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826)
2023(8222)
2022(6882)
2021(6304)
2020(5120)
2019(11529)
2018(11009)
2017(20406)
2016(11256)
2015(12235)
2014(12220)
2013(11825)
2012(10857)
2011(9784)
2010(9514)
2009(8894)
2008(8754)
2007(7480)
2006(6436)
2005(5629)
作者
(36392)
(30684)
(30461)
(28566)
(19229)
(15220)
(13561)
(12192)
(11663)
(10649)
(10467)
(10263)
(9825)
(9555)
(9369)
(9362)
(9361)
(8927)
(8915)
(8584)
(7766)
(7451)
(7399)
(6981)
(6885)
(6709)
(6682)
(6514)
(6287)
(6213)
学科
(48026)
经济(47972)
管理(31265)
(30117)
(24381)
企业(24381)
方法(22352)
数学(19255)
数学方法(18990)
(13009)
(12851)
地方(11269)
(11196)
中国(10834)
业经(10764)
(9733)
贸易(9728)
(9396)
农业(9182)
环境(8546)
理论(7520)
技术(7248)
(7154)
(7094)
(6893)
(6658)
财务(6650)
财务管理(6634)
企业财务(6283)
(6001)
机构
大学(166827)
学院(165676)
(65742)
经济(64530)
管理(63045)
研究(60339)
理学(55706)
理学院(54974)
管理学(53905)
管理学院(53633)
中国(43049)
科学(42341)
(38195)
(35632)
(32285)
业大(32068)
农业(30647)
研究所(30368)
(27478)
中心(26170)
(23456)
财经(22700)
(22173)
北京(21759)
(21349)
师范(21002)
(20724)
农业大学(20544)
经济学(19937)
科学院(19894)
基金
项目(122993)
科学(95668)
基金(89969)
(83206)
国家(82578)
研究(79555)
科学基金(68876)
社会(51575)
社会科(48899)
社会科学(48881)
基金项目(48396)
(48177)
自然(47972)
自然科(46803)
自然科学(46784)
自然科学基金(45916)
(41992)
资助(35796)
教育(35256)
编号(29319)
重点(28810)
(26346)
计划(26179)
(26003)
(25575)
科研(24383)
创新(24048)
科技(23707)
国家社会(21769)
(21683)
期刊
(65985)
经济(65985)
研究(41943)
学报(36036)
(32348)
科学(31153)
中国(28915)
大学(25299)
学学(24522)
农业(21995)
管理(20499)
(20235)
(12934)
教育(11911)
技术(11757)
经济研究(11127)
资源(11114)
财经(10751)
业经(10613)
(10508)
金融(10508)
业大(10167)
科技(9435)
(9429)
(9273)
问题(9028)
农业大学(8429)
技术经济(8037)
统计(7992)
(7930)
共检索到22757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魏星  王品  张朝  陈一  宋骁  帅嘉冰  史培军  陶福禄  
传统平均温度法往往无法表征极端温度事件对作物产量的作用,导致气候变化对产量影响的评估结果与实际情况存在较大偏差。鉴于此,论文提出了温度三区间理论。该理论基于作物生长发育各阶段的生物量指标以及最终产量随温度变化呈现出三区间的响应关系,分别评价正常温度、极端低温以及极端高温对产量的影响。为了验证温度三区间理论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论文以黑龙江省玉米为例,通过构建包括三区间积温指标和降水量指标的统计模型来评价气候变化对玉米单产的影响,并将此结果和平均温度法相比较,研究发现温度三区间评价法更能客观全面地评价气候变化对作物产量的影响,为这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朱永彬  白冰  刘昌新  王铮  
文章基于生产函数引入气候因子构建面板数据分析模型,从较细的时间尺度,研究了影响作物产量的关键生育期气候变量,并据此估算了气候变化对作物产量影响的长期趋势。研究识别出影响春玉米、夏玉米、冬小麦和春小麦单产的关键生育期气候变量及其影响方向和程度;同时计算发现气候变化对春玉米、夏玉米和春小麦单产的长期影响趋势显著,1985—2015年间降幅约为1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荣荣  宁晓菊  秦耀辰  赵凯娜  李永贺  
