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928)
- 2023(5540)
- 2022(4593)
- 2021(4080)
- 2020(3437)
- 2019(7443)
- 2018(7141)
- 2017(13017)
- 2016(7222)
- 2015(7626)
- 2014(7123)
- 2013(6876)
- 2012(6208)
- 2011(5342)
- 2010(4980)
- 2009(4645)
- 2008(4402)
- 2007(3689)
- 2006(3043)
- 2005(2467)
- 学科
- 济(24622)
- 经济(24591)
- 业(20922)
- 管理(20028)
- 企(16343)
- 企业(16343)
- 方法(12353)
- 数学(11261)
- 数学方法(11178)
- 农(7796)
- 学(7633)
- 财(7139)
- 贸(6785)
- 贸易(6784)
- 易(6640)
- 中国(6119)
- 业经(5914)
- 农业(5529)
- 技术(5102)
- 环境(4790)
- 务(4608)
- 财务(4607)
- 财务管理(4602)
- 企业财务(4396)
- 制(4146)
- 产业(4079)
- 划(3916)
- 银(3780)
- 银行(3735)
- 技术管理(3688)
- 机构
- 大学(101317)
- 学院(100796)
- 济(39484)
- 经济(38886)
- 管理(37898)
- 研究(35555)
- 理学(34393)
- 理学院(33975)
- 管理学(33271)
- 管理学院(33121)
- 农(28315)
- 科学(26361)
- 中国(25192)
- 农业(23022)
- 业大(23004)
- 京(20372)
- 所(19257)
- 研究所(18330)
- 中心(15971)
- 农业大学(15820)
- 财(15625)
- 江(13676)
- 财经(13460)
- 院(12932)
- 室(12618)
- 经(12490)
- 经济学(12342)
- 实验(12058)
- 北京(11929)
- 业(11870)
- 基金
- 项目(79304)
- 科学(61601)
- 基金(59453)
- 家(56162)
- 国家(55724)
- 研究(48164)
- 科学基金(46551)
- 自然(33485)
- 自然科(32774)
- 自然科学(32757)
- 基金项目(32419)
- 自然科学基金(32233)
- 社会(32003)
- 省(31108)
- 社会科(30454)
- 社会科学(30445)
- 划(27016)
- 资助(23173)
- 教育(21370)
- 重点(18245)
- 计划(18076)
- 创(17205)
- 编号(16633)
- 部(16543)
- 发(16524)
- 科技(16441)
- 科研(16432)
- 创新(16151)
- 业(16030)
- 国家社会(14081)
共检索到12972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丽新 曲东 易维洁
【目的】研究水稻土中微生物铁还原过程的温度效应,揭示不同铁还原微生物的作用机理。【方法】采用5种水稻土为供试材料,分别提取微生物群落或分离铁还原菌株;以人工合成氧化铁作为惟一电子受体,在无机盐培养体系中接种土壤浸提液或具有铁还原功能的菌株,厌氧恒温培养;通过对接种液的不同温度处理(40,50,60,70℃)、对培养温度的控制(30和50℃)以及向体系中添加AQDS,探讨温度及AQDS对氧化铁微生物还原过程的影响。【结果】将来源于吉林、天津和湖南水稻土的浸提液在40~70℃处理1 h后作为接种液,随着处理温度的升高,其Fe(Ⅱ)产生量和反应速率均呈逐渐降低趋势。在30和50℃培养温度下,来源于吉...
关键词:
温度 水稻土 厌氧培养 微生物的铁还原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曲东 贺江舟 孙丽蓉
采用厌氧恒温培养试验,比较了4种水稻土中氧化铁的微生物还原状况。结果表明,4种不同来源水稻土中Fe( )生成量有较大差异,其中吉林和四川水稻土中铁还原迅速,而江西和广东水稻土相对较慢;还原反应达到平衡时的Fe( )积累量及铁还原快速期的平均反应速率由土壤中氧化铁的数量决定,并与无定形氧化铁和游离氧化铁的数量有关;4种水稻土中可还原铁占全铁及游离氧化铁的比例分别为7.73%~21.6%及10.0%~74.6%;广东水稻土的铁还原90%是利用无定型铁,而在四川和江西水稻土中,近乎50%的铁还原来自于晶体氧化铁;升高温度可促进土壤中Fe( )产生量,并且吉林水稻土对温度的响应最敏感;不同土壤的铁还...
