供了一定数据基础。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李炎璐 王清印 陈超 翟介明 吴雷明 马文辉 宋振鑫 孙芳芳
以云纹石斑鱼(Epinephelus moara)♀为母本,七带石斑鱼(E.septemfasciatus)♂为父本进行种间远缘杂交,系统观察了杂交子一代胚胎及仔稚幼鱼的生长发育及形态特征。对杂交子一代的胚胎发育按卵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期、神经胚期和器官形成期各阶段进行观察,在水温21~22.5℃、盐度29、pH 8~8.1的海水中,整个胚胎发育过程经35 h 20min完成。根据在卵黄囊期、第二背鳍棘和腹鳍棘生长消退过程、鳞片生长、体表色素变化的不同,观察比较了胚后发育的仔鱼期、稚鱼期、幼鱼期形态特征。鱼苗培育至58 d后完成了稚鱼至幼鱼的变态:初孵仔鱼4 d以前为内源性营养(卵黄囊仔鱼);...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吴玉萍 田永胜 成美玲 李振通 张晶晶 王林娜 马文辉 庞尊方 张淞林 翟介明
本研究利用鞍带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冷冻精子分别与褐石斑鱼(E. bruneus)、云纹石斑鱼(E.moara)卵进行人工授精,对2种杂交子代褐龙石斑鱼(E.bruneus♀×♂E.lanceolatus)和云龙石斑鱼(E. moara♀×♂E. lanceolatus)的变态发育、仔稚幼鱼的生长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显示,2个杂交后代受精率相近,但褐龙石斑鱼畸形率高于云龙石斑鱼,孵化率低于云龙石斑鱼。根据卵黄囊的消长、第2背鳍棘和腹鳍棘长度变化、鳞片及体色的变化,杂交后代的胚后发育划分为仔鱼期、稚鱼期和幼鱼期。在温度为24℃~26℃、盐度为29~31、溶解氧≥10mg/L的条件下,褐龙石斑鱼与云龙石斑鱼生长发育至5 d时卵黄囊消失;培育至41 d进入稚鱼期,此时第2背鳍棘、腹鳍棘长度分别为(9.74±0.42)、(7.79±0.39) mm和(9.59±0.46)、(5.81±0.09) mm,达到最长值,之后开始退化缩短;褐龙石斑鱼发育至51 d时,稚鱼完成变态进入幼鱼期,全长为(25.46±1.16) mm,云龙石斑鱼稍晚(56 d),此时,全长为(23.24±1.21) mm;62 d褐龙石斑鱼体表出现4条褐色斑带,云龙石斑鱼体表出现6条褐色斑带;生长至70 d时,褐龙石斑鱼全长是云龙石斑鱼的1.04倍。褐龙石斑鱼全长日生长公式为L=2.6208e0.0465x,R~2=0.9603;云龙石斑鱼全长日生长式为L=2.7158e0.0453x,R~2=0.9451。褐龙石斑鱼肛前距与日龄关系式为P=1.3371e0.0483x,R~2=0.9643;云龙石斑鱼肛前距与日龄的方程式为P=1.4017e0.0467x,R~2=0.944。褐龙石斑鱼与云龙石斑鱼全长日增长率均在1日龄时达到最大,分别为27.89%和30.03%;13 d时,褐龙石斑鱼肛前距日增长率达到最大(25.21%),云龙石斑鱼12 d时达到最大(27.01%)。研究表明,褐龙石斑鱼表现出较云龙石斑鱼生长更快的杂种优势,为同父异母石斑鱼杂交后代的生长及进一步育种提供了丰富的生物学数据。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王涵生
赤点石斑鱼早期仔鱼轮虫日摄食量的研究王涵生(福建省水产研究所,厦门361005)关键词赤点石斑鱼,仔鱼,轮虫,日摄食量STUDIESONTHEDAILYCONSUMEDNUMBERSOFROTIFERFEDBYTHEEARLYLARVAEOFEPIN...