根据1980—2015年河南省及周边39个气象站点逐日观测数据,选取与主要粮食作物生育机理相关的气候指标,运用气候统计方法分析河南省主要粮食作物生育期内水热气候要素的时空变化。结合统计数据,运用面板非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主要粮食作物产量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研究发现:(1)河南省冬小麦返青期最低气温和生育期平均气温均呈显著增加趋势,在空间上两者升温速率呈现从河南省中部向周边递减的特征。夏玉米生育期总日照时数呈明显减少趋势,其减少速度在豫中地区最快,在豫西南地区最慢。(2)从敏感效应来看,冬小麦和夏玉米产量分别对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忠辉  刘实  郭春明  王冬妮  
基于国际水稻所开发的ORYZA2000水稻模型和未来A2和B2排放情景下逐日气象资料(2011—2050年),系统分析了未来40年东北地区气候变化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在灌溉满足的情况下,其2种排放情景下对水稻生产都是正效应,单产和总产都呈增加趋势。能够种植的区域也在增加,有北移的趋势,B2情景下比A2情景下更有利于水稻产量的提高。在A2和B2排放情景下,东北区域相对基准段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及降水总体增加,个别年代减少、温度升高和太阳辐射增加。有利的方面是当地可以根据温度升高的幅度,适当的种植生育期较长的品种,从而增加产量;不利的方面是气温升高加速土壤有机质分解,土壤肥力下降,病虫害发生频...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潘根兴  
作为气候变化科学基础的最新认识,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报告于2013年9月27日正式发布[1]。这个报告全面客观评述了自2007年以来全世界气候变化领域研究成果,再次印证了全球气候系统变暖毋庸置疑的事实,全球减缓和应对气候变暖的需求则显得比以往任何时候更为迫切。报告指出,全球气候正在以更迅猛的方式发生变化,在许多情况下,气候变化的速度超乎预期。报告明确指出,"人类活动的影响极有可能是导致20世纪中叶以来气候变暖的主要因素"这一重要结论。这就更需要全球社会更主动地适应这种变暖趋势,做出应对气候变化的共同努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崔媛  
[目的]作为农业大国,我国农业产量直接影响着我国未来发展进度,而气候的变化直接牵动着农业产量的变化。[方法]文章基于农业气候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借鉴已有研究从农业气候变化的角度入手,介绍气候变化对农作物产量等方面的影响,并以华北、华东及东北水稻产区为例,通过主成分因素分析设定降水量、气温、光照及太阳辐射度等指标因素,并建立C-D-A模型,[结果]降水量、气温及光照等气候因素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明显,其中干旱天气的影响最大。[结论]通过实证分析验证了该模型具有较高的可信度,以期为各种天气条件下保障与提高农作物产量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崔媛  
[目的]作为农业大国,我国农业产量直接影响着我国未来发展进度,而气候的变化直接牵动着农业产量的变化。[方法]文章基于农业气候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借鉴已有研究从农业气候变化的角度入手,介绍气候变化对农作物产量等方面的影响,并以华北、华东及东北水稻产区为例,通过主成分因素分析设定降水量、气温、光照及太阳辐射度等指标因素,并建立C-D-A模型,[结果]降水量、气温及光照等气候因素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明显,其中干旱天气的影响最大。[结论]通过实证分析验证了该模型具有较高的可信度,以期为各种天气条件下保障与提高农作物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曲辉辉  朱海霞  王秋京  姜丽霞  王萍  
【目的】研究未来气候情景下大豆生育期和产量的变化,为保障大豆生产安全、充分合理利用热量资源,以及应对气候变化对东北三省大豆生产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区域气候模式和WOFOST作物生长模型,模拟了A2(强调经济发展)和B2(强调可持续发展)情景下2021-2050年大豆熟型的可能分布及生育期、产量的变化趋势。【结果】①以B2情景为例,不同熟型大豆品种种植北界不同程度北移东扩,极早熟、早熟、中早熟、中熟、中晚熟和晚熟品种适宜种植区北移,极早熟、早熟、中早熟、中熟、中晚熟及晚熟品种适宜种植范围缩小,极晚熟品种适宜种植范围扩大。②在A2情景下,东北三省大豆出苗期平均提前2.2d,开花期平均提...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程琨  潘根兴  邹建文  李恋卿  熊正琴  张旭辉  郑金伟  