关键词:
水稻土 铁还原 反应速率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孙丽蓉 曲东 王旭刚
选取有代表性的吉林、湖南、四川和广东4个省份的水稻土,采用超声波分散提取不同粒级的微团聚体,通过30℃恒温厌氧培养,测定培养过程中Fe( )产生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土壤中铁还原程度大小与土壤的地带性分布有一定关系,吉林和四川水稻土中铁还原量大,而湖南和广东水稻土中铁还原量较小;对不同大小的微团聚体来说,除广东水稻土外,不同大小的微团聚体之间的铁还原程度均表现为:0.001~0.05mm的微团聚体(5~15mg/g)>0.05~0.25mm的微团聚(
关键词:
水稻土 微团聚体 厌氧培养 微生物铁还原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何起利 梁威 贺锋 成水平 周巧红 吴振斌
在水力负荷为800 mm/d的运行条件下,研究了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中试系统不同功能层面的氧化还原特征、好氧微生物数量、基质的耗氧速率及氧化还原酶类活性的分布特点。结果表明:各功能层面的氧化还原电位、好氧微生物数量、耗氧速率表层最高,并且随着基质深度的增加逐渐降低。除过氧化物酶外,氧化酶活性表现为表层高于中下层;而硝酸盐还原酶、亚硝酸盐还原酶等活性变化趋势则相反。同时,氧化还原电位与基质中细菌、真菌、放线菌的数量、耗氧速率等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氧化还原电位与多酚氧化酶、过氧化氢酶、脱氢酶等氧化酶活性也存在显著正相关,而与下行流池的硝酸盐还原酶、亚硝酸盐还原酶等还原酶类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运强 甘秋良 戴照义 陈港 郭雅新 李俊丽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纳米氧化铁对西瓜幼苗生长的影响。【方法】采用不同浓度纳米氧化铁对西瓜幼苗进行处理后,对植株根系生物量、抗氧化酶活性等进行测定。对比不同粒径纳米氧化铁对西瓜叶片影响的研究,比较纳米处理对植株地上地下部分影响的差异。【结果】不同浓度的纳米氧化铁对西瓜根系生长有影响,低浓度时对植株生长起促进作用,高浓度时促进作用减弱或起抑制效果,呈现出一定的植物毒性。【结论】低浓度的纳米氧化铁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在弄清剂量、毒性及尺寸效应的基础上,有望将纳米氧化铁作为纳米肥料或植物生长调节剂用于农业生产上。
关键词:
不同浓度 纳米氧化铁 根系生长 西瓜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松 曲东
通过接种土壤微生物的混合培养及土壤泥浆培养试验,测定了厌氧培养过程中C r(Ⅵ)和F e(Ⅱ)浓度的变化,研究了不同浓度铬酸盐的微生物还原能力及不同浓度铬酸盐对水稻土中氧化铁还原的影响。结果表明,由水稻土中提取的微生物虽然能够直接还原C r(Ⅵ),但其还原速率和还原程度有限,且C r(Ⅵ)浓度越高,微生物的还原能力越差;不同来源的土壤微生物对C r(Ⅵ)的还原能力有所差异,其中四川水稻土中微生物对C r(Ⅵ)的还原能力均大于江西水稻土;在厌氧培养的水稻土中,添加的C r(Ⅵ)可以较迅速地还原,其中土壤氧化铁的微生物还原过程对C r(Ⅵ)还原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C r(Ⅵ)的存在导致F e(Ⅱ)...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赵铭 甘秋良 李俊丽 刘泽文 孙慧伦
研究纳米氧化铁对豇豆幼苗的生理生长的影响。以豇豆为对象,从植物生理生长、根系活力、脂质过氧化作用以及抗氧化酶系的活力水平4个方面研究了不同浓度的纳米氧化铁对豇豆幼苗产生的影响,并以Fe(2+)处理组作为对照研究纳米氧化铁对植物生长潜在的促进效应以及剂量依赖性,同时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荧光纳米氧化铁处理的豇豆幼苗以研究纳米粒子的转运。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纳米氧化铁对豇豆的生长发育有着不同的影响,低浓度的纳米氧化铁对豇豆幼苗的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高浓度的纳米氧化铁和Fe(2+)对豇豆幼苗的生长有抑制作用,呈现