关键词:
赤点石斑鱼,仔鱼,轮虫,日摄食量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于欢欢 李炎璐 陈超 孔祥迪 张廷廷 刘莉 徐万土 庞尊方 李文升
采用生态学方法,观察分析了人工育苗条件下棕点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鞍带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杂交F1仔、稚、幼鱼的摄食习性和生长特性。结果表明,在水温29~30℃,盐度为29~30时,其杂交F1仔鱼3天开口摄食,开口饵料为ss型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随后饵料系列为L型褶皱臂尾轮虫、卤虫无节幼体(Artemia salina)、卤虫(Artemia)和配合饵料;6日龄仔鱼的摄食率为92.31%,7~9日龄以后仔鱼的饱食率大都达到90%~100%;随着仔稚幼鱼的生长发育,其饱食时...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陈刚 黄建盛 张健东 王忠良 汤保贵 潘传豪
为阐明人工育苗条件下褐点石斑鱼♀×清水石斑鱼♂杂交子代(简称杂交石斑鱼)仔、稚鱼阶段的摄食与生长变化状况,采用随机取样实验生态学方法,在水温27.5~31°C条件下,对人工培育的杂交石斑鱼仔、稚鱼的摄食及生长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杂交石斑鱼仔、稚鱼具有较强的摄食能力;仔鱼3日龄开口摄食,摄食发生率为40%,之后的仔、稚鱼摄食发生率均为100%。仔、稚鱼摄食量随体质量的增加而逐渐上升,可用二项方程式表达。消化道饱满系数为0.95%~11.26%。仔、稚鱼在1.5 h内可以饱食,仔鱼对轮虫和桡足类的消化时间分别为0.5~1 h和1~2 h,稚鱼对桡足类成体的消化时间为1.5~3.5 h。杂交石斑鱼仔、稚鱼各阶段的日摄食率分别为49.85%(5日龄)、22.55%(10日龄)和15.72%(24日龄),可将其作为杂交石斑鱼仔、稚鱼日投喂量参考依据。杂交石斑鱼仔、稚鱼摄食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性,白天摄食,夜间不摄食。5日龄和10日龄仔鱼均出现2个摄食高峰,分别为9:00和18:00;24日龄稚鱼仅在中午12:00出现摄食高峰。3~30日龄的仔、稚鱼平均全长日增长率为7.96%,平均体质量日增重率为28.73%。全长、体质量分别与日龄的关系均可用指数方程表达,体质量(y)与全长(x)的回归方程为y=0.037 3x2.537 8,b值接近3,表明杂交石斑鱼仔、稚鱼为等速生长类型。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张廷廷 陈超 施兆鸿 李炎璐 于欢欢 任保辉 徐万土
研究了不同孵化温度(16℃、18℃、20℃、22℃、24℃、26℃、28℃和30℃)对云纹石斑鱼(EpinEphElus moara)胚胎发育的影响,记录并分析不同温度处理组受精12 h后的胚胎发育时期、受精卵的孵化周期、孵化率和初孵仔鱼的畸形率,并对初孵仔鱼进行不同温度下的饥饿耐受性实验,测定其每天的存活率和生存活力指数(survival activity indEx,sai)。结果显示,当温度在18–28℃范围内时,胚胎均可孵化出仔鱼,且孵化时间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孵化时间y与温度x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y=12139x-1.869,r~2=0.993(p<0.01)。22℃时受精卵孵化率...
关键词:
云纹石斑鱼 温度 胚胎发育 仔鱼活力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张梦淇 陈超 李炎璐 孔祥迪 刘莉 翟介明
以云纹石斑鱼(EpinEhElus moara)为母本、鞍带石斑鱼(EpinEhElus lancEolatus)为父本进行种间杂交,观察比较了不同盐度(5、10、15、20、25、30、35、40、45)条件下受精卵的孵化率、初孵仔鱼畸形率,以及仔、稚、幼鱼的生长发育及形态变化;测定了盐度为30时,正常初孵仔鱼的不投饵存活系数(sai)。结果显示,受精卵孵化的最适盐度范围是35–37,初孵仔鱼最适生存盐度为20–30。盐度为20–35时,仔鱼不投饵存活系数值较高(均在30以上);盐度为5、10、45时,仔鱼的sai值较低。胚后发育根据卵黄囊的有无、第2背鳍棘和腹鳍棘的伸长与收缩、鳞片及体色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