收集整合了中国各省区1949—2006年粮食产量资料,采用减产率指标、减产率浮动性指标、高风险概率指标3个评价指标以及综合性指标进行了气象产量的气候变化减产风险评价,同时采用变异系数对我国各省产量波动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东北、华北、西北大部分省份面临严重的气象产量减产风险,且产量稳定性低。华东、华南、西南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减产风险。由于中国农业的重心正在向北方转移,这些影响将严重影响未来中国粮食生产的稳定。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陈鲜艳  宋连春  郭占峰  高学杰  张强  
利用1961~2010年逐日气温、降水等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三峡库区和长江流域等地区气象要素的气候长期变化趋势,并利用监测资料和数值模拟试验初步分析了水库蓄水后对三峡库区附近局地的天气气候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近50a来三峡库区平均气温呈现上升趋势,降水量具有年代际变化特征,21世纪以来库区降水转为少雨期;气温和降水的变化都与长江上游乃至整个长江流域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水库蓄水后对库区附近气温产生调节作用,夏季降温和冬季增温效应明显;蓄水后库区年降水量没有明显变化。总体上,三峡水库对附近气候影响范围一般不超过20km。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熊伟  杨婕  马占云  
生物质能在缓解能源紧张,降低气候变化影响方面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农作物秸秆作为其丰富重要的原料之一,它的有效开发和利用,将对我国生物质资源的综合利用有重要影响。气候变化会影响农作物秸秆产量,本研究利用CERES作物模型模拟了基本气候BS情景下(1961年-1990年)和SRES温室气体排放方案下B2情景的(2011年-2100年)我国三大粮食作物水稻、小麦、玉米的秸秆生产量,分析并预测了未来气候变化对其秸秆生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①作物秸秆生产总量表现为先降低(2020s)后增加(2050s、2080s)的趋势,其中水稻的秸秆单产和总量将下降,而小麦和玉米的秸秆单产、总量则有增加趋势,尤其是小...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崔静  王秀清  辛贤  吴文斌  
本文运用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模型分析了1975~2008年间作物生长期气候变化对中国主要粮食作物—一季稻、小麦和玉米单产的影响。研究表明:首先,作物生长期内气温升高对粮食单产具有负向影响,但对不同品种、不同地区粮食单产的影响具有差异性,气温升高能够增加高纬度地区春小麦和玉米单产。其次,作物生长期内降水增加对粮食单产的影响因粮食品种而异,虽然对西北地区春小麦单产具有正向影响,却对华南地区冬小麦单产具有负向影响。最后,作物生长期内日照增加主要通过与地区的交互作用影响粮食单产,平均日照时数增加对华南地区冬小麦单产具有正向影响,而对东北地区春小麦单产具有负向影响。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宋永林  唐华俊  李小平  
通过北京昌平"国家褐潮土土壤肥力和肥料效益监测基地"的长期定位试验(1991-2004年),研究了褐潮土条件下长期施肥对土壤有机质状况的影响,与对照不施肥或单施氮肥比较,氮磷长期配合施用极显著增加冬小麦和夏玉米的生物产量和籽粒产量,冬小麦增产4倍以上,夏玉米增产1倍以上;单施氮肥、或磷钾配合、或氮钾配合增产效果均不明显;氮磷长期配合施用各处理比较,冬小麦和夏玉米产量均表现NPK+有机肥或秸杆>NPK>NP。氮磷钾配合施用有机肥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明显高于单施化肥;与对照不施肥比较,NPK+秸秆以及NPK+有机肥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别增加7.90%和14.56%,氮磷钾配合和氮磷配合分别比对照增加6....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千怀遂  焦士兴  赵峰  
运用建立的冬小麦气候适宜模型对全生育期气候适宜度年际变化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不同生育期三因子(降水、温度和光照)及其组合的累积距平变化反映了不同生育时段气候因子对冬小麦生长的作用大小及其趋势变动。分析发现,受近年来全球变暖的影响,冬小麦拔节期温度与降水适宜度明显提高。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郝玉光  卢平  
历经4a(1992~1995年)定位研究表明:试区林网内无叶期的防风效能为39%~40%,着叶期为55.8%~56.2%。气温降低0.6~0.8C,最热月(7月)尤为明显,平均降低1.2C,蒸发量降低24.3%~24.7%,相对湿度提高8%~15%。干热风发生天数减少58.8%,其中轻型减少33.3%,重型减少87.5%。在林网保护下,作物产量提高5.14%,玉米纯增产量468km/hm~2.纯增产值655.2元/hm~2,与无林网农田相比,增产效果显著,平均提高了50%~100%。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