关键词:
纳米氧化铁 豇豆 植物生理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周醒 曲东
【目的】探讨微生物Fe(Ⅲ)还原过程与磷酸盐质量浓度之间的关系。【方法】以6种不同来源(吉林永吉、黑龙江东宁、天津宝坻、天津塘沽、四川邛崃和江西南昌)的水稻土为材料,对水稻土浸提液和泥浆进行厌氧培养试验,向培养体系中添加磷酸盐后,使土壤浸提液中磷酸盐质量浓度分别为30.97,61.94,123.88,247.66和 371.64 mg/L,泥浆培养体系中最终磷含量分别为52,103,206,413和619 mg/kg,均以不添加磷酸盐为对照,测定培养期间土壤浸提液和泥浆中Fe(Ⅱ)、有效磷含量的变化。【结果】在土壤浸提液培养试验中,添加30.97 mg/L的磷酸盐对微生物Fe(Ⅲ)还原过程有明...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卢政铧 陈文祥 李灿娥 章智 张越 蒋芳市 葛宏力 黄炎和 林金石
【目的】研究游离氧化铁对崩岗不同土层土壤胀缩特性的影响。【方法】利用无荷膨胀试验、线性收缩试验和计算土壤胶体扩散双电层中滑动层厚度,分析游离氧化铁对崩岗不同土层土壤胀缩特性的影响。【结果】游离氧化铁含量与崩岗土壤无荷膨胀率呈线性递增关系(P<0.01),与土壤线性收缩率呈线性递减关系(P<0.05);在电解质浓度相同的条件下,崩岗土壤滑动层厚度随着游离氧化铁含量的提高而增大;游离氧化铁含量不同的红土层、砂土层的土壤滑动层厚度与无荷膨胀率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线性收缩率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游离氧化铁含量影响土壤滑动层厚度,进而影响土壤的胀缩性能。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张梦阳 夏浩 吕波 丛铭 宋文群 姜存仓
【目的】氨氧化作用是硝化作用的第一步,也是硝化作用的限速步骤,是全球氮循环的关键环节。本试验旨在研究在我国不同类型土壤中添加花生壳生物炭对细菌和氨氧化作用的影响,为生物炭的推广使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试验以黄棕壤、潮土、黑土为供试土壤,通过短期培养试验,利用16SrRNA测序研究生物炭对不同类型土壤氨氧化微生物、细菌群落结构以及相关酶基因表达量的影响。每种土壤设置4个处理:CK(不施用化肥和生物炭),F(单施化肥),C(单施2%花生壳生物炭),FC(施用化肥+2%花生壳生物炭)。【结果】施用生物炭后(C、FC)酸性土壤pH显著提高了0.5—1.0个单位,但碱性土壤pH显著降低了0.5—0.6个单位;单施生物炭(C)造成黄棕壤的微生物丰富度和多样性显著提高,潮土在单施生物炭(C)时仅显著提高了土壤的微生物多样性指数,在黑土中施用生物炭和化肥都未显著改变土壤微生物的丰富度和多样性;在3种土壤中氨氧化细菌的丰度皆高于氨氧化古菌,测得的氨氧化细菌的OTU丰度约为氨氧化古菌的8.1倍;生物炭和化肥并未显著改变奇古菌门中的OTU丰度,却对β和γ变形菌中的OTU丰度产生了显著性影响;3种土壤的氨氧化细菌都以β变形菌为主,约占60%;另外,生物炭的施用(C、FC)在PC1(40.4%)上显著改变了黄棕壤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在PC1(42.3%)和PC2(21.3%)上都显著改变了潮土的微生物群落结构;施用生物炭后(C、FC),短期内潮土中氨合成相关酶基因表达量显著降低14.7%—39.9%,氨氧化古菌丰度在单一施炭(C)和化肥与生物炭同施(FC)时分别降低了70.5%和48.7%。【结论】施用生物炭后,短期内显著改变了黄棕壤和潮土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并明显抑制了潮土的氨氧化作用。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潘丽霞 姜振辉 张雯怡 周家树 刘娟 蔡延江 李永夫
【目的】探讨不同外源碳(玉米Zea mays秸秆及其生物质炭)输入对亚热带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林土壤氨氧化微生物和氮循环相关酶活性的影响,以揭示其对土壤硝化作用的生物学机制。【方法】以亚热带毛竹林为研究对象,设置3个处理:对照(不施用)、施用玉米秸秆(5 t·hm~(-2))和施用玉米秸秆生物质炭(5 t·hm~(-2)),进行为期1 a的野外试验。于试验的第3个月和12个月采集土壤样品,利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PCR)及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不同处理下毛竹林土壤氨氧化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酶活性与总硝化速率的变化规律。【结果】与对照相比,秸秆及其生物质炭处理显著改变了土壤氨氧化细菌(AOB)丰度和群落结构(P<0.05),而对氨氧化古菌(AOA)丰度和群落结构无显著影响;秸秆处理显著提高土壤氨氧化细菌丰度及其优势菌属亚硝化螺菌属Nitrosospira的相对丰度、蛋白酶活性和脲酶活性以及总硝化速率,而生物质炭处理则使其显著降低(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氨氧化细菌丰度及其优势菌属亚硝化螺菌属的相对丰度、蛋白酶活性和脲酶活性与铵态氮(NH_4~+-N)、硝态氮(NO_3~--N)、水溶性有机氮(WSON)和土壤总硝化速率呈正相关(P<0.05)。冗余分析表明:土壤NH_4~+-N、NO_3~--N、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和水溶性有机氮质量分数对氨氧化细菌群落结构存在显著影响(P<0.05)。【结论】秸秆生物质炭输入通过降低土壤NH_4~+-N、NO_3~--N和水溶性有机氮质量分数,从而降低土壤氨氧化细菌丰度及其优势菌相对丰度,削弱氮循环相关酶活性,进而抑制土壤硝化作用。与秸秆直接输入相比,秸秆生物质炭有利于减少毛竹林土壤氧化亚氮气体排放以及土壤氮素损失。图6表1参57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邹温馨 苏卫华 陈远学 陈新平 郎明
【目的】研究长期施氮对酸性紫色土壤中氨氧化古菌(AOA)和氨氧化细菌(AOB)群落特征的影响,揭示氨氧化微生物群落的驱动因子及其调控硝化作用的微生物学机制。【方法】依托四川雅安玉米体系施氮长期定位试验(始于2010年),试验处理包括5个供氮水平,即0(N0)、90(N90)、180(N180)、270(N270)和360(N360)kg N·hm~(-2),通过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AOA和AOB的群落,探究长期施氮对氨氧化微生物群落介导的硝化作用的影响。【结果】长期施氮影响AOA和AOB的α-多样性(包括丰富度指数和香农-威纳指数)、群落结构和群落组成。其中,随着施氮量的增加,AOA丰富度指数无显著变化,香农-威纳指数显著降低,AOB丰富度指数和香农-威纳指数均显著增加;长期不同供氮水平显著影响AOA和AOB的群落结构,供氮水平的增加显著降低AOB优势类群中Nitrosospira Cluster 3a.1的相对丰度(P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朱赫 王亚梅 胡恒 姚文 郑卫江
[目的]本试验旨在研究饮用富氢水对肉鸡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肉品质和盲肠微生物群影响。[方法]选取120只一日龄雄性AA肉鸡,随机分成两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鸡),对照组饮用自来水,富氢水组饮用富氢纳米气泡自来水,试验为期42 d。[结果]虽然富氢水对肉鸡生长性能无显著影响,但可提高血清总抗氧化能力、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肝脏过氧化氢酶活性(P<0.05);降低肝脏活性氧和丙二醛含量(P<0.05)。在鸡胸肉的肉品质方面,富氢水组剪切力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此外,富氢水组鸡胸肉中亮氨酸、赖氨酸及必需氨基酸占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十一烷酸占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棕榈油酸、油酸、芥酸、γ-亚麻油酸、α-亚麻油酸及单不饱和脂肪酸占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富氢水可提高盲肠食糜中产丁酸盐菌(Mediterraneibacter、Kineothrix、Roseburia)和寡养单胞菌属(Stenotrophomonas)相对丰度(P<0.05),而降低Massilimaliae和共生小杆菌属(Symbiobacterium)相对丰度(P<0.05)。[结论]富氢水对肉鸡生长性能无显著影响,但对血清和肝脏的部分抗氧化指标起到积极作用;此外,富氢水还可提高盲肠食糜中部分产丁酸盐菌群的丰度,并通过改善氨基酸与脂肪酸组成调节肉鸡鸡胸肉品质。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辜运富 云翔 张小平 涂仕华 孙锡发 Kristina Lindstrm
【目的】通过测定不同施肥制度下的微生物数量和氨氧化细菌群落结构特点,认识长期施肥对石灰性紫色水稻土培肥和肥力演化的重要作用。【方法】利用稀释平板法以及最大或然法(MPN法)和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法(DGGE)分别研究农家肥(M),氮肥+农家肥(NM),氮磷肥+农家肥(NPM),氮磷钾肥+农家肥(NPKM),无肥(CK),氮肥(N),氮磷肥(NP)和氮磷钾肥(NPK)等不同施肥制度对微生物数量和氨氧化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与对照无肥处理相比,施肥能增加微生物数量并改变氨氧化细菌的群落结构。无机肥配施农家肥的土壤微生物数量及氨氧化细菌的群落结构丰富度均比施用无机肥的处理高。主成分分析将8种施肥处...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杨如意 陈涛 廖睿 况帅 徐艳丽 宋文静 张波
【目的】研究耕作深度对植烟土壤理化性质、土壤相关酶活性以及氨氧化功能菌群的影响,探明耕作措施和土壤环境因子对土壤氨氧化过程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在云南保山设置不同耕作深度,即耕深10 cm (CK)、耕深20 cm(S1)和耕深30 cm(S2),探究不同的耕作深度对不同土层植烟土壤理化性质、土壤酶活性以及氨氧化微生物的影响。【结果】在0~20 cm土层,与CK相比,S1和S2处理的土壤容重均显著下降,降幅为5.87%、5.10%;在0~20 cm和20~40 cm土层,与CK相比,S2处理土壤有机质、硝态氮、速效钾含量均显著增加,增幅分别为10.68%和11.45%、103.26%和159.74%、90.59%和103.52%;在0~20 cm土层,与CK相比,S1、S2处理土壤硝态氮均显著增加,增幅分别为106.42%、103.26%;在20~40 cm土层,与CK相比,S2处理铵态氮显著增加,增幅为28.19%;与CK相比,S2处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脲酶酶活性均显著降低,降幅分别为27.77%、36.84%;不同耕深处理下菌群组成相同,各菌群所占比例差异不显著,S2处理下AOB菌群中的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丰度升高;不同耕深处理改变了氨氧化微生物AOA、AOB群落丰度,其中NH_(4)~(+)是对AOA群落结构影响最大的环境因子,有机质是对AOB群落结构影响最大的环境因子。【结论】深耕有利于改善土壤物理结构,提高土壤养分含量,改变AOA和AOB群落结构。
关键词:
耕深 土壤养分 土壤酶 氨氧化微生